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在牆上寫幾個字就可以吃一碗燴面!40年前南陽這家店,開到鄭州了

30多年前, 在南陽方城縣袁店河畔, 一家賣燴面的小店開張了。 他們的好手藝, 加上樂善好施的個性, 給出門歸家的過路人, 一份極大的念想;

如今, 傳承著這家口味的燴麵館, 在鄭州高鐵站旁邊也開了店。

兩代人, 從南陽到鄭州, 不變的是老口味, 是給人的一份家鄉的惦記。

1

1982年

在南陽北邊, 方城縣袁店鄉, 有一個小村子, 村子正處於交通要道:方城社旗往南召東西官路, 寶豐魯山去往南陽襄樊南北古道, 於此交匯。

1982年, 張林的父母, 就在這個村口, 開了家飯店, 取名“迎賓飯店”。

飯店不大, 主營羊肉熗鍋燴面、焦香火燒、噴香鹵肉。

當時, 方城縣燴面主要是老式燴面和生熗燴面, 他家在生熗燴面的基礎上, 開創了“熗鍋燴面”的新品類:高湯熬, 麵筋道, 灑上羊油辣椒, 再加個焦香火燒, 直叫食客吃得滿頭大汗。

在那個溫飽問題才解決, 大多數人家還是白水煮麵條的時代, 張林父母用心做的燴面, 是那時周邊及來往行人美味的享受和念想。

當時很多吃過的人, 多年後還念念不忘。 也讓從小吃燴面和鹵肉的張林, 對這個記憶中的美味, 再也難以釋懷。

2

2018年

2018年陽曆新年剛過, 張老熗方城熗鍋燴面連鎖品牌, 在鄭東新區高鐵東站正大樂城開業。

這是“張老熗”的第三家店。 出來打拼多年的張林, 雖然在別的行業也做得風生水起, 但故鄉父母的一碗面, 卻成了他的念想。

他把父母開創的“熗鍋燴面”全面標準化:肉炒焦, 蔥炒黃, 一爆一熗加高湯, 用熬制4小時以上的羊棒骨湯煮面, 再配以鮮嫩欲滴的小白菜, 加一些羊油辣椒油, 一碗形色兼具、味美湯鮮的燴面, 立刻讓人胃口大開。

短短兩年內, 他的兩家“張老熗”方城熗鍋燴面店, 開一家火一家, 一到飯點兒, 排隊的人山人海。

正因為“張老熗”的引領, 鄭州刮起了熗鍋燴面風, 大大小小的方城熗鍋燴麵館遍佈, 儼然成了獨具特色的一個美食品類。

他的第三家店,選址就在高鐵站旁邊。這家店特別的地方是,“老家味道”特別突顯。

一進門,高高的橫樑,古樸的老房子的感覺,大螢幕上,有他老母親當年做飯的樣子。

這是對舊時光老味道的致敬。

時隔30多年,兩代人幾乎做了同樣的事:同樣是把燴麵館開在“交通要道”上,同樣是讓出門歸家的人,第一口就能吃到家鄉味兒。

上車餃子下車面。一碗熱乎乎的面,足以慰勞風塵。

3

1982年

在2017年12月一個寒冷晴朗的日子,我們和張林一起,去方城看了“迎賓飯店”的舊址。

還是村口,門前的老樹,一抬頭看得見枝葉沖天。

飯店的老佈局沒變,還有舊水缸、灶台、水盆,側面,是一個小小的“包間”。

有意思的是,在“包間”的牆上,題有很多字或者畫,畫面有的是一個小動物,有的是一束花,題的字,有的是打油詩,有的是祝福語。

一問才知,原來是張林的父母,經常接濟落難的人。

不管是一時落難的,還是無家可歸的人,張家母親都會端上來一碗熱騰騰的燴面,拿一個火燒,這些人接過碗來,不管燙不燙嘴,能一口氣哧哧溜溜把面吃光,湯喝乾淨、火燒吃完。

吃完沒錢,張林母親也不收錢,他們為了表達感激,就在牆上寫幅字或畫幅畫。

除了飯店開得好、飯菜做得可口,張家父母最讓鄉鄰難忘,就是對落難路人的接濟。

4

2018年

這份善意,也被張林傳承了下來。

在張老熗正大樂城店,有些很溫馨的小細節:門口有雨傘架,環衛工可以自助取水,可以存放嬰兒車……每一處精心設計都充滿了關愛。

我們也是從方城商會會長那裡,才知道張林多次給人捐款,還曾組織善款捐助玉樹。

在這個小小的燴麵館,還有很多暖心的小故事:曾又一位老人推著輪椅,專門從西郊過來吃;還有一次,已經深夜了,店裡快要關門,但有一個母親帶著孩子來吃,他還專門讓人給她做了一碗。

人長大後,總會慢慢變成父母的樣子。

張林作為“張老熗”方城熗鍋燴面的傳承人,不僅傳承了口味,也傳承了這份善意。這才是“家鄉味兒”更深的內涵吧?

文 | 王豆豆 編 | 阿南

這是食記君為您分享的第630期匠心內容。

本帳號發佈內容均屬原創,版權屬於河南觀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他的第三家店,選址就在高鐵站旁邊。這家店特別的地方是,“老家味道”特別突顯。

一進門,高高的橫樑,古樸的老房子的感覺,大螢幕上,有他老母親當年做飯的樣子。

這是對舊時光老味道的致敬。

時隔30多年,兩代人幾乎做了同樣的事:同樣是把燴麵館開在“交通要道”上,同樣是讓出門歸家的人,第一口就能吃到家鄉味兒。

上車餃子下車面。一碗熱乎乎的面,足以慰勞風塵。

3

1982年

在2017年12月一個寒冷晴朗的日子,我們和張林一起,去方城看了“迎賓飯店”的舊址。

還是村口,門前的老樹,一抬頭看得見枝葉沖天。

飯店的老佈局沒變,還有舊水缸、灶台、水盆,側面,是一個小小的“包間”。

有意思的是,在“包間”的牆上,題有很多字或者畫,畫面有的是一個小動物,有的是一束花,題的字,有的是打油詩,有的是祝福語。

一問才知,原來是張林的父母,經常接濟落難的人。

不管是一時落難的,還是無家可歸的人,張家母親都會端上來一碗熱騰騰的燴面,拿一個火燒,這些人接過碗來,不管燙不燙嘴,能一口氣哧哧溜溜把面吃光,湯喝乾淨、火燒吃完。

吃完沒錢,張林母親也不收錢,他們為了表達感激,就在牆上寫幅字或畫幅畫。

除了飯店開得好、飯菜做得可口,張家父母最讓鄉鄰難忘,就是對落難路人的接濟。

4

2018年

這份善意,也被張林傳承了下來。

在張老熗正大樂城店,有些很溫馨的小細節:門口有雨傘架,環衛工可以自助取水,可以存放嬰兒車……每一處精心設計都充滿了關愛。

我們也是從方城商會會長那裡,才知道張林多次給人捐款,還曾組織善款捐助玉樹。

在這個小小的燴麵館,還有很多暖心的小故事:曾又一位老人推著輪椅,專門從西郊過來吃;還有一次,已經深夜了,店裡快要關門,但有一個母親帶著孩子來吃,他還專門讓人給她做了一碗。

人長大後,總會慢慢變成父母的樣子。

張林作為“張老熗”方城熗鍋燴面的傳承人,不僅傳承了口味,也傳承了這份善意。這才是“家鄉味兒”更深的內涵吧?

文 | 王豆豆 編 | 阿南

這是食記君為您分享的第630期匠心內容。

本帳號發佈內容均屬原創,版權屬於河南觀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