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你們不會也玩演員吧?” 《聲臨其境》:一場演藝圈的臺詞摸底考

作為內地首檔以臺詞和配音為切入點的演技綜藝節目, 《聲臨其境》每期邀請包括演員、配音演員在內的四位嘉賓同台競聲。

通過臺詞功底、配音實力和互動搭檔的比拼, 由現場觀眾選出當期的“聲音之王”。

臺詞摸底

從立項到2017年12月26日開始錄製只有二十來天, 由於正是袁立與《演員的誕生》節目組糾紛新聞爆出之時, 《聲臨其境》在邀請一些演員時得到的回復是, “你們不會也玩演員吧?”

“第一期太難, 嘉賓不知道你把他們當什麼, 能來的都是真朋友。 ”徐晴苦澀地笑道。

但在演藝圈, 哪些人有臺詞功底、適合上節目, 徐晴和她的團隊心裡也有譜。 之前, 她做過一檔表演系師生真人秀節目《一年級》, 就將中國各大戲劇學院和演員行當山頭都拜了一遍。 在他們看來, 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和解放軍藝術學院四所學校的畢業生, 都比較能鑽研臺詞。

其中, 中戲出產“男神”, 偏重舞臺劇、話劇, 對臺本功底要求更高。 北電“小花”多, 偏重影視劇, 臺詞修正比較多。

節目組也有來自外界的推薦名單——陳道明、姜文、葛優、張涵予、黃渤……都是圈內公認臺詞一流的演員, “請不請得來是一回事了”。

這份名單也符合配音導演姜廣濤的預期。 從業二十多年, 他曾擔任《風聲》《琅琊榜》等熱門電視劇的配音指導, 在一方小小的錄音棚, 見過無數演員真實的臺詞水準。

在薑廣濤印象裡, 有些人一進棚, 就會下意識安靜地說話, 即使劇中環境是喧鬧的。 現場聲音一放, 聰明的演員馬上能喊起來, 有些人反復都不得要領。 有些演員能很好地回憶起當初表演的節奏, 有些則每一遍都不一樣——“他心裡就沒譜。

”媒體曾報導過, 一個年輕男演員面對一支話筒, 憋了三天仍然完全找不到演戲時的狀態, 最後還是找的配音。

技藝出眾的演員遠沒有明星八卦受關注。 比如, 在演藝和配音圈有口皆碑的趙立新, 徐晴引了一個揣測觀眾反應的段子, “一聽這聲音, 哇, 這是誰呀。 等一出場, 哇, 這人到底是誰啊。 ”

當時, 趙立新的一部新戲將在湖南衛視播出, 他參演的《芳華》也在熱映。 湖南衛視總編室向徐晴推薦趙立新, “他就是一個戲骨吧。 ”

初見趙立新, 他的各種“講究”讓徐晴印象深刻。 原本第一期彩排在12月25日, 但趙立新要過耶誕節, 推到26日直接進入錄製。 節目組準備了一頂帽子, 他也沒戴。 徐晴去化妝間探望, 趙立新神情輕鬆地撂了一句:“一會兒臺上見!”

趙立新先用英語配《功夫熊貓》, 後面是一段長達2分鐘不間斷的臺詞秀。 “我被徹底圈粉。 ”徐晴後來才知道, 趙懂四國語言, 三萬多字的話劇臺詞, 從不看提詞器。

“趙立新在圈內稱得上藝術家, 做舞臺劇, 探討哲學命題, 但之前, 觀眾都叫不出他的名字。 ”李傳纓將原因歸結為市場的浮躁, 演藝圈熱衷製造話題、塑造迎合大眾審美的人設, 忙著賺錢。

在這個舞臺上, 演員的真實水準暴露無遺。 一位老演員被質疑駕馭不了角色的聲音, 像是來打醬油。 有人被認為抓不住潑辣婦的神韻, 也有人對話筒距離沒有意識, 人物間相隔20米, 但他的聲音卻貼在話筒上。

幾期下來, 精明的編導們抓住了既保持流量、又保證品質的訣竅。 邀請嘉賓時,

他們既關注那些自帶流量又有演技的明星, 如潘粵明、週一圍、翟天臨等;也不忘那些流量不算高、演技突出、時常會帶來驚喜的實力派, 如趙立新、朱亞文等。 對於如何識別嘉賓的臺詞功底, 徐晴坦言看他們演過的戲就可以判斷。 “好演員都會為自己的作品配音。 ”

朱亞文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之所以答應邀約, 是因為節目在演員職業技能的保護之下, 讓人有安全感。

首期節目嘉賓趙立新在為《魂斷藍橋》《功夫熊貓》配音,因為出色的表現,被觀眾選為當期“聲音之王”。除了在《功夫熊貓》裡用英文配音外,在與新生班互動時,他還秀出俄、西、法、德四國語言,玩起了“快速問答”遊戲。(節目組供圖/圖)

時代很難記住他們的名字

1月21日的錄製現場,邊江是四位嘉賓中唯一一位專業配音演員。最後一場大戲,他在地上躺了十分鐘——他配音的角色在幾段臺詞後被人槍殺。這10分鐘裡,他睜著眼睛,邊聽邊想。那是最讓他解脫的一段時間。

這是邊江第一次從錄音棚走向台前,因此不太能接住主持人拋來的梗,對在嘈雜的現場配音也很不適應,“錄音棚很安靜的”。最複雜的體驗是,真要在台前演一段戲,他感到渾身不自在。“我們是用聲音和內心演戲,真要調動肢體五官,好難,隔行如隔山。”短短十分鐘裡,他說了三次“好難”。

錄製結束接受採訪時,面對直杵過來的鏡頭,邊江提醒說“退遠些”。有媒體希望他能用角色裡的聲音拍個短片,他拒絕了,“這是別人的角色。”

這些從幕後走到台前的不適應,狄菲菲都看在眼裡。“配音行業太多這樣默默耕耘的人,光鮮屬於別人,時代很難記住他們的名字。”作為國內最優秀的配音演員之一,她經歷了從譯製片時代的輝煌,到如今IP劇亂象叢生的時代輪轉。

狄菲菲1987年進入上海電影譯製廠,直到2014年離開。1950年代成立的上譯廠,曾有過一批與演員平起平坐的配音演員,諸如為《追捕》配音的邱嶽峰、為《佐羅》配音的童自榮等,他們都來自國內頂尖的戲劇學院和文工團。

在國門初開的1970、1980年代,《虎口脫險》《茜茜公主》等一大批譯製電影的出現,滿足了一代人對西方世界的想像。“整個時代對譯製片都充滿饑渴,樣板戲、電影和書都捕捉不到愛情這類元素。”

狄菲菲回憶起當年為一部譯製片配音的製作流程:先由廠長開會,闡述劇情;翻譯後,廠長和配音導演對臺詞,口型員開始摳口型;正式配音前,廠長給配音演員講影片的歷史背景,配音導演講人物角色,直到演員把人物吃透、還魂。“現在去看英文原版,很多和配音神似。”

市場經濟興起後,錄影廳、地方台儘管充斥著參差不齊的影視劇,但也不乏製作精良的經典,配音市場得以延續過一段時間。到了1990年代,譯製片每況愈下,觀眾更願意聽原聲。

1993年,上戲畢業後,李傳纓成了自由職業者,有一半收入來自配音。他非常瞭解配音演員的處境——不隸屬於任何文工團、任何組織機構,也沒有固定收入。李傳纓從群雜配起,見過配音行當最原始的模樣,片子傳來都是無聲的,臺詞全靠場記現場手記,記漏之處就只能靠解讀演員的唇語。

同處一個時期的孫悅斌畢業於中戲表演系,給當時的大製作《唐明皇》、《武則天》等電視劇都配過音。在錄音棚裡,孫悅斌間接見證了那個時代電視劇的輝煌——演員演戲都帶著范兒,有一種獨特氣質;配音也同樣具有時代特色,“注重戲劇性,講究舞臺氣,比如一個太子,口氣肯定要有貴族的典雅。”

當年的配音演員多是演員出身,或學過表演,諸如張涵予、周傑等人都曾當過配音演員。

配音演員的待遇和社會地位每況愈下。知情人士算了一筆賬,1990年代,配音演員的工資是以團隊計算,比如一部劇十人配,每集一共分四千多元。如今,計算方法未改變,這個數字是七千多元。

在行業裡浸淫近三十年,孫悅斌發現這個行業最吊詭的邏輯是,除了譯製片時代,配音演員很少署名,這也是社會容易忽視和遺忘他們的原因之一。“因為所有非演員自己配音的影視作品,演員不能拿去參與國內各大獎項評選。”

紮堆配音的IP劇時代

在邀請的嘉賓名單裡,徐晴發現被稱作年輕人的是鄭愷、婁藝瀟、馬思純這類演員。對於更年輕的IP劇主角,徐晴並不排斥,“但人家沒檔期啊。”因為對臺詞功底有要求,她調侃,“邀請也不一定來。”

IP劇裡的明星,邊江很熟悉。他配過的角色從《古劍奇譚》到《何以笙簫默》,再到《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隨著電視劇熱播,他帶著偶像劇男主光環的聲音漸漸被識別出,本人也開始走向台前。

IP劇捧紅一批明星的同時,也帶出了一批配音演員,到後來總繞不開這些名字,季冠霖、喬詩語、劉露、薑廣濤、張傑……有時他們在同一部出現,有時是同時段,到後來網友感歎,“太膩了”“聽《三生三世》裡白淺配音,總能感到撲面而來的一股甄嬛風”。

國外影視劇如果不採用同期聲,就會由演員自己配音。曾為《宮鎖珠簾》《幻城》等劇配過音的薑廣濤感歎,紮堆配音是中國影視圈最特別的現象。一方面由於拍攝現場收音不現實,“一拍古裝戲那邊是打樁機,咚咚咚,汽車喇叭一直響,根本沒法收”。另一方面,當紅明星檔期難調,有些人的臺詞功底又捉襟見肘。江湖上流傳許多故事,比如用12345代替臺詞,一首詩本來是12/345,硬斷成123/45。也有從1念到20還沒停,超過臺詞一半。姜廣濤認為,熱錢進入影視行業,使得門檻降低,整個行業逐利性增加。

在孫悅斌印象裡,紮堆配音始於2011年後。“也可以說是明星經濟開始時對流量的追求,以及各種網劇的氾濫。”

“收人錢財,替人消災。”薑廣濤如此調侃當下的配音行業。但他也能理解年輕演員的處境,被經紀公司、資本推著往前走。很多人都想提高演技,但通告接不停。

朱亞文坦言在片場並沒見到過數字先生或小姐,他的作品多是自己配音,也很少聽見有明星因為檔期問題不去配音。

薑廣濤深知其中奧秘,“演員也會看劇組、導演。除特殊情況,對於好的作品,演員大多選擇自己配音,他們懂得投入產出比。”

第一期播出時,徐晴一直盯著即時收視曲線。在趙立新表演2分鐘臺詞秀時,曲線突然下跌。她心想垮了,這段賭輸了,觀眾還是認臉、認流量。沒想到幾分鐘後,資料慢慢回升。後來,趙立新三個字竟然上了網路熱搜。

首期節目嘉賓趙立新在為《魂斷藍橋》《功夫熊貓》配音,因為出色的表現,被觀眾選為當期“聲音之王”。除了在《功夫熊貓》裡用英文配音外,在與新生班互動時,他還秀出俄、西、法、德四國語言,玩起了“快速問答”遊戲。(節目組供圖/圖)

時代很難記住他們的名字

1月21日的錄製現場,邊江是四位嘉賓中唯一一位專業配音演員。最後一場大戲,他在地上躺了十分鐘——他配音的角色在幾段臺詞後被人槍殺。這10分鐘裡,他睜著眼睛,邊聽邊想。那是最讓他解脫的一段時間。

這是邊江第一次從錄音棚走向台前,因此不太能接住主持人拋來的梗,對在嘈雜的現場配音也很不適應,“錄音棚很安靜的”。最複雜的體驗是,真要在台前演一段戲,他感到渾身不自在。“我們是用聲音和內心演戲,真要調動肢體五官,好難,隔行如隔山。”短短十分鐘裡,他說了三次“好難”。

錄製結束接受採訪時,面對直杵過來的鏡頭,邊江提醒說“退遠些”。有媒體希望他能用角色裡的聲音拍個短片,他拒絕了,“這是別人的角色。”

這些從幕後走到台前的不適應,狄菲菲都看在眼裡。“配音行業太多這樣默默耕耘的人,光鮮屬於別人,時代很難記住他們的名字。”作為國內最優秀的配音演員之一,她經歷了從譯製片時代的輝煌,到如今IP劇亂象叢生的時代輪轉。

狄菲菲1987年進入上海電影譯製廠,直到2014年離開。1950年代成立的上譯廠,曾有過一批與演員平起平坐的配音演員,諸如為《追捕》配音的邱嶽峰、為《佐羅》配音的童自榮等,他們都來自國內頂尖的戲劇學院和文工團。

在國門初開的1970、1980年代,《虎口脫險》《茜茜公主》等一大批譯製電影的出現,滿足了一代人對西方世界的想像。“整個時代對譯製片都充滿饑渴,樣板戲、電影和書都捕捉不到愛情這類元素。”

狄菲菲回憶起當年為一部譯製片配音的製作流程:先由廠長開會,闡述劇情;翻譯後,廠長和配音導演對臺詞,口型員開始摳口型;正式配音前,廠長給配音演員講影片的歷史背景,配音導演講人物角色,直到演員把人物吃透、還魂。“現在去看英文原版,很多和配音神似。”

市場經濟興起後,錄影廳、地方台儘管充斥著參差不齊的影視劇,但也不乏製作精良的經典,配音市場得以延續過一段時間。到了1990年代,譯製片每況愈下,觀眾更願意聽原聲。

1993年,上戲畢業後,李傳纓成了自由職業者,有一半收入來自配音。他非常瞭解配音演員的處境——不隸屬於任何文工團、任何組織機構,也沒有固定收入。李傳纓從群雜配起,見過配音行當最原始的模樣,片子傳來都是無聲的,臺詞全靠場記現場手記,記漏之處就只能靠解讀演員的唇語。

同處一個時期的孫悅斌畢業於中戲表演系,給當時的大製作《唐明皇》、《武則天》等電視劇都配過音。在錄音棚裡,孫悅斌間接見證了那個時代電視劇的輝煌——演員演戲都帶著范兒,有一種獨特氣質;配音也同樣具有時代特色,“注重戲劇性,講究舞臺氣,比如一個太子,口氣肯定要有貴族的典雅。”

當年的配音演員多是演員出身,或學過表演,諸如張涵予、周傑等人都曾當過配音演員。

配音演員的待遇和社會地位每況愈下。知情人士算了一筆賬,1990年代,配音演員的工資是以團隊計算,比如一部劇十人配,每集一共分四千多元。如今,計算方法未改變,這個數字是七千多元。

在行業裡浸淫近三十年,孫悅斌發現這個行業最吊詭的邏輯是,除了譯製片時代,配音演員很少署名,這也是社會容易忽視和遺忘他們的原因之一。“因為所有非演員自己配音的影視作品,演員不能拿去參與國內各大獎項評選。”

紮堆配音的IP劇時代

在邀請的嘉賓名單裡,徐晴發現被稱作年輕人的是鄭愷、婁藝瀟、馬思純這類演員。對於更年輕的IP劇主角,徐晴並不排斥,“但人家沒檔期啊。”因為對臺詞功底有要求,她調侃,“邀請也不一定來。”

IP劇裡的明星,邊江很熟悉。他配過的角色從《古劍奇譚》到《何以笙簫默》,再到《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隨著電視劇熱播,他帶著偶像劇男主光環的聲音漸漸被識別出,本人也開始走向台前。

IP劇捧紅一批明星的同時,也帶出了一批配音演員,到後來總繞不開這些名字,季冠霖、喬詩語、劉露、薑廣濤、張傑……有時他們在同一部出現,有時是同時段,到後來網友感歎,“太膩了”“聽《三生三世》裡白淺配音,總能感到撲面而來的一股甄嬛風”。

國外影視劇如果不採用同期聲,就會由演員自己配音。曾為《宮鎖珠簾》《幻城》等劇配過音的薑廣濤感歎,紮堆配音是中國影視圈最特別的現象。一方面由於拍攝現場收音不現實,“一拍古裝戲那邊是打樁機,咚咚咚,汽車喇叭一直響,根本沒法收”。另一方面,當紅明星檔期難調,有些人的臺詞功底又捉襟見肘。江湖上流傳許多故事,比如用12345代替臺詞,一首詩本來是12/345,硬斷成123/45。也有從1念到20還沒停,超過臺詞一半。姜廣濤認為,熱錢進入影視行業,使得門檻降低,整個行業逐利性增加。

在孫悅斌印象裡,紮堆配音始於2011年後。“也可以說是明星經濟開始時對流量的追求,以及各種網劇的氾濫。”

“收人錢財,替人消災。”薑廣濤如此調侃當下的配音行業。但他也能理解年輕演員的處境,被經紀公司、資本推著往前走。很多人都想提高演技,但通告接不停。

朱亞文坦言在片場並沒見到過數字先生或小姐,他的作品多是自己配音,也很少聽見有明星因為檔期問題不去配音。

薑廣濤深知其中奧秘,“演員也會看劇組、導演。除特殊情況,對於好的作品,演員大多選擇自己配音,他們懂得投入產出比。”

第一期播出時,徐晴一直盯著即時收視曲線。在趙立新表演2分鐘臺詞秀時,曲線突然下跌。她心想垮了,這段賭輸了,觀眾還是認臉、認流量。沒想到幾分鐘後,資料慢慢回升。後來,趙立新三個字竟然上了網路熱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