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武則天一生中的轉捩點:她殺了親生女兒嗎?從邏輯思維的角度解讀

史海爭鳴:武則天有沒有殺自己的女兒

唐高宗永徽五年六月, 王皇后舅舅柳奭迫於壓力自請罷相, 強大的外朝勢力由此出現缺口。 永徽六年六月, 王皇后以厭勝事發, 母親柳氏被禁止入宮, 柳奭被貶外放, 此時的王皇后已經完全成了待宰羔羊。 同年九月, 直言進諫反對廢後的顧命老臣褚遂良被貶出京。 十月, 下詔廢王皇后蕭淑妃為庶人, 立武氏為後。 這年年底, 王、蕭二人被處死, 親戚並流嶺外。 次年正月, 武皇后之子李弘被立為太子。 短短一兩年間, 一連串的舉措疾如閃電驚雷, 不僅整個後宮徹底改觀,

也震動了大唐朝廷。 出手穩、准、狠, 對手未及反應便已人頭落地, 大唐未來五十年的走向, 也在這一連串宮廷政爭中初現端倪。 而這一切的導火索, 便是千載以來仍眾說紛紜的安定公主暴卒事件。

武則天殺女一直是歷史懸案, 也是武則天一生的轉捩點

據說武昭儀的長女安定公主剛出生不久, 便在王皇后探望之後離奇暴斃, 武昭儀的盈盈淚水, 讓憤怒的高宗不假思索地認定王皇后便是殺嬰的兇手, 事情雖無由證明, 王皇后卻也無法自解, 最後不了了之。 但高宗對王皇后的印象從此一落千丈, 不久柳奭便在皇帝淩厲的目光下窘迫難安地自請罷相了。

然而在局外人的眼中, 此事殊不合理, 作為一國之母的王皇后有什麼理由去殺一個寵妃的女兒呢?就算真的是妒火攻心, 那物件也應該是皇子弘。 因此, 長期流傳的一個說法, 就是真正兇手實際上正是小公主的親身母親武昭儀, 因為沒有這樣嫁禍於人的舉動, 她很難向皇后的位置再邁進一步。

但《舊唐書》並未記載此事,

加之虎毒不食子, 故近人頗有不相信者, 認為當時嬰兒死亡率很高, 小公主是正常死亡, 只是被武昭儀所利用而已。 不過, 最為勁爆的說法還是近來才有的——這位小公主根本不存在, 完全是司馬光編出來的!論者認為, 武氏長子弘出生于永徽五年(654年)初, 次子賢生於永徽五年年尾, 而小公主是中間出生的, 那麼一年之中怎麼生得出三個孩子來呢?

李弘的生年原本沒有多少疑問, 《唐大詔令》中的《孝敬皇帝哀冊文》中起筆便已述明:“維上元二年(675年)夏四月己亥, 皇太子宏薨於合璧宮之綺雲殿, 年二十四, 五月戊申, 詔追號諡為孝敬皇帝。 八月庚寅, 轉遷葬於恭陵。 ”據此算來當生於永徽三年, 新舊唐書均與之相符。 通鑒則有顯慶元年(656年)“立皇后子代王弘為皇太子,

生四年矣。 ”似可推為永徽四年, 然通鑒這裡只是籠統而言, 比之官方訃文準確性自然不足。 永徽三年七月李忠被立為皇太子, 李弘生於這之後, 這一點確定無疑, 因而後人即使有所爭議, 也是集中在永徽三年末至永徽四年初之間。 而近有學者甯志新獨持異議, 認為小公主純屬子虛烏有, 他引用《全唐文》裡高宗為李弘所做悼詞有“年才一歲, 立為代王”之句, 認為這是高宗親筆所寫, 必定最為可靠。 這倒也罷了, 李弘封為代王的時間, 《舊唐書·孝敬皇帝傳》和《唐會要》均作永徽四年, 與李弘生於永徽三年說相符。 而甯志新先生獨取兩唐書《高宗本紀》中的說法, 為永徽六年正月, 認為本紀來自於實錄,
比列傳更為可靠。 於是, 李弘生於永徽五年論堂皇出場, 唐代官方為李弘去世專門發佈的正式訃告可以無視, 而武則天的長女安定公主也就變成了司馬光頭腦中的幻想產物了。

其實, 本紀出錯之事並不少見, 史官日後整理記事, 怎麼也不可能有當時的官方詔令來得準確。 何況各類史籍無論官方的還是民間的, 都有關於小公主的大量記載, 單是直言武后殺女的便還有歐陽修所著的《新唐書》, 難道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有同樣的幻覺?不要說宋人, 唐人蘇冕所著《唐會要》裡也記載了小公主暴亡之事, 不知道甯先生作何解釋?最為可笑的是, 就連他認為的“最可靠”的高宗本紀, 下文也白紙黑字地記述了怎麼為小公主追封, 怎麼遷葬,甯先生怎麼就選擇性失明了?翻案文章做到這個地步,也算登峰造極了。依據一己所好隨意剪裁史料,官方專門發佈的訃告不如他東拉西扯的推論可靠,大筆一揮,整個人便憑空從歷史上消失了,如此做法,豈是治史者應有的行為?

大量史實證明,武昭儀確有一女暴卒,並導致了高宗的情感天平傾斜。綜合各種史籍來看,弘當生於永徽三年末,賢的出生日期則明確記載為永徽五年十二月,武昭儀隨高宗謁昭陵途中突然小產,因其未足月而生,對這個兒子又特別冷酷,因此有人認為李賢為韓國夫人所生的傳言是真的。小公主出生于二者之間,具體年月不詳,約為永徽四年末至五年初,出生後不久便暴亡,高宗疑心為王皇后所殺,時間應在永徽五年(654年)六月前,因為年紀尚小,還沒有來得及封號。十年之後,當時已被尊為“二聖”的武后想起了早夭的長女,追封她為安定公主,諡曰思,於德業寺隆重遷葬于崇敬寺,所用禮儀尊貴如親王之制。(《舊唐書·高宗本紀》)不知是否天意,也就是在這一年裡,她生下了次女太平公主,視如掌上明珠,成為她最疼愛的子女。

小公主暴亡一事舊唐書並未專門紀錄,僅在《則天本紀》之後的史臣評論中略提了一筆,“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繈褓之兒”,引為她的罪狀之一。

《唐會要》的記錄簡略平實:“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立之意。”

較為詳細的是《新唐書》,記述如下:

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後適來。”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後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媢,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後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後意。

而通鑒的記載最為詳細,但也因細節過於栩栩如生,難免啟人疑竇,不知這等隱秘之事史臣何以察覺?

後寵雖衰,然上未有意廢也。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後殺吾女!”昭儀因泣訴其罪。後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

電視劇中的王皇后形象

那麼武昭儀是否有殺女奪嫡呢?我們來看看正反兩方面的意見吧!

認為武氏並未殺女的多是近現代學者,按他們的看法,《舊唐書》並未記載此事經過,因此指為一大疑點。 且按照舊史的記載,武昭儀便必須比任何人都更早發現皇后來訪一事,並且立即做好相應安排,神不知鬼不覺地在皇后走後殺害小公主,然後溜出去做出不知情剛從外面回來的樣子,這一系列行動很難保證不被宮女發覺,而武媚一向行事謹慎,如此冒險與她向來的作風不符。日人原百代因此推測,當時嬰兒死亡率偏高,可能奶媽把木炭燒得太足,導致小公主一氧化碳中毒而死(即碳氣中毒),或者王皇后沒有帶過孩子,不小心把棉被蓋在小公主的臉上離開,無意中把小公主給悶死了。

這些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以次來反駁舊史上的記載個人以為仍嫌不足。《舊唐書》因成書倉促,前期史料常有照抄唐朝實錄和國史,幾可視為唐代官方喉舌的代表,這一點已為歷代治史者所公認。而《高宗實錄》,曾有被武后親自出面監修的紀錄,後雖經反復,但為尊者諱的現象仍不少見,如不載太宗納弟婦事,不載楊玉環原為玄宗兒媳等,而這些新唐書和通鑒均秉筆直書,因作者為宋人不必再為前朝避諱之緣故,故不能以舊唐書未詳載經過而否認其事。且舊唐書雖然不曾在正文中專門記錄,但史臣評傳中仍有“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繈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恆態也。”表明了五代人對此事的看法。

那麼武昭儀有沒有可能比其他人更早知道皇后來訪並做出安排呢?皇后來訪並非鄰居串門,以當時武昭儀在後宮遍佈的眼線提前偵知並非難事,而整件事發生在武昭儀自己的寢宮,她要安排宮女們守在哪裡不可走動那是輕而易舉的事。甚至可以說,如果她在自己地盤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她也不可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帝了。類似的例子我們可以參考日後的上官儀事件。高宗密召上官儀起草廢後詔書,如此機要隱秘之事,也逃不過武媚編織嚴密的情報網,立刻在第一時間內得知,並且立即做出了最為明智的決定,沒有浪費一絲一毫的時間去聯絡外朝官員如何在事發後進諫阻止詔書生效,而是馬上趕到現場,說服高宗改變心意,從而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武昭儀的資訊掌控程度和應變能力無可懷疑是極其高效的,這還完全是突發事件的緊急應變,如果小公主之死是她處心積慮已久的策劃(皇后顯然不是第一次來探望小公主),要做到這些那就更不成問題了。

武昭儀作風穩健是不錯,但並不等於說她不敢冒險。早在太宗病重之際敢於與太子私通,足可證明她有在人生陷入瓶頸之際,為尋求出路不惜放手一搏的決心和勇氣。而彼時她面臨的風險甚至更大,能掌握的東西更少,任何一點不慎都足以讓她粉身碎骨,但她依然做了,只為了多年之後她可能會有一個渺茫的機會。這種性格,我們還可以從她父親武士彠身上找到。武士彠向來是以敦厚謙恭的長者著稱,曾經因為顧忌自己名望不夠而堅辭工部尚書的職位,可見其為人的謹慎小心,然而在隋末風雲之際,他同樣可以冒著毀家滅族的風險,將萬貫家財和一家人的身家性命全都投入一場兇險莫測的政治投機中。作為武士彠的女兒,武媚無疑繼承了他這一特點,並且走得更遠。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像

因此,無論是從動機、性格、還是作案條件和能力,認定武昭儀是小公主之死的最大疑凶,並不過分。誠如胡戟先生所言:“許多人懷疑武則天手殺女兒的可信程度,一個母親如何下得去手殺死自己的親生女兒?如果對武則天可以象常人一樣論理,那麼她就不成其為武則天了。 當時的情勢之下,武則天除非施展宮廷陰謀,腳踩自己女兒幼小的屍體,否則是很難朝皇后位置進一步的。……既然沒有退路,她決不安分守己聽天由命。於是下毒手嫁禍於人的做法,也就是在最不合情理的情理之中了。”

學者勾利軍更從她對太平公主的溺愛和對蕭妃二女的迫害分析(我的女兒死了,你的女兒也別想有好日子過),認為這是出自愛與恨之雙向移情,走了兩個極端,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病態的心理宣洩。從小公主的追封與遷葬來看,“追封安定公主,諡曰思,其鹵簿鼓吹及供葬所須,並如親王之制”,諡曰思,從字面上看,當指她一直對早夭的長女念念不忘,而根據諡法,“追悔前過曰思”(《唐會要·諡法》),也讓人聯想寄託追悔之情的究竟是誰。安定公主的遷葬明顯逾制,以平陽公主的赫赫戰功,葬禮動用鼓吹也引起了一番爭辯,這個出生不久即夭亡的小公主能得如此厚葬,讓人看到生為母親的武昭儀內心的哀傷和悲涼。後來武后臨朝稱制,大殺李唐宗室,唯有唐高祖之女千金公主為武后“獻藥”薛懷義得到賞識,被武后收為義女,改封安定公主,證明她對長女的思念,從來就沒有一刻停止過。

這麼一對比,感覺正方的論據的確比反方更有說服力。然而勾先生後面的分析,個人以為畫蛇添足之嫌。因武媚向有遷怒於人的習慣,如她不喜歡常樂公主,便將其女周王李顯之妃(也就是她的兒媳)活活餓死,難道這也跟安定公主的早亡有關麼?因長女早逝而特別珍愛次女,似乎也是人之常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密室殺人,如無旁證,何以證實?

《新唐書》和《通鑒》的相關描寫應該是出自唐人筆記,以彌補正史中缺少的這一環了。以野史入史作為正史的補充原也是常見的做法,但放在這裡就顯得太戲劇化,應是史官根據民間流言加上自己的推斷而作,而不會真有人親眼見到那一幕。也就是說,雖然種種矛頭都指向武昭儀殺女奪嫡,但並沒有目擊證人親眼看見。那麼,有沒有可能小公主的確是自然死亡呢?應該說,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只是微乎其微而已。

如原百代所說,當時嬰兒死亡率很高,小公主會否被奶媽或者王皇后不小心悶死?當然,既然沒人親眼見到,那就發生什麼事情都有可能。但要說是很可能,那就大有疑問。誠然當時嬰兒死亡率很高,但那是由於醫療衛生條件不好,隨便一個傷風感冒就可能不治而亡。但一個健康的嬰兒被一氧化碳毒死(原百代所說的碳氣中毒)或者不小心悶死的死亡率高不高,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單就此事而言,個人以為說小公主睡得太香,不小心被口水嗆死,其可能性是和以上兩種死法的幾率差不多的。此外,小公主的出生和死亡時間都是個謎,不知原氏據何而言認為此事必然發生在冬天需要生木炭取暖。而事情竟然發生得如此之巧,正好在武昭儀苦尋機會不得的時候,王皇后就遇到這樣說不清的事情,也不能不讓人懷疑。如果你相信世間有奇跡,或者就是這類事了吧!而筆者個人是認為,武昭儀確有殺女奪嫡,有機會能充分利用到盡,那不過是漢武帝之母王夫人的檔次,沒有機會自己能創造機會,這才是武則天的手段,也是她能成為空前絕後的一代女皇的原因。

事情以高宗李治對於王皇后的印象徹底破裂而終結,從此之後,冷淡變成了厭憎,李治的心底,這個髮妻再也沒有絲毫的位置。他雖然不能處罰她,但冷漠而淩厲的目光,卻令得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坐立不安,不得已在永徽五年六月自請罷相。喪失了外戚援助又被丈夫徹底遺棄的王皇后,此時已如生活在冰窟般奇寒徹骨。武昭儀的苦肉計終於達到了目的,親生女兒的死亡為她帶來了一個上位的機會。僅僅是機會。

唐高宗李治像,因為小公主事件,他遷怒于王皇后,最終將她廢了

一個卑微者想要走向高貴需要付出多少?商人的女兒,先帝的侍妾,隨便哪一樣,都是她無從彌補的致命的缺陷。然而她仍然成功了,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她這一生似乎都在創造奇跡,最後她自己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跡,以女子之身而在男權之上的中古社會中登基稱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然而她所付出的代價,世間有幾個人付得起?“殺敵一萬,自損三千。”血肉相搏的戰場,沒有人可以全身而退。而剷除敵手的第一刀,她是望自己身上刺下的。這一刀,也刺破了世間一切規則和定理。士庶的界限,倫理的約束,都在這樣不惜傷亡不計代價慘烈到近乎偏執的決心面前,灰飛煙滅。她終於突破了宿命的限定。

筆者一直覺得,武則天一生中的真正轉捩點,不是由感業寺二度入宮,而正是以安定公主之死為開端的皇后爭奪戰。如果沒有這次事件,以她的出身和背景,很可能一直和後位無緣,不可能會有新舊唐書的《則天太后本紀》,甚至入不了兩唐書的《後妃傳》。那麼她在歷史上的記載,很可能就是《高宗諸子傳》中短短的一句話:“武昭儀生弘、賢、顯、旦”。

由於官方史書為尊者諱的傳統,我們可能根本不會知道她原來還做過太宗的才人,更不用提感業寺那段往事,那麼她傳奇的前半生也就永遠湮滅在蒼茫的時空中了。她其實並不是沒有選擇。長期受母儀天下需要賢慧不妒洗腦教育的王皇后,本身又沒有什麼手段和能力,並不見得會拿她怎麼樣。李治去世後,因為育有子嗣,依據大唐律令她大概也會隨著外放到某地做刺史的兒子到封地,如同她的表姐燕德妃一樣,乙太妃的身份,度過平靜而寂寞的下半生。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依靠丈夫的寵愛,兒子的孝順,多少女人這樣度過了一生。而捨棄這樣的安寧,斷然出擊,將自己的奪嫡之謀暴露於人前,無疑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將已經擁有的一切投入到一場只能勝不能敗的豪賭中。只因忍功了得的皇后們或者可以容忍君王的心被別的女人佔據,卻沒有人能容忍一個妄圖侵佔奪取自己地位的人活下來。人彘的慘案不是因為戚妃的專寵,而是因為她的奪嫡了。同時,對後位的挑戰也就等於對擁護王皇后的元老集團的挑戰,生活將會變成一場接著一場永無休止的戰爭,從此之後,她將註定只能在刀尖上跳舞,休想再有一刻的安穩。

勝則正位中宮,敗則粉身碎骨。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完全理解她何以做出這樣的選擇。要有怎樣強烈的自信,怎樣旺盛的企圖心,怎樣冷靜到冷酷的決絕,才有膽量擁抱這樣的人生!這是……瘋狂。“所以我們成不了偉人,因為我們都不夠瘋狂。”平凡如我輩,可以這樣心安理得地安慰自己,一面默念著平平淡淡才是真,一面懷著複雜的心情,議論著、豔羨著、鄙夷著、唾駡著,看著那個一千多年前的女子,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何等傲慢地轉身,棄絕一切塵世間平凡的溫暖和快樂,頭也不回地走向高處不勝寒的榮耀與淒清。屬於燕子的道路有一千條,屬於鷹的道路卻只有一條,於是,註定了我們只能是看客,而她卻是主角。

在這樣的情況下,再來談論她是否事後有過後悔有否痛哭過長夜,似乎顯得有點多餘而矯情。人心肉造,她當然會痛苦,但不會因此而改變決定,不會因此而停下腳步,她的意志強大到足以戰勝她的情感,這也是超人與凡人的分界吧。我們只能從日後史書上的零星記載中,約略窺知這位女皇的內心世界:——深宮裡那抹淡淡的血痕,原來從未隨時光而消逝。

武則天最終登上了皇帝寶座

金庸先生認為,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就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欲。隨著安定公主之死,成為政治家的武則天,終於修練到功德圓滿。

怎麼遷葬,甯先生怎麼就選擇性失明了?翻案文章做到這個地步,也算登峰造極了。依據一己所好隨意剪裁史料,官方專門發佈的訃告不如他東拉西扯的推論可靠,大筆一揮,整個人便憑空從歷史上消失了,如此做法,豈是治史者應有的行為?

大量史實證明,武昭儀確有一女暴卒,並導致了高宗的情感天平傾斜。綜合各種史籍來看,弘當生於永徽三年末,賢的出生日期則明確記載為永徽五年十二月,武昭儀隨高宗謁昭陵途中突然小產,因其未足月而生,對這個兒子又特別冷酷,因此有人認為李賢為韓國夫人所生的傳言是真的。小公主出生于二者之間,具體年月不詳,約為永徽四年末至五年初,出生後不久便暴亡,高宗疑心為王皇后所殺,時間應在永徽五年(654年)六月前,因為年紀尚小,還沒有來得及封號。十年之後,當時已被尊為“二聖”的武后想起了早夭的長女,追封她為安定公主,諡曰思,於德業寺隆重遷葬于崇敬寺,所用禮儀尊貴如親王之制。(《舊唐書·高宗本紀》)不知是否天意,也就是在這一年裡,她生下了次女太平公主,視如掌上明珠,成為她最疼愛的子女。

小公主暴亡一事舊唐書並未專門紀錄,僅在《則天本紀》之後的史臣評論中略提了一筆,“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繈褓之兒”,引為她的罪狀之一。

《唐會要》的記錄簡略平實:“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立之意。”

較為詳細的是《新唐書》,記述如下:

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後適來。”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後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媢,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後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後意。

而通鑒的記載最為詳細,但也因細節過於栩栩如生,難免啟人疑竇,不知這等隱秘之事史臣何以察覺?

後寵雖衰,然上未有意廢也。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後殺吾女!”昭儀因泣訴其罪。後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

電視劇中的王皇后形象

那麼武昭儀是否有殺女奪嫡呢?我們來看看正反兩方面的意見吧!

認為武氏並未殺女的多是近現代學者,按他們的看法,《舊唐書》並未記載此事經過,因此指為一大疑點。 且按照舊史的記載,武昭儀便必須比任何人都更早發現皇后來訪一事,並且立即做好相應安排,神不知鬼不覺地在皇后走後殺害小公主,然後溜出去做出不知情剛從外面回來的樣子,這一系列行動很難保證不被宮女發覺,而武媚一向行事謹慎,如此冒險與她向來的作風不符。日人原百代因此推測,當時嬰兒死亡率偏高,可能奶媽把木炭燒得太足,導致小公主一氧化碳中毒而死(即碳氣中毒),或者王皇后沒有帶過孩子,不小心把棉被蓋在小公主的臉上離開,無意中把小公主給悶死了。

這些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以次來反駁舊史上的記載個人以為仍嫌不足。《舊唐書》因成書倉促,前期史料常有照抄唐朝實錄和國史,幾可視為唐代官方喉舌的代表,這一點已為歷代治史者所公認。而《高宗實錄》,曾有被武后親自出面監修的紀錄,後雖經反復,但為尊者諱的現象仍不少見,如不載太宗納弟婦事,不載楊玉環原為玄宗兒媳等,而這些新唐書和通鑒均秉筆直書,因作者為宋人不必再為前朝避諱之緣故,故不能以舊唐書未詳載經過而否認其事。且舊唐書雖然不曾在正文中專門記錄,但史臣評傳中仍有“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繈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恆態也。”表明了五代人對此事的看法。

那麼武昭儀有沒有可能比其他人更早知道皇后來訪並做出安排呢?皇后來訪並非鄰居串門,以當時武昭儀在後宮遍佈的眼線提前偵知並非難事,而整件事發生在武昭儀自己的寢宮,她要安排宮女們守在哪裡不可走動那是輕而易舉的事。甚至可以說,如果她在自己地盤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她也不可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帝了。類似的例子我們可以參考日後的上官儀事件。高宗密召上官儀起草廢後詔書,如此機要隱秘之事,也逃不過武媚編織嚴密的情報網,立刻在第一時間內得知,並且立即做出了最為明智的決定,沒有浪費一絲一毫的時間去聯絡外朝官員如何在事發後進諫阻止詔書生效,而是馬上趕到現場,說服高宗改變心意,從而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武昭儀的資訊掌控程度和應變能力無可懷疑是極其高效的,這還完全是突發事件的緊急應變,如果小公主之死是她處心積慮已久的策劃(皇后顯然不是第一次來探望小公主),要做到這些那就更不成問題了。

武昭儀作風穩健是不錯,但並不等於說她不敢冒險。早在太宗病重之際敢於與太子私通,足可證明她有在人生陷入瓶頸之際,為尋求出路不惜放手一搏的決心和勇氣。而彼時她面臨的風險甚至更大,能掌握的東西更少,任何一點不慎都足以讓她粉身碎骨,但她依然做了,只為了多年之後她可能會有一個渺茫的機會。這種性格,我們還可以從她父親武士彠身上找到。武士彠向來是以敦厚謙恭的長者著稱,曾經因為顧忌自己名望不夠而堅辭工部尚書的職位,可見其為人的謹慎小心,然而在隋末風雲之際,他同樣可以冒著毀家滅族的風險,將萬貫家財和一家人的身家性命全都投入一場兇險莫測的政治投機中。作為武士彠的女兒,武媚無疑繼承了他這一特點,並且走得更遠。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像

因此,無論是從動機、性格、還是作案條件和能力,認定武昭儀是小公主之死的最大疑凶,並不過分。誠如胡戟先生所言:“許多人懷疑武則天手殺女兒的可信程度,一個母親如何下得去手殺死自己的親生女兒?如果對武則天可以象常人一樣論理,那麼她就不成其為武則天了。 當時的情勢之下,武則天除非施展宮廷陰謀,腳踩自己女兒幼小的屍體,否則是很難朝皇后位置進一步的。……既然沒有退路,她決不安分守己聽天由命。於是下毒手嫁禍於人的做法,也就是在最不合情理的情理之中了。”

學者勾利軍更從她對太平公主的溺愛和對蕭妃二女的迫害分析(我的女兒死了,你的女兒也別想有好日子過),認為這是出自愛與恨之雙向移情,走了兩個極端,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病態的心理宣洩。從小公主的追封與遷葬來看,“追封安定公主,諡曰思,其鹵簿鼓吹及供葬所須,並如親王之制”,諡曰思,從字面上看,當指她一直對早夭的長女念念不忘,而根據諡法,“追悔前過曰思”(《唐會要·諡法》),也讓人聯想寄託追悔之情的究竟是誰。安定公主的遷葬明顯逾制,以平陽公主的赫赫戰功,葬禮動用鼓吹也引起了一番爭辯,這個出生不久即夭亡的小公主能得如此厚葬,讓人看到生為母親的武昭儀內心的哀傷和悲涼。後來武后臨朝稱制,大殺李唐宗室,唯有唐高祖之女千金公主為武后“獻藥”薛懷義得到賞識,被武后收為義女,改封安定公主,證明她對長女的思念,從來就沒有一刻停止過。

這麼一對比,感覺正方的論據的確比反方更有說服力。然而勾先生後面的分析,個人以為畫蛇添足之嫌。因武媚向有遷怒於人的習慣,如她不喜歡常樂公主,便將其女周王李顯之妃(也就是她的兒媳)活活餓死,難道這也跟安定公主的早亡有關麼?因長女早逝而特別珍愛次女,似乎也是人之常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密室殺人,如無旁證,何以證實?

《新唐書》和《通鑒》的相關描寫應該是出自唐人筆記,以彌補正史中缺少的這一環了。以野史入史作為正史的補充原也是常見的做法,但放在這裡就顯得太戲劇化,應是史官根據民間流言加上自己的推斷而作,而不會真有人親眼見到那一幕。也就是說,雖然種種矛頭都指向武昭儀殺女奪嫡,但並沒有目擊證人親眼看見。那麼,有沒有可能小公主的確是自然死亡呢?應該說,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只是微乎其微而已。

如原百代所說,當時嬰兒死亡率很高,小公主會否被奶媽或者王皇后不小心悶死?當然,既然沒人親眼見到,那就發生什麼事情都有可能。但要說是很可能,那就大有疑問。誠然當時嬰兒死亡率很高,但那是由於醫療衛生條件不好,隨便一個傷風感冒就可能不治而亡。但一個健康的嬰兒被一氧化碳毒死(原百代所說的碳氣中毒)或者不小心悶死的死亡率高不高,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單就此事而言,個人以為說小公主睡得太香,不小心被口水嗆死,其可能性是和以上兩種死法的幾率差不多的。此外,小公主的出生和死亡時間都是個謎,不知原氏據何而言認為此事必然發生在冬天需要生木炭取暖。而事情竟然發生得如此之巧,正好在武昭儀苦尋機會不得的時候,王皇后就遇到這樣說不清的事情,也不能不讓人懷疑。如果你相信世間有奇跡,或者就是這類事了吧!而筆者個人是認為,武昭儀確有殺女奪嫡,有機會能充分利用到盡,那不過是漢武帝之母王夫人的檔次,沒有機會自己能創造機會,這才是武則天的手段,也是她能成為空前絕後的一代女皇的原因。

事情以高宗李治對於王皇后的印象徹底破裂而終結,從此之後,冷淡變成了厭憎,李治的心底,這個髮妻再也沒有絲毫的位置。他雖然不能處罰她,但冷漠而淩厲的目光,卻令得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坐立不安,不得已在永徽五年六月自請罷相。喪失了外戚援助又被丈夫徹底遺棄的王皇后,此時已如生活在冰窟般奇寒徹骨。武昭儀的苦肉計終於達到了目的,親生女兒的死亡為她帶來了一個上位的機會。僅僅是機會。

唐高宗李治像,因為小公主事件,他遷怒于王皇后,最終將她廢了

一個卑微者想要走向高貴需要付出多少?商人的女兒,先帝的侍妾,隨便哪一樣,都是她無從彌補的致命的缺陷。然而她仍然成功了,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她這一生似乎都在創造奇跡,最後她自己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跡,以女子之身而在男權之上的中古社會中登基稱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然而她所付出的代價,世間有幾個人付得起?“殺敵一萬,自損三千。”血肉相搏的戰場,沒有人可以全身而退。而剷除敵手的第一刀,她是望自己身上刺下的。這一刀,也刺破了世間一切規則和定理。士庶的界限,倫理的約束,都在這樣不惜傷亡不計代價慘烈到近乎偏執的決心面前,灰飛煙滅。她終於突破了宿命的限定。

筆者一直覺得,武則天一生中的真正轉捩點,不是由感業寺二度入宮,而正是以安定公主之死為開端的皇后爭奪戰。如果沒有這次事件,以她的出身和背景,很可能一直和後位無緣,不可能會有新舊唐書的《則天太后本紀》,甚至入不了兩唐書的《後妃傳》。那麼她在歷史上的記載,很可能就是《高宗諸子傳》中短短的一句話:“武昭儀生弘、賢、顯、旦”。

由於官方史書為尊者諱的傳統,我們可能根本不會知道她原來還做過太宗的才人,更不用提感業寺那段往事,那麼她傳奇的前半生也就永遠湮滅在蒼茫的時空中了。她其實並不是沒有選擇。長期受母儀天下需要賢慧不妒洗腦教育的王皇后,本身又沒有什麼手段和能力,並不見得會拿她怎麼樣。李治去世後,因為育有子嗣,依據大唐律令她大概也會隨著外放到某地做刺史的兒子到封地,如同她的表姐燕德妃一樣,乙太妃的身份,度過平靜而寂寞的下半生。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依靠丈夫的寵愛,兒子的孝順,多少女人這樣度過了一生。而捨棄這樣的安寧,斷然出擊,將自己的奪嫡之謀暴露於人前,無疑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將已經擁有的一切投入到一場只能勝不能敗的豪賭中。只因忍功了得的皇后們或者可以容忍君王的心被別的女人佔據,卻沒有人能容忍一個妄圖侵佔奪取自己地位的人活下來。人彘的慘案不是因為戚妃的專寵,而是因為她的奪嫡了。同時,對後位的挑戰也就等於對擁護王皇后的元老集團的挑戰,生活將會變成一場接著一場永無休止的戰爭,從此之後,她將註定只能在刀尖上跳舞,休想再有一刻的安穩。

勝則正位中宮,敗則粉身碎骨。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完全理解她何以做出這樣的選擇。要有怎樣強烈的自信,怎樣旺盛的企圖心,怎樣冷靜到冷酷的決絕,才有膽量擁抱這樣的人生!這是……瘋狂。“所以我們成不了偉人,因為我們都不夠瘋狂。”平凡如我輩,可以這樣心安理得地安慰自己,一面默念著平平淡淡才是真,一面懷著複雜的心情,議論著、豔羨著、鄙夷著、唾駡著,看著那個一千多年前的女子,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何等傲慢地轉身,棄絕一切塵世間平凡的溫暖和快樂,頭也不回地走向高處不勝寒的榮耀與淒清。屬於燕子的道路有一千條,屬於鷹的道路卻只有一條,於是,註定了我們只能是看客,而她卻是主角。

在這樣的情況下,再來談論她是否事後有過後悔有否痛哭過長夜,似乎顯得有點多餘而矯情。人心肉造,她當然會痛苦,但不會因此而改變決定,不會因此而停下腳步,她的意志強大到足以戰勝她的情感,這也是超人與凡人的分界吧。我們只能從日後史書上的零星記載中,約略窺知這位女皇的內心世界:——深宮裡那抹淡淡的血痕,原來從未隨時光而消逝。

武則天最終登上了皇帝寶座

金庸先生認為,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就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欲。隨著安定公主之死,成為政治家的武則天,終於修練到功德圓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