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曹魏、蜀漢相繼建國,孫權為何在近十年後才稱帝?原因很簡單

自劉邦建立漢朝, 這個強大的政權, 傳承了近四百年, 留下了無數的輝煌。 然而天下大勢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經歷過宦官把持朝政, 和董卓禍亂朝綱之後, 這個王朝還是沒有逃脫, 分崩離析的結局, 彼時群雄並起, 諸侯爭霸, 天下開始大亂。 經過多年的角逐之後, 曹操、劉備、孫權脫穎而出, 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西元220年, 曹操之子曹丕取代漢朝, 建立了曹魏政權, 次年劉備在成都“繼承”了漢朝的帝位, 然而到了西元229年, 孫權才以“吳”為國號, 建立了獨屬孫氏的政權。 也就是說, 在曹丕和劉備相繼稱帝之後, 他又等了近十年的時間,

這是為會什麼呢?

江東有長江天險, 易守難攻, 而且此地人傑地靈, 民富兵強, 其實力不但勝過蜀漢, 還足以與曹魏抗衡, 再加上孫氏家族在此經營數十年, 孫權早已是名副其實的無冕之王, 他稱帝是再自然不過的, 那麼孫權為何等了這麼久呢?難道是因為他沒有野心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這一點從劉備去世之後, 東吳主動派使臣, 到成都與蜀漢商議“並尊二帝”, 便可以看出。 小編認為, 孫權之所以遲遲不敢稱帝, 僅是因為他並非正統, 沒有底氣罷了。 接下來, 我們就一起來瞭解一下, 論正統, 他比起曹丕和劉備, 差在了何處。

一、未佔據中原之地

我國的河南省, 自古以來便有中原、中州之稱, 一個朝廷想要得到世人的認可, 需要佔據此地, 畢竟當時的人們, 普遍認為得中原者有天命。 曹操在世的時候, 便早早的統一了江北, 中原地區自然也在他的控制之下。

因此曹丕以魏代漢, 雖然是竊取了漢家的江山, 卻算是佔據了正統。 這也是諸葛亮主政之後, 一直致力於北伐, 力圖讓蜀漢入主中原的主要原因。 孫權佔據的江東之地, 雖然民富兵強, 且人傑地靈, 看起來不比中原差什麼, 卻根本算不上正統, 這是他沒有底氣稱帝的第一個原因。

二、未得皇帝禪讓

曹操去世之後, 其子曹丕派自己的屬下, 向漢獻帝索要璽綬, 並逼迫獻帝禪位於自己, 從而以魏代漢, 建立了屬於老曹家的政權。 此舉看起來非常無恥, 但是拋開他的準備過程不談, 他的帝位, 終究是漢獻帝禪讓給他的, 在遠古時期, 禪讓制一直盛行, 如果操作好了, 這完全可以被傳為美談。 曹氏早早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有此便利, 這是孫權比不了的, 他如果自行稱帝, 只會被斥為反賊, 給曹魏討伐自己的理由。

三、不是漢室後裔

論以上兩點,劉備其實與孫權的處境差不多,論地盤,他並未入主中原,而是佔據了益州、漢中之地,比江東更偏遠;論禪讓美談,他同樣沒有辦法,像曹丕一樣,找一個現成的皇帝,逼迫其禪位給自己。可是他有一個優勢,是孫權比不上的,那就是他的血統,他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雖然他與漢獻帝的血緣關係有點遠,但是當他建立蜀漢的時候,割據勢力中的漢室宗親,例如劉表、劉璋等,早已被滅亡,他禱告天地,揚言繼承漢室皇位,勉強也說得過去。這一點又是孫權無法效仿的。

四、傳國玉璽或為謠傳

分析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孫權雖然並非皇室後裔,也沒有入主中原,更沒有被皇帝禪讓,但是他有傳國玉璽在手啊。孫堅得傳國玉璽一事,僅見載于吳書中,陳壽在著《三國志》時,並未提及此事,裴松之則在為《三國志》作注時,對此事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孫堅不可能藏匿玉璽,有三點原因,一是孫堅心懷漢室,且忠烈無比,若私藏玉璽,必然不會留下這等好名聲;二是東吳如果私藏此物,一定會受到其他諸侯的討伐,但是以正統自居的割據勢力,從未提及此事;三是皇帝有六璽,分別有不同的作用,而且傳國璽上的文字,與吳書中的記載並不相同。由此可知,孫權手中握有傳國玉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也不能憑此稱帝。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曹丕和劉備相繼稱帝之後,孫權卻等待了近十年,並非是因為他沒有野心,也不是因為他實力不夠,而是因為他並非正統,沒有底氣。當時雖然早已有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說法,但是經過漢朝近四百年的教化,正統的觀念,還是早已深深地刻在了時人的骨子裡。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論以上兩點,劉備其實與孫權的處境差不多,論地盤,他並未入主中原,而是佔據了益州、漢中之地,比江東更偏遠;論禪讓美談,他同樣沒有辦法,像曹丕一樣,找一個現成的皇帝,逼迫其禪位給自己。可是他有一個優勢,是孫權比不上的,那就是他的血統,他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雖然他與漢獻帝的血緣關係有點遠,但是當他建立蜀漢的時候,割據勢力中的漢室宗親,例如劉表、劉璋等,早已被滅亡,他禱告天地,揚言繼承漢室皇位,勉強也說得過去。這一點又是孫權無法效仿的。

四、傳國玉璽或為謠傳

分析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孫權雖然並非皇室後裔,也沒有入主中原,更沒有被皇帝禪讓,但是他有傳國玉璽在手啊。孫堅得傳國玉璽一事,僅見載于吳書中,陳壽在著《三國志》時,並未提及此事,裴松之則在為《三國志》作注時,對此事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孫堅不可能藏匿玉璽,有三點原因,一是孫堅心懷漢室,且忠烈無比,若私藏玉璽,必然不會留下這等好名聲;二是東吳如果私藏此物,一定會受到其他諸侯的討伐,但是以正統自居的割據勢力,從未提及此事;三是皇帝有六璽,分別有不同的作用,而且傳國璽上的文字,與吳書中的記載並不相同。由此可知,孫權手中握有傳國玉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也不能憑此稱帝。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曹丕和劉備相繼稱帝之後,孫權卻等待了近十年,並非是因為他沒有野心,也不是因為他實力不夠,而是因為他並非正統,沒有底氣。當時雖然早已有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說法,但是經過漢朝近四百年的教化,正統的觀念,還是早已深深地刻在了時人的骨子裡。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