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最大智若愚皇帝,只因說了一句話,被世人嘲笑了1800多年

熟讀漢末三國史, 我們不得不承認, 那是一個英才輩出的年代, 彼時, 無論是能夠統籌全域的梟雄, 還是能夠運籌帷幄的謀士, 亦或是能夠在戰場上逞英豪的武將, 都層出不窮。 後世之中, 曾有人笑稱, 那個時代汲盡了, 中華大地所有的靈氣。 可是再多的靈氣, 也無法滋養所有的人, 三國時期英才很多, 草包也不少, 例如本可權傾天下, 卻因一時糊塗, 而命喪黃泉的何進、曹爽等人, 很多人因為“樂不思蜀”的笑談, 把蜀漢後主劉禪, 也歸入到了這個行列。 其實這對劉禪而言, 相當冤枉, 他並不傻, 反而有著大智慧。

那麼他的大智慧, 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諸葛亮去世之後, 迅速穩定局勢

劉備去世之後, 諸葛亮被選為托孤大臣, 負責輔佐後主劉禪。 不過諸葛亮生性謹慎, 因為劉禪太過年幼, 他名為輔政大臣, 實則代理政務, 用劉禪自己的話說, 便是“政由葛氏, 祭則寡人”, 而且一直到諸葛亮去世, 劉禪幾乎都沒有親自處理政務的機會。 按理說, 經過十餘年的時間, 劉禪早就該被養廢了, 一旦諸葛亮去世, 他便應該手足無措, 要麼被奸人誤導, 要麼開始胡作非為。

然而劉禪並沒有這樣, 在諸葛亮去世之後, 不得志的李邈上表,

請求剪除諸葛亮黨羽, 劉禪不但沒有聽信讒言, 反而直接下令將李邈處死。 而且諸葛亮的靈位被送回時, 他親率文武百官, 出城二十裡相迎, 並素服發哀三日, 明確的告訴世人, 蜀漢朝堂上下一心, 避免了任何可能出現的動亂, 迅速穩定住了局勢。 一個從未親政的人, 有這等手筆, 如果還算傻子, 那世上又有幾個聰明人呢?

二、廢除丞相一職, 逐漸收攏皇權

諸葛亮生前, 劉禪從未親政, 也從未爭取過, 因為他信任諸葛亮的為人, 也信任諸葛亮的能力, 但是在諸葛亮去世之後, 他卻沒有繼續這樣, 而是以紀念諸葛亮為由, 廢除了丞相一職。 對於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蔣琬, 他雖依舊委以重任, 卻沒有給予他, 與諸葛亮等同的權力。 另據《魏略》記載:“琬卒, 禪乃自攝國事”, 也就是說在蔣琬之後, 雖然還有費禕、薑維等人, 但是劉禪卻不再完全放手, 反而開始親政。 如果細究歷史, 我們不僅發現, 從諸葛亮去世, 到蔣琬去世, 這十二年的時間裡, 劉禪一點一點的把早已名存實亡的皇權,

逐漸收攏到了自己手中。 古往今來, 又有幾個皇帝, 可以潤物細無聲的做到這一點呢?

三、讓臣子相互制衡

到了蔣琬晚年, 劉禪將董允任命為輔國將軍, 讓其代尚書令, 又將費禕任命為益州刺史, 之後原屬蔣琬的, 大將軍和錄尚書事兩個職位, 也落到了費禕頭上, 這幾人形成了相互制衡之勢。後來蔣琬、董允、費禕相繼去世,薑維一人獨大,劉禪又開始寵信宦官黃皓,此舉看似昏庸,其實是對薑維的一種制衡,這一點從薑維請求誅殺黃皓時,劉禪漫不經心的說,黃皓只是一個小人物,你不用將他放在眼裡,四千拔千兩,讓薑維啞口無言,便可以看出。另外,為了保險起見,除了黃皓,他還培養了一個可以制衡薑維的人物,那就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諸葛瞻臨終之前曾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薑維”。諸葛瞻八歲喪父,被劉禪視若親子,他想要制衡薑維,是劉禪授意的可能性非常大。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劉禪的確是一個帝王之才,他雖然親政較晚,但是其政治手段卻不容小覷,而且自始至終,都未曾引發任何動亂。有這等成就,莫說是傻子,智商正常的人,又有幾個能夠做到呢?也難怪蜀漢舊臣李密,曾評價他道“可次齊桓”。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拿樂不思蜀一事來反駁,試想,當時已是人為刀俎,他為魚肉,若他不這樣回答,他和他的家人,以及那些忠於蜀漢的舊臣,又會落得什麼下場呢?畢竟他的回答,關乎的並非是他一個人命運。

再說了,諸葛亮去世之後,他親手經營蜀漢數十載,難道他真的不懷念嗎?在這等情況下,他卻能夠隱藏起自己的真實情緒,騙過司馬昭,比起當年越王勾踐蒙蔽夫差,劉備騙過曹操,又差了什麼?只不過是,他未能在忍辱負重之後,東山再起罷了。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魏略》《無和郡縣圖志》等書,小編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這幾人形成了相互制衡之勢。後來蔣琬、董允、費禕相繼去世,薑維一人獨大,劉禪又開始寵信宦官黃皓,此舉看似昏庸,其實是對薑維的一種制衡,這一點從薑維請求誅殺黃皓時,劉禪漫不經心的說,黃皓只是一個小人物,你不用將他放在眼裡,四千拔千兩,讓薑維啞口無言,便可以看出。另外,為了保險起見,除了黃皓,他還培養了一個可以制衡薑維的人物,那就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諸葛瞻臨終之前曾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薑維”。諸葛瞻八歲喪父,被劉禪視若親子,他想要制衡薑維,是劉禪授意的可能性非常大。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劉禪的確是一個帝王之才,他雖然親政較晚,但是其政治手段卻不容小覷,而且自始至終,都未曾引發任何動亂。有這等成就,莫說是傻子,智商正常的人,又有幾個能夠做到呢?也難怪蜀漢舊臣李密,曾評價他道“可次齊桓”。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拿樂不思蜀一事來反駁,試想,當時已是人為刀俎,他為魚肉,若他不這樣回答,他和他的家人,以及那些忠於蜀漢的舊臣,又會落得什麼下場呢?畢竟他的回答,關乎的並非是他一個人命運。

再說了,諸葛亮去世之後,他親手經營蜀漢數十載,難道他真的不懷念嗎?在這等情況下,他卻能夠隱藏起自己的真實情緒,騙過司馬昭,比起當年越王勾踐蒙蔽夫差,劉備騙過曹操,又差了什麼?只不過是,他未能在忍辱負重之後,東山再起罷了。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魏略》《無和郡縣圖志》等書,小編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