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減輕寶寶“出牙痛”,這位口腔科醫生用了6招

流口水、總發燒、睡不好、愛哭鬧……不少爸媽面對寶寶的這些反應, 常常表現得手足無措。

事實上, 這很可能是寶寶正在經歷“出牙痛”,

即寶寶在長乳牙過程中表現出的異常反應。

從6個月左右長出第一課乳牙, 到2歲後乳牙基本長齊, 這個辛苦的過程長達兩年。

為了減輕寶寶出牙的各種不適, 口腔科醫生總結的這套“對症護理法”你也該學學。

9個月前, 都該長牙

人的一生有兩副牙齒,

即乳牙和恒牙。 寶寶通常在6~8個月開始出乳牙。

乳牙一般有20顆, 上下各10顆。 牙齒萌出有一定的時間和順序, 通常先出下牙再出上牙, 左右牙齒對稱長出。

第一顆多為下頜乳中切牙, 然後是上頜相對應的牙齒。

大概每4~5個月, 萌出一顆乳牙。

在兩歲半時, 所有乳牙基本長齊。

一般來說, 女孩比男孩出牙早。

如果9個月的嬰兒還沒長牙, 就要注意是否有全身性疾病或局部因素。

全身性疾病主要包括營養不良(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克汀病等;如果是局部因素導致的, 可在口腔科就診, 進行局部治療。

幫寶寶減輕“出牙痛”

流口水

乳牙的萌出, 會刺激三叉神經, 增加口水分泌;加上寶寶口腔容量小, 不會吞咽、調節口水。 因此, 多數寶寶長牙時會不停流口水。

應對措施

要及時用乾淨柔軟的手帕或紙巾為寶寶擦乾口水。 可以在下頜、前胸墊一塊乾淨的紗布或圍嘴, 避免損傷局部皮膚。

寶寶的上衣、枕頭、被褥等容易被口水污染, 要勤洗勤曬, 以免滋生細菌。

發燒、拉肚子

有的寶寶長牙時發燒次數會增加, 但這不是絕對的。 長牙本身並不會造成發燒現象, 但如果寶寶因為牙齦癢而咬到不清潔的東西, 就可能造成喉嚨或胃腸道感染, 引起發燒或拉肚子。

一些寶寶還會因為唾液性質和數量產生變化而導致胃腸反應, 引發嘔吐和輕微的腹瀉。

應對措施

寶寶胃腸功能調節性差, 一旦餵養方式發生改變, 受到病菌侵襲, 就容易誘發腹瀉。 如果寶寶經常發燒、拉肚子, 建議進一步檢查確診, 找到腹瀉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平時可以給寶寶多喝溫水, 多吃些果蔬。

睡不安穩

出牙期會心火旺, 如果再加上天氣熱、體內有火氣、心情煩躁, 自然會睡不安穩。不過,出牙前後有些情緒上的波動一般也是正常的。

應對措施

這種情況要等寶寶的牙齒順利長出來才能緩解,晚上家長可以陪著寶寶入睡,摸摸寶寶的小手、拍拍後背,讓他心平氣和些,相對會睡得安穩。

臉頰發紅

臉頰發紅或長紅色斑點,多數是由於唾液與面頰、下顎、頸部、胸部的皮膚接觸,導致出現微腫的紅色皮疹。

應對措施

一旦發現寶寶流口水,要及時擦拭,保持局部皮膚的清潔乾爽。勤換手帕,儘量少讓唾液和面頰部、胸部等皮膚接觸。

牙齦腫痛或癢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長牙疼痛期,一般有牙痛、牙癢、愛咬東西等表現。因為牙齒萌出時對牙齦神經造成刺激,寶寶便會產生這些不適。

應對措施

媽媽洗淨自己的雙手,用一根手指輕輕地按摩寶寶的牙床,這對減輕疼痛非常有效。

愛哭鬧、脾氣壞

寶寶出牙時會表現得容易煩躁,也是正常現象。

當然要首先排除寶寶是不是缺鈣,因為缺鈣也會出現易激惹、煩躁不安等症狀,最好帶寶寶到醫院查一下微量元素。

應對措施

出牙期寶寶哭鬧、脾氣壞,家長要溫柔地安撫,多花些時間陪他玩耍,讓寶寶專注于遊戲中,以分散注意力,減輕不安。

本期

母嬰智囊團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口腔科主治醫師 孫永瀛

本期編輯:鄭榮華

版權聲明:本文為“母嬰日報”(微信號:muyingribao)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生命君開小號啦

更多實用、有料的育兒知識

請移步“母嬰日報”翻牌子

(ID:muyingribao)

自然會睡不安穩。不過,出牙前後有些情緒上的波動一般也是正常的。

應對措施

這種情況要等寶寶的牙齒順利長出來才能緩解,晚上家長可以陪著寶寶入睡,摸摸寶寶的小手、拍拍後背,讓他心平氣和些,相對會睡得安穩。

臉頰發紅

臉頰發紅或長紅色斑點,多數是由於唾液與面頰、下顎、頸部、胸部的皮膚接觸,導致出現微腫的紅色皮疹。

應對措施

一旦發現寶寶流口水,要及時擦拭,保持局部皮膚的清潔乾爽。勤換手帕,儘量少讓唾液和面頰部、胸部等皮膚接觸。

牙齦腫痛或癢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長牙疼痛期,一般有牙痛、牙癢、愛咬東西等表現。因為牙齒萌出時對牙齦神經造成刺激,寶寶便會產生這些不適。

應對措施

媽媽洗淨自己的雙手,用一根手指輕輕地按摩寶寶的牙床,這對減輕疼痛非常有效。

愛哭鬧、脾氣壞

寶寶出牙時會表現得容易煩躁,也是正常現象。

當然要首先排除寶寶是不是缺鈣,因為缺鈣也會出現易激惹、煩躁不安等症狀,最好帶寶寶到醫院查一下微量元素。

應對措施

出牙期寶寶哭鬧、脾氣壞,家長要溫柔地安撫,多花些時間陪他玩耍,讓寶寶專注于遊戲中,以分散注意力,減輕不安。

本期

母嬰智囊團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口腔科主治醫師 孫永瀛

本期編輯:鄭榮華

版權聲明:本文為“母嬰日報”(微信號:muyingribao)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生命君開小號啦

更多實用、有料的育兒知識

請移步“母嬰日報”翻牌子

(ID:muyingribao)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