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武漢發佈2017年全市經濟運行情況 GDP總量超1.34萬億

2017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 全市上下貫徹落實新時代新發展理念, 聚力改革創新, 奮力拼搏趕超, 全力推進“三化”大武漢建設, 國民經濟品質並進, 穩中向好, 多項指標創近年來新高, 主要指標增速在全省實現由跟跑到領跑, 總體實現全年經濟發展目標。

初步核算, 2017年, 我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410.34億元, 按可比價格計算, 比上年增長8.0%, 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 分別高全國、全省1.1和0.2個百分點, 為2012年以來首次超過全省平均增幅, 也是2010年以來首次同比回升, 增速在全省17個市州中排第4位, 上升9位, 為近年來最好位次。 其中, 第一產業增加值408.20億元, 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5861.35億元, 增長7.1%;第三產業增加值7140.79億元, 增長9.2%。 產業結構繼續優化, 三次產業占比為3.0:43.7:53.3, 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升0.5個百分點, 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9.0%, 拉動GDP增長4.7個百分點。

農業穩定增長。 2017年, 我市大力推進“三鄉工程”,

著力構建現代都市農業體系。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01.27億元, 比上年增長4.1%, 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

工業穩中有進。 我市開展“抓工業月”, 著力“打好工業翻身仗”, 工業生產總體呈逐月加快走勢。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3.2%, 同比加快7.4個百分點, 增速創2013年以來年度新高。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7%,加快2.7個百分點, 增速分別高全國、全省1.1和0.3個百分點, 為2014年以來再次超過全省。 從行業看, 十一大重點行業增加值“10升1降”。 其中, 日用輕工、汽車及零部件、資訊技術製造行業增速靠前, 分別比上年增長25.7%、17.4%、17.3%。 從產品產量看, 列入“三新經濟”統計的工業產品中, 電子電腦整機1279.75萬台, 增長52.3%;新能源汽車5963輛, 增長99.3%。

服務業快速發展。 2017年, 我市聚焦經濟轉型升級,

引導服務業向中高端邁進。 金融業增加值首破千億, 比上年增長8.9%。 營利性服務業,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7.9%和9.5%。 規上服務業延續高增長態勢, 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7.4%, 同比提高6.7個百分點;占全省比重68.2%, 同比提高2.8個百分點。

投資較快增長。 2017年, 我市實施“招商引資”一號工程和“四大資智聚漢”工程。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871.66億元, 比上年增長11.0%, 同比提高13.6個百分點。 其中, 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7817.21億元, 比上年增長11.0%, 同比提高13.8個百分點, 增速高全國3.8個百分點, 與全省持平, 為自2010年2月份以來首次與全省持平。 工業投資2404.95億元, 比上年增長13.6%, 同比提高29.9個百分點, 創2015年以來33個月新高;工業技改投資1172.35億元,

增長159.6%, 總量、增速均創歷史新高;基礎設施投資2102.38億元, 增長19.2%, 提高4.6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2686.34億元, 增長6.7%, 提高9.2個百分點。 民間投資4040.01億元, 增長5.2%, 提高15.5個百分點。 2017年, 我市億元以上投資專案(不含房地產)1456個, 比上年增加334個。 其中, 億元以上工業項目681個, 增加145個。

市場消費平穩。 2017年, 我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96.30億元, 總量邁上6000億元新臺階;比上年增長10.4%, 同比提高0.4個百分點, 增速高全國0.2個百分點。 從增長面看, 限上單位統計的21類實物商品中, 18類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 增長面達85.7%, 同比擴大28.6個百分點。 從業態看, 新興業態保持迅猛增長態勢。 限上無店鋪零售額511.51億元, 比上年增長41.1%, 對限上社零額增長貢獻率達40%, 占限上社零額比重12.9%, 同比提高3.4個百分點。

外貿大幅回升。 2017年, 我市進出口總額1936.20億元, 比上年增長23.2%, 同比回升33.4個百分點, 創2010年以來新高。 其中, 進口總額778.60億元, 增長17.0%, 回升34.5個百分點;出口總額1157.60億元, 增長27.8%, 回升31.9個百分點。 實際利用外資96.50億美元, 增長13.2%。

財政較快增長。 2017年, 我市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2677.66億元, 按同口徑計算, 比上年增長10.5%, 同比回落1.3個百分點。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02.93億元, 增長11.2%, 提高1.1個百分點。 其中, 稅收收入1178.77億元, 增長14.3%, 提高6.8個百分點。

企業效益較好。 工業企業利潤平穩較快增長。 2017年, 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55.6億元, 比上年增長15.2%;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7.9%, 同比提高13.2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下降22.5%。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比上年提高13.5%。 服務業企業利潤大幅提升。 1至11月,我市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利潤224.9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4.8%。

新經濟加快發展。2017年,我市“四上”單位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9479.64億元,比上年增長15.0%,同比加快2.4個百分點。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智慧製造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22.0%,生命健康、資訊技術營業收入分別增長18.7%和18.0%。

居民持續增收。2017年,我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42元,比上年增長9.21%,增速加快0.27個百分點。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05元,增長9.23%,加快0.17個百分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87元,增長9.06%,加快0.99個百分點。

物價溫和上漲。2017年,我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9%,漲幅比上年回落0.5個百分點,分別高全國、全省0.3、0.4個百分點。從調查的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來看,呈現“6漲2降”格局。其中,醫療保健類上漲19.3%,其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2.0%,居住類上漲1.4%,交通通信類上漲1.3%,衣著類上漲0.9%,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4%;教育文化娛樂類下降0.1%,食品煙酒類下降0.5%。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比上年上漲4.7%,結束了自2014年以來下降態勢;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IPI)上漲7.8%。

總的來看,2017年我市國民經濟延續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品質效益穩步提升,“三化”大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和世界亮點城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同時也要看到,我市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現象依然存在,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任務仍然艱巨。2018年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央、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高品質發展的要求,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全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武漢發佈)

1至11月,我市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利潤224.9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4.8%。

新經濟加快發展。2017年,我市“四上”單位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9479.64億元,比上年增長15.0%,同比加快2.4個百分點。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智慧製造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22.0%,生命健康、資訊技術營業收入分別增長18.7%和18.0%。

居民持續增收。2017年,我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42元,比上年增長9.21%,增速加快0.27個百分點。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05元,增長9.23%,加快0.17個百分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87元,增長9.06%,加快0.99個百分點。

物價溫和上漲。2017年,我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9%,漲幅比上年回落0.5個百分點,分別高全國、全省0.3、0.4個百分點。從調查的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來看,呈現“6漲2降”格局。其中,醫療保健類上漲19.3%,其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2.0%,居住類上漲1.4%,交通通信類上漲1.3%,衣著類上漲0.9%,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4%;教育文化娛樂類下降0.1%,食品煙酒類下降0.5%。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比上年上漲4.7%,結束了自2014年以來下降態勢;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IPI)上漲7.8%。

總的來看,2017年我市國民經濟延續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品質效益穩步提升,“三化”大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和世界亮點城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同時也要看到,我市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現象依然存在,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任務仍然艱巨。2018年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央、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高品質發展的要求,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全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武漢發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