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鳩摩羅什:一個對中華文明做出卓越貢獻的新疆人

鳩摩羅什大師雕像

中國人都知道“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 其實早在玄奘大師之前, 還有一位鳩摩羅什大師, 為翻譯佛經事業做出不朽貢獻,

同為中國佛教史上屈指可數的幾個偉人中的一個。

一千六百年前, 中國歷史上發生一場驚天動地的“人才大戰”;佛學大師鳩摩羅什被中國皇帝以最隆重的方式“搶”到長安, 從此不但改寫了新疆史, 而且改寫了中國的佛教史和中國文化史, 由此翻開中華文明史上燦爛一頁。

那年鳩摩羅什大師58歲, 幾年裡發憤苦讀, 完全掌握了漢語, 加上精通梵語、西域語和印度語, 通曉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佛教, 鳩摩羅什大師一共翻譯了380多卷佛經, 大乘佛法從此傳入中國, 與世世代代的中國人結下不解之緣。 他翻譯的《金剛經》在中國家喻戶曉, 成為中國佛教的根本經典;《維摩經》《大智度論》《妙法蓮華經》《坐禪三昧經》等則是許多學佛者的必讀典籍,

今人似乎感受不到這些經典的力量, 但正是有了這些經典, 深深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 我們日常所使用的“世界”“刹那”“智慧”“意識”等等詞彙, 都是來自佛經, 它不光是豐富了中國的語言文化, 同時也開啟了中國人的心智。 尤其是唐、宋、明時期的文學、以及宋、明時期的理學等都受到這些經典的影響。 可以說, 如果沒有鳩摩羅什大師, 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生活可能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就是這樣一位偉人, 卻走過極其坎坷和磨難的人生, 常年幽禁, 三次逼婚, 命運跌宕起伏, 經歷傳奇不凡, 鳩摩羅什大師于西元413年在長安圓寂。 他在圓寂前曾發願說, 如果自己所譯經典這件事做的是對的, 那麼在火化時舌頭不爛。

果然在法師圓寂後, 他的舌頭完好如初, 如今被安放在西安郊外一座宏偉的寺廟羅什寺中的舍利塔下。

毫不誇張地說, 鳩摩羅什大師是千年以來古今中外知名度最高、個人影響最為廣泛的一位土生土長的新疆人。 令人不解的是, 長期以來, 這位前無古人的大學者卻受到後人不可思議的冷落。

這樣的偉人, 如果是在西方, 一定有用他名字命名的城市, 如果是在內地省分, 各地政府一定會爭先恐後給他樹碑立傳以提升地區知名度;如果是在西藏, 人們一定會給他大蓋寺廟頂禮膜拜, 就像他們歷史上的蓮花生大師那樣。

但是在中國, 在新疆, 除了個別的研究者之外, 幾乎再也沒有人知道這位智者;相比之下,

東南亞各國和香港、臺灣以及日本人對他卻是如數家珍, 僅日本佛教徒就捐款五百萬美金重新修復西安羅什寺, 還設立鳩摩羅什研究基金會, 出了許多專著。

根據歷史的真實記錄;“西域諸國, 鹹伏神俊。 每至講說, 諸王長跪高座之側, 令什踐其膝以登焉。 什道流西域, 名被東國。 ”(《晉長安鳩摩羅什》)這段記載很有意思:西域那些國家對鳩摩羅什大師的學識風采無不服服帖帖。 每到他開講座時, 國王們都跪在那裡, 請鳩摩羅什大師踩著他們的膝蓋登座講課。 鳩摩羅什大師和大乘學說一時傳遍了西域, 在“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的如來藏因果文化感召下, 當地民風淳樸, 社會和諧, 風光秀美, 物產豐盛, 過了幾個世紀的好日子,

直到十一世紀才畫上句號。

鳩摩羅什大師七歲就跟隨母親在各地參學, 先務小乘, 後習大乘。 最後名滿天下。 龜茲王親自前往溫宿國, 迎請鳩摩羅什大師母子回國教化。 龜茲國原屬小乘的教法, 鳩摩羅什大師廣開大乘法筵, 聽聞者莫不歡喜讚歎, 大感相逢恨晚。 周邊國家受其影響全部轉為大乘佛教, 一直遠達高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