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德影像展「視覺的詩:面向真實的時間」開幕

視覺的詩:面向真實的時間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與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實驗影像展

Concepts of Visual Poetry Confronting Real Times

Part one of the Experimental Video Exhibition of

Hangzhou CAA and Kunsthochschule Kassel

湖 山 詩 性

寫給中德實驗影像交流展

POETIC IN THE LANDSCAPE

Foreword for the China-Germany

Exchange Exhibition of Experimental Video

卡塞爾小城坐落在群山環抱的緩坡上, 街市像溪流一般流淌下來, 在文獻展場館一帶戛然而止。 站在斷崖邊上俯望, 天空清遠, 萬壑舒朗。 這一幕幾乎是所有嚮往卡塞爾文獻展的藝術青年們所難忘的。

我們正站在崖邊的石道上, 一個轉身,

就與格林兄弟博物館打了照面。 和諸多碩大的展館相比, 這個綠色場館更像一所家居, 一個有著夢幻色彩的家。 那種淡綠的色調, 蔓生著自然的、詩的想像。 在這裡舉辦實驗影像展, 正是得其所哉。

中國的實驗影像始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 最早的萌芽是在校園的山水環境之中。 2002年美國著名文化學者奧克維策劃卡塞爾文獻展, 邀請青年藝術家楊福東參展, 這是中國實驗影像第一次亮相國際大展, 也是中國青年一代的作品在卡塞爾的首次參展。 參展的實驗影片為《陌生天堂》。 這件氤氳著湖畔煙雲的黑白影片, 是楊福東國美畢業後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拍攝的。 這種經濟條件、技術條件、甚至生活條件的困境, 是實驗藝術的實驗性的真正挑戰,

其生命內涵卻是諸多在較好技術條件下的實驗藝術所難以比擬的。 從今天的角度看, 《陌生天堂》的語言是生澀的, 唯其生澀, 卻蔽含著活生生的日常樸厚的東西。 「有一種時間叫流水」, 杭州的實驗影像從一開始就滋生出一種「非如此不可」的生命詩性。

湖山的詩性正是中國美院的實驗影像與生俱來的特性。 「饑者歌其食, 勞者歌其事」, 影像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藝者的心願。 湖山的詩性不是直寫湖山的煙雲, 而是將這種煙雲之氣化入凡常之事的關注之中, 以我們真切的生活世界為藍本, 重走山水、再造田園, 抒發心中的「萬不得已者」。

那日, 我們正坐在崖邊的餐館陽臺上, 俯望青山, 刹那之間, 斜陽退去,

雲煙從天幕中卷過。 黑雲翻墨, 白雨跳珠。 大自然永遠是真正的影像大師, 她以悠悠天心, 以湖山詩性, 啟示萬物的生活, 引領我們心靈的眺望。

許江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2017年11月16日

開幕現場

展覽前言

視覺的詩:面向真實的時間

Concepts of Visual Poetry Confronting Real Times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與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共同舉辦了影像、電影、以及虛擬實境作品的交換展覽。跨媒體藝術學院在卡塞爾貝爾維尤宮的展覽是專案的第一部分,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在中國美術學院的展覽講座將在2018年4-5月期間舉辦。

20世紀末,伴隨著影像技術、個人電腦和互聯網的普及,影像及新媒體藝術在中國迅速發展。在張培力等人的先導下,中國美術學院開啟了影像藝術教育的先河,同時,很多藝術家都在中國美術學院的工作室和實驗室裡進行多元化的跨媒體藝術創作。

本次展覽讓我們得以欣賞到來自中國多層次的影像和新媒體藝術,對其發問或與西方藝術進行比較,或許,我們就可以簡單地享受它所帶來的樂趣。中國很快地跟上了當代化的進程,其輝煌的歷史文化與藝術積澱也許比西方更加深厚,很久前André Malraux就表示了對中國非理性化思維、感受及行為方式的敬仰。借由這個展覽,觀眾們也許會感受到某種持久不衰的精神力量,某種將感受與關照、希望與絕望、文人與幽默、回憶與期待、個人與團體、個人的境遇與公共行為連接在一起的能力。中國經濟的發展得到了全球媒體的廣泛關注,藝術家則以無窮的創造性進行了回應。這一切的基礎,也許正是對於時代文化的感知,並隨著對於自然的尊重而得到發展。

在這裡,我們需要感謝所有卡塞爾文化機構所提供的幫助,以及我們展覽布展工作團隊的全體成員Walter Peter、Bernd Schlake、Vincent Schwarzinger 以及劉恪。

展覽策展人之一

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烏蘇拉·潘漢斯-比勒

開幕致辭

尊敬的卡塞爾藝術學院院長喬伊·鮑曼教授,尊敬的卡塞爾市市長Christian Geselle 先生,卡塞爾藝術學院副院長約翰·梅德斯教授、實驗電影藝術工作室負責人楊·皮特教授、卡塞爾藝術學院虛擬實境藝術工作室負責人比約·麥魯斯教授;尊敬的策展人、評論家烏蘇拉教授,大家好!

很高興《視覺的詩:面向真實的時間》得以在貝爾維尤宮,原卡塞爾格林兄弟博物館舉辦。本次展覽既為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與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長期交流合作進程中又一次重要推進,同時它也對應中德兩國近年來在政府層面的一系列戰略合作與文化互動的趨向。

卡塞爾豐富多彩的歷史與文化,尤其是文獻展對於中國藝術界來說是非常熟悉的,每屆文獻展期間,很多中國藝術家,評論家都聚會卡塞爾。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中國美術學院畢業的藝術家像張培力、汪建偉、楊福東、顏磊等相繼作為文獻展的藝術家參展。2012年,中國美術學院許江院長和我的作品參加了德中文化年專案《大道之行——中國當代公共藝術展》,我們的作品安放在路德維希廣場半年之久。去年六月文獻展期間,我和我的同事高世強、牟森、姚大鈞教授來卡塞爾,參觀了文獻展並考察了貝爾維尤宮。

關於這次展覽《視覺的詩:面向展覽的時間》,感謝策展人烏蘇拉教授的命名,影像作為一種流動的篇章總是以它線性與非線性敘事的特徵,展示著藝術家個體之于世界種種敏銳的洞察和感懷。差不多三十年前,跨媒體藝術學院教授、著名當代藝術家張培力的錄影作品《30×30》,開啟了觀念與媒介的融合以及錄影藝術在中國的歷史。這種對新興媒介與語言方式的敏感意識,可以說是我們今天跨媒體藝術的先聲之源,至少有兩個方面的脈絡一直延續至今。首先是對於錄影與媒體藝術的由衷熱情和那種詩性語言的錘煉;再一個是技術背後對本土文化、現實社會的深刻關注,它總是能讓我們感受到來自藝術家個體的立場與某種先鋒的自覺,那種充滿詩性的人文關懷。

參加本次展覽的藝術家有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以及從9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致力於實驗影像創作與教育的高世強教授;也有跨媒體藝術學院的部分青年教師和近年畢業或在讀研究生們的作品。這些作品,充分體現了藝術家們對於影像、新媒體與當下社會和文化現象種種獨特的思考。我們希望,借由這個展覽能與大家在更廣泛的層面進行交流和對話,推動兩校合作以及中德文化與藝術更深層面的互動。同時,我們也期待今年四五月份來自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家們的作品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我也相信他們的作品一定會給中國藝術界和中國美術學院的師生們帶來新的驚喜。屆時,我們還將在杭州舉辦相關學術論壇和交流活動。

最後,借此機會再次感謝出席今天開幕式的所有嘉賓,謝謝卡塞爾藝術學院院長以及即將訪華的塞爾藝術學院教授、藝術家們的支援,謝謝策展人烏蘇拉教授和技術總監,以及布展團隊精心的展覽安排和佈置。沒有你們的努力這個展覽難以實現,謝謝參展藝術家!歡迎大家有機會造訪中國美術學院。

謝謝!

中國美術學院

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

管懷賓

講座現場

策 展 人

烏蘇拉·潘漢斯-比勒、高世強、管懷賓

藝 術 家

許江、管懷賓、高世強、高芙雁、張遼源、蔣竹韻、湯南南

劉恪、王克偉、吳穹、汪洋、白清文、譚荔潔、繆文君、孫曉宇、王志鵬、王茜

展覽協調

劉恪、王岩、張晨、吳穹、史思源

文章翻譯

朱春杭

時 間

2018.01.27-2018.02.07

(12:00am-19:00pm)

地 點

德國卡塞爾貝爾維尤宮

(原格林兄弟博物館)

講 座

管懷賓《過園與迷城》

高世強《地點上的時間——我的影像之路》

時 間

2018年1月24日(週三)18:00, 20:00

地 點

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報告大廳

藝術家

作品

許江《冬遠》 水彩,58 x 78cm x 27,2005

許江《回望》 影像,2分49秒,2006

管懷賓《頂光》 影像,9分04秒,2016

管懷賓 《無人界——頂層風景》 影像,37分03秒,2013

高世強《地點上的時間》 影像,49分31秒,2009

高世強《山水:一份宣言》 影像,23分23秒,2017

高芙雁《靜默之處的湧動》影像,19分鐘,2018

張遼源《排排隊,站站好》單視頻影像,51秒,2015

蔣竹韻《融化之中,站立的輪廓》 4通道4屏影像,17分鐘

2015 – 2016

湯南南《追日》 黑白單頻錄影,4分06秒,2016

湯南南《詩酒趁年華》彩色單頻錄影,4分42秒,2015

劉恪《蟬吒》 單屏影像,HD1080P彩色,17分30秒,2016

王克偉《有風的世界》 HDV彩色,15分鐘,2013

吳穹 / 汪洋《途中的大象》 單屏影像, 21分45秒,2017

譚荔潔《熱帶地區的奧斯曼》 實驗電影 4K彩色,31分鐘,2017

白清文《延展之路》 兩頻幕錄影,裝置現場,23分鐘,2017

繆文君《歸家計畫》紀錄片,48分鐘,2016-2017

孫曉宇《山陬海澨》三屏影像,巨幅裝置現場,11分鐘,2017

王志鵬《FLOW VOID》VR,6分鐘,2017

王茜《詭觸》 RMBit(翁巍)+ Pink Pilots(王茜、呂晉瑋)

影像,17分43秒,2015

布展現場

展覽主辦

展覽支援

來源|跨媒體藝術學院

展覽前言

視覺的詩:面向真實的時間

Concepts of Visual Poetry Confronting Real Times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與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共同舉辦了影像、電影、以及虛擬實境作品的交換展覽。跨媒體藝術學院在卡塞爾貝爾維尤宮的展覽是專案的第一部分,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在中國美術學院的展覽講座將在2018年4-5月期間舉辦。

20世紀末,伴隨著影像技術、個人電腦和互聯網的普及,影像及新媒體藝術在中國迅速發展。在張培力等人的先導下,中國美術學院開啟了影像藝術教育的先河,同時,很多藝術家都在中國美術學院的工作室和實驗室裡進行多元化的跨媒體藝術創作。

本次展覽讓我們得以欣賞到來自中國多層次的影像和新媒體藝術,對其發問或與西方藝術進行比較,或許,我們就可以簡單地享受它所帶來的樂趣。中國很快地跟上了當代化的進程,其輝煌的歷史文化與藝術積澱也許比西方更加深厚,很久前André Malraux就表示了對中國非理性化思維、感受及行為方式的敬仰。借由這個展覽,觀眾們也許會感受到某種持久不衰的精神力量,某種將感受與關照、希望與絕望、文人與幽默、回憶與期待、個人與團體、個人的境遇與公共行為連接在一起的能力。中國經濟的發展得到了全球媒體的廣泛關注,藝術家則以無窮的創造性進行了回應。這一切的基礎,也許正是對於時代文化的感知,並隨著對於自然的尊重而得到發展。

在這裡,我們需要感謝所有卡塞爾文化機構所提供的幫助,以及我們展覽布展工作團隊的全體成員Walter Peter、Bernd Schlake、Vincent Schwarzinger 以及劉恪。

展覽策展人之一

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烏蘇拉·潘漢斯-比勒

開幕致辭

尊敬的卡塞爾藝術學院院長喬伊·鮑曼教授,尊敬的卡塞爾市市長Christian Geselle 先生,卡塞爾藝術學院副院長約翰·梅德斯教授、實驗電影藝術工作室負責人楊·皮特教授、卡塞爾藝術學院虛擬實境藝術工作室負責人比約·麥魯斯教授;尊敬的策展人、評論家烏蘇拉教授,大家好!

很高興《視覺的詩:面向真實的時間》得以在貝爾維尤宮,原卡塞爾格林兄弟博物館舉辦。本次展覽既為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與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長期交流合作進程中又一次重要推進,同時它也對應中德兩國近年來在政府層面的一系列戰略合作與文化互動的趨向。

卡塞爾豐富多彩的歷史與文化,尤其是文獻展對於中國藝術界來說是非常熟悉的,每屆文獻展期間,很多中國藝術家,評論家都聚會卡塞爾。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中國美術學院畢業的藝術家像張培力、汪建偉、楊福東、顏磊等相繼作為文獻展的藝術家參展。2012年,中國美術學院許江院長和我的作品參加了德中文化年專案《大道之行——中國當代公共藝術展》,我們的作品安放在路德維希廣場半年之久。去年六月文獻展期間,我和我的同事高世強、牟森、姚大鈞教授來卡塞爾,參觀了文獻展並考察了貝爾維尤宮。

關於這次展覽《視覺的詩:面向展覽的時間》,感謝策展人烏蘇拉教授的命名,影像作為一種流動的篇章總是以它線性與非線性敘事的特徵,展示著藝術家個體之于世界種種敏銳的洞察和感懷。差不多三十年前,跨媒體藝術學院教授、著名當代藝術家張培力的錄影作品《30×30》,開啟了觀念與媒介的融合以及錄影藝術在中國的歷史。這種對新興媒介與語言方式的敏感意識,可以說是我們今天跨媒體藝術的先聲之源,至少有兩個方面的脈絡一直延續至今。首先是對於錄影與媒體藝術的由衷熱情和那種詩性語言的錘煉;再一個是技術背後對本土文化、現實社會的深刻關注,它總是能讓我們感受到來自藝術家個體的立場與某種先鋒的自覺,那種充滿詩性的人文關懷。

參加本次展覽的藝術家有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以及從9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致力於實驗影像創作與教育的高世強教授;也有跨媒體藝術學院的部分青年教師和近年畢業或在讀研究生們的作品。這些作品,充分體現了藝術家們對於影像、新媒體與當下社會和文化現象種種獨特的思考。我們希望,借由這個展覽能與大家在更廣泛的層面進行交流和對話,推動兩校合作以及中德文化與藝術更深層面的互動。同時,我們也期待今年四五月份來自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家們的作品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我也相信他們的作品一定會給中國藝術界和中國美術學院的師生們帶來新的驚喜。屆時,我們還將在杭州舉辦相關學術論壇和交流活動。

最後,借此機會再次感謝出席今天開幕式的所有嘉賓,謝謝卡塞爾藝術學院院長以及即將訪華的塞爾藝術學院教授、藝術家們的支援,謝謝策展人烏蘇拉教授和技術總監,以及布展團隊精心的展覽安排和佈置。沒有你們的努力這個展覽難以實現,謝謝參展藝術家!歡迎大家有機會造訪中國美術學院。

謝謝!

中國美術學院

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

管懷賓

講座現場

策 展 人

烏蘇拉·潘漢斯-比勒、高世強、管懷賓

藝 術 家

許江、管懷賓、高世強、高芙雁、張遼源、蔣竹韻、湯南南

劉恪、王克偉、吳穹、汪洋、白清文、譚荔潔、繆文君、孫曉宇、王志鵬、王茜

展覽協調

劉恪、王岩、張晨、吳穹、史思源

文章翻譯

朱春杭

時 間

2018.01.27-2018.02.07

(12:00am-19:00pm)

地 點

德國卡塞爾貝爾維尤宮

(原格林兄弟博物館)

講 座

管懷賓《過園與迷城》

高世強《地點上的時間——我的影像之路》

時 間

2018年1月24日(週三)18:00, 20:00

地 點

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報告大廳

藝術家

作品

許江《冬遠》 水彩,58 x 78cm x 27,2005

許江《回望》 影像,2分49秒,2006

管懷賓《頂光》 影像,9分04秒,2016

管懷賓 《無人界——頂層風景》 影像,37分03秒,2013

高世強《地點上的時間》 影像,49分31秒,2009

高世強《山水:一份宣言》 影像,23分23秒,2017

高芙雁《靜默之處的湧動》影像,19分鐘,2018

張遼源《排排隊,站站好》單視頻影像,51秒,2015

蔣竹韻《融化之中,站立的輪廓》 4通道4屏影像,17分鐘

2015 – 2016

湯南南《追日》 黑白單頻錄影,4分06秒,2016

湯南南《詩酒趁年華》彩色單頻錄影,4分42秒,2015

劉恪《蟬吒》 單屏影像,HD1080P彩色,17分30秒,2016

王克偉《有風的世界》 HDV彩色,15分鐘,2013

吳穹 / 汪洋《途中的大象》 單屏影像, 21分45秒,2017

譚荔潔《熱帶地區的奧斯曼》 實驗電影 4K彩色,31分鐘,2017

白清文《延展之路》 兩頻幕錄影,裝置現場,23分鐘,2017

繆文君《歸家計畫》紀錄片,48分鐘,2016-2017

孫曉宇《山陬海澨》三屏影像,巨幅裝置現場,11分鐘,2017

王志鵬《FLOW VOID》VR,6分鐘,2017

王茜《詭觸》 RMBit(翁巍)+ Pink Pilots(王茜、呂晉瑋)

影像,17分43秒,2015

布展現場

展覽主辦

展覽支援

來源|跨媒體藝術學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