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他的書法是這樣!

阮元(1764~1849)字伯元, 號雲台、雷塘庵主, 晚號怡性老人, 江蘇儀征人, 乾隆五十四年進士, 先後任禮部、兵部、戶部、工部侍郎, 山東、浙江學政, 浙江、江西、河南巡撫及漕運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等職。

曆乾隆、嘉慶、道光三朝, 體仁閣大學士, 太傅, 諡號文達。 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 在經史、數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高的造詣, 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 一代文宗。

阮元像

全圖是這裡

乾隆帝曾高興地對大臣們說:“不意朕八旬外複得一人。”(《清史稿•阮元傳》)意思就是說:“想不到我年過八十還得到阮元這樣的人才。

阮元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出任兩廣總督,先後在廣東任粵督九年,六次兼署廣東巡撫。阮元對廣東的文化教育建設有很大貢獻。他主修的《廣東通志》334卷,是現存廣東省志中較為完備的一部,被稱為“阮志”。他在廣東的另一建樹,就是倡辦學海堂。

他在《學海堂集序》中說:“昔者何邵公學無不通,進退忠直,聿有學海之意,與康成並舉。”(《揅經室續集》卷四)原來是借用東漢著名今文經學家何休的典故,以“學海堂”為學校名,是希望培養忠直而又有學術成就的人才。

學海堂建於越秀山麓,風景秀麗,阮元于同一篇文章說:“越秀山峙廣州城北,越王台故址也。山半石岩,古木蔭翳,綠榕紅棉,交柯接葉,辟萊數丈,學海堂名焉。”確是一個理想的讀書地方。

學海堂先後延聘著名學者吳蘭修、林伯桐、曾釗等為學長,近代著名學者陳澧、桂文燦、文廷式、梁啟超等,都是學海堂培養出來的高材生。

金石專家

前人贊阮元“身經乾嘉文物鼎盛之時,主持風會數十年,海內學者奉為山鬥焉”。

精于金石,尊碑仰帖,著有《中州金石記》,特別是《南北書派論》和《北碑南帖論》兩部著作,力倡宗法北碑,此觀念對晚清書壇影響深遠,同時也奠定了其在書法史上的一流理論家地位。

在碑學自金農導始,至鄧石如、伊秉綬而燦爛的實踐過程中,對碑學的認識尚處於一種模糊狀態,更未提到理論的高度,難以與二王體系相頡頏。而阮元以學問家客串書法家的姿態,完成了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大轉折:

①澄清了傳統的兩大內涵:一是二王為首的帖學體系,一是漢魏碑版、石刻的北碑體系。且明確指出,學習北碑一系才是學習真正的古法。脫卻古法,一片俗媚。

②將漢晉墓誌、山野碑崖提高到書法的層面,並加以贊尚,使向為文人不齒的民間書法併入書法傳統,為後人的取法找到了一個新的亮點,這將兆示著一種新的偉大書法實踐運動——也即他所預示的北碑必興:“所望穎敏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歐、褚之舊規,尋魏、齊之墜業,庶幾漢、魏古法不為俗書所掩,不亦褘歟!”

③指明了帖碑之長短,辨別碑帖之淵流,為其後的書法發展明確了方向—— “短箋長卷,意態揮灑,則帖擅其長。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則碑據其勝。”“書法遷變,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

在阮元家廟即將開放之際,阮元第六代孫阮錫安先生向記者透露,在英國倫敦發現了一幅珍貴的阮元畫像,這是迄今發現的唯一的一幅阮元身著官服的畫像,當時阮元任兩廣總督。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魏白蒂先生作了考證,這幅畫像由英國的阿姆斯頓爵士所擁有,後來一直藏於私人之手,直至現身拍賣場所。

在畫像的反面,有阿姆斯頓的親筆手書:這是一位官居一品的大人畫像。1821年他任廣東省和廣州城的總督。總督姓阮——人們認為他是一個非常英明、果敢、強硬的官員。

阮元《石畫記》

魏白蒂先生在《從倫敦出現的阮元畫像談鴉片戰爭前後廣東之中英關係》中介紹:“阮元是清朝中期最富盛名的學者和大臣。在他被派駐廣州全權處理洋務之前,業已具備處理海防事務中棘手問題的豐富經驗。他可以直接上奏皇帝或朝廷中樞。他為人正直,無可指責。

在兩廣總督任上頭尾十年,他的官方收入總計白銀195250兩。他是一個朝廷十分信任的清官,也很可能是阿姆斯頓一生之中遇到的聲譽最隆之人。”

據我市研究阮元的專家王章濤先生介紹,這幅畫像不是現存最早的,在揚州博物館裡還藏有一幅阮元在早先做浙江巡撫時的畫像,不過其他發現的都是晚清時期的阮元畫像。

阮錫安認為這幅畫像更具威儀和儒雅之風,不像著便服的畫像親和。

阮元工詩文、精鑒賞,善書法,亦作花鳥。阮元在任雲、貴總督時,曾在許多具有天然圖畫的各色大理石上題識,後來曾編《石畫記》一書,書有刻本傳世。這裡介紹的是《石畫記》一書的底稿,舟齋收藏。底稿大小不一,達一百多張,大者如一頁稿紙,小者僅火柴盒大小,紙張品質也是不一,可見是阮元靈感一到,隨手寫來。字體以行書為主,也有隸書、篆書、楷書,反映了阮元書法的多種面目。

乾隆帝曾高興地對大臣們說:“不意朕八旬外複得一人。”(《清史稿•阮元傳》)意思就是說:“想不到我年過八十還得到阮元這樣的人才。

阮元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出任兩廣總督,先後在廣東任粵督九年,六次兼署廣東巡撫。阮元對廣東的文化教育建設有很大貢獻。他主修的《廣東通志》334卷,是現存廣東省志中較為完備的一部,被稱為“阮志”。他在廣東的另一建樹,就是倡辦學海堂。

他在《學海堂集序》中說:“昔者何邵公學無不通,進退忠直,聿有學海之意,與康成並舉。”(《揅經室續集》卷四)原來是借用東漢著名今文經學家何休的典故,以“學海堂”為學校名,是希望培養忠直而又有學術成就的人才。

學海堂建於越秀山麓,風景秀麗,阮元于同一篇文章說:“越秀山峙廣州城北,越王台故址也。山半石岩,古木蔭翳,綠榕紅棉,交柯接葉,辟萊數丈,學海堂名焉。”確是一個理想的讀書地方。

學海堂先後延聘著名學者吳蘭修、林伯桐、曾釗等為學長,近代著名學者陳澧、桂文燦、文廷式、梁啟超等,都是學海堂培養出來的高材生。

金石專家

前人贊阮元“身經乾嘉文物鼎盛之時,主持風會數十年,海內學者奉為山鬥焉”。

精于金石,尊碑仰帖,著有《中州金石記》,特別是《南北書派論》和《北碑南帖論》兩部著作,力倡宗法北碑,此觀念對晚清書壇影響深遠,同時也奠定了其在書法史上的一流理論家地位。

在碑學自金農導始,至鄧石如、伊秉綬而燦爛的實踐過程中,對碑學的認識尚處於一種模糊狀態,更未提到理論的高度,難以與二王體系相頡頏。而阮元以學問家客串書法家的姿態,完成了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大轉折:

①澄清了傳統的兩大內涵:一是二王為首的帖學體系,一是漢魏碑版、石刻的北碑體系。且明確指出,學習北碑一系才是學習真正的古法。脫卻古法,一片俗媚。

②將漢晉墓誌、山野碑崖提高到書法的層面,並加以贊尚,使向為文人不齒的民間書法併入書法傳統,為後人的取法找到了一個新的亮點,這將兆示著一種新的偉大書法實踐運動——也即他所預示的北碑必興:“所望穎敏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歐、褚之舊規,尋魏、齊之墜業,庶幾漢、魏古法不為俗書所掩,不亦褘歟!”

③指明了帖碑之長短,辨別碑帖之淵流,為其後的書法發展明確了方向—— “短箋長卷,意態揮灑,則帖擅其長。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則碑據其勝。”“書法遷變,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

在阮元家廟即將開放之際,阮元第六代孫阮錫安先生向記者透露,在英國倫敦發現了一幅珍貴的阮元畫像,這是迄今發現的唯一的一幅阮元身著官服的畫像,當時阮元任兩廣總督。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魏白蒂先生作了考證,這幅畫像由英國的阿姆斯頓爵士所擁有,後來一直藏於私人之手,直至現身拍賣場所。

在畫像的反面,有阿姆斯頓的親筆手書:這是一位官居一品的大人畫像。1821年他任廣東省和廣州城的總督。總督姓阮——人們認為他是一個非常英明、果敢、強硬的官員。

阮元《石畫記》

魏白蒂先生在《從倫敦出現的阮元畫像談鴉片戰爭前後廣東之中英關係》中介紹:“阮元是清朝中期最富盛名的學者和大臣。在他被派駐廣州全權處理洋務之前,業已具備處理海防事務中棘手問題的豐富經驗。他可以直接上奏皇帝或朝廷中樞。他為人正直,無可指責。

在兩廣總督任上頭尾十年,他的官方收入總計白銀195250兩。他是一個朝廷十分信任的清官,也很可能是阿姆斯頓一生之中遇到的聲譽最隆之人。”

據我市研究阮元的專家王章濤先生介紹,這幅畫像不是現存最早的,在揚州博物館裡還藏有一幅阮元在早先做浙江巡撫時的畫像,不過其他發現的都是晚清時期的阮元畫像。

阮錫安認為這幅畫像更具威儀和儒雅之風,不像著便服的畫像親和。

阮元工詩文、精鑒賞,善書法,亦作花鳥。阮元在任雲、貴總督時,曾在許多具有天然圖畫的各色大理石上題識,後來曾編《石畫記》一書,書有刻本傳世。這裡介紹的是《石畫記》一書的底稿,舟齋收藏。底稿大小不一,達一百多張,大者如一頁稿紙,小者僅火柴盒大小,紙張品質也是不一,可見是阮元靈感一到,隨手寫來。字體以行書為主,也有隸書、篆書、楷書,反映了阮元書法的多種面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