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人們日常中所說的“掃尾”,實際應為“燒尾”,這個詞含義不尋常

在日常生活中, 人們習慣於把完成最後剩餘的一點工作稱為“掃尾”, 常用的詞彙包括“掃尾工作”、“掃尾工程”等等。 “尾”就是尾巴, 意味著是末尾部分, 這個比較容易理解。 但為何要把完成最後的工作稱為“掃尾”呢?“掃”有打掃、掃除等意思, 掃一掃尾巴, 怎麼就意味著完成最後的工作了呢?

其實, 這個“掃尾”一詞是由“燒尾”一詞演變而來的。 “掃”和“燒”屬諧音, 所以原先的“燒尾”一詞, 後來不知不覺就變成了“掃尾”。 那麼, “燒尾”一詞是什麼意思呢?

關於“燒尾”一詞, 宋代的趙令峙在他的《侯鯖錄》一書中有過一段專門的記載。 這段話的意思如下:

讀書人初次登科, 或者升官時, 他的朋友和同僚們必然會準備豐盛的酒菜, 並安排音樂演奏, 為他舉行一場歡宴, 這種做法稱之為“燒尾”。 解釋這個詞語的人指出, 老虎變成人後, 只有尾巴還沒有去掉, 必須要給它燒掉, 它才能變成人。 因此,

那些初次得到任命的人, 就好像是老虎剛變成人, 它的尾巴還在, 所以人們要幫它燒掉, 這種做法就叫作“燒尾”。 還有種說法認為, 新來的羊進入羊群時, 會受到其他羊的抵觸, 沒法融合到一塊, 用火燒一下新羊的尾巴, 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貞觀年間, 唐太宗曾向朱子奢詢問“燒尾”是什麼意思, 朱子奢就把燒羊尾巴的典故告知了唐太宗。 (這是《封氏見聞錄》裡記載的。 )

可見, “燒尾”一詞, 或者是指燒老虎的尾巴, 它是老虎要變成人時需要完成的最後一步工作;或者是指燒羊的尾巴, 它是新羊入群時需要完成的最後一步工作。 它們都是指需要完成最後一部分工作。 這跟今天人們常說的“掃尾”是相同的意思。

不過, 宋代的孔平仲在他的《孔氏談苑》一書中解釋燒尾宴時又指出, 鯉魚跳龍門以變成龍時, 必須要讓雷電燒掉它的尾巴, 它才能變成龍, 所以叫燒尾。 這種解釋, 也含有完成最後一步工作的意思。 並且這種解釋貌似比老虎“燒尾”更有合理性, 畢竟鯉魚跳龍門是人們久已熟知的典故,

鯉魚在跳龍門時被雷電燒掉尾巴, 也正含有渡劫的意思。 而老虎變人就不是什麼典故, 知者恐怕也不多。

那麼, “燒尾”一詞最早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經專門向其屬下大臣打聽過“燒尾”一詞的意思。

可見這個詞至少在唐初時就已經出現了。 另外, 唐代的劉肅在他的《唐新語》一書中還專門介紹過燒尾宴:“公卿大臣初拜命者, 例許獻食, 號為燒尾。 ”可見, 為新當上官的人舉行宴會, 至少也在唐代時就已經成為一種習俗了。 今天, 人們仍習慣於為得到晉升的朋友和同事等舉行歡慶宴, 只不過這種宴會已經不叫燒尾宴了。

總之, 不論是燒老虎的尾巴, 鯉魚的尾巴, 還是燒羊的尾巴, 去除這最後的一點累贅或障礙, 就能大功告成了。 這就是“燒尾”的真實含義, 也是今天人們所常說的“掃尾”的真正含義。

當然, 至於“燒尾”在什麼時候變成了“掃尾”, 這個就不容易考察了。 畢竟從宋代至今, 也已經過去了差不多一千年了, 在這麼漫長的歲月裡, “燒尾”一詞逐漸變成了諧音詞“掃尾”,這也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燒尾”一詞逐漸變成了諧音詞“掃尾”,這也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