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林毅夫海南斷言中國經濟未來:三個變與三個不變

作者:路露 來源阿爾法工廠

4月, 海南大熱。 月初的博鼇亞洲論壇, 是點火的那把乾柴。

博鼇四天, 近百場會議活動, 數千位政商學界領袖, 見聞內外, 目不暇接。

盛況之下, 關於投資機遇,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與華爾街投資演說家吉姆·羅傑斯的主旨觀點不得不看。

4月10日, 中民投在博鼇舉辦了“新時代、新趨勢、新業態”對話晚宴上, 林毅夫在主題演講中指出, 新時代需要把握中國經濟格局的三個不變與三個變;羅傑斯則稱, “中國升起, 西方落下”, 未來兩三年我們會見到有生以來最嚴峻的一場熊市。

01

林毅夫:把握新時代中國經濟格局的不變與變

過去39年中國經濟平均每年增長9.5%, 去年人均GDP達到9480美元。 但跟發達國家比, 比如美國人均GDP達到6萬美元, 還有很長的路去趕。 林毅夫認為, 中國未來的經濟格局, 有三個趨勢是不變的。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博士

第一, 繼續改革開放的格局不會變。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中國沒有按照當時國際上的“休克療法”, 一次性把各種干預和扭曲都消除掉, 而是選擇了漸進的雙軌制, “老人老辦法, 新人新辦法”, 對於資本密集的國有企業繼續保護、補貼, 同時放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加工業, 鼓勵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進入, 政府還爭取因勢利導, 設立工業園、加工出口區、經濟特區來幫助這些新的產業發展。

當然, “老人老辦法”是有代價的。 所以, 未來改革必須與時俱進, 把十八屆三中全會深化改革的措施全部都落實到位。 即使如此, 還是會有新的問題湧現, 還要繼續改革。

第二, 中國在未來5到10年, 甚至20年、30年還會保持一個比較寬鬆的發展。

2010年之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下滑了, 很多人對前景產生了悲觀。 但林毅夫認為, 下滑有體制機制問題, 但主要是外部性的、週期性的問題。 發達經濟體到現在還沒有走出2008年危機以來的衝擊, 它們過去平均增長速度是3%到3.5%。

第三, 中美之間互利共贏的大局不會變。

目前因為貿易摩擦, 中美關係受到高度關注。 總的來講, 中美經濟是互補的, 美國生產的東西, 中國基本上不生產;中國生產的東西, 美國早就不生產了。 即使再過十幾、二十年, 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一半, 互補互利雙贏的局面也不會變。

面向未來, 林毅夫同時提示, 新時代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還要把握好三個變化因素。

一是中國進入新時代,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變成了主要矛盾,

並且期望會不斷變化, 越來越挑剔;

二是當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正在增加, 民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思潮不斷出現, 中國在未來需要保持清醒頭腦應對;

三是隨著中國及發展中國家國際地位的提高, 全球治理格局也將產生變化。

02

吉姆·羅傑斯:有生以來最嚴峻的一場熊市將至

吉姆·羅傑斯, 1970年和索羅斯共同創建量子基金, 1980年開創自己的投資事業;他的兩個女兒“快樂羅傑斯”和“小蜜蜂羅傑斯”因為喜歡背唐詩上了《新聞聯播》, 在中國的知名度超過父親。

羅傑斯在演講中表示, 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 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 而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 不管人們喜歡不喜歡這樣的前景, 歷史無法扭轉。 不是說中國將來什麼問題都不會碰到了, 每個崛起的國家、家族、公司甚至個人都會碰到問題。

“美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負債國, 也是歷史上最大的一個負債國, 而且負債越來越高。 現在美國要打貿易戰, 在歷史上很多次的經歷證明了貿易戰只能給大家帶來災難, 不可能成功。

“所以我對西方的未來並不是非常看好。在接下來的兩到三年當中,西方會經歷一場嚴峻的熊市,各種價格會下跌,我認為這場熊市將是我有生以來見到的最嚴峻的一場熊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搬到亞洲來住,而且讓孩子學習中文的原因,希望我的孩子可以為21世紀發展做好準備。”他說。

在投資領域,羅傑斯認為在全球經濟為數不多的幾個亮點當中,他極其樂觀的一個經濟領域是農業,特別是中國的農業。

他解釋說,美國農民的平均年齡是58歲,加拿大是66歲,而年輕人不願從事農業生產。過去30到35年農業一直萎靡不振,而城市發展的非常好。但是現在中國政府在大力振興“三農”,希望消除城鄉差距讓農村趕上來,如果西方碰到極糟糕的經濟問題,可以關注中國的農業,這是一個避風港。

中民投董事局執行副主席李銀珩和羅傑斯

“中國農村處在大有可為的機遇期,如今有很多像中民投這樣的企業都非常看好中國農村發展前景,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當中。”羅傑斯表示。

03

未來機遇和挑戰

此外,中民投GAC委員、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洪小文,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全球主席Hans-Paul Bürkner,中民投總裁李懷珍等專家學者和企業嘉賓,發表了對未來機遇、變化和挑戰的看法。

對於中國經濟如何實現高品質發展,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認為,在經濟整體投資回報率下降的情況下,未來要保持中等程度的經濟增長,需要把增長動能從投資驅動轉向投資效率驅動。未來應該出現一批商業模式、技術能力獨樹一幟的、有很高資本使用效率的企業,這樣才能提升整個國民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

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指出,中國經濟從高速度向高品質轉化,需要開放的環境,否則沒有競爭壓力,沒有國際化視野。中國金融業能夠走在科技發展前列,擁抱金融科技。新一輪更大的開放,請更多國際大銀行進來,中國金融企業繼續與國際企業合作競爭,在合作競爭當中提升自己,是一個共贏局面。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洪小文表示,中國未來最重要的機遇還是數位化轉型。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不斷發展,數位化的方法可以讓每一個公司實現變革,用ABC(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連接客戶;借助數位化增強業務,來提升業務的有效性和效率;也可以用數位工具讓員工變得更加強大,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意。

中民投總裁李懷珍和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中民投總裁李懷珍認為,新舊動能轉換,為中國經濟帶來了新的戰略性機遇。以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了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國內市場及消費升級,為新業態提供了支撐;人力資源和配套設施的優勢,為產業升級打牢了基礎。

中民投成立不到四年,始終圍繞“民”做文章,就是民生產業。中民投現在3000多億總資產中,有一半多是民生產業。

比如收購的物業公司,現在管理的社區面積達到7.5億平米,分佈在全國近200個城市;投資建設的光伏清潔能源,截至2017年底累計發電量達18.1億千瓦時;裝配式建築已經有了約1400項的建築科技專利,現在年產能可達500萬平米;還有租賃,已擁有中國規模最大的直升機租賃,去年九寨溝地震,中民投租賃的飛機第一個飛到九寨溝。

“展望未來,新機遇很多。物業公司服務3000多萬居民,其中40%未來幾年都是老年人,‘銀髮市場’機會很多;關於鄉村振興,我們的裝配式建築、健康醫療、分散式新能源,都可以發揮作用,服務鄉村。”李懷珍說。

挑戰總是與機遇如影隨形。李懷珍認為,市場很大,挑戰在於,供給端和需求端的連接還有困難,很碎片化。這要求以有效供給為基礎,用新的連接方式連接供求兩端。其次,如何由重資產逐步轉向輕資產,以平滑經濟週期的波動。無論是抓機遇還是應對挑戰,都要創新,創造新模式,新業態。創新才是發展的真正動力。

不可能成功。

“所以我對西方的未來並不是非常看好。在接下來的兩到三年當中,西方會經歷一場嚴峻的熊市,各種價格會下跌,我認為這場熊市將是我有生以來見到的最嚴峻的一場熊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搬到亞洲來住,而且讓孩子學習中文的原因,希望我的孩子可以為21世紀發展做好準備。”他說。

在投資領域,羅傑斯認為在全球經濟為數不多的幾個亮點當中,他極其樂觀的一個經濟領域是農業,特別是中國的農業。

他解釋說,美國農民的平均年齡是58歲,加拿大是66歲,而年輕人不願從事農業生產。過去30到35年農業一直萎靡不振,而城市發展的非常好。但是現在中國政府在大力振興“三農”,希望消除城鄉差距讓農村趕上來,如果西方碰到極糟糕的經濟問題,可以關注中國的農業,這是一個避風港。

中民投董事局執行副主席李銀珩和羅傑斯

“中國農村處在大有可為的機遇期,如今有很多像中民投這樣的企業都非常看好中國農村發展前景,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當中。”羅傑斯表示。

03

未來機遇和挑戰

此外,中民投GAC委員、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洪小文,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全球主席Hans-Paul Bürkner,中民投總裁李懷珍等專家學者和企業嘉賓,發表了對未來機遇、變化和挑戰的看法。

對於中國經濟如何實現高品質發展,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認為,在經濟整體投資回報率下降的情況下,未來要保持中等程度的經濟增長,需要把增長動能從投資驅動轉向投資效率驅動。未來應該出現一批商業模式、技術能力獨樹一幟的、有很高資本使用效率的企業,這樣才能提升整個國民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

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指出,中國經濟從高速度向高品質轉化,需要開放的環境,否則沒有競爭壓力,沒有國際化視野。中國金融業能夠走在科技發展前列,擁抱金融科技。新一輪更大的開放,請更多國際大銀行進來,中國金融企業繼續與國際企業合作競爭,在合作競爭當中提升自己,是一個共贏局面。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洪小文表示,中國未來最重要的機遇還是數位化轉型。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不斷發展,數位化的方法可以讓每一個公司實現變革,用ABC(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連接客戶;借助數位化增強業務,來提升業務的有效性和效率;也可以用數位工具讓員工變得更加強大,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意。

中民投總裁李懷珍和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中民投總裁李懷珍認為,新舊動能轉換,為中國經濟帶來了新的戰略性機遇。以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了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國內市場及消費升級,為新業態提供了支撐;人力資源和配套設施的優勢,為產業升級打牢了基礎。

中民投成立不到四年,始終圍繞“民”做文章,就是民生產業。中民投現在3000多億總資產中,有一半多是民生產業。

比如收購的物業公司,現在管理的社區面積達到7.5億平米,分佈在全國近200個城市;投資建設的光伏清潔能源,截至2017年底累計發電量達18.1億千瓦時;裝配式建築已經有了約1400項的建築科技專利,現在年產能可達500萬平米;還有租賃,已擁有中國規模最大的直升機租賃,去年九寨溝地震,中民投租賃的飛機第一個飛到九寨溝。

“展望未來,新機遇很多。物業公司服務3000多萬居民,其中40%未來幾年都是老年人,‘銀髮市場’機會很多;關於鄉村振興,我們的裝配式建築、健康醫療、分散式新能源,都可以發揮作用,服務鄉村。”李懷珍說。

挑戰總是與機遇如影隨形。李懷珍認為,市場很大,挑戰在於,供給端和需求端的連接還有困難,很碎片化。這要求以有效供給為基礎,用新的連接方式連接供求兩端。其次,如何由重資產逐步轉向輕資產,以平滑經濟週期的波動。無論是抓機遇還是應對挑戰,都要創新,創造新模式,新業態。創新才是發展的真正動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