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臨寫指導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臨寫指導

《雁塔聖教序》碑石于唐永徽四年(653)建于長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部《大唐三藏聖教序》由唐太宗撰文, 表彰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 往返經歷17年, 回長安後翻譯佛教三藏要籍的情況。 後部《述三藏聖教序記》由高宗撰。 此碑書法遒健雅麗, 是褚遂良58歲時所寫, 最能代表他獨特的風格。 意間行草, 疏瘦勁煉, 雍容婉暢, 儀態萬方, 足具豐神。 所以張懷瓘讚歎:“美人嬋娟, 似不輕于羅綺;鉛華綽約, 甚有餘態。 ”

《雁塔聖教序》筆法與結構特點

作者 巨集文館

一、筆法特點:

1、點畫。 用筆靈活多變, 方圓兼施, 融中鋒、側鋒、露鋒、藏鋒等於一體。 鉤畫。 此碑鉤法具六朝法度, 形狀多變, 質樸飽滿, 要避免輕佻。 折畫。 有方折和圓折兩種, 提按過渡、轉鋒換筆, 須自然連貫。 點畫。 有斜點、圓點、豎點、垂點、挑點和各種組合點。 書寫時, 充分表現各種點法的筆勢。 斜點如高峰墜石;圓點凝重圓滿;豎點多彎頭取勢,

別具姿態;垂點有如水滴, 活潑靈動;挑點氣勢連貫, 極富行書意趣。

2、橫畫。 橫畫分為長、短兩種。 長橫, 逆入、澀行、緊收, 中段上鼓, 形成弧狀, 有彈性;短橫, 切筆入紙, 鋪毫運行, 輕收, 線條凝練。 豎畫。 豎有長短、曲直、垂懸各式, 皆需挺拔勁健, 力運末端。 提畫。 提畫是挑點的延長, 要控制力度, 不可軟弱。 撇畫。 長撇, 起筆不宜過重, 行筆稍按, 力送撇尾;短撇, 重頓起筆, 棱角分明, 短促有力。 捺畫。 古意十足, 盡顯漢隸遺韻, 由輕至重, 一波三折。

二、書法結構

褚遂良在書法結構上面的最大特點是扁方, 為後世書風的演變埋下了伏筆。 變長為扁, 寬綽疏朗。 結構特點:雖然其楷書筆法和結構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但並不程式僵化, 其結構的端正、靈動、寬綽、遒美。 在楷書的發展過程中, 唐楷的“法度”, 是後世無法企及的, 但有一個別例, 那就是褚遂良。 妍媚為主, 體態多變。

從用筆和結構兩方面都有表現, 所謂用筆生結構, 用筆的提按、轉折換鋒等方面的靈活多變, 導致結構的婀娜多姿。

以行入楷, 呼應連貫。 行書筆法的滲入, 加強了點畫間的內在聯繫, 通過連帶、遙接、頓挫, 使孤立的點畫互有往來, 生機盎然。

學習雁塔聖教序書法誤區:陰柔有餘, 剛勁不足。 臨習時, 若依樣畫葫蘆的寫出線形、字形, 線條就沒有骨力。 軟弱無力的弧線太多, 缺乏剛性的直線穿插。 圓筆多、方筆少, 是造成這一弊端的原因之一。 勻稱有餘, 變化不足。 這是用筆的提按運用不當所致, 線條處於中間狀態, 對“中和”審美意趣的誤解, 以為“中和”就是沒有大起大落, 字若沒有提按變化、主次之分, 將毫無精神, 平庸呆板。 瘦硬有餘, 豐腴不足。 《雁塔聖教序》的線條基調以細為主, 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若在書寫時, 只注重對細線的刻畫, 提多按少, 寫出的線條就會骨瘦如柴,

缺乏彈性。

下面來談談臨寫時應注意些什麼?

作者:徐成上

一、把握點畫的美

書法是抽象的點畫世界。 書法點畫之所以有如此豐富的表現力, 是因為點畫具有極為複雜的特性, 比如質感、力度、立體感等。

質感是指人們在審美過程中, 對造型物表面質地(如堅硬、細軟、光滑、粗糙、細膩、柔潤)和量度的感受和聯想所達到的真實程度。書法點畫無不具有一定的質感,《雁塔聖教序》的點畫細潤華滋,有的地方細如蟬翼,有的地方重如奔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給我們的臨寫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是褚書的精妙也表現在此。那麼,我們怎樣去練習呢?

首先,我們知道由於書寫工具性能不同,筆法不同,墨色不同,會造成不同質感的點畫效果。在平時臨習褚楷時,一般用濃墨(但濃而不滯)正鋒,行筆要爽利,這樣就容易筆實墨沉,筆劃圓渾剛勁,骨肉相稱,筆劃力度大,質感強,因而會給人以渾厚含蓄、豐盈充實的感覺。質感與落筆力量及用墨濃淡直接有關。有分量、有力度,即有質感,一般來說有質感的筆劃能喚起審美聯想。《雁塔聖教序》有很多細的筆劃,但是卻給人以韌勁十足的感覺,就像是一根根略被彎曲的鋼絲。在細的筆劃過後,也會出現厚重的筆劃,讓人賞心悅目。總之,落筆著實用力,濡墨濃重充盈,行筆穩健,所造成的筆劃效果,無論粗壯或細柔,都會給人有一定厚度的感覺。另外,選紙很重要,《雁塔聖教序》這樣筆法很精微的范帖,其實適合用比較熟的紙去臨寫,那樣更有利於表現其精緻的筆法。如果用的紙張卻比較生,這對臨寫效果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對於力度的要求,不管是褚楷還是其它,作書時都需凝神靜思,使力量達於筆端,傾注於點畫之中,使之呈現出有力度的筆劃,字體顯得筋骨遒健。所以書法教學中力感訓練是很重要的,那麼怎樣寫出有力度的筆劃呢?它與執筆、運筆、用墨有關。

“書重用筆,用之存乎其人,故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為筆所用”,古人極重執筆,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我以為能將“指實掌虛”、“腕平掌豎”、“筆直心圓”、“虛懸直緊”、“腕活指死”等融會相通、靈活理解就算達到要求。

什麼樣的筆劃才算有力感呢?一般來說銳線、剛線、粗厚渾圓線、細韌柔勁線,則易產生力感;而泡線、漲線、浮滑輕飄和粗墨癱軟的線則難以產生力感。

所以我們臨寫《雁塔聖教序》,在起筆處要做到“准”,也就是下筆要乾淨、準確。行筆要做到“狠”,也就是果斷。收筆要能夠“穩”,做得乾淨俐落。有時候收筆也可以在空中做一“空回”的動作,而不是在紙面上回鋒。

如果用筆能夠做到以上三個要求,那筆劃的力度自然會體現出來。

在中國書法的審美因素中,除布白結構外,最重要的是點畫。除力感外,筆劃的立體感是一個很重要的審美標準。歷來評論書法都推重圓勁。勁,指的是力感,而圓指的就是立體感,中國書法用紙雖然有生熟不同,但使用完全不滲化的紙是很少的,所謂力透紙背,實際上就是以書寫時的滲化深度來表現筆劃的厚度。力透紙背的筆劃能夠通過紙的半透明性在筆劃邊緣顯得立體的厚度感覺;而紙面一掃而過,墨色未及紙張深層的筆劃則完全沒有這種厚度感。單靠“力透紙背”還只是造成厚度上的立體感。要達到圓的境界,則必須通過高度的用筆技巧才能表現出來,所以在褚楷的學習中我們要逐漸做到善用中鋒。

中鋒用筆之所以容易形成圓勁的筆劃,是由於筆毫著紙時的壓力分佈。沿筆鋒中心線壓力最大,向兩邊副毫壓力逐漸減少,造成滲化程度及燥潤不同,出現中間厚邊緣薄或中間潤邊絲燥的細微差異,表現出筆劃“圓”形的立體感。周益華臨作中的某些字,就能感受到這種圓勁。比如“故”、“華”等字,筆劃勁挺,富有張力,表現出褚遂良書法鐵畫銀鉤的感覺。

要保持中鋒,我們還要能熟練換筆。換筆也稱換向,指行筆過程中,遇筆劃轉折處,須提筆換鋒轉向(即把筆毫輕提,重複頓下,換向運行)。也就是儘量使筆毫處於中鋒狀態。

二、掌握書寫節奏

世界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無不具有一定的節奏,書法藝術也如此,歷代書法家都很重視這一點。書法藝術節奏離不開發生的時間、空間和筆、墨、紙以及筆法、用墨、章法、間架結構等問題。

《雁塔聖教序》中的節奏,我的理解是在對比中體會快慢輕重。我們在臨寫的初期,很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寫的平。什麼叫“平”?可以理解為少變化。楷書雖然是比較工整的書體,但是它是在細微的地方來追求變化。如果你寫了幾個月的《雁塔聖教序》,你很深的感受就是楷書應該要做到正中有奇,變化多端。

《雁塔聖教序》中的對比,第一是單個字裡筆劃粗細、正斜、俯仰的對比。在一個字中有很多的橫畫,但是它們的姿態俯仰有時是不同的,它們的起筆也有區別,有的是直角的切入,有的只有30度角,有的是逆鋒的起筆,這也要求我們有很強的讀帖能力。楷書教學之中,八種基本筆劃的起、行、收筆,都有一個簡單的動作節奏。要完成轉折或改變用筆方向時,也有一定的節奏,主要靠手腕的靈活。藏鋒和露鋒也有動作節奏;藏鋒落筆,先要有逆著行筆方向的空中動作,而露鋒則是落筆便行。用筆時要努力找准這些動作的節奏規律。在書法訓練中,對節奏的認識是判斷書法基本素質的一個重要標準。所以我們在臨摹《雁塔聖教序》中首先要把筆劃寫得成功。其次是進一步把筆劃寫到恰到好處的位置。如果把結構理解為基本筆劃的簡單堆砌,這是膚淺的、表面的,是“做字”。

第二是字形的大小、收放的對比變化也體現出節奏感。《雁塔聖教序》的字形結構還是比較緊湊的,但是剛開始臨寫的時候,很多人會把它寫得拘謹,放不開。雖然《雁塔聖教序》的字不大,但是它的氣勢是寬博的,能夠給人一種震撼的感覺。而且有的字筆劃多,有的字筆劃少,許多字放在一起,自然會形成一種大小輕重的感覺,有效合理地處理這種大小輕重,就會把握住作品中整行整篇的節奏感。

在整體協調的基礎上表達出變化的美,這就是節奏所產生的效果。只要多思考,多練習,我們每個人都是能把褚字寫好的。

對造型物表面質地(如堅硬、細軟、光滑、粗糙、細膩、柔潤)和量度的感受和聯想所達到的真實程度。書法點畫無不具有一定的質感,《雁塔聖教序》的點畫細潤華滋,有的地方細如蟬翼,有的地方重如奔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給我們的臨寫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是褚書的精妙也表現在此。那麼,我們怎樣去練習呢?

首先,我們知道由於書寫工具性能不同,筆法不同,墨色不同,會造成不同質感的點畫效果。在平時臨習褚楷時,一般用濃墨(但濃而不滯)正鋒,行筆要爽利,這樣就容易筆實墨沉,筆劃圓渾剛勁,骨肉相稱,筆劃力度大,質感強,因而會給人以渾厚含蓄、豐盈充實的感覺。質感與落筆力量及用墨濃淡直接有關。有分量、有力度,即有質感,一般來說有質感的筆劃能喚起審美聯想。《雁塔聖教序》有很多細的筆劃,但是卻給人以韌勁十足的感覺,就像是一根根略被彎曲的鋼絲。在細的筆劃過後,也會出現厚重的筆劃,讓人賞心悅目。總之,落筆著實用力,濡墨濃重充盈,行筆穩健,所造成的筆劃效果,無論粗壯或細柔,都會給人有一定厚度的感覺。另外,選紙很重要,《雁塔聖教序》這樣筆法很精微的范帖,其實適合用比較熟的紙去臨寫,那樣更有利於表現其精緻的筆法。如果用的紙張卻比較生,這對臨寫效果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對於力度的要求,不管是褚楷還是其它,作書時都需凝神靜思,使力量達於筆端,傾注於點畫之中,使之呈現出有力度的筆劃,字體顯得筋骨遒健。所以書法教學中力感訓練是很重要的,那麼怎樣寫出有力度的筆劃呢?它與執筆、運筆、用墨有關。

“書重用筆,用之存乎其人,故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為筆所用”,古人極重執筆,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我以為能將“指實掌虛”、“腕平掌豎”、“筆直心圓”、“虛懸直緊”、“腕活指死”等融會相通、靈活理解就算達到要求。

什麼樣的筆劃才算有力感呢?一般來說銳線、剛線、粗厚渾圓線、細韌柔勁線,則易產生力感;而泡線、漲線、浮滑輕飄和粗墨癱軟的線則難以產生力感。

所以我們臨寫《雁塔聖教序》,在起筆處要做到“准”,也就是下筆要乾淨、準確。行筆要做到“狠”,也就是果斷。收筆要能夠“穩”,做得乾淨俐落。有時候收筆也可以在空中做一“空回”的動作,而不是在紙面上回鋒。

如果用筆能夠做到以上三個要求,那筆劃的力度自然會體現出來。

在中國書法的審美因素中,除布白結構外,最重要的是點畫。除力感外,筆劃的立體感是一個很重要的審美標準。歷來評論書法都推重圓勁。勁,指的是力感,而圓指的就是立體感,中國書法用紙雖然有生熟不同,但使用完全不滲化的紙是很少的,所謂力透紙背,實際上就是以書寫時的滲化深度來表現筆劃的厚度。力透紙背的筆劃能夠通過紙的半透明性在筆劃邊緣顯得立體的厚度感覺;而紙面一掃而過,墨色未及紙張深層的筆劃則完全沒有這種厚度感。單靠“力透紙背”還只是造成厚度上的立體感。要達到圓的境界,則必須通過高度的用筆技巧才能表現出來,所以在褚楷的學習中我們要逐漸做到善用中鋒。

中鋒用筆之所以容易形成圓勁的筆劃,是由於筆毫著紙時的壓力分佈。沿筆鋒中心線壓力最大,向兩邊副毫壓力逐漸減少,造成滲化程度及燥潤不同,出現中間厚邊緣薄或中間潤邊絲燥的細微差異,表現出筆劃“圓”形的立體感。周益華臨作中的某些字,就能感受到這種圓勁。比如“故”、“華”等字,筆劃勁挺,富有張力,表現出褚遂良書法鐵畫銀鉤的感覺。

要保持中鋒,我們還要能熟練換筆。換筆也稱換向,指行筆過程中,遇筆劃轉折處,須提筆換鋒轉向(即把筆毫輕提,重複頓下,換向運行)。也就是儘量使筆毫處於中鋒狀態。

二、掌握書寫節奏

世界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無不具有一定的節奏,書法藝術也如此,歷代書法家都很重視這一點。書法藝術節奏離不開發生的時間、空間和筆、墨、紙以及筆法、用墨、章法、間架結構等問題。

《雁塔聖教序》中的節奏,我的理解是在對比中體會快慢輕重。我們在臨寫的初期,很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寫的平。什麼叫“平”?可以理解為少變化。楷書雖然是比較工整的書體,但是它是在細微的地方來追求變化。如果你寫了幾個月的《雁塔聖教序》,你很深的感受就是楷書應該要做到正中有奇,變化多端。

《雁塔聖教序》中的對比,第一是單個字裡筆劃粗細、正斜、俯仰的對比。在一個字中有很多的橫畫,但是它們的姿態俯仰有時是不同的,它們的起筆也有區別,有的是直角的切入,有的只有30度角,有的是逆鋒的起筆,這也要求我們有很強的讀帖能力。楷書教學之中,八種基本筆劃的起、行、收筆,都有一個簡單的動作節奏。要完成轉折或改變用筆方向時,也有一定的節奏,主要靠手腕的靈活。藏鋒和露鋒也有動作節奏;藏鋒落筆,先要有逆著行筆方向的空中動作,而露鋒則是落筆便行。用筆時要努力找准這些動作的節奏規律。在書法訓練中,對節奏的認識是判斷書法基本素質的一個重要標準。所以我們在臨摹《雁塔聖教序》中首先要把筆劃寫得成功。其次是進一步把筆劃寫到恰到好處的位置。如果把結構理解為基本筆劃的簡單堆砌,這是膚淺的、表面的,是“做字”。

第二是字形的大小、收放的對比變化也體現出節奏感。《雁塔聖教序》的字形結構還是比較緊湊的,但是剛開始臨寫的時候,很多人會把它寫得拘謹,放不開。雖然《雁塔聖教序》的字不大,但是它的氣勢是寬博的,能夠給人一種震撼的感覺。而且有的字筆劃多,有的字筆劃少,許多字放在一起,自然會形成一種大小輕重的感覺,有效合理地處理這種大小輕重,就會把握住作品中整行整篇的節奏感。

在整體協調的基礎上表達出變化的美,這就是節奏所產生的效果。只要多思考,多練習,我們每個人都是能把褚字寫好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