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點或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 九種章法必須掌握(續)

五 知大小曲直

大與小、曲與直, 都是相對存在於作品中的, 是任何構成美感的形式所必有的組成因素之一。 白居易琵琶行雲:“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 ”微妙的音節, 全在適當的大小配合之下產生。 自然字的形象, 大小對比, 曲直互見, 無處不有, 章程具在, 天然湊泊。 它是自然美的體現, 也是藝術美的需要, 善於捕捉和運用它的人, 必能使作品節奏優美。

從書法章法的角度上看, 可以說大是合, 小是分;大是統一, 小是變化。 以大抱小, 大整體中求變化, 以小破大, 于豐富中求得統一。

一般地說, 大而平直之筆劃入書, 當不難求得整體氣象, 但容易犯簡單平淺的毛病, 要適當分割之, 或加強其本身的變化, 或穿插其他變形的筆劃, 以化大為小;細碎的線條入書, 當不難求變化之意, 但容易犯瑣碎零亂的毛病, 要進行組合歸納, 使某些部分集結起來, 合零為整。 也可用較大的粗線條襯托包裹的辦法, 來加強整體感。 曲與直的情況, 也是一樣。 從書法的筆劃角度看, 曲是柔, 直是剛, 曲是圓, 直是方, 有典有直, 則剛柔相濟, 方圓互映;曲是滯, 直是暢, 曲是變, 直是正, 暢滯相生, 正變交出, 則蒼古俊逸, 奇正相容。 整個的書法結字如前人說寫“女”字, 這是很形象的, 一女字, 言盡曲直轉折之變。 因為有上橫之平直,
有右撇之遒曲, 有左劃之轉折, 三畫相疊相交, 構成一個奇正相依, 剛柔互映的格局, 其中有停頓、有轉折, 簡當而豐富。

六 馭圓缺參差

這仍是對比之下生出的美感, 一件作品, 大而言之, 在整體佈置上應有圓有缺, 有參差錯落。 似行草的亂石鋪路, 皆應避免出現整齊的平行線或機械圓弧狀,

當然也不要有物必求差缺, 以免不是呆板便是零殘。 參差之間, 也要求變, 大參小不能等同。 有時要在整體中求參差, 有時又當於參差中求整體。 小而言之, 在具體形象上, 同樣要得圓缺參差之致, 才能耐玩耐品。

七 見開合呼應

作書如行文, 謀篇之始, 情節、人物一一鋪敘, 交叉穩現, 來去往復, 而後攬綱收目, 漸次歸結, 情節都有所結果, 人物皆得歸宿, 文章便告結束, 這就是開合之道。 因為先有所開, 才能生情節、起變化;後有其合, 乃得見意義、見精神。 所謂神完意足, 大概便是這般景況了。 書法章法之始, 先鋪張文字內容, 佔據作品空間, 展現立意內容, 然後逐漸充實其層次, 修正其形象, 使結構完整而內容充實, 因而見神韻、見意境, 這是作書程式上的開合。

書法章法如拳擊, 手足要放得開, 收得攏, 立得穩重, 起得輕捷, 往復連環, 離合相扣, 才橫去豎來, 應接自如, 立於不敗。 草書作品, 從整體看, 放開筆法, 使它縱橫得勢, 形在字裡, 氣透紙外, 可以說是開, 開到將散,

也就是說, 放到不能再放, 即將字的結尾處在一定程式上收回, 折而向裡, 如翔龍回首, 意在返顧, 那氣勢就聚攏字中, 不至散逸。 假使有合無開, 作品必拘謹少勢, 開而不合, 又難免散漫, 失去凝聚力。 由此, 也可看出, 開合與呼應, 看似不同, 實則都由同一境界中生出, 在行書、草書方面尤其如此。 開合是作品的可視形象, 呼應則是通過它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效果。 所以也可以說, 呼應來源於開合, 體現在顧盼。 而線條之間的顧盼呼應, 也正是作品的情所從來, 意所由此, 是體現作品內含的窗戶, 因而開合呼應, 不僅是構圖形式上的需要, 而且是作品精神的基石之一。 把握了開合呼應之道, 也就把握了通向作品神情意態之門的鑰匙。

八 求從順自然

笪重光《畫鑒》有言:“丹青竟勝,反失山水之真容,筆墨貪奇,多造林丘之惡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覽無餘,尋常之景難工,工者頻見不厭。”他這裡說了一個新奇與尋常,造作與自然的問題,極有見地,對書法作品來說,仍有它的現實價值。好比建設,推平山巒,開鑿河道,大廈成林,馬路如練,車如流水馬如龍,到處錦繡堆成。這是一種美,是一種閃現著人類智慧和力量光芒的美;而層林幽谷,古木荒藤,高山流水,石瘦松肥,雞鳴茅舍,犬吠疏籬,又是一種美,是一種不假雕琢,天然質樸的美。前者工於人意,後者主自天然。有趣的是,人類文明愈向高度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愈趨現代,其審美心理卻愈是崇尚自然。所以據說日本某地方特地造了一口水塘,任憑野葦汀蓼自然生沒,孤雁病鷗隨處棲止,從不稍加修飾管理,仿佛真正原始水沼,引得遊人如醉。這恐怕不僅僅是懷舊、逆反而矣,也許自然純樸之中,確有一種真正的、永遠不可替代的善和美。可知書法作品對於儘量保持、利用自然美的魄力,像“屋漏痕”一樣,消除人意人力的痕跡,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

當然,書法作為人的主觀活動,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運斤郢匠,出入繩矩,是必要的。所以佈局經營之中,如何知法知人,知物知天,不使一時一際之身觀局限,泯滅了物、我的真性,在主客觀的交感之中,自然成章,正是必須把握的。

那麼,這在具體創作中又當如何分寸呢?筆者鄙見:意出由我,形鑄在天。即作品的經營立意,全由自己主見,不襲乎他人,不囿于自然。而其間具體形象,則儘量保留自然風貌,不多過雕琢,不勃生理。

凡此種種,一句話,一切佈置都要見其天然本性,不可因奇求奇,強扭硬掐,繁雕縟琢。

替換高清大圖

九 識空白之義

關於書法整體的章法布白,有兩條清人書論確是點中了要害:“匡廊之白,手布均齊;散亂之白,眼布均稱”(《書筏》)。“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當黑,奇趣乃出”(《藝舟雙楫·鄧石如傳》)。章法布白之奧妙,就在於“計白當黑”,即書寫點畫線條時不單考慮線條的顏色,實際上黑線條在白紙上,就產生了黑白的分割,黑多則白少,黑少則白多,其效果是不一樣的。另外就是要追求布白之變化:疏密、斜正、曲直、方圓。

如果說,上面所言,還只算是作品內涵方面的意義的話,那麼,可以毫無誇張地說,它在可視形象上的作用,也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因為它不僅關係著畫面的疏密,關係著畫面的靈透、清空之美,並可通過空白的情狀,反證出內容的佈置穿插是否舒適合理。如果空白的形狀出現機械規整的情景,如整齊的方形、圓形、菱形、三角形等等,那就證明物象的外沿集結線太過規範;如果發現空白的塊面分佈有等同的情況,就說明物象的疏密安排可能有分佈平均的地方,這些都是章法布白所忌,應該進行調整,所以前人說“知白守黑”。總的說來,一定要突破前人的章法布白的陳式,而根據現代人審美的要求,努力探索新的章法形式。

八 求從順自然

笪重光《畫鑒》有言:“丹青竟勝,反失山水之真容,筆墨貪奇,多造林丘之惡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覽無餘,尋常之景難工,工者頻見不厭。”他這裡說了一個新奇與尋常,造作與自然的問題,極有見地,對書法作品來說,仍有它的現實價值。好比建設,推平山巒,開鑿河道,大廈成林,馬路如練,車如流水馬如龍,到處錦繡堆成。這是一種美,是一種閃現著人類智慧和力量光芒的美;而層林幽谷,古木荒藤,高山流水,石瘦松肥,雞鳴茅舍,犬吠疏籬,又是一種美,是一種不假雕琢,天然質樸的美。前者工於人意,後者主自天然。有趣的是,人類文明愈向高度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愈趨現代,其審美心理卻愈是崇尚自然。所以據說日本某地方特地造了一口水塘,任憑野葦汀蓼自然生沒,孤雁病鷗隨處棲止,從不稍加修飾管理,仿佛真正原始水沼,引得遊人如醉。這恐怕不僅僅是懷舊、逆反而矣,也許自然純樸之中,確有一種真正的、永遠不可替代的善和美。可知書法作品對於儘量保持、利用自然美的魄力,像“屋漏痕”一樣,消除人意人力的痕跡,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

當然,書法作為人的主觀活動,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運斤郢匠,出入繩矩,是必要的。所以佈局經營之中,如何知法知人,知物知天,不使一時一際之身觀局限,泯滅了物、我的真性,在主客觀的交感之中,自然成章,正是必須把握的。

那麼,這在具體創作中又當如何分寸呢?筆者鄙見:意出由我,形鑄在天。即作品的經營立意,全由自己主見,不襲乎他人,不囿于自然。而其間具體形象,則儘量保留自然風貌,不多過雕琢,不勃生理。

凡此種種,一句話,一切佈置都要見其天然本性,不可因奇求奇,強扭硬掐,繁雕縟琢。

替換高清大圖

九 識空白之義

關於書法整體的章法布白,有兩條清人書論確是點中了要害:“匡廊之白,手布均齊;散亂之白,眼布均稱”(《書筏》)。“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當黑,奇趣乃出”(《藝舟雙楫·鄧石如傳》)。章法布白之奧妙,就在於“計白當黑”,即書寫點畫線條時不單考慮線條的顏色,實際上黑線條在白紙上,就產生了黑白的分割,黑多則白少,黑少則白多,其效果是不一樣的。另外就是要追求布白之變化:疏密、斜正、曲直、方圓。

如果說,上面所言,還只算是作品內涵方面的意義的話,那麼,可以毫無誇張地說,它在可視形象上的作用,也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因為它不僅關係著畫面的疏密,關係著畫面的靈透、清空之美,並可通過空白的情狀,反證出內容的佈置穿插是否舒適合理。如果空白的形狀出現機械規整的情景,如整齊的方形、圓形、菱形、三角形等等,那就證明物象的外沿集結線太過規範;如果發現空白的塊面分佈有等同的情況,就說明物象的疏密安排可能有分佈平均的地方,這些都是章法布白所忌,應該進行調整,所以前人說“知白守黑”。總的說來,一定要突破前人的章法布白的陳式,而根據現代人審美的要求,努力探索新的章法形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