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中國女團經濟的困境和僵局

文娛價值官解讀:

中國首檔女團競演生存秀《創造101》將於4月21日正式播出, 作為先導紀錄片, 由騰訊視頻出品的中國首部女團全景生存實錄——《女團》12日也正式上線,

紀錄片以觀察者張紹剛的視角, 以及偶像團體出身的知名藝人黃子韜與Ella陳嘉樺的現身說法, 從多個維度向觀眾揭秘中國女團野蠻生長的行業現狀。 相比男團的火爆, 中國女團偶像市場已經冷清太久了。

撰文丨秋葵 編輯丨沈多

S.H.E之後, 中國幾乎再無成功的女團偶像。

在紀錄片《女團》中, Ella上演回憶殺, 追憶S.H.E出道時的點點滴滴, 戳中國內女團的現狀和痛點。 十幾年來, 中國內地女團一直青黃不接、不溫不火, 鮮有具備大眾影響力的新人組合, 頻頻陷入“一直在出道”的困局。

為什麼前浪死在沙灘上, 依然有人前赴後繼?還在賽道中的養成系女團該如何發展?養成系存在哪些困局, 她們日後的出路又在哪裡?這些都是橫在女團面前的一座座大山。 由於國內偶像機制的不成熟、市場不夠完善等原因造成了國內女子偶像組合一直存在數量眾多但爆款難求的局面, 和日韓的差距越來越大。

女團現狀:一直在出道, 鮮有成功者

十幾年前, 港臺誕生了Twins、S.H.E、蜜雪薇琪等一大批女團,

此後隨著電視草根選秀節目的興起, 這一類節目往往凸顯個人特色, 對團體的打造較少, 女團逐漸淡出人們視線, 後繼無人。

在此期間, 天娛曾打造了ime組合, 由三位元參加過快樂女聲的選手、一位韓國明星以及一位泰國明星組成。

因為特色不夠凸顯、合約問題, ime組合很快解散。 隨後, 中國女團就陷入了多年斷層的僵局。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新的造星模式出現。 SNH48的誕生給國內女團帶來新鮮血液, 隨之1931組合、蜜蜂少女隊等女團應運而生, 卻總是曇花一現。

SNH48

1931的遭遇只是國內女團的一個縮影,

過去幾年來, 國內的偶像市場孵化出超過400支女團, 但一直沒有出現真正的王者。 多數女團匆匆而來又匆匆離去, 一直在出道卻鮮有爆款誕生。 即便是看似活得最好的SNH48, 除了一直被詬病的“出村”艱難, 與中國偶像男團的領跑者TFboys相比, 也顯然差距很大。

資料顯示從2016年到2017年,僅僅一年的時間,國內兩百餘家女團折損過半。曾經被資本追逐的行業新貴,熱潮已經褪去。節目中,中櫻桃女團成員訓練結束圍坐聊天,聊起公司運營狀況不佳,已經半年沒有發工資時都很無奈,成員們除了在團裡演出的同時,很多要靠當家教、護士、民宿老闆等工作養活自己。

AKB48演唱會現場座無虛席

近十年來,中國的女團能真正活下來並在市場中立住腳的,掰著指頭算也不過一個SNH48,即使如此,SNH48的水準和成績也遠遠不如原版的日本AKB48。

2017年,1931組合解散

通過資料分析、女團生存現狀調查以及中日對比,文娛價值官(ID:wenyujiazhiguan)記者觀察了整個女團產業發展的各個節點,發現制約中國女團經濟發展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幾個:

原因1:盈利模式不清晰

一位元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中國女團偶像的困境有著複雜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投入和風險太大,但成功率又比較低。目前偶像女團行業,不算SNH48系,單團的平均投入約6000萬元,至少要一年的時間打造團隊,但目前的平均預期年收入不足千萬元。這也意味著,大部分偶像女團,還處於非常燒錢的階段,盈利非常困難,很多公司在燒錢階段就撐不住了。

和S.H.E等前輩相比,現在的女團缺乏特質和辨識度,過去幾年,儘管市場上湧現了多家偶像女團,主打養成、古風、二次元各種概念,但同質化嚴重,很多女團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風格,多數都陷入臉盲的尷尬。在商業模式和市場運營上,多數團隊也沒有真正跳出由日本48系演化而來的SNH48“面對面偶像”的框架。

反觀女團經濟比較成功的日本,日本48系女團的運營軸心是 “粉絲經濟”。小劇場、演唱會以及唱片、周邊販售像一台永動的印鈔機,背後更是依賴日本嚴謹健全的音樂版權市場,和民間濃厚的禦宅文化。反觀中國市場,目前市場還不存在這樣的肥沃土壤。

日本女團小劇場爆滿

除了比較成功的SNH48,國內大部分偶像女團成員的薪酬構成都是包住宿,發固定工資,每個月不過在2000元到4000元的區間,幾乎沒有商演分成,小部分會自己通過直播賺一些外快。一旦資本對偶像女團喪失信心,這些成員靠自己完全養不活自己,女團的解散潮註定要來臨。

原因2:養成體系和粉絲圈層都不健全

在記錄片《女團》中,黃子韜直言不諱:“現在的市場因為老闆跟經紀人不懂,所以做出來的東西是失敗的,他們一直在模仿韓國日本,或者是美國。”中國女團失去了自身的特色,自然也難以成功,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惡性循環。

在培養體系上,目前國產女團熱衷於在外形打扮、歌舞編排上模仿日韓形式,卻沒有清晰和長期的養成體系。在這種膚淺的模仿中,國內女團的出道依然急功近利,丟掉了日韓女團模式的精髓,只留下了看似迷人的幻象。

其實,傳統明星藝人總是或多或少與普通大眾保持距離,而偶像的精髓則在於和粉絲“共同成長”。彼此命運息息相關,榮辱與共,偶像和粉絲之間的養成關係尤其刻骨銘心。如果不能處理好偶像和粉絲之間的養成關係,中國女團就很難有出頭之日。

有著“中國組合之父”之稱的著名音樂製作人、經紀人司捷說,由於缺乏嚴密的偶像養成體系,中國女團目前都生存在自己的小範圍自娛自樂,互聯網公司花上千萬,甚至上億去做一個女團,這個女團更多的卻是在服務於他產品的客戶群體,沒有真正的走向市場,“類似SNH48這種女團,她們有什麼傳遍大街小巷的歌曲嗎?可能一首你都不知道,有什麼舞蹈曾經是病毒式的舞蹈嗎?沒有。”

《女團》中有一個鏡頭讓記者印象非常深刻,在日本AKB演唱會現場,粉絲年齡從十幾歲到七八十歲都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面對張紹剛興奮地拿出千辛萬苦收集來的AKB的紀念品,如數家珍。粉絲圈層高度發達正是日韓女團成功的一個堅實基礎,而目前中國女團粉絲圈層過窄,還剛剛起步。《女團》中有一段hellogirls女團商演現場的鏡頭,女孩子們在賣力表演時台下的觀眾沒有任何反應,和日本現場的火爆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冷場正是中國女團粉絲市場的一個生動寫照。

AKB粉絲中不乏上了年歲的老人

原因3:女團內部鬥爭暗流湧動

作為新興產業,國內女團發展需要直面起步晚、市場配置不健全等諸多外部制約。然而縱觀整個行業內部,女團成員本身也存在著整體素質不達標、內部鬥爭暗流湧動的複雜問題。

紀錄片中有一個場景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問題:中櫻桃女團日常訓練前,成員討論舞蹈站位,大家都想站C位,最後為確保公平以抽籤方式決定。結果公佈後,有成員明顯不高興,拒絕配合排練,場面一度非常尷尬。黃子韜在接受採訪時說,想要C位,用你的能力去爭取,而不是光在那站著說我想要C位。如果在一個團隊一味的想要去爭C位,那這個團隊一定是一個失敗的團隊。

女團成員因為舞蹈站隊問題產生分歧

面對混亂的市場、狹窄的盈利空間,中國女團練習生們的生存壓力很大,女團的成員大多只有18到22歲,獨自一人漂泊在外,為了舞臺夢想用盡全力在陌生的城市拼搏,絕大多數卻從來沒在大眾心中留下任何印記。幾十人一起訓練最終能出道或者出名的機會非常小,殘酷的現實讓大家會爭搶本來就有限的資源,內部鬥爭和資源消耗其實也在阻礙中國女團真正走向成熟和強大。

結語:

縱觀中國女團市場,多少青春的芳華在這裡永駐,多少歡笑與淚水在這裡糾葛,多少豪賭,多少成敗,人來人往,從不寂寞。而跳出圈外,女團集體失聲,直至今日,都尚未真正走進主流消費市場,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女團偶像當下的生存危機或許也正預示著轉機的到來。與此同時,巨大的中國市場其實也潛藏著的龐大潛在受眾群體,大家等待的都只是被啟動的契機。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採訪時都表示,今年是一個偶像元年的大爆發期,未來兩到三年這個產業鏈就會成熟。

偶像產業是一片藍海,但是,偶像卻不容易創造。想要將這張牌打好,就必須從長遠考慮,形成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只有盈利模式被看清,能讓這些男團女團變現,才會有更多有才華的人脫穎而出,整個市場才能良性迴圈。

【原創聲明】

1.本文為文娛價值官原創作品,歡迎轉載。

2.轉載開白請在公眾號後臺回復“轉載”查看轉載要求。

資料顯示從2016年到2017年,僅僅一年的時間,國內兩百餘家女團折損過半。曾經被資本追逐的行業新貴,熱潮已經褪去。節目中,中櫻桃女團成員訓練結束圍坐聊天,聊起公司運營狀況不佳,已經半年沒有發工資時都很無奈,成員們除了在團裡演出的同時,很多要靠當家教、護士、民宿老闆等工作養活自己。

AKB48演唱會現場座無虛席

近十年來,中國的女團能真正活下來並在市場中立住腳的,掰著指頭算也不過一個SNH48,即使如此,SNH48的水準和成績也遠遠不如原版的日本AKB48。

2017年,1931組合解散

通過資料分析、女團生存現狀調查以及中日對比,文娛價值官(ID:wenyujiazhiguan)記者觀察了整個女團產業發展的各個節點,發現制約中國女團經濟發展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幾個:

原因1:盈利模式不清晰

一位元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中國女團偶像的困境有著複雜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投入和風險太大,但成功率又比較低。目前偶像女團行業,不算SNH48系,單團的平均投入約6000萬元,至少要一年的時間打造團隊,但目前的平均預期年收入不足千萬元。這也意味著,大部分偶像女團,還處於非常燒錢的階段,盈利非常困難,很多公司在燒錢階段就撐不住了。

和S.H.E等前輩相比,現在的女團缺乏特質和辨識度,過去幾年,儘管市場上湧現了多家偶像女團,主打養成、古風、二次元各種概念,但同質化嚴重,很多女團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風格,多數都陷入臉盲的尷尬。在商業模式和市場運營上,多數團隊也沒有真正跳出由日本48系演化而來的SNH48“面對面偶像”的框架。

反觀女團經濟比較成功的日本,日本48系女團的運營軸心是 “粉絲經濟”。小劇場、演唱會以及唱片、周邊販售像一台永動的印鈔機,背後更是依賴日本嚴謹健全的音樂版權市場,和民間濃厚的禦宅文化。反觀中國市場,目前市場還不存在這樣的肥沃土壤。

日本女團小劇場爆滿

除了比較成功的SNH48,國內大部分偶像女團成員的薪酬構成都是包住宿,發固定工資,每個月不過在2000元到4000元的區間,幾乎沒有商演分成,小部分會自己通過直播賺一些外快。一旦資本對偶像女團喪失信心,這些成員靠自己完全養不活自己,女團的解散潮註定要來臨。

原因2:養成體系和粉絲圈層都不健全

在記錄片《女團》中,黃子韜直言不諱:“現在的市場因為老闆跟經紀人不懂,所以做出來的東西是失敗的,他們一直在模仿韓國日本,或者是美國。”中國女團失去了自身的特色,自然也難以成功,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惡性循環。

在培養體系上,目前國產女團熱衷於在外形打扮、歌舞編排上模仿日韓形式,卻沒有清晰和長期的養成體系。在這種膚淺的模仿中,國內女團的出道依然急功近利,丟掉了日韓女團模式的精髓,只留下了看似迷人的幻象。

其實,傳統明星藝人總是或多或少與普通大眾保持距離,而偶像的精髓則在於和粉絲“共同成長”。彼此命運息息相關,榮辱與共,偶像和粉絲之間的養成關係尤其刻骨銘心。如果不能處理好偶像和粉絲之間的養成關係,中國女團就很難有出頭之日。

有著“中國組合之父”之稱的著名音樂製作人、經紀人司捷說,由於缺乏嚴密的偶像養成體系,中國女團目前都生存在自己的小範圍自娛自樂,互聯網公司花上千萬,甚至上億去做一個女團,這個女團更多的卻是在服務於他產品的客戶群體,沒有真正的走向市場,“類似SNH48這種女團,她們有什麼傳遍大街小巷的歌曲嗎?可能一首你都不知道,有什麼舞蹈曾經是病毒式的舞蹈嗎?沒有。”

《女團》中有一個鏡頭讓記者印象非常深刻,在日本AKB演唱會現場,粉絲年齡從十幾歲到七八十歲都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面對張紹剛興奮地拿出千辛萬苦收集來的AKB的紀念品,如數家珍。粉絲圈層高度發達正是日韓女團成功的一個堅實基礎,而目前中國女團粉絲圈層過窄,還剛剛起步。《女團》中有一段hellogirls女團商演現場的鏡頭,女孩子們在賣力表演時台下的觀眾沒有任何反應,和日本現場的火爆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冷場正是中國女團粉絲市場的一個生動寫照。

AKB粉絲中不乏上了年歲的老人

原因3:女團內部鬥爭暗流湧動

作為新興產業,國內女團發展需要直面起步晚、市場配置不健全等諸多外部制約。然而縱觀整個行業內部,女團成員本身也存在著整體素質不達標、內部鬥爭暗流湧動的複雜問題。

紀錄片中有一個場景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問題:中櫻桃女團日常訓練前,成員討論舞蹈站位,大家都想站C位,最後為確保公平以抽籤方式決定。結果公佈後,有成員明顯不高興,拒絕配合排練,場面一度非常尷尬。黃子韜在接受採訪時說,想要C位,用你的能力去爭取,而不是光在那站著說我想要C位。如果在一個團隊一味的想要去爭C位,那這個團隊一定是一個失敗的團隊。

女團成員因為舞蹈站隊問題產生分歧

面對混亂的市場、狹窄的盈利空間,中國女團練習生們的生存壓力很大,女團的成員大多只有18到22歲,獨自一人漂泊在外,為了舞臺夢想用盡全力在陌生的城市拼搏,絕大多數卻從來沒在大眾心中留下任何印記。幾十人一起訓練最終能出道或者出名的機會非常小,殘酷的現實讓大家會爭搶本來就有限的資源,內部鬥爭和資源消耗其實也在阻礙中國女團真正走向成熟和強大。

結語:

縱觀中國女團市場,多少青春的芳華在這裡永駐,多少歡笑與淚水在這裡糾葛,多少豪賭,多少成敗,人來人往,從不寂寞。而跳出圈外,女團集體失聲,直至今日,都尚未真正走進主流消費市場,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女團偶像當下的生存危機或許也正預示著轉機的到來。與此同時,巨大的中國市場其實也潛藏著的龐大潛在受眾群體,大家等待的都只是被啟動的契機。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採訪時都表示,今年是一個偶像元年的大爆發期,未來兩到三年這個產業鏈就會成熟。

偶像產業是一片藍海,但是,偶像卻不容易創造。想要將這張牌打好,就必須從長遠考慮,形成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只有盈利模式被看清,能讓這些男團女團變現,才會有更多有才華的人脫穎而出,整個市場才能良性迴圈。

【原創聲明】

1.本文為文娛價值官原創作品,歡迎轉載。

2.轉載開白請在公眾號後臺回復“轉載”查看轉載要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