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打破翻拍必死魔咒,《北京女子圖鑒》有共鳴自然也有爭議!

《北京女子圖鑒》自4月10日開播以來, 緊湊的劇情和密集的話題點引發關注, 開播次日即在豆瓣取得了7.4分的好成績。 劇中, 以戚薇飾演的陳可懷揣夢想, 執意北上為開篇, 講述了她不斷經歷選擇和被選擇, 在更迭和得失之間, 最終繼續堅定地前行在北京的故事。

已經播出的劇集中, 戚薇初入職場將如何進階, 又將在職場和愛情中有怎樣的歷練令人好奇, 與此同時, 逼真的生活場景和對話直指現實, 也引發了觀眾強烈共鳴。 但它的價值觀引來爭議:女人的自我覺醒和強大, 何時才能不靠男人, 真正依靠自己?

本土化改編, 打破翻拍必死魔咒

首週六集更新後, 《北京女子圖鑒》在豆瓣網拿到了7.0的評分, 這個合格線以上的分數, 似乎表明這次翻拍沒有遭遇慣性滑鐵盧。 有觀眾評價說, 這部翻拍劇對“北奔一族”重新做了定義, 折射出異鄉遊子在北京打拼的狀態, 不再是被動迷茫地漂泊, 而是主動向前奔跑。

此前, 多部經典日劇被翻拍, 但品質、口碑都差強人意, 基於外界對日本IP翻拍信心逐漸消耗的前提, 《北京女子圖鑒》曾經遭到過質疑, 但開播之後則用實力成功圈粉網友, 究其原因, 與深度挖掘IP內核、大膽創新有著緊密關係。

如果和自己的“前輩”相比, 《北京女子圖鑒》在豆瓣網拿到的7.0分, 幾乎算是優秀答卷了。 在近兩年國產劇翻拍日劇的序列中,

《深夜食堂》2.8分, 《求婚大作戰》3.8分, 《問題餐廳》5.7分, 《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4.6分, 10分制的評價體系裡幾乎沒有一部達到合格的標準。

這些翻拍劇也幾乎呈現出同樣一個明顯問題——翻拍痕跡太重, 植根于日本文化的劇情生硬嫁接到國產劇上, 水土不服在所難免。

像《深夜食堂》中廚師造型照搬原作, 《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更是橋段表演都與原版分毫不差, 把自己變成了“四不像”的怪物。

而《北京女子圖鑒》應該是吸取了不少教訓, 這次拍攝的故事全部採用原創編劇。 該劇只借用了“女子圖鑒”的結構特點,

然後根據北京和上海的特質做針對性的改編, 分別做成了《北京女子圖鑒》和《上海女子圖鑒》兩劇。

而作為關注當代女性群體的劇集, 《北京女子圖鑒》打破了以往國產劇的固有模式, 定位於鏡像劇, 試圖用真實的筆觸走進觀眾內心, 讓觀者自有看劇如看己之感。

劇情真實引發網友共鳴

和很多人一樣, 主人公陳可是一個對帝都生活充滿幻想的小鎮姑娘。 學歷一般的她不甘心依靠父母在老家拿著2000元的工資, 過著結婚帶孩子的普通生活。 因為她想來北京闖一闖, 看到更大的世界, 也讓自己離心中的夢想更近一步。

在沒來北京之前, 陳可通過各種管道聽到傳說中的北京是這樣的:繁華、耀眼, 黃金遍地, 觸手可得。 但真正到了北京後才發現, 北京的路上, 其實連石子都沒有。

此後的日子裡, 陳可每天都在外面找工作投簡歷跑面試, 初入職場的她並沒有抱有太高的要求, 只幻想著能找到一份6000元薪資的工作。

被一次次拒絕後,戰戰兢兢地降到了5000,仍然沒有人留她。為了生存下去,到後來連數位都不敢提,怯怯地說“按照你們的標準吧”,但最終還是被拒錄。

剛看到這一幕的時候,相信很多觀眾不由得鼻尖一酸,這大概是我們每個剛畢業找工作時的真實寫照吧。從開始的意氣風發,到自我懷疑,最後妥協到“給我一份工作就好”。

夢想與現實,總隔個一條灰色地帶。主人公陳可在找工作時一再降低自己的薪水,卻還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從寄住朋友家到無處可居;最後連買一根玉米充饑的錢都拿不出來,只好哭著蹲在街邊。

多戳心的真實寫照!北京,多少人眼中閃光的城市,然而這座閃光的城市,即便你滿心歡喜的投入進來,也未必能夠找到閃光的自己。別說是車房,工作、生活都來的如此不易,僅僅是穩定的安身之處都是奢侈。表面光鮮亮麗的生活背後,誰不是邊哭邊奔跑?

這樣的北漂也引來爭議

雖然,《北京女子圖鑒》在本土化上有突破,故事真實接地氣,許多人從陳可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但它的價值觀引來爭議:女人的自我覺醒和強大,何時才能不靠男人,真正依靠自己?

劇中,2008年,四川人陳可(戚薇飾)從大學本科畢業,因為不想過著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放棄在老家當公務員的穩定工作,來到北京闖蕩。但接下來的殘酷現實給她帶來一連串迎頭打擊,學歷、經驗不足,見識、資源欠缺,都導致她在北京的打拼舉步維艱。

她和高中同學住在陰暗的地下室,兩人擠在一張窄床上;面試時,她不得不把月薪要求從6000元一路降到“隨你們定”;大冬天深夜裡,她被趕出門,手裡只有一塊錢,只能買半根玉米;為了有錢買自己渴望了很久的包,都要特地辦一張信用卡。

這些場景讓無數離家在外打拼的觀眾產生強烈共鳴,認為這些臺詞說出了心聲,自己從“陳可”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實際上也是這部戲的初始評分超過7分的主要原因。表演上,戚薇演繹起20多歲的小姑娘並沒有違和感,其顏值、體形貼合人物,能精准把握角色的心路歷程,細節上的呈現也算細膩,為演員自身贏得了好評。

然而,它表達的價值觀引起爭議。比如她入職、跳槽、改善生活靠的並不是自己的真正實力,而是非正面能量:愛慕虛榮、投機取巧,甚至弄虛作假、利用他人,又比如“物化女性”,這些在其他女性角色身上也得到了體現。而且陳可一路獲得了各種男人的幫助,這讓人感歎:難道女人的強大,就不能離開男人?對此,真正憑藉自己的奮鬥、腳踏實地的觀眾都表示無法認同。

在讚美該劇的觀眾看來,《北京女子圖鑒》好像一本最新的、實用的現代都市女子解讀手冊,它比想像中好很多,很真實。持討伐態度的觀眾覺得,女主角的所有努力,只是仗著自己的性別和姿色在男人堆裡打滾。其實這種爭議和演員無關,是因為編劇大概還不懂尊重女人,但很懂漂亮的、無能力卻滿腦子幻想的女人的心思。從過去對此類國產女性勵志劇的口碑來看,要寫一個真正女性自立自強的故事,難!

不可否認,編劇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才能把人物寫得如此生動,切合實際。可是文藝創作還應該把握好主流和支流的關係,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真實”不能是唯一標準,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醜惡,讓人們看到美好、希望、夢想就在前方,有時候更重要。

綜合:人民網、網易娛樂、廣州日報等

被一次次拒絕後,戰戰兢兢地降到了5000,仍然沒有人留她。為了生存下去,到後來連數位都不敢提,怯怯地說“按照你們的標準吧”,但最終還是被拒錄。

剛看到這一幕的時候,相信很多觀眾不由得鼻尖一酸,這大概是我們每個剛畢業找工作時的真實寫照吧。從開始的意氣風發,到自我懷疑,最後妥協到“給我一份工作就好”。

夢想與現實,總隔個一條灰色地帶。主人公陳可在找工作時一再降低自己的薪水,卻還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從寄住朋友家到無處可居;最後連買一根玉米充饑的錢都拿不出來,只好哭著蹲在街邊。

多戳心的真實寫照!北京,多少人眼中閃光的城市,然而這座閃光的城市,即便你滿心歡喜的投入進來,也未必能夠找到閃光的自己。別說是車房,工作、生活都來的如此不易,僅僅是穩定的安身之處都是奢侈。表面光鮮亮麗的生活背後,誰不是邊哭邊奔跑?

這樣的北漂也引來爭議

雖然,《北京女子圖鑒》在本土化上有突破,故事真實接地氣,許多人從陳可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但它的價值觀引來爭議:女人的自我覺醒和強大,何時才能不靠男人,真正依靠自己?

劇中,2008年,四川人陳可(戚薇飾)從大學本科畢業,因為不想過著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放棄在老家當公務員的穩定工作,來到北京闖蕩。但接下來的殘酷現實給她帶來一連串迎頭打擊,學歷、經驗不足,見識、資源欠缺,都導致她在北京的打拼舉步維艱。

她和高中同學住在陰暗的地下室,兩人擠在一張窄床上;面試時,她不得不把月薪要求從6000元一路降到“隨你們定”;大冬天深夜裡,她被趕出門,手裡只有一塊錢,只能買半根玉米;為了有錢買自己渴望了很久的包,都要特地辦一張信用卡。

這些場景讓無數離家在外打拼的觀眾產生強烈共鳴,認為這些臺詞說出了心聲,自己從“陳可”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實際上也是這部戲的初始評分超過7分的主要原因。表演上,戚薇演繹起20多歲的小姑娘並沒有違和感,其顏值、體形貼合人物,能精准把握角色的心路歷程,細節上的呈現也算細膩,為演員自身贏得了好評。

然而,它表達的價值觀引起爭議。比如她入職、跳槽、改善生活靠的並不是自己的真正實力,而是非正面能量:愛慕虛榮、投機取巧,甚至弄虛作假、利用他人,又比如“物化女性”,這些在其他女性角色身上也得到了體現。而且陳可一路獲得了各種男人的幫助,這讓人感歎:難道女人的強大,就不能離開男人?對此,真正憑藉自己的奮鬥、腳踏實地的觀眾都表示無法認同。

在讚美該劇的觀眾看來,《北京女子圖鑒》好像一本最新的、實用的現代都市女子解讀手冊,它比想像中好很多,很真實。持討伐態度的觀眾覺得,女主角的所有努力,只是仗著自己的性別和姿色在男人堆裡打滾。其實這種爭議和演員無關,是因為編劇大概還不懂尊重女人,但很懂漂亮的、無能力卻滿腦子幻想的女人的心思。從過去對此類國產女性勵志劇的口碑來看,要寫一個真正女性自立自強的故事,難!

不可否認,編劇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才能把人物寫得如此生動,切合實際。可是文藝創作還應該把握好主流和支流的關係,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真實”不能是唯一標準,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醜惡,讓人們看到美好、希望、夢想就在前方,有時候更重要。

綜合:人民網、網易娛樂、廣州日報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