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區塊鏈技術的商業潛力與局限

如果你站在這裡, 正拿著 100 枚比特幣, 怎麼辦?

我相信你會有一個好選擇。

但身處其中時, 你其實看不見曲線右邊, 真實處境可能是:

一方面, “一直以來的上漲”令認知處於放鬆狀態, 你會選擇繼續持有。

按照卡尼曼的理論, 認知放鬆時, 我們往往用「系統 1 」思考問題, 套用一些成型的印象, 快速得出錯誤結論。

另一方面, 應用寥寥, 內心難免認為這是一場隨時破裂的泡沫。 《財經》披露:

ICO 公司找到出海仲介機構時, 大部分隻問兩個問題:“多少錢?要多久?”但陳潤飛注意到, 他們對花費並不在意, 最在意的是時間, 甚至大半夜也來電催促。

兩種截然相反的預期令人焦慮。 我們常高估新技術未來兩年的影響, 但在泡沫破碎後卻迅速陷入悲觀, 低估它未來十年的價值。

錯誤預期的本質是, 我們關注價格而非價值, 但價格似隨機波浪, 並不是一件容易確定的事。

回到互聯網早期, 你會發現, 此刻像極上世紀末的泡沫。 當時大家對以 e 開頭或以 .com 結尾的公司過分樂觀。

作為唯一穿越 Web1.0 泡沫的巨頭, 亞馬遜的早期股價走勢也複製了 Gartner 技術炒作曲線。

泡沫破裂後, 遭到拋售。

但放寬時間線, 你會發現, 那是一段可以忽略的波動:

事實上, 貝佐斯當時的戰略把控力、市場敏銳度與今並無二異, 若看清長期價值, 拋售顯然不合理。

1. 如何把握技術的長期價值?

與上篇文章(美團商業模式)的邏輯不同, 技術帶來的是一種不確定性機會。

它會重新定義稀缺資源。

有可能顛覆圍繞舊稀缺資源的市場, 有可能創造新市場。 然而, 如果你沒有匹配技術的好業務範式, 更有可能一地雞毛。

在技術浪潮裡, 判斷需要某種預見力, 不理解技術, 難以感知它的潛力與局限。

區塊鏈技術最先應用於比特幣, 但它並不是中本聰從 0 到 1 的發明產物, 而是多領域成果的組合。

一旦拆解, 你會覺得非常熟悉。 它的技術核心只有 3 點:

2. 技術一:基於密碼學的資料鏈

我宣稱自己有“一枚 BTC”, 然後發送給你。

如果把“一枚 BTC”理解成一則資訊, 你會發現, 發送過程很像電子郵件:

以比特幣的區塊鏈為例:發送“一枚 BTC”時, 我會用私密金鑰(SK)生成一個數位簽章附在後面。

當你用我的公開金鑰(VK)驗證簽名,會發現這“一枚 BTC”確是我給你的。

私密金鑰只有自己知道,如:

1b0be2162cedb2744d016943bb14e71de6af95a63af3790d6b41b1e719dc5c66

私密金鑰經過數學轉換後,生成一個公開金鑰:

0x6c2ecd6388c550e8d99ada34a1cd55bedd052ad9

公開金鑰雖然公開,但你無法從之推測私密金鑰。它可以作為接收比特幣的區塊鏈位址,也可以解鎖私密金鑰簽署的數位簽章。

不同的是,“一枚 BTC”的信息量更大,它包含了流動記錄。

若把 12 點發生的記錄打包成區塊(Block),然後蓋上基於 11 點那個區塊產生的時間戳記,那麼每個區塊都是對前一個區塊的增強,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鏈條(Chain)。此即區塊鏈(Blockchain)。

“一枚 BTC”包含的流動記錄可以在這裡得到檢驗。

所以,互聯網的數位資訊可以複製粘貼,但區塊鏈裡絕不會有相同的“一枚 BTC”。

這種基於密碼學的資料鏈技術意味著:

a. 保障資訊的可靠性上,區塊鏈用密碼學而不是協力廠商提供的信用;

消減了信用成本。你不必提供與交易“一枚 BTC”無關的資訊,比如你的姓名性別居住地。

b. 區塊鏈裡的資訊可追溯,實現了數位資產確權;

潛在問題是:

c. 在簡潔的區塊鏈裡,交易資訊是透明的。

若交易資訊本身的價值高於信用成本,有必要用區塊鏈嗎?當然,不少企業級區塊鏈用增加新模組的方式,完成了交易細節保密。比如 JP 摩根的 Quorum 平臺預審身份,又如微軟的 Coco 框架提供了可信計算。既然不用區塊鏈即可解決信用問題,為何不選擇效率更高的分散式資料庫?3. 案例:低成本顛覆

a. 在保障資訊的可靠性上,區塊鏈用密碼學而不是協力廠商提供的信用。消減了信用成本。

在現有金融交易中,交易個體並不充分信任。信用擔保、複雜交易處理都是稀缺資源,一般只有大型金融組織才能提供。

所以,跨境支付時,付款人的平均成本是轉帳金額的 7.68%(世界銀行資料)。

當區塊鏈提供了基於密碼學的新交易方式,舊資源不再稀缺。

下圖是比特幣今年四月的一筆交易,轉帳成本是 0.33%。

site:blockchain.info

不過,雖然區塊鏈技術很贊,但比特幣的 PoW 等交易設計還不夠好。

直觀體現是:跨境支付,肯定用;日常轉帳,未必,畢竟支付寶只收取 0.1% 的費用。

當然,有一些數位貨幣的交易成本低於比特幣,比如免手續費的 EOS。

這裡我只提比特幣,是因為對比上述 3 個資料,你會發現:

技術能否應用,成本是一個好度量尺。

動力源從馬到汽車,很贊,但只是技術進步;當城市交通從石板路到軌道交通,才有商業價值。

所以,擴容之爭中,V 神(乙太坊創始人)會說,使用數字貨幣要支付“50 美元的費用,只能被視作失敗”。

4. 技術二:網路節點可延展成一份智慧合約

如果把發送“一枚 BTC”理解成輸入,你會發現,Bob 這個接收節點實際是在執行一段程式:

智慧合約正是基於此。

乙太坊的網路節點有兩種類型,一是私密金鑰控制的貨幣帳戶,二是代碼控制的帳戶,即智慧合約。

V 神在白皮書裡的定義是:

智慧合約更像是住在 EVM (虛擬機器)的機器人,當收到輸入(消息或交易)時,自動執行特定代碼,並修改相關位址的餘額或資訊。

第二類帳戶同樣有位址,

可接收、轉出貨幣;可存儲、更新資訊;還可同其他智慧合約交流,比如在一個物件導向的程式設計中,實現共同目標,構建一款 DApp。

簡言之,乙太坊引入虛擬機器後,把區塊鏈的應用範圍從加密貨幣拓展至了應用平臺,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搭建應用。

這件事的意義是:

d. 把重新定義稀缺資源級別的技術從金融領域擴展到其他行業,想像空間無限變大。

如果借助區塊鏈可實現 app 功能,你是否還願意選擇抽傭的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乙太坊推出 ERC2.0 介面後,大量團隊湧入乙太坊,ICO 導致 ETH 被推漲了 100 倍。開發平臺的發展速度極快。乙太坊後,EOS 又推出了免手續費、擴容性更強的開發平臺。

但在熱潮之中,我仍有所疑慮:

e. 此刻似乎不是所有行業都適合。

在我看來,區塊鏈與 TCP/IP 不可分割,它是某種資訊傳遞的進階版。和上篇文章分析科技巨頭誕生時機的邏輯一樣。此刻,線下業務占比重的行業適合開發 DApp 嗎?5. 案例:Facebook 式危機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 Facebook 是一個聚合器:

免費使用媒體生產的內容,然後用資訊流吸引使用者。免費獲取使用者的資料,然後用廣告變現。

在互聯網時代,它的優勢很難被突破。因為:

Facebook 上有大量使用者,媒體需要獲取關注。而且生產者無法阻止內容被複製粘貼。你的朋友都在 Facebook,會讓你也想加入。而且沒有比免費更好的服務。

不過,此刻優勢可能正在消解:

Facebook 對自己的定義是“Make the World More Open and Connected”,讓世界更開放和連接。連接的是什麼?與每個人相關的資訊。

換言之,它和”組織世界資訊”的穀歌一樣,提供給使用者的免費服務也是經過組織處理的資訊。

所以,當它遭遇資訊傳遞的進階版——區塊鏈,你會發現,它的商業模式遭到了挑戰:

先看內容生產端:

b. 區塊鏈裡的資訊可追溯,實現了數位資產確權。

d. 把重新定義稀缺資源級別的技術從金融領域擴展到其他行業,想像空間無限變大。

最近 20 年,我們一同見證了傳統媒體的衰落,不生產內容的 Facebook 成為了最大的媒體。

如今,美國 80% 的線上推薦流量來自穀歌和 Facebook。

這張有點文藝復興風的照片,是 Reddit (全球流量第四)上的熱門圖片,人們對其來源知之甚少,穀歌也無法追溯。

所以即使用量大,內容生產者也沒收益。

如果把“一枚 BTC”擴充成一篇原創文章。你的創作資訊將被記錄在不可修改的區塊鏈裡。

傳播資訊請見:Steemd.com

這將實現數位資產確權。比如在 Steemit,不僅生產有收益,傳播的節點同樣有收益。

作為大規模協作平臺,Steemit 與 Facebook、知乎一樣,早期也有大量高品質用戶參與,其社區氛圍肯定不會太糟。

更何況,它還提供前者所無法給予的經濟激勵。

唯一遺憾的是,Steemit 社區裡的主流用戶用英語,而我習慣中文輸出。

聽說霍炬、朱峰正做基於區塊鏈的內容社區,期待他們的嘗試。

再看消費端:

a. 保障資訊的可靠性上,區塊鏈用密碼學而不是協力廠商提供的信用。你不必提供與交易“一枚 BTC”無關的資訊,比如你的姓名性別居住地。

這是 Jacqueline 根據 Fred Wilson 的推特所作的人脈圖表:

所以,劍橋分析公司只需接觸了 27 萬人,即可收集 5000 萬人的資料。

暴露在 Facebook 這場醜聞裡的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是豐富的資料來源,使用免費服務的代價是交出資料。

今天, 我們的資料資訊被分散在幾十、上百個不同的網站裡,如:它們被保存在中心公司的資料庫,供廣告主調用:

當你用我的公開金鑰(VK)驗證簽名,會發現這“一枚 BTC”確是我給你的。

私密金鑰只有自己知道,如:

1b0be2162cedb2744d016943bb14e71de6af95a63af3790d6b41b1e719dc5c66

私密金鑰經過數學轉換後,生成一個公開金鑰:

0x6c2ecd6388c550e8d99ada34a1cd55bedd052ad9

公開金鑰雖然公開,但你無法從之推測私密金鑰。它可以作為接收比特幣的區塊鏈位址,也可以解鎖私密金鑰簽署的數位簽章。

不同的是,“一枚 BTC”的信息量更大,它包含了流動記錄。

若把 12 點發生的記錄打包成區塊(Block),然後蓋上基於 11 點那個區塊產生的時間戳記,那麼每個區塊都是對前一個區塊的增強,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鏈條(Chain)。此即區塊鏈(Blockchain)。

“一枚 BTC”包含的流動記錄可以在這裡得到檢驗。

所以,互聯網的數位資訊可以複製粘貼,但區塊鏈裡絕不會有相同的“一枚 BTC”。

這種基於密碼學的資料鏈技術意味著:

a. 保障資訊的可靠性上,區塊鏈用密碼學而不是協力廠商提供的信用;

消減了信用成本。你不必提供與交易“一枚 BTC”無關的資訊,比如你的姓名性別居住地。

b. 區塊鏈裡的資訊可追溯,實現了數位資產確權;

潛在問題是:

c. 在簡潔的區塊鏈裡,交易資訊是透明的。

若交易資訊本身的價值高於信用成本,有必要用區塊鏈嗎?當然,不少企業級區塊鏈用增加新模組的方式,完成了交易細節保密。比如 JP 摩根的 Quorum 平臺預審身份,又如微軟的 Coco 框架提供了可信計算。既然不用區塊鏈即可解決信用問題,為何不選擇效率更高的分散式資料庫?3. 案例:低成本顛覆

a. 在保障資訊的可靠性上,區塊鏈用密碼學而不是協力廠商提供的信用。消減了信用成本。

在現有金融交易中,交易個體並不充分信任。信用擔保、複雜交易處理都是稀缺資源,一般只有大型金融組織才能提供。

所以,跨境支付時,付款人的平均成本是轉帳金額的 7.68%(世界銀行資料)。

當區塊鏈提供了基於密碼學的新交易方式,舊資源不再稀缺。

下圖是比特幣今年四月的一筆交易,轉帳成本是 0.33%。

site:blockchain.info

不過,雖然區塊鏈技術很贊,但比特幣的 PoW 等交易設計還不夠好。

直觀體現是:跨境支付,肯定用;日常轉帳,未必,畢竟支付寶只收取 0.1% 的費用。

當然,有一些數位貨幣的交易成本低於比特幣,比如免手續費的 EOS。

這裡我只提比特幣,是因為對比上述 3 個資料,你會發現:

技術能否應用,成本是一個好度量尺。

動力源從馬到汽車,很贊,但只是技術進步;當城市交通從石板路到軌道交通,才有商業價值。

所以,擴容之爭中,V 神(乙太坊創始人)會說,使用數字貨幣要支付“50 美元的費用,只能被視作失敗”。

4. 技術二:網路節點可延展成一份智慧合約

如果把發送“一枚 BTC”理解成輸入,你會發現,Bob 這個接收節點實際是在執行一段程式:

智慧合約正是基於此。

乙太坊的網路節點有兩種類型,一是私密金鑰控制的貨幣帳戶,二是代碼控制的帳戶,即智慧合約。

V 神在白皮書裡的定義是:

智慧合約更像是住在 EVM (虛擬機器)的機器人,當收到輸入(消息或交易)時,自動執行特定代碼,並修改相關位址的餘額或資訊。

第二類帳戶同樣有位址,

可接收、轉出貨幣;可存儲、更新資訊;還可同其他智慧合約交流,比如在一個物件導向的程式設計中,實現共同目標,構建一款 DApp。

簡言之,乙太坊引入虛擬機器後,把區塊鏈的應用範圍從加密貨幣拓展至了應用平臺,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搭建應用。

這件事的意義是:

d. 把重新定義稀缺資源級別的技術從金融領域擴展到其他行業,想像空間無限變大。

如果借助區塊鏈可實現 app 功能,你是否還願意選擇抽傭的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乙太坊推出 ERC2.0 介面後,大量團隊湧入乙太坊,ICO 導致 ETH 被推漲了 100 倍。開發平臺的發展速度極快。乙太坊後,EOS 又推出了免手續費、擴容性更強的開發平臺。

但在熱潮之中,我仍有所疑慮:

e. 此刻似乎不是所有行業都適合。

在我看來,區塊鏈與 TCP/IP 不可分割,它是某種資訊傳遞的進階版。和上篇文章分析科技巨頭誕生時機的邏輯一樣。此刻,線下業務占比重的行業適合開發 DApp 嗎?5. 案例:Facebook 式危機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 Facebook 是一個聚合器:

免費使用媒體生產的內容,然後用資訊流吸引使用者。免費獲取使用者的資料,然後用廣告變現。

在互聯網時代,它的優勢很難被突破。因為:

Facebook 上有大量使用者,媒體需要獲取關注。而且生產者無法阻止內容被複製粘貼。你的朋友都在 Facebook,會讓你也想加入。而且沒有比免費更好的服務。

不過,此刻優勢可能正在消解:

Facebook 對自己的定義是“Make the World More Open and Connected”,讓世界更開放和連接。連接的是什麼?與每個人相關的資訊。

換言之,它和”組織世界資訊”的穀歌一樣,提供給使用者的免費服務也是經過組織處理的資訊。

所以,當它遭遇資訊傳遞的進階版——區塊鏈,你會發現,它的商業模式遭到了挑戰:

先看內容生產端:

b. 區塊鏈裡的資訊可追溯,實現了數位資產確權。

d. 把重新定義稀缺資源級別的技術從金融領域擴展到其他行業,想像空間無限變大。

最近 20 年,我們一同見證了傳統媒體的衰落,不生產內容的 Facebook 成為了最大的媒體。

如今,美國 80% 的線上推薦流量來自穀歌和 Facebook。

這張有點文藝復興風的照片,是 Reddit (全球流量第四)上的熱門圖片,人們對其來源知之甚少,穀歌也無法追溯。

所以即使用量大,內容生產者也沒收益。

如果把“一枚 BTC”擴充成一篇原創文章。你的創作資訊將被記錄在不可修改的區塊鏈裡。

傳播資訊請見:Steemd.com

這將實現數位資產確權。比如在 Steemit,不僅生產有收益,傳播的節點同樣有收益。

作為大規模協作平臺,Steemit 與 Facebook、知乎一樣,早期也有大量高品質用戶參與,其社區氛圍肯定不會太糟。

更何況,它還提供前者所無法給予的經濟激勵。

唯一遺憾的是,Steemit 社區裡的主流用戶用英語,而我習慣中文輸出。

聽說霍炬、朱峰正做基於區塊鏈的內容社區,期待他們的嘗試。

再看消費端:

a. 保障資訊的可靠性上,區塊鏈用密碼學而不是協力廠商提供的信用。你不必提供與交易“一枚 BTC”無關的資訊,比如你的姓名性別居住地。

這是 Jacqueline 根據 Fred Wilson 的推特所作的人脈圖表:

所以,劍橋分析公司只需接觸了 27 萬人,即可收集 5000 萬人的資料。

暴露在 Facebook 這場醜聞裡的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是豐富的資料來源,使用免費服務的代價是交出資料。

今天, 我們的資料資訊被分散在幾十、上百個不同的網站裡,如:它們被保存在中心公司的資料庫,供廣告主調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