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一生無積蓄的“中國現代銀行之父”

一生無積蓄的“中國現代銀行之父”

□唐寶民

提起張嘉璈(1889年-1979年), 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他身上的那些稱號:“金融鉅子”、“國家錢袋子”、“中國現代銀行之父”……他曾經擔任過的那些職務, 也都非常顯赫: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副總經理、中國銀行總行副總裁(總裁是馮耿光, 而實際主持業務的是張嘉璈)、國民政府鐵道部部長、國民政府交通部部長、戰後負責接收東北的國民政府大員……這些職務, 都是肥缺, 只要稍微動點兒心思、做做手腳, 就能撈個盆滿缽滿, 然而, 張嘉璈一生在金融領域和重要部門任職, 到頭來卻是兩袖清風、沒有任何積蓄,

其人格魅力令人肅然起敬。

張嘉璈長期在金融界擔任要職, 是國家的“錢袋子”, 下手為自己撈錢的機會是很多的。 後來出任鐵道部長、交通部長, 都是很實惠的部門, 都有很大的油水可撈, 但張嘉璈卻沒有為自己撈一點點油水, 也就是說, 他為國家努力工作, 卻沒有任何私心。 因此, 在民國金融界, 張嘉璈極具威望, 當時有媒體曾報導稱:“(張嘉璈)抗戰期中任交通部長, 任務艱巨, 格於客觀環境, 亦多為人所詬病處, 但對張個人, 則頗推崇。 ”由此可知, 抗戰時期的交通部, 貪污腐化成風, 身為交通部長的張嘉璈卻絲毫不貪, 身在污泥中而不被污染, 這是十分難得的。

1949年, 張嘉璈離開大陸, 先後輾轉於香港、澳大利亞、美國等地,

後長期定居美國, 在大學研究機構任職。 到了國外的張嘉璈, 由於此前沒有個人積蓄, 所以生活陷入困頓。 為了能生活下去, 他不得不托朋友把留在上海的那些心愛的藏書全部賣掉, 再由朋友將賣書所得的款項匯到國外, 以此來應付日常開支。 在美國教書時, 他是租房子住的, 因為他買不起房子。 但他所租住的地方離他所教書的學校實在太遠, 使他不得不考慮在學校附近買一處房子, 可是, 他哪有錢買房子呢?他自己沒有積蓄, 也從來不願開口求人。 有一回, 他把自己沒錢買房的苦惱, 告訴了同在美國的銀行家貝祖貽, 貝祖貽非常同情張嘉璈, 就開始多方奔走、為他籌措買房的錢, 後來, 由陳光甫、李銘、吳昆生等人每人拿出一千美元,
湊夠了11000美元交給了張嘉璈, 張嘉璈這才在學校附近買了一處房子。 堂堂的民國金融巨孽、“國家錢袋子”, 買一處房子, 竟然還要靠大家捐款, 想來實在令人心酸。 不過, 這也正折射出了他兩袖清風的精神境界。

在張嘉璈離開大陸前, 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在國民黨的一次立法會上, 有人提出“解決財政危機、向宋子文、孔祥熙、將張嘉璈每人借款10億美元”;宋子文、孔祥熙富可敵國, 所以有人提出想向他二人借款在情理之中。 但為什麼把張嘉璈也圈進去了呢?這是人們對張嘉璈的一種誤解, 認為他長期在銀行業任職, 手中經過的錢無數, 自己不可能不撈錢, 所以也應該和孔、宋一樣富有。 但實際上,

張嘉璈並沒有什麼錢, 他在中國銀行離職時, 得到的退休金是16萬元, 而當時他已經欠了6萬元的債, 因此還完債後, 他的手頭也僅有10萬元而已。 在那樣兵荒馬亂、通貨膨脹的年代, 這點錢僅僅能維持家庭生活開支。 因此, 當張嘉璈得知有立法委員提出要向他借10億美元的事後, 他立即致函當時的行政院長何應欽:“請派人徹查我之財產, 如私產超過中國銀行退職金數目以外, 甘願貢獻國家。 ”作為黨國的高級官員, 張嘉璈敢於公佈自己的私人財產狀況, 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在這件事上, 他之所以底氣這麼足, 就是因為他從來沒有利用手中的職權為自己謀過私利, 所以才敢於說出那樣的話。

以上資料, 是我在民國研究家劉宜慶先生的新書《百年風雅》中讀到的。

作為民國的金融鉅子、 “國家錢袋子”、重要部門掌舵人, 張嘉璈以自己的努力, 使民國政府在極度困窘的情況下能 夠 正 常 運轉, 實在是功不可沒;而他自己竟沒有任何積蓄, 令人敬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