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遼陽曆史大事記——隋大業八年(西元612年)

遼陽曆史大事記——隋大業八年(西元612年)

隋代, 近遼寧全境為高麗所佔領。 隋廷為解除高麗的不斷侵擾, 並能把遼東納入自己的直接統治之下, 數次興師征戰高麗。 隋煬帝時, 征高麗的戰事更為頻繁。 規模較大的征伐高麗之戰就有三次。

隋大業八年(西元612年), 隋煬帝首次發起東征。 是年三月, 隋煬帝親征大軍, 在遼水(今遼河)擊敗高麗守軍後, 乘勝攻進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市), 同時又派出水陸兩路大軍奔襲平壤, 結果水陸兩軍雙雙戰敗, 並迅速潰退。 30萬大軍待退到遼東城下時, 所剩人馬不及出發時的十分之一。

隋煬帝只好率領殘兵剩卒撤回洛陽。

大業九年(西元613年)正月, 再次發起征伐高麗之戰。 這一次隋煬帝率領大軍渡過遼水包圍遼東城之後, 隋軍不分晝夜連續攻城, 輪流用飛樓、雲梯、地道等各種手段, 從四面同時向遼東城發起衝擊。 而高麗軍則憑藉城高勢險的優勢, 奮力防守。 眼看城內高麗守軍逐漸不支, 岌岌可危, 就在這關鍵時刻, 洛陽告急的消息傳到前線, 隋煬帝聽後甚為恐懼, 深怕京都洛陽被叛軍攻陷, 後果不堪設想。 於是只得放棄攻城, 丟棄全部軍用物資, 慌忙連夜撤兵。 高麗軍則乘勝追擊, 隋軍損失十分慘重。 這樣, 隋軍功虧一簣, 勝利付諸東流。

大業十年(西元614年), 隋煬帝在鎮壓了叛亂之後, 發動了第三次征戰高麗之戰。

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在畢奢城(今大連金州)大敗高麗軍, 並乘勝向平壤進發。 但是隋由於連續三年的征戰, 實力消耗過大, 高麗國內也早已困苦不堪, 無力再戰下去。 高麗國王遣使請降, 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 楊廣見已挽回兩敗之辱, 遂班師還朝, 最終以議和的方式結束了這場戰爭。

中國經過300年的大分裂以後, 北朝的農業比南朝發達, 經濟基礎也較穩固, 西元581年出身於北朝西魏、北周官僚貴族, 官至北周柱國大將軍、封隋國公的楊堅, 在周宣帝死後, 周靜帝年幼, 國內動亂之機, 代周稱帝, 建立隋朝, 史稱隋文帝。 西元589年, 楊堅又揮軍南渡長江, 滅亡了南朝的陳, 使分裂了幾百年的中國, 重新統一于隋王朝。

經長期遭受分裂和戰亂取得統一的隋王朝, 經濟凋敝, 國力虛弱, 人民渴望和平安定和恢復生產。 隋文帝楊堅也看到了這一點, 因此, 他在位期間生活簡樸, 對貪官污吏的刑罰很嚴, 並從富國強兵入手, 採取一系列整頓和改革措施, 以增強國力和軍力。

在政治上, 改革官制, 確立三省制, 罷郡為州, 簡化地方行政機構, 規定各級官吏均由朝廷任免, 廢除九品中正制, 實行以才選人。 在經濟上, 頒佈均田和租調新令, 減輕賦稅徭役, 整頓戶籍, 擴大墾田面積, 興修水利, 儲糧備戰備荒。 在軍事上, 進一步深化始於北魏、北周以來的軍事改革, 確立府兵制, 把軍事大權集中于皇帝一人, 重視武備, 訓練出了一支較有戰鬥力的軍隊。 同時, 在對敵戰略上採取政治上離間、分化與軍事打擊相結合的方針。

由於隋文帝勵精圖治, 隋王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日益強盛, 終於使秦漢以來的我國疆域又逐步得到了恢復。 為了加強南北交通, 隋王朝於西元608年先後徵發民工200多萬人,

開鑿出一條貫通中原南北的大運河。 這條舉世罕見的人工運河, 全長4000多公里, 以洛陽為中心, 東北通到涿郡, 東南通到余杭, 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流域。 大運河的開通, 對我國南北地區的經濟交流, 軍隊作戰的機動和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起了重要大作用。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隋朝以前稱夷州, 隋改稱琉球, 我國高山族人民很早就在這裡開發、生息, 三國時期, 吳王孫權曾在西元230年派遣衛溫和諸葛直二將軍領兵1萬人航海到臺灣。 西元607至608年, 隋朝也兩次派朱寬到琉球(即臺灣)。 610年又派陳棱、張鎮周率兵萬餘人, 從義安(今廣東潮安)泛海到琉球駐紮, 以加強臺灣的軍事防務。

但是, 煬帝楊廣篡奪皇位後卻倒行逆施, 荒淫無度。對內殘酷剝削和實行野蠻統治,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三次兵敗高麗,進一步加重了勞動人民的災難。隋文帝時代人民積累起來的財富,在他手中被揮霍殆盡。最後,把一個統一了僅28年的中國又變成了四分五裂的世界。

荒淫無度。對內殘酷剝削和實行野蠻統治,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三次兵敗高麗,進一步加重了勞動人民的災難。隋文帝時代人民積累起來的財富,在他手中被揮霍殆盡。最後,把一個統一了僅28年的中國又變成了四分五裂的世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