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江陰適園,一座沒有被遺忘的江南名園

圖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江陰適園, 現在是因為被錄入了《中國近代園林史》, 並添列全國百座名私家園林之末而洋洋得意出的名。

這已經是它150多年間飽經風霜屢遭毀壞渡盡劫波的浴火重生, 而所謂的近代當然是我們通常都懂的通常以自1840年至1949年風雨飄搖風雲跌宕的百年為限的標準。 在早先的初生, 它是因為存有晉王羲之《換鵝碑》和元倪瓚山水畫等手跡石刻這些寶貝而沾沾自喜出的名。

這倒可以算是與眾不同別出心裁的另有一功, 王羲之倪瓚之類本是筆墨紙硯的室內平面藝術, 被附加了金石篆刻可以風吹雨淋的立體表現。

現在江陰城區南街33號的適園, 據說由來是這樣的:清道光年間, 南街陳府已是江陰望族,

說望族可不是平白無故信口開河隨隨便便信手沾來, “來昭陳氏”為江陰著姓自有其顯赫來歷。

其始祖陳清, 字心水, 原籍揚州, 父陳友, 為元奉直大夫。 陳清幼時即沉毅有智數, 自小尚文習武研讀兵書, 尋思著建功立業光宗耀祖, 自然是勇略悉通,

後由鎮撫吳良引薦, 得以晉謁朱元璋, 一番促膝長談推心置腹後立志從軍效勞, 被授“總管府職”。 20歲時, 陳清作為副千戶, 協助負責江陰防務, 自此即在城中來昭裡第一坊安家落戶。

洪武七年(1374年), 陳清因馳騁疆場戰功赫赫, 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合浦侯,

成為繼江陰侯吳良、靖海侯吳禎之後第三個獲太祖封侯的江陰人。 陳清于宣德元年(1426年)89歲時去世, 諡號“崇武”, 後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崇祀忠孝祠, 其事蹟纂入《太平一統志》。

此時, 名門望族的陳家後世出了個名震畫壇的書畫家和書畫鑒賞家陳式金, 字以和, 號寄舫,曾以同知分發浙江,不赴,性恬淡,金石,書畫家多藏之,而且善畫山水,初法王蒙,後近吳曆。他家富甲澄江,屋宇盈百,為人和善,好行義舉。也是因緣際會,有一年他家隔壁鄰居遇有急難,陳式金毫不猶豫出手相助,加倍出資將其東牆外的七畝多荒地購下了。

山水畫家麼,本就樂於指點江山巧于構思園林,於是隨手指點,辟池引水,壘石堆山,植樹栽花。親自設計、精心佈局,還請了能工巧匠,歷時8年努力,清咸豐四年(1854),這片不毛之地很快變成了一座小巧玲瓏的宜書、宜詩、宜畫、宜居、宜遊的私家小園林。

東隅廊外,依牆傍水,奇石壘山堆砌隧道,回環深邃,古樸雅致,極具江南園林特色。因為是“無意為園而適成之”,於是便欣欣然自題園名為“適園”,適者,恰到好處,出乎意料之意也,亦含景隨人願、巧合心志之旨。俗稱“陳家花園”。

過去文人哪有光作畫不吟詩的呢,就跟《紅樓夢》為元春省親造了個大觀園似的。適園造好了,陳式金舞文弄墨賦詩作畫之人,天經地義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理所當然那些堂軒廊坊亭臺樓閣的都得起名。且讓我們邊走邊看,大門門楣上“適園”二字,寫得隨意灑脫,深具神韻。入園門,迎面而來便是一處石屏風。但頗具韻味的是,此屏風是鏤空的,從外望去,有一座形如老漢騎驢的石山,兩側有羅漢松和一棵楓樹(存疑),仿佛一男一女守衛在假山兩旁。

透過近景望去,遠處鬱鬱蔥蔥參天大樹一派江南園林好風光,真可謂江山入畫瞧,深得借景妙。緊接著,左側是一條短弄堂,迎面的小門上方書寫著“有物皆春”,踏進小門,一片鬱鬱蔥蔥的綠色映入眼簾,十分濃郁的江南園林風格。

綠蔭掩映下的是一池碧水,清澈見底,微風吹來,水面泛起一道道迷人的光波,景致格外的美麗靜謐,名為鏡湖,四周建築、假山均環湖而作。

北面雙峰疊翠,其上有超然台,登高望遠。南面臨水建有“水流雲在之軒”,上書一聯:“處陰休影,處靜息跡;為鳥植林,為魚鑿潭。”心境志趣由此可見。沿著香廊,跨過曲橋,便至秋聲舫,舫前是響秋軒,舫後為易畫軒,易畫軒的名字不似其它詩情畫意,功利很強毫不隱晦直言相告:凡求畫者須以詩詞相交換故名。

再往東過斜廊而行,便是“得爽亭”,中嵌巨鏡,湖光山色,盡收其中。把“爽”字冠之於亭,有一種發自“人生”的回歸自然追求。沿回廊向北有敞廳,名得蝶繞雲山館。西隅斗室名秋入瓊波,旁有適安齋,收藏歷代書畫珍品。陳氏似乎有點偏愛秋聲秋色,前面已有三“秋”不算,還辟有一間“秋譎入波”軒。

適園建成後,大江南北文人墨客都紛紛慕名而來,並向他求畫作。他將畫室起名為“易畫軒”,久之,向他易畫的詩作集了一厚冊,他編了一本《易畫軒贈詩文稿》。據說全盛時期,收藏名人字畫碑帖達500多種,陳式金把這一珍品一一寫成題解,變成《自娛錄》16卷。

最與眾不同值得炫耀之處,是他還請匠師把其中45幅鐫刻于石,如今大部分石刻已經不存,僅有元代倪元林山水石刻一方,梁同書、董其昌等少數幾方手跡石刻,而壁間存有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摹刻版晉王羲之《換鵝碑》則是文廟移過來的,禦書下方印章“禦書之寶”是乾隆專用的印鑒。這是得天獨厚的,也烘托出陳氏家族特有的氣派與尊貴,在幽靜肅穆中平添了一分翰墨飄香的儒雅韻致。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生性愛鵝,“寫經換鵝”是一典故:會稽有一位孤老太太養了只鵝,叫聲很好聽,他想買而未能得,於是就帶著親友去觀看。誰知老太太聽說他要來,竟把鵝烹煮了,準備招待他,他為此難過了一整天。當時,山陰有位道士,養了一群鵝,王羲之去觀看時非常高興,多次懇求道士要買他的鵝。道士對他說:“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經》,這群鵝就全部送給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筆,寫好後把鵝裝在籠子裡樂吧樂吧的帶回去了。

適園部分毀于庚申兵燹。1860年,太平軍與清兵於江南激戰,攻佔江陰,陳式金攜家屬渡江北上,避難蘇北,五年後返回江陰,南街陳家數百間房屋在戰火中嚴重損毀,但與之毗鄰的適園卻僅僅局部受損,據說是與太平天國廣王李愷順在此設為王府分不開的。

其子陳曦唐(字燮卿),光緒丙戌進士、工部主事,亦善山水花卉翎毛。倦歸故里後,以10年時間補廊培屋,移樹浚池,為園增色。日軍侵佔江陰,適園曾遭破壞。解放後,迭經人民政府撥款整修,漸復舊觀。

1987年經對其進行過整修,但將原來的地面、過廊等的方磚改變為水泥地或者是石子地面。2005年,適園內遭遇了白蟻的侵襲,部分木椽等已經腐爛,保護規劃已報省文物局,2007江陰園林部門對適園進行修繕,房屋久空易破,園林無文則枯,完成以後現在基本由文聯單位入住保護使用。

適園集江南鐘靈毓秀之精粹,渾然天成;閣軒亭齋,景境深遠;樹木山石,風格迥異;曲徑通幽,妙趣橫生。不論是遠眺,還是近覽,皆引人入勝,不禁一歎三詠:放懷綠色,寄情樓臺,詠歎文脈。漫步園中,景隨步移,心曠神怡,醉意深深。

蘇州明樓原是吳大澂故居,吳湖帆在此度過了青蔥歲月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號寄舫,曾以同知分發浙江,不赴,性恬淡,金石,書畫家多藏之,而且善畫山水,初法王蒙,後近吳曆。他家富甲澄江,屋宇盈百,為人和善,好行義舉。也是因緣際會,有一年他家隔壁鄰居遇有急難,陳式金毫不猶豫出手相助,加倍出資將其東牆外的七畝多荒地購下了。

山水畫家麼,本就樂於指點江山巧于構思園林,於是隨手指點,辟池引水,壘石堆山,植樹栽花。親自設計、精心佈局,還請了能工巧匠,歷時8年努力,清咸豐四年(1854),這片不毛之地很快變成了一座小巧玲瓏的宜書、宜詩、宜畫、宜居、宜遊的私家小園林。

東隅廊外,依牆傍水,奇石壘山堆砌隧道,回環深邃,古樸雅致,極具江南園林特色。因為是“無意為園而適成之”,於是便欣欣然自題園名為“適園”,適者,恰到好處,出乎意料之意也,亦含景隨人願、巧合心志之旨。俗稱“陳家花園”。

過去文人哪有光作畫不吟詩的呢,就跟《紅樓夢》為元春省親造了個大觀園似的。適園造好了,陳式金舞文弄墨賦詩作畫之人,天經地義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理所當然那些堂軒廊坊亭臺樓閣的都得起名。且讓我們邊走邊看,大門門楣上“適園”二字,寫得隨意灑脫,深具神韻。入園門,迎面而來便是一處石屏風。但頗具韻味的是,此屏風是鏤空的,從外望去,有一座形如老漢騎驢的石山,兩側有羅漢松和一棵楓樹(存疑),仿佛一男一女守衛在假山兩旁。

透過近景望去,遠處鬱鬱蔥蔥參天大樹一派江南園林好風光,真可謂江山入畫瞧,深得借景妙。緊接著,左側是一條短弄堂,迎面的小門上方書寫著“有物皆春”,踏進小門,一片鬱鬱蔥蔥的綠色映入眼簾,十分濃郁的江南園林風格。

綠蔭掩映下的是一池碧水,清澈見底,微風吹來,水面泛起一道道迷人的光波,景致格外的美麗靜謐,名為鏡湖,四周建築、假山均環湖而作。

北面雙峰疊翠,其上有超然台,登高望遠。南面臨水建有“水流雲在之軒”,上書一聯:“處陰休影,處靜息跡;為鳥植林,為魚鑿潭。”心境志趣由此可見。沿著香廊,跨過曲橋,便至秋聲舫,舫前是響秋軒,舫後為易畫軒,易畫軒的名字不似其它詩情畫意,功利很強毫不隱晦直言相告:凡求畫者須以詩詞相交換故名。

再往東過斜廊而行,便是“得爽亭”,中嵌巨鏡,湖光山色,盡收其中。把“爽”字冠之於亭,有一種發自“人生”的回歸自然追求。沿回廊向北有敞廳,名得蝶繞雲山館。西隅斗室名秋入瓊波,旁有適安齋,收藏歷代書畫珍品。陳氏似乎有點偏愛秋聲秋色,前面已有三“秋”不算,還辟有一間“秋譎入波”軒。

適園建成後,大江南北文人墨客都紛紛慕名而來,並向他求畫作。他將畫室起名為“易畫軒”,久之,向他易畫的詩作集了一厚冊,他編了一本《易畫軒贈詩文稿》。據說全盛時期,收藏名人字畫碑帖達500多種,陳式金把這一珍品一一寫成題解,變成《自娛錄》16卷。

最與眾不同值得炫耀之處,是他還請匠師把其中45幅鐫刻于石,如今大部分石刻已經不存,僅有元代倪元林山水石刻一方,梁同書、董其昌等少數幾方手跡石刻,而壁間存有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摹刻版晉王羲之《換鵝碑》則是文廟移過來的,禦書下方印章“禦書之寶”是乾隆專用的印鑒。這是得天獨厚的,也烘托出陳氏家族特有的氣派與尊貴,在幽靜肅穆中平添了一分翰墨飄香的儒雅韻致。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生性愛鵝,“寫經換鵝”是一典故:會稽有一位孤老太太養了只鵝,叫聲很好聽,他想買而未能得,於是就帶著親友去觀看。誰知老太太聽說他要來,竟把鵝烹煮了,準備招待他,他為此難過了一整天。當時,山陰有位道士,養了一群鵝,王羲之去觀看時非常高興,多次懇求道士要買他的鵝。道士對他說:“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經》,這群鵝就全部送給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筆,寫好後把鵝裝在籠子裡樂吧樂吧的帶回去了。

適園部分毀于庚申兵燹。1860年,太平軍與清兵於江南激戰,攻佔江陰,陳式金攜家屬渡江北上,避難蘇北,五年後返回江陰,南街陳家數百間房屋在戰火中嚴重損毀,但與之毗鄰的適園卻僅僅局部受損,據說是與太平天國廣王李愷順在此設為王府分不開的。

其子陳曦唐(字燮卿),光緒丙戌進士、工部主事,亦善山水花卉翎毛。倦歸故里後,以10年時間補廊培屋,移樹浚池,為園增色。日軍侵佔江陰,適園曾遭破壞。解放後,迭經人民政府撥款整修,漸復舊觀。

1987年經對其進行過整修,但將原來的地面、過廊等的方磚改變為水泥地或者是石子地面。2005年,適園內遭遇了白蟻的侵襲,部分木椽等已經腐爛,保護規劃已報省文物局,2007江陰園林部門對適園進行修繕,房屋久空易破,園林無文則枯,完成以後現在基本由文聯單位入住保護使用。

適園集江南鐘靈毓秀之精粹,渾然天成;閣軒亭齋,景境深遠;樹木山石,風格迥異;曲徑通幽,妙趣橫生。不論是遠眺,還是近覽,皆引人入勝,不禁一歎三詠:放懷綠色,寄情樓臺,詠歎文脈。漫步園中,景隨步移,心曠神怡,醉意深深。

蘇州明樓原是吳大澂故居,吳湖帆在此度過了青蔥歲月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