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今天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博物館

□ 龔 良

南京博物院春節期間辦了一個展覽叫《回家過年》, 還原了新中國成立以後不同年份人們的傢俱陳設、生活場景和購物環境,

讓不同年齡的人都能在這裡找到當年的記憶, 從而理解今天人們為什麼要回家過年。 這個展覽給觀眾提供了一個感受生活感受文化魅力的空間。

博物館是歷史殿堂也是休閒場所

去年12月的一天, 南博閉館前我站在老大殿臺階上, 看著夕陽西下, 扳扳手指一算, 我到南京博物院已經整整12年了。 這12年, 南博發生了很大變化, 恰恰也是中國博物館飛速發展的時間段。

從2005年到2015年, 中國博物館數量增長到4600多座, 數量翻了一番。 這10多年間, 中國的大部分博物館都進行了改建或者擴建。 以南京博物院為例, 原來的展廳只有6000平方米, 改擴建到26000平方米。 10年前, 博物館冷冷清清, 大家會感覺沒什麼可看的, 現在博物館逐步成了旅遊熱點,

成為了人們閒暇當中要去享受生活的一個地方。 我們希望博物館的觀眾高興而來, 滿意而走, 2017年我們作了個統計, 其中來南博最多的一位觀眾, 一年來了12次, 如果這位觀眾有幾次不高興, 就不會這麼頻繁地來博物館。

2013年南博改擴建工程完成後開放的第一天, 開門前排在觀眾隊伍最前面的是一對父子, 孩子是一個六年級學生。 我給他頒了個獎, 因為他是新館開放後的第一位觀眾。 我問他為什麼要來博物館, 他說一是可以瞭解歷史, 二是博物館裡暖洋洋的很舒服。 這種舒服的感覺, 正是我們想提供給觀眾的。

博物館向觀眾傳達的不僅僅是文物的美, 即文物本身體現出的技術與藝術, 我們更要看文物和文物之間,

文物和人之間, 文物和它所在地域之間的相互關係, 這樣的關係是我們策展最需要表達的。 有時候關係的價值大於文物本體的價值。 我們館有個展櫃裡放的是一塊石頭和兩個手腳都被捆綁起來、蜷縮在一起的骨架, 如果看不到它們之間的關係, 石頭就是石頭, 骨架就是骨架, 文物價值並不大, 但是當觀眾理解了這是商代時殺活人祭祀場景遺存, 就會覺得這一組文物特別有價值。

好的博物館, 要讓觀眾有所體悟

5年前, 我們說到公共文化服務主要是指館舍, 我們要有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 關注的是館舍面積達標沒有。 但我認為公共文化服務最重要的是產品, 就是說有了場所之後, 能不能提供好的、公眾喜歡又能起到教育、傳承作用的文化產品。

文化產品在劇場裡是演出, 在影院裡是電影, 在圖書館裡是書, 在博物館裡就是展覽。 我們要通過展覽讓觀眾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我們說更好地為公眾服務, 就需要讓博物館成為公眾文化休閒的場所。 如果有這麼一家人, 這周全家看了電影, 下週一起逛了商場, 再過一周早上起來想想說, 我們去逛博物館吧, 那我們博物館的人會非常開心。

博物館的教育是一種自願的啟發式教育。 南京博物院的“江蘇古代文明”展, 以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 由觀眾自己去感悟、瞭解江蘇的歷史, 這是博物館追求的教育效果。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一種說法, 說有的觀眾素質不是太高, 其實他們才是博物館最重要的服務群體,

如果這個群體他們來過博物館之後有所領悟, 素養提高了, 中華民族的整體素養才會提高。 當他們進入博物館, 覺得這是個不應大聲喧嘩的地方, 應該是一個著裝比較整潔的地方, 其實就是讓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文明和傳統的教育。

情景式展覽, 活態化展示

南京博物院現在是一院六館的結構, 即一所博物院裡面有歷史館、特展館、數字館、藝術館、非遺館和民國館六個展館, 是全國綜合性最強的博物館。

南京是民國的首都, 南京博物院如何反映民國生活?我們做了一個情景式展覽, 把藏品融入到民國一條街裡。

我們把民國的場景做成了一條南京原本不存在的街道, 街的兩邊是小型化局部化的建築, 有的博物館裡情景再現用蠟人和雕像,但我們所有的店鋪都是實體的、活態的,比如民國的郵局現在可以寄信,民國的咖啡館今天可以喝咖啡,民國的南北貨店裡還有各種商品,而所有可移動的展品包括街道上的垃圾筒,都是民國時的文物,人們在逛這條街的時候,就感覺自己回到了民國,這個展覽就叫作“民國社會生活”。

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調整了博物館的概念,認為博物館應該收藏展示人類發展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既然要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就要展示技藝而不是實物,比如古琴藝術就不能光展覽古琴,而要展示有人在彈古琴;展覽宜興紫砂就不能光把紫砂壺放進展櫃,而要讓人們去看紫砂製作的工藝;再比如展示發源於江蘇的昆曲,不是去陳列昆曲的劇本和戲裝,而是展示演員在舞臺上表演的過程,所以我們做了一個茶館,一個劇院,一個民俗藝苑,還有一個展廳裡的手工技藝表演。這樣的展示效果使觀眾來了就不想走,經常是到閉館時間,出口是一天中最擁擠的地方。

博物館的目標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時提供更好的文化產品。在我們曾做過的展覽中,有不少給觀眾也給我自己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例如,二期改擴建工程完工開館後,我們第一個特展叫“在此——中國古代生活美學”,這是一個當代的生活組合的展覽,用琴、棋、書、畫、詩、酒、花、香、茶這9種傳統生活方式,告訴大家傳統生活很美。在展覽的最後一天,公眾可以進入展品內部,和朋友家人一起體驗傳統生活的樂趣。

那麼,傳統生活美在哪?美在人和人的交往空間。比如古琴有伯牙子期的故事,一人撫琴一人聽,這是知音;下棋也是兩個人,叫對弈。蘇州的拙政園有一個軒,叫“與誰同坐軒”。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這就是人與自己的關係。還有誰同坐?和最親密的人,和親朋好友同坐的時候,我想也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策劃展覽其實就是要表達關係。

我在博物館裡用12年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感到很幸福,很高興。2017年南博的觀眾超過了325萬,70%的觀眾是16歲到30歲的年輕人,平均逗留時間3小時25分鐘,這幾個數字讓我非常自豪,希望更多的公眾尤其是年輕人走進更多的博物館。

(本文編輯整理自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在央視《開講啦》的演講)

有的博物館裡情景再現用蠟人和雕像,但我們所有的店鋪都是實體的、活態的,比如民國的郵局現在可以寄信,民國的咖啡館今天可以喝咖啡,民國的南北貨店裡還有各種商品,而所有可移動的展品包括街道上的垃圾筒,都是民國時的文物,人們在逛這條街的時候,就感覺自己回到了民國,這個展覽就叫作“民國社會生活”。

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調整了博物館的概念,認為博物館應該收藏展示人類發展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既然要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就要展示技藝而不是實物,比如古琴藝術就不能光展覽古琴,而要展示有人在彈古琴;展覽宜興紫砂就不能光把紫砂壺放進展櫃,而要讓人們去看紫砂製作的工藝;再比如展示發源於江蘇的昆曲,不是去陳列昆曲的劇本和戲裝,而是展示演員在舞臺上表演的過程,所以我們做了一個茶館,一個劇院,一個民俗藝苑,還有一個展廳裡的手工技藝表演。這樣的展示效果使觀眾來了就不想走,經常是到閉館時間,出口是一天中最擁擠的地方。

博物館的目標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時提供更好的文化產品。在我們曾做過的展覽中,有不少給觀眾也給我自己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例如,二期改擴建工程完工開館後,我們第一個特展叫“在此——中國古代生活美學”,這是一個當代的生活組合的展覽,用琴、棋、書、畫、詩、酒、花、香、茶這9種傳統生活方式,告訴大家傳統生活很美。在展覽的最後一天,公眾可以進入展品內部,和朋友家人一起體驗傳統生活的樂趣。

那麼,傳統生活美在哪?美在人和人的交往空間。比如古琴有伯牙子期的故事,一人撫琴一人聽,這是知音;下棋也是兩個人,叫對弈。蘇州的拙政園有一個軒,叫“與誰同坐軒”。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這就是人與自己的關係。還有誰同坐?和最親密的人,和親朋好友同坐的時候,我想也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策劃展覽其實就是要表達關係。

我在博物館裡用12年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感到很幸福,很高興。2017年南博的觀眾超過了325萬,70%的觀眾是16歲到30歲的年輕人,平均逗留時間3小時25分鐘,這幾個數字讓我非常自豪,希望更多的公眾尤其是年輕人走進更多的博物館。

(本文編輯整理自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在央視《開講啦》的演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