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陳洪:《水滸傳》的“基因圖譜”,為水滸好漢問血脈

《水滸傳》講的是什麼?主題是什麼?是農民起義的頌歌, 是中國人的精神地獄, 還是有其他說法?小說中的好漢們是憑空產生的, 還是有原型呢?

4月14日下午, 在首都圖書館報告廳, 南開大學教授陳洪從水滸好漢文化的“基因圖譜”角度, 對這部文學作品進行文化傳統上的追根溯源。 這是人民文學出版社與首都圖書館聯合舉辦“閱讀文學經典”系列講座的第二場。

《水滸傳》不是白開水, 所以理解分歧大

“《水滸傳》講的是什麼?主題是什麼?有好多種說法, 當然最傳統的是農民起義的頌歌。 上世紀八十年代出來一種說法, 說它是為市井細民寫心。 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又出來一個說法, 說是為流民寫心。 此前還有一種說法, 是太行山群盜的自我寫照, 等等。 ”陳洪說。

“這中間影響最大的有兩種, 一種是農民起義的頌歌。 這種說法與農民戰爭有關聯, 但存在三個問題——一百零八條好漢裡幾乎沒有農民,

只有一個, 是九尾龜陶宗旺, 而且沒地位, 幾乎沒他的戲;整個情節裡沒有關注過農民的利益, 尤其土地要求, 絕對沒有表現;如果是歌頌農民起義, 怎麼後來受招安, 倒過去打方臘了?”陳洪評價道, “還有跟它相反的一種說法, 是近六七年出來的。 一個著名的學者認為《水滸傳》是中國人的精神地獄。 這麼說有一定道理, 因為《水滸傳》裡寫了很多血腥和暴力。 但由此推論, 有幾個問題不好解釋——第一, 小說中風雪山神廟、拳打鎮關西、武松打虎等表現反抗、表現英雄氣質的情節膾炙人口, 與精神地獄的說法相悖;第二, 以偏蓋全, 雙重標準;第三, 這種邏輯不可避免地否定掉一大批中外文學藝術經典。

陳洪總結:“為什麼同一部作品會有差別這麼大的評價?理解分歧這麼大?主要是因為這部作品內在的複雜性。 它如果很簡單, 就是一杯白開水, 就不會有這麼多差異巨大的理解。 它不是白開水, 裡面有很多不同的成分, 所以見仁見智。 ”

《水滸傳》:亦俠亦盜,

“大” “小”雜糅

對於這部文學作品, 陳洪的判斷是“亦俠亦盜”, 簡單來說, 就是“正義和野蠻的交響樂”。 陳洪認為, “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主題曲《好漢歌》就把《水滸傳》的兩面全表現出來了。 例如‘生死之交一碗酒’, 你可以說是俠腸熱血, 也可以說是某種近乎黑社會的形態。 ‘你有我有全都有’, 也是同樣的情況。 ”

“中國白話小說寫武俠的第一部著作就是《水滸傳》。 什麼是俠?小說中見義勇為、鋤強扶弱的魯智深, 仗義疏財的宋江, 一諾千金、不計利害的好漢們都具有‘俠’的一面。 總體來說, 俠就是一種精神和一類行為, 就是在體制之外, 憑靠個人的力量來伸張正義。 ”陳洪結合書中的具體例子說, “什麼是盜?廣義講, 是破壞社會秩序, 人身侵害、血腥、暴力,

等等。 書中殺人越貨、黑店、水盜、劫掠城鄉、草菅人命等情節都算是正義盲點。 ”

除了這個基本判斷, 陳洪認為還有一個就是“大”“小”雜糅。 “什麼叫大小雜糅?文化傳統有大傳統、小傳統。 大傳統指的是社會上層的一種文化, 小傳統就是民間的、江湖的。 《水滸傳》裡兩個傳統都有, 雜糅在一起。 ”通過追溯《論語》、《史記》這些大傳統裡“俠”的因素和宋話本、元雜劇小傳統中水滸好漢的故事進行對比後, 陳洪得出結論。

魯智深與狂禪有什麼關係

“今天和大家討論的題目是《水滸好漢文化的‘基因圖譜’》, 為什麼叫基因圖譜?這是借用生物學的術語。 基因是什麼?決定一個生命體性狀且可傳承的基本因素, 就叫基因, 而圖譜就是基因的排列、呈現。 我們借用來,就是在文化傳統裡我們做一個溯源的工作,找出小說之所以這麼寫的根兒從何而來。”陳洪解釋道。

陳洪進一步指出:“做這項工作我們要用一個文學批評的重要方法,叫互文。什麼叫互文?簡單說,一個文本不是孤立的存在,裡面重要的語詞、意象,甚或結構、情節,往往在過去的文本裡出現過。那文本之間就存在著互文的關係。對於闡釋一個文本,發掘這種血脈聯繫是很重要很有效的途徑。”

比如花和尚魯智深的形象。追溯到《紅樓夢》中賈母看戲的情節描寫,戲裡的花和尚就獲得了薛寶釵的青睞:“慢揾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台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薛寶釵行為非常謹慎,思想中規中矩,她為什麼會欣賞魯智深呢?陳洪認為這與原作裡的魯智深形象比較複雜直接相關。

通過分析《水滸傳》的文本,陳洪指出,書中不僅包括魯智深跟佛門、跟禪宗有關聯的描述,還有暴打小霸王周通、殺生鐵佛崔道成的故事情節。“文本裡,佛門與非佛門兩個方面都有,為什麼會如此?這兩方面是哪來的?是作者忽然靈機一動寫出來的嗎?”

經過查找資料並進行對比,陳洪發現,“在今本《水滸傳》之前提到魯智深的,和我們今天看到的魯智深相比,大不相同。特別是那些和佛教、和禪宗相關聯的內容,在《水滸傳》今本之前通通沒有。那麼,花和尚魯智深的形象從哪來的呢?”

“我們發現在佛教裡有這麼一個很有名氣的人,是禪門大德,就是《五燈會元》裡‘石頭遷禪師法嗣’的丹霞天然。”經過逐條細縷,發現兩人存在很多相似點,陳洪覺得這並不是偶然,“我們需要對它有一個解釋。怎麼解釋呢?這中間的精神血脈就是狂禪。”

陳洪解釋說:“什麼叫狂禪?禪修在佛教裡最早的時候跟具體派別沒關係,就是一種修行的手段,和我們今天說的瑜伽很像。但是傳入中土以後逐漸成為某些派別特別重視的手段。從達摩一直傳到五祖,稱作如來禪;後來又分南北宗,南宗慧能就叫祖師禪。慧能再往下傳就分成五家七宗,這叫越祖分燈禪。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法眼宗,五宗。從越祖分燈禪再往下有一個支脈,叫狂禪。”

狂禪的特點是什麼?陳洪借用丹霞天然的話說:“我這裡‘無道可修,無法可證,佛之一字,永不喜聞’。你當和尚幹嘛?你當佛教裡的領袖、一個大和尚幹嘛?其實他是說這些概念、這些觀念、這些形式,都是一分錢不值的。‘我就是佛’,我看到了自己的本性,這就行了,用不著讀經、修持。這就是狂禪。”

陳洪認為狂禪的特點跟“俠”有相同之處:“就是高揚主體,不受一切束縛。好處呢?斬截痛快。所有的形式的東西通通扔掉,就是放任本性而行動。在這個意義上,狂禪和俠是有相通處的。所以魯智深這個形象一面是一個俠客,一面由於他和尚的這個身份,寫作者把丹霞天然的某些事蹟,特別是這些事蹟裡面的那個精神,拿過來灌注到魯智深這個形象裡。”

由此,陳洪認為魯智深的形象中流淌著狂禪的血脈:“這個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說,一個角度是說這個形象本身,《水滸傳》裡寫的,我們就可以做狂禪的理解。另一個角度,由於互文的關係,我們發現它和《五燈會元》裡丹霞天然的事蹟有關聯。”

採用相同的方法,陳洪又以《水滸傳》裡梁山好漢最複雜的人物——宋江為例,通過查找《水滸傳》成書以前的各種文本裡的宋江形象,又把《史記》裡關於郭解的事蹟和《水滸傳》裡宋江的事蹟比對,梳理出宋江從原來簡單的“勇悍狂俠”變成了《水滸傳》裡的“江湖教父”,這樣一條江湖血脈。

在梳理宋江的廟堂的血脈時,發現“《水滸傳》關於宋江的描寫,和《史記》以及《論語》裡關於孔子的描寫,相近似的地方不是一點半點,尤其是比較大的地方,一個是見李師師這個事情,跟孔子見南子;還有最後他們同歸於盡的橋段。”陳洪說。

對此,陳洪分析:“《論語》、《史記》對當時的讀書人來說,都是必讀書。如果只有一二相似點,可以說是偶然、巧合,但一系列的相似,只能說是有關聯。不是說,施耐庵有意識比照郭解、孔子來塑造宋江,而是說,在塑造宋江的時候,《論語》、《史記》的內容自然而然產生了影響。”

講座最後,陳洪總結說:“《水滸傳》的一些好漢形象與傳統文化的經典有血脈聯繫。換言之,文化傳統的‘基因’進入了這些文學形象之中。而多源‘基因’的進入,使得這些好漢形象趨於複雜、豐厚。但是,不同來源的‘基因’相互排異,又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格分裂,於是有了金聖歎的‘獨惡宋江’、‘奸雄欺人’的極端評語。”

我們借用來,就是在文化傳統裡我們做一個溯源的工作,找出小說之所以這麼寫的根兒從何而來。”陳洪解釋道。

陳洪進一步指出:“做這項工作我們要用一個文學批評的重要方法,叫互文。什麼叫互文?簡單說,一個文本不是孤立的存在,裡面重要的語詞、意象,甚或結構、情節,往往在過去的文本裡出現過。那文本之間就存在著互文的關係。對於闡釋一個文本,發掘這種血脈聯繫是很重要很有效的途徑。”

比如花和尚魯智深的形象。追溯到《紅樓夢》中賈母看戲的情節描寫,戲裡的花和尚就獲得了薛寶釵的青睞:“慢揾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台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薛寶釵行為非常謹慎,思想中規中矩,她為什麼會欣賞魯智深呢?陳洪認為這與原作裡的魯智深形象比較複雜直接相關。

通過分析《水滸傳》的文本,陳洪指出,書中不僅包括魯智深跟佛門、跟禪宗有關聯的描述,還有暴打小霸王周通、殺生鐵佛崔道成的故事情節。“文本裡,佛門與非佛門兩個方面都有,為什麼會如此?這兩方面是哪來的?是作者忽然靈機一動寫出來的嗎?”

經過查找資料並進行對比,陳洪發現,“在今本《水滸傳》之前提到魯智深的,和我們今天看到的魯智深相比,大不相同。特別是那些和佛教、和禪宗相關聯的內容,在《水滸傳》今本之前通通沒有。那麼,花和尚魯智深的形象從哪來的呢?”

“我們發現在佛教裡有這麼一個很有名氣的人,是禪門大德,就是《五燈會元》裡‘石頭遷禪師法嗣’的丹霞天然。”經過逐條細縷,發現兩人存在很多相似點,陳洪覺得這並不是偶然,“我們需要對它有一個解釋。怎麼解釋呢?這中間的精神血脈就是狂禪。”

陳洪解釋說:“什麼叫狂禪?禪修在佛教裡最早的時候跟具體派別沒關係,就是一種修行的手段,和我們今天說的瑜伽很像。但是傳入中土以後逐漸成為某些派別特別重視的手段。從達摩一直傳到五祖,稱作如來禪;後來又分南北宗,南宗慧能就叫祖師禪。慧能再往下傳就分成五家七宗,這叫越祖分燈禪。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法眼宗,五宗。從越祖分燈禪再往下有一個支脈,叫狂禪。”

狂禪的特點是什麼?陳洪借用丹霞天然的話說:“我這裡‘無道可修,無法可證,佛之一字,永不喜聞’。你當和尚幹嘛?你當佛教裡的領袖、一個大和尚幹嘛?其實他是說這些概念、這些觀念、這些形式,都是一分錢不值的。‘我就是佛’,我看到了自己的本性,這就行了,用不著讀經、修持。這就是狂禪。”

陳洪認為狂禪的特點跟“俠”有相同之處:“就是高揚主體,不受一切束縛。好處呢?斬截痛快。所有的形式的東西通通扔掉,就是放任本性而行動。在這個意義上,狂禪和俠是有相通處的。所以魯智深這個形象一面是一個俠客,一面由於他和尚的這個身份,寫作者把丹霞天然的某些事蹟,特別是這些事蹟裡面的那個精神,拿過來灌注到魯智深這個形象裡。”

由此,陳洪認為魯智深的形象中流淌著狂禪的血脈:“這個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說,一個角度是說這個形象本身,《水滸傳》裡寫的,我們就可以做狂禪的理解。另一個角度,由於互文的關係,我們發現它和《五燈會元》裡丹霞天然的事蹟有關聯。”

採用相同的方法,陳洪又以《水滸傳》裡梁山好漢最複雜的人物——宋江為例,通過查找《水滸傳》成書以前的各種文本裡的宋江形象,又把《史記》裡關於郭解的事蹟和《水滸傳》裡宋江的事蹟比對,梳理出宋江從原來簡單的“勇悍狂俠”變成了《水滸傳》裡的“江湖教父”,這樣一條江湖血脈。

在梳理宋江的廟堂的血脈時,發現“《水滸傳》關於宋江的描寫,和《史記》以及《論語》裡關於孔子的描寫,相近似的地方不是一點半點,尤其是比較大的地方,一個是見李師師這個事情,跟孔子見南子;還有最後他們同歸於盡的橋段。”陳洪說。

對此,陳洪分析:“《論語》、《史記》對當時的讀書人來說,都是必讀書。如果只有一二相似點,可以說是偶然、巧合,但一系列的相似,只能說是有關聯。不是說,施耐庵有意識比照郭解、孔子來塑造宋江,而是說,在塑造宋江的時候,《論語》、《史記》的內容自然而然產生了影響。”

講座最後,陳洪總結說:“《水滸傳》的一些好漢形象與傳統文化的經典有血脈聯繫。換言之,文化傳統的‘基因’進入了這些文學形象之中。而多源‘基因’的進入,使得這些好漢形象趨於複雜、豐厚。但是,不同來源的‘基因’相互排異,又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格分裂,於是有了金聖歎的‘獨惡宋江’、‘奸雄欺人’的極端評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