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品質堪憂,銷量腰斬,“雞肋”博瑞轎車已成吉利 “拖油瓶”

【導讀】曾經冠以“最美中級車”的博瑞轎車, 眼下卻不折不扣地淪為“雞肋”, 銷量一度從月均6000輛高峰直線下滑到3000輛, 且品質更為人詬病。

近幾年, 吉利汽車的發展不可謂不快, 其品牌知名度也在現有國內自主品牌中有了一席之地, 與長城汽車一直呈現你追我趕的膠著態勢, 而那些老牌自主品牌如奇瑞、比亞迪卻早已失去往日風采, 儘管新車仍時時亮相上市, 可惜時過境遷, 這些品牌已然淪為二線自主品牌, 尤其不受年輕消費群體的關注和喜愛。

儘管如此, 吉利汽車的銷售勢頭在幾個自主品牌中日子還算過得不錯。 從今年3月的銷量資料來看:吉利3月銷量共120,964輛(含領克品牌汽車銷量), 同比增長約39%。 整個1-3月吉利汽車總銷量達386,296輛, 同比增長約39%, 並完成全年158萬輛銷量目標的24%。 按說吉利能有這樣的資料做支撐, 已屬不易。

2018年吉利汽車3月銷量資料

然而, 吉利總體銷量雖看上去“很美”, 同比增長率為39%, 但這其中卻包含了領克品牌, 而在去年同期領克是沒有任何資料做參照對比, 而現在為了“面子”好看, 就拿領克充數字, 實在有些不太地道, 因此39%增長率充其量就有了些“注水”之嫌疑。

如果再進一步分析資料,

從中可看出吉利曾經冠以“最美中級車”、最引以為豪的博瑞轎車, 眼下卻不折不扣地淪為“雞肋”, 銷量一度從當年月均6000輛高峰直線下滑到3000輛, 這樣的“腰斬”幾乎在2017年全年僅4.28萬輛的總銷量中便可看出端倪。 而2018年一季度 , 累計8813輛的博瑞更是跌至月均2900輛, 照此速度持續滑落, 未來若能保持月均2000-2500輛也算是“奇跡”了。

毫無疑問, 作為吉利汽車的“元老”, 作為一款曾經助力吉利翻身的車型, 現如今博瑞慘澹的銷量在吉利陣營中實在有些慘不忍睹。 誠然, 11.98-17.98萬的博瑞售價雖相比老款已有所調整, 但吉利的品牌價值由於偏低, 實在無法支撐這個價格, 讓人難以接受且市場不認同也在情理之中。 曾記得博瑞剛上市那陣, 吉利方面曾信誓旦旦、豪言壯語、高談闊論、言之鑿鑿對外宣稱, 要通過博瑞這樣的車型來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打破自己那種草台班子的感覺, 但如今博瑞非但沒有抬升吉利企業和品牌形象, 相反卻淪為其“雞肋”, 成為拖垮吉利整體銷量的“拖油瓶”。 對此, 吉利有內部人士私下透露,

在向內部上級彙報工作時, 總是找出種種所謂客觀理由來粉飾博瑞的“戰敗原因”, 卻無人敢說是自己的產品、品質、價格、市場、服務等問題。

從曾經是吉利汽車的“香餑餑”車型 , 到現在卻無人提起, 不排除博瑞未來落得個無人問津的下場。 更難以理解的是, 吉利方面非但沒有採取有效措施拉升博瑞銷量,相反卻不遺餘力,把有限的市場資源轉而吹噓起外形頗為怪異、人稱“蛤蟆車”的領克,就是這樣的一輛“獨特”的車型,吉利居然給它貼了個“潮牌”標籤。林言曾多次向周邊的朋友打聽他們對領克的看法,而大多數人都認為領克只適合那些不懂車的小年輕,至於價格競爭力自然不被普遍接受。雖說領克01的3月銷量較2月有了明顯增長,但這對吉利來說卻拼盡了所有資源與手段,有媒體報導稱一方面是公司高層頻頻施壓,另一方面經銷商迫於廠家壓力只得採取“殺雞取卵”的辦法以完成廠家下達的指標任務,主要目的是要讓資料顯得更加“光鮮”。

再回到博瑞這款車上,吉利曾經對博瑞不可謂不用心,還還是有點揠苗助長的感覺。正是因為吉利的品牌價值無法支撐中高端車型,所以無論價格、配置、空間、內飾等如何高大上如何自我標榜如何吹噓碾壓合資品牌,結果市場給出的有力回答就是用腳投票,銷量“腰斬”也就不足為怪。事實說明,在中高端轎車市場,吉利博瑞的說服力完全不夠,缺乏深厚的底蘊和品牌積澱。自主中高端品牌向上走往高走,絕非一蹴而就,不是某個企業領導人空喊口號就能“老雞變老鴨”,而隨著睿騁CC、傳祺GA6、紅旗H5等主打性價比的國產中級車的先後上市,博瑞的市場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也在意料之中。

恕林言直言,吉利的行銷這幾年來有些“亮點”,但過於強調“搏眼球”,人為造勢的急功近利做法過於明顯,尤其為人所詬病的是——吉利的行銷方式一味是“為了眼球而眼球,為了出位而出位”——總是用力過猛,讓人生厭,這就不免讓林言想到了汽車行銷領域的三大忌,即“庸俗化、低俗化、惡俗化”,換言之就是缺乏一種高級感、層次感、品位感,除了媚俗、迎合、嘩眾取寵外,似乎並沒有讓人從心底裡接受和認同。許多國內媒體對吉利的行銷方式大都持不認同態度,雖然不排除個別活動有些效果,但更讓人不勝其擾的是吉利所雇傭的水軍讓對吉利這個品牌僅存的一點點好感度的人也幾乎消失殆盡,信心喪失。

越是被寄予厚望,就越可能淪為笑談。博瑞曾經的“紅火”如過眼雲煙,當初那個“最美中級車”現如今在哪兒呢?博瑞銷量從6000輛跌到3000輛以下,是偶然還是車企的必然?在2015年發佈上市至今已有三個年頭,被吉利寄予厚望並充當提增吉利品牌形象代言人的博瑞銷量去哪裡了?

往前追溯, 2017年及進入2018年前兩個月,博瑞的銷量止不住下跌,且呈逐月下滑趨勢,2017年12月為4727輛,2018年1月為3293輛,2月為2512輛。進入2017年之後,博瑞在市場終端的表現不佳,顯得比較疲憊。而那時的吉利簡直視博瑞為“救命稻草”,滿以為博瑞能為吉利創造“新奇跡”,然而無情的現實總是讓吉利羞愧難當,須知市場大環境在發生轉變才是不爭的事實。

據悉,博瑞的授權經銷商一直在不斷的增加,而博瑞的銷量卻沒有隨著經銷商的增加而增加,反而不斷減少,甚至下滑嚴重,且目前屬於不可控的狀態。作為一款這麼大投入的B級車,為何上市近三年時間,就開始出現嚴重滑坡,如此看來起初的峰值月銷6000輛已然是它的天花板,既是起點,也是終點。

頂著“最美中級車”的帽子,儘管博瑞的產品與其他緊湊型轎車相比具有不錯的實力,儘管上市之初博瑞受到國內不少消費者的青睞。但不爭的事實擺在眼前,博瑞在國內中高級轎車市場的占比在不斷萎縮。據統計,在2012年中高級市場最高份額達到12.8%;但是到了2015年,只剩下8%;到了2016年更是創下了歷史新低,只剩下6%,而2017年更是一低再低。在市場大環境萎縮速度加快的前提下,試問博瑞還有多少實力和能耐被人所接受?

近幾年來國內汽車在SUV這個細分市場的火熱程度可謂是高燒不退,眾多自主品牌紛紛憑藉SUV崛起。國內SUV越來越火爆,導致中高級轎車市場慢慢衰退。當各種SUV在消費者的眼裡浮現時,轎車投資價值就越來越低,博瑞偃旗息鼓直到最後淡出也許只是時間問題。

除了大市場的客觀因素影響外,自身問題肯定也是影響它的問題之一。如果說銷量只是表像,那麼博瑞自身產品存在很多品質問題,沒有積累到好的口碑,也為人所歎息感慨。作為已經征戰三年的產品,不僅在技術和配置方面落後於合資品牌邁騰、雅閣等競品,同時自身產品也存在非常多的品質問題。例如車輛在高速行駛/頻繁啟動/堵車時,發動機耗油量過大;刹車有噪音;窗戶容易起霧,影響駕駛安全度;導航系統經常出現線路指示錯誤和地圖資訊缺失嚴重的現象;怠速時,車身會明顯抖動等等問題,總之就是沒有積累一個良好的用車口碑。在國內汽車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狀況下,言必稱“最美中級車”的博瑞卻沒有最好的品質做保證,其銷量又怎麼可能穩步提升呢?

有網友反映,銷量不佳的博瑞在最美外觀的宣傳下,其內在的部分缺陷也是十分的雞肋,車身過重帶來的高油耗十分沒有環保性和經濟性,動則百公里11升甚至12升的油耗消耗,讓很多車主和准車主難以接受。油耗不低已經是很大一部分精打細算消費者拒而遠之的理由之一。

對於一款要往上走的吉利中高級車型博瑞來說,如今銷量節節落敗,逐月下滑,而品質也是問題多多,層出不窮。說博瑞是款失敗的車型,至少目前來看似乎沒有什麼可以爭論的價值。畢竟,產品力、品牌力和市場力已經完全證實了這一點。

林言以為,汽車市場從來不相信眼淚,也沒有什麼神仙皇帝救世主,消費者相信的是產品力,是品牌力,更是口碑效應,雖說吉利博瑞在中級車市場不受待見,然而這就給自主品牌中那些意圖走高的中高級車型的車企敲響了警鐘,即任何指望在市場上抱有“能撈一把算一把”的念頭,指望著用花裡胡哨的行銷做法“搏眼球”,指望著網路水軍臉上“貼金”的做法,而不是認認真真抓品質,踏踏實實做服務的車企,最後註定會在嚴酷競爭激烈市場和日益成熟的消費者面前丟盔棄甲,註定蒼白無力,註定自食其果,註定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吉利博瑞失敗的案例告訴我們,如果一個車企只看到自己眼前的成績,不思進取,不圖改變,固步自封,妄自尊大,以為自己財大氣粗,以為自己資源雄厚,目中無人,自以為是,那麼等到別的車企追上來的時候,他不但沒有辦法鞏固自己的地位,甚至與別人的差距會越拉越大,更沒辦法再爭取自己的地位了。

素有在業界有“搏眼球”行銷傳統的吉利,面對“最美中級車”的博瑞遇到如此不堪的困局,不知有何高招來救博瑞於水火之中呢?林言倒是很想看到吉利的有力措施,願意拭目以待,也願意洗耳恭聽,共推自主品牌持續發展。

吉利方面非但沒有採取有效措施拉升博瑞銷量,相反卻不遺餘力,把有限的市場資源轉而吹噓起外形頗為怪異、人稱“蛤蟆車”的領克,就是這樣的一輛“獨特”的車型,吉利居然給它貼了個“潮牌”標籤。林言曾多次向周邊的朋友打聽他們對領克的看法,而大多數人都認為領克只適合那些不懂車的小年輕,至於價格競爭力自然不被普遍接受。雖說領克01的3月銷量較2月有了明顯增長,但這對吉利來說卻拼盡了所有資源與手段,有媒體報導稱一方面是公司高層頻頻施壓,另一方面經銷商迫於廠家壓力只得採取“殺雞取卵”的辦法以完成廠家下達的指標任務,主要目的是要讓資料顯得更加“光鮮”。

再回到博瑞這款車上,吉利曾經對博瑞不可謂不用心,還還是有點揠苗助長的感覺。正是因為吉利的品牌價值無法支撐中高端車型,所以無論價格、配置、空間、內飾等如何高大上如何自我標榜如何吹噓碾壓合資品牌,結果市場給出的有力回答就是用腳投票,銷量“腰斬”也就不足為怪。事實說明,在中高端轎車市場,吉利博瑞的說服力完全不夠,缺乏深厚的底蘊和品牌積澱。自主中高端品牌向上走往高走,絕非一蹴而就,不是某個企業領導人空喊口號就能“老雞變老鴨”,而隨著睿騁CC、傳祺GA6、紅旗H5等主打性價比的國產中級車的先後上市,博瑞的市場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也在意料之中。

恕林言直言,吉利的行銷這幾年來有些“亮點”,但過於強調“搏眼球”,人為造勢的急功近利做法過於明顯,尤其為人所詬病的是——吉利的行銷方式一味是“為了眼球而眼球,為了出位而出位”——總是用力過猛,讓人生厭,這就不免讓林言想到了汽車行銷領域的三大忌,即“庸俗化、低俗化、惡俗化”,換言之就是缺乏一種高級感、層次感、品位感,除了媚俗、迎合、嘩眾取寵外,似乎並沒有讓人從心底裡接受和認同。許多國內媒體對吉利的行銷方式大都持不認同態度,雖然不排除個別活動有些效果,但更讓人不勝其擾的是吉利所雇傭的水軍讓對吉利這個品牌僅存的一點點好感度的人也幾乎消失殆盡,信心喪失。

越是被寄予厚望,就越可能淪為笑談。博瑞曾經的“紅火”如過眼雲煙,當初那個“最美中級車”現如今在哪兒呢?博瑞銷量從6000輛跌到3000輛以下,是偶然還是車企的必然?在2015年發佈上市至今已有三個年頭,被吉利寄予厚望並充當提增吉利品牌形象代言人的博瑞銷量去哪裡了?

往前追溯, 2017年及進入2018年前兩個月,博瑞的銷量止不住下跌,且呈逐月下滑趨勢,2017年12月為4727輛,2018年1月為3293輛,2月為2512輛。進入2017年之後,博瑞在市場終端的表現不佳,顯得比較疲憊。而那時的吉利簡直視博瑞為“救命稻草”,滿以為博瑞能為吉利創造“新奇跡”,然而無情的現實總是讓吉利羞愧難當,須知市場大環境在發生轉變才是不爭的事實。

據悉,博瑞的授權經銷商一直在不斷的增加,而博瑞的銷量卻沒有隨著經銷商的增加而增加,反而不斷減少,甚至下滑嚴重,且目前屬於不可控的狀態。作為一款這麼大投入的B級車,為何上市近三年時間,就開始出現嚴重滑坡,如此看來起初的峰值月銷6000輛已然是它的天花板,既是起點,也是終點。

頂著“最美中級車”的帽子,儘管博瑞的產品與其他緊湊型轎車相比具有不錯的實力,儘管上市之初博瑞受到國內不少消費者的青睞。但不爭的事實擺在眼前,博瑞在國內中高級轎車市場的占比在不斷萎縮。據統計,在2012年中高級市場最高份額達到12.8%;但是到了2015年,只剩下8%;到了2016年更是創下了歷史新低,只剩下6%,而2017年更是一低再低。在市場大環境萎縮速度加快的前提下,試問博瑞還有多少實力和能耐被人所接受?

近幾年來國內汽車在SUV這個細分市場的火熱程度可謂是高燒不退,眾多自主品牌紛紛憑藉SUV崛起。國內SUV越來越火爆,導致中高級轎車市場慢慢衰退。當各種SUV在消費者的眼裡浮現時,轎車投資價值就越來越低,博瑞偃旗息鼓直到最後淡出也許只是時間問題。

除了大市場的客觀因素影響外,自身問題肯定也是影響它的問題之一。如果說銷量只是表像,那麼博瑞自身產品存在很多品質問題,沒有積累到好的口碑,也為人所歎息感慨。作為已經征戰三年的產品,不僅在技術和配置方面落後於合資品牌邁騰、雅閣等競品,同時自身產品也存在非常多的品質問題。例如車輛在高速行駛/頻繁啟動/堵車時,發動機耗油量過大;刹車有噪音;窗戶容易起霧,影響駕駛安全度;導航系統經常出現線路指示錯誤和地圖資訊缺失嚴重的現象;怠速時,車身會明顯抖動等等問題,總之就是沒有積累一個良好的用車口碑。在國內汽車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狀況下,言必稱“最美中級車”的博瑞卻沒有最好的品質做保證,其銷量又怎麼可能穩步提升呢?

有網友反映,銷量不佳的博瑞在最美外觀的宣傳下,其內在的部分缺陷也是十分的雞肋,車身過重帶來的高油耗十分沒有環保性和經濟性,動則百公里11升甚至12升的油耗消耗,讓很多車主和准車主難以接受。油耗不低已經是很大一部分精打細算消費者拒而遠之的理由之一。

對於一款要往上走的吉利中高級車型博瑞來說,如今銷量節節落敗,逐月下滑,而品質也是問題多多,層出不窮。說博瑞是款失敗的車型,至少目前來看似乎沒有什麼可以爭論的價值。畢竟,產品力、品牌力和市場力已經完全證實了這一點。

林言以為,汽車市場從來不相信眼淚,也沒有什麼神仙皇帝救世主,消費者相信的是產品力,是品牌力,更是口碑效應,雖說吉利博瑞在中級車市場不受待見,然而這就給自主品牌中那些意圖走高的中高級車型的車企敲響了警鐘,即任何指望在市場上抱有“能撈一把算一把”的念頭,指望著用花裡胡哨的行銷做法“搏眼球”,指望著網路水軍臉上“貼金”的做法,而不是認認真真抓品質,踏踏實實做服務的車企,最後註定會在嚴酷競爭激烈市場和日益成熟的消費者面前丟盔棄甲,註定蒼白無力,註定自食其果,註定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吉利博瑞失敗的案例告訴我們,如果一個車企只看到自己眼前的成績,不思進取,不圖改變,固步自封,妄自尊大,以為自己財大氣粗,以為自己資源雄厚,目中無人,自以為是,那麼等到別的車企追上來的時候,他不但沒有辦法鞏固自己的地位,甚至與別人的差距會越拉越大,更沒辦法再爭取自己的地位了。

素有在業界有“搏眼球”行銷傳統的吉利,面對“最美中級車”的博瑞遇到如此不堪的困局,不知有何高招來救博瑞於水火之中呢?林言倒是很想看到吉利的有力措施,願意拭目以待,也願意洗耳恭聽,共推自主品牌持續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