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大人不停地對孩子說“注意保護自己”,孩子又能聽進去多少?

未必每一句大人的嘮叨, 都能讓孩子懂得。

周初談了一些關於少年兒童安全保護的話題。 每次談這類話題的時候, 很多人的反應都是“對對對,

要加強教育, 加強防護意識。 ”

我一直說, 道理都對, 但操作層面一直存在問題。

例如, 當壞人到來時, 防護知識再滿腹經綸, 也派不上什麼大用處, 最後還是得大聲喊救命。 大人絕不應該讓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戒心, 所以懲罰壞人才是更重要的事。

再例如, 在教育層面上, 要麼雷聲大雨點小, 要麼力氣大見效少。 不是不加強教育, 而是這種警告、灌輸、提示的作用本身就有限, 甚至有可能引發好奇。

例如, 你對一個男孩子說, 不要隨便摸小雞雞, 表情嚴肅, 語氣嚴厲。 別以為能嚇住人。 男孩子洗澡的時候一定會不停撥弄, 心裡琢磨, 到底會怎樣呢?是會發光, 還是會爆炸?

許多關於安全、生活、學習的提示也一樣。 禁令式的嘮叨很難取得太好的效果,

只會耗費成倍的力氣。 對許多家長來說, 與其耗費這個力氣, 不如抓抓學習成績。

有家長反駁我說, 我的警告就很成功啊。 我說第一, 你不能用嚇唬的形式。 例如“陌生人向你問路你如果帶路就會被賣到山裡”。 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 但也有可能被證偽。 一旦被證偽, 例如他有個同學幫陌生人帶了路並且收穫了感謝, 你的所有教育就前功盡棄;第二, 他的認可並不完全來源於你的警告, 更大可能是結合了警告的生活經驗。

直接經驗就是自己吃過虧。 間接經驗就是看別人吃過虧。

直接經驗就是在電梯裡尿尿導致被困, 間接經驗就是在電視上看闖紅燈被汽車撞飛集錦。

在操作層面上, 具體案例帶來的衝擊永遠比口號式的嘮叨和提醒更有效。

一個沒有後果展示的教育, 引發的未必是自律, 也有可能是好奇。

不少所謂的兒童保護教育, 依然停留在“小朋友們, 不要這樣, 不要那樣”的層面, 然後一群大人扮成喜羊羊灰太狼在那裡喊口號。

恕我直言, 作用有限。 我們必須告訴孩子“如果這樣, 後果會怎樣”。 我甚至不排斥有限度的血與淚。 那個在電梯裡尿尿的孩子, 就是讓許多孩子在電梯裡遵守規則的間接經驗。 反復播放, 造福萬民。

另外一個有效的間接經驗, 來自閱讀。

大人的嘮叨哪怕再誠懇, 孩子都有可能覺得厭煩。 我們小時候就是這樣。

但如果這個提醒不來自于父母, 而是來自於自我認知, 效果就會顯著很多。

例如,

我對孩子說“不要隨便發脾氣”, 他一定覺得我在教訓他;但如果他的床頭擺了一本不要隨便發脾氣的書, 他自己願意在閒時翻一翻, 他對缺點的改正意願顯然會更強, 自我驅動力也會更足。

所有關於問題的教育, 最優選擇永遠是“讓孩子發現問題、意識問題、改進問題”,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心悅誠服。 實在沒辦法才是“大人警告問題、糾正問題”。

安全防護教育也一樣。

〖歡迎轉發、留言和點贊〗

- END -

更多0—12歲孩子成長、教育, 健康資訊,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成長說(ID:shuochengzhang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