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感受家族興衰 重拾鄉村記憶

淄博新聞網訊 (記者趙瑞雪 實習生孫玉琳 通訊員李胄)4月13日, 在國際古跡遺址日到來之際, 全市百名文物愛好者與市區文物專家共同走進周村區王村鎮集中連片的明清古村落中, 在桃花紛飛與青石黛瓦間, 感受李家疃村、西鋪村、萬家村家族及村落的興衰變遷, 重拾鄉村記憶。

上午9點, 記者跟隨文物愛好者首先走進早已聲名遠揚的李家瞳古村落, 古老的宅門、木雕石刻、飛簷走獸已然令人歎為觀止。 跟隨講解員一路前行, 包含四大門、五大門、文石莊、亞元府等在內的“九門一莊”古建築極具代表性。

講解員告訴文物愛好者們, 始建於漢代的李家疃, 因李姓最早定居得名。 明洪武年間, 王姓族人遷入定居。 至乾隆年間, 以十二世王以奇為代表, 王氏族人或做官、或經商, 使李家疃達到鼎盛, 建成了外有城牆、內有樓房、外帶三大花園的王家大莊園, 然而卻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遭煙毒敗家。 如今村落中的牌坊街, 雖不長卻是王家大莊園的經典之處, 也是王氏家族600多年來風雨滄桑的寫照。

與李家疃村有所不同, 相距不遠的西鋪村是明崇禎年間戶部尚書畢自嚴的故居, 故居東院是祭祀的地方, 西院是書院, 也是蒲松齡教導畢氏子孫的地方。 清康熙年間, 蒲松齡來到畢府教書, 同時完成了不朽名著《聊齋志異》。 講解員告訴大家,

當年蒲松齡途經畢府, 畢府正巧在曬書, 蒲松齡看到這麼多書, 忍不住想要飽讀一番, 於是心生一計, 便躺在一邊敞懷曬起了肚子。 畢府的人好奇問他在做什麼, 他答道:“我也曬曬肚子裡的書啊。 ”這件事引起了畢家的興趣, 於是相邀蒲松齡前來教書, 這一教就是30多年。 眼前的蒲松齡故居, 書房二樓仍是滿滿藏書。 這個時節, 暖陽斜照, 踏著木板樓梯咯吱的響聲, 仿若讀書的愜意生活便在眼前。 殊不知, 若是沒有當年畢府的書籍, 蒲松齡怕也難寫出流傳至今的《聊齋志異》。

“守前謨, 不居間、不放債、不攻煤井, 願後世、學吃虧、學認錯、學好讀書。 ”最後一站的萬家村, 畢氏家族的家訓令人難忘。 畢氏家族的另一位進士、畢自嚴的弟弟畢自肅居住於此。

除了同宗同源的家族文化, 在萬家村鄉村記憶博物館展廳中的一處“投豆亭”很是特別。 六角亭中有兩個瓶子, 畢木教導子侄, 每有一善事就投黃豆, 每有一惡念便投黑豆, 一月一檢點、一年一總結, 直至再無黑豆, 自己的德行便達到極高境界, 通過這樣的方式約束族人, 直至今日也被人津津樂道。

“這次活動, 不僅看到了明清時期的古建築, 更感受到了其中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 ”一位文物愛好者說, 漫步在胡同裡, 感受到鄉村的樸實與深厚, 一件件文物古跡都在訴說著曾經的興盛衰敗, 文化的魅力, 就藏在這屋簷門庭之下……

責任編輯 劉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