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個客家女子的新加坡故事丨譯文電子書

電子書上新

本周新上架的電子書可謂文學和社科的盛宴。 不僅有蕭伯納的五幕傳奇劇《賣花女》、黑塞文集《納齊斯與戈德蒙》, 還有譯文紀實《再會, 老北京》、睿文館系列《疾痛的故事》。 此外, 更有新加坡已故著名政治家李光耀的女兒李瑋玲的回憶錄《一個客家女子的新加坡故事》。 相信它們一定能讓愛書的你胃口大開。

賣花女:五幕傳奇劇

蕭伯納丨著 葛傳椝;俞亢詠丨譯

《賣花女》講述了語言學家Higgins用六個月時間從語言和儀態上對一個賣花姑娘Eliza進行訓練, 使她融入上流社會。 蕭伯納在劇中以賣花女和教授之間的矛盾收場, 從而諷刺上層社會所謂文雅的語言和風度, 鮮明地顯示勞動人民淳樸的本質遠遠高於上層社會的空虛外表。

葛傳椝先生和俞亢詠先生為該書從語言角度進行注釋, 力求詳盡, 之所以選擇這個劇本, 是希望它在一般地幫助學習英語之外,

特別有助於學習口語。 並且蕭伯納的語言精練明快, 而劇本本生無論從題材還是思想性藝術性方面來說, 都是理想的英語讀物。

一個客家女子的新加坡故事

李瑋玲丨著 陸彩霞丨譯

《一個客家女子的新加坡故事》為新加坡已故著名政治家李光耀的女兒李瑋玲的回憶錄。

李瑋玲在過去十多年間一直為新加坡《海峽時報》和《星期日時報》的專欄撰稿, 本書從其約180篇專欄文章中選取75篇, 設“自我”與“國家”兩大部分, 分“個人”“家庭”“學業和工作”“與父親同行”“領導力”“國家認同感”“種族與文化”“事業”“教育”“外事”十章, 組成回憶錄, 副題“作為女兒、醫生、愛國的新加坡人的心路歷程”, 講述自己作為客家女子、作為李光耀的女兒、顯赫政治家族中一員的成長過程, 自己與父母、兄弟的相處, 也講述她作為腦神經科醫生、教授, 對事業的投入, 對國家醫療體系、公共衛生政策、學前兒童教育的思考, 更有她作為愛國的新加坡人, 對一切關乎新加坡和新加坡人的事務的思慮, 如國慶日慶典、教育的精英主義、職場的歧視行為等等。

再會, 老北京

邁克爾·麥爾丨著 何雨珈丨譯

過去十年, 就像是任何一個崛起中的國家的首都那樣, 北京這個大鄉村走向了國際。 穿過天安門廣場, 百公里外的長城標誌著這個城市寬廣的界限。 或許它的改變可以用這個小插曲來說明:

幾年前我看到一個充滿樂觀意味的橫幅, 掛在一棟老樓的拆遷現場, 上寫:再現古都。

一天晚上, 不知道誰悄悄地將第二個字的左半部分去掉, 所以口號變成了:再見古都。

對於路人而言, 這兩個口號都可以是正確的, 北京又處在八百年一次的再建與重生的迴圈之中。 被改掉的橫幅在幾小時內就被扯了下來, 但這無關緊要, 因為北京人不需要讀它也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變化——他們每天都身處其中。

納齊斯與戈德蒙

赫爾曼·黑塞丨著 魏育青;秦文汶丨譯

《納齊斯與戈德蒙》是作者1930年出版的力作,敘述代表理性的禁欲主義與代表情欲感官享樂主義的一對朋友的生活經歷。

修道院年輕的見習修士納齊斯才華過人,深得院長丹尼爾喜愛。新來的學生戈德蒙迷戀世俗生活,他們雖成了朋友,但戈德蒙無視納齊斯的理性的說教,偷偷去村子裡和姑娘幽會,之後又逃出修道院,四處流浪,歷經歡愉與艱辛;漫遊使他逐步成熟,可後來因愛上總督的情婦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長的納齊斯把他從獄中救出,讓他專事雕塑藝術。戈德蒙再次外出遊行,途中染上重病,納齊斯在他臨終前表示對他的友愛,使他懷著幸福死去。

疾痛的故事

凱博文丨著 方筱麗丨譯

鼻塞、腹痛、關節疼痛,這些對身體異常和不適反應的切身感受,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生命體驗。而疾痛的主要問題,在於它給日常生活造成了大量的困難。然而,在大多數醫生眼中,疾病才是問題所在。現代醫療系統,將我們鮮活的疾痛經驗,解釋為一種生物結構或是生理功能的變異,僅僅與身體有關。

對此,哈佛精神病醫師與人類學家克萊曼博士,從其20年來的臨床治療和數百個真實病例出發,令人信服地指出,疾痛不僅屬於身體,而且連接著自我與社會。對疾痛故事的詮釋,不但對於病患、家屬和醫護人員有著極大的使用價值,而且,對於認識醫患關係和人性化的醫療體系改革,意義深重。

如果你對這些作品感興趣,不妨買來讀一讀吧!

赫爾曼·黑塞丨著 魏育青;秦文汶丨譯

《納齊斯與戈德蒙》是作者1930年出版的力作,敘述代表理性的禁欲主義與代表情欲感官享樂主義的一對朋友的生活經歷。

修道院年輕的見習修士納齊斯才華過人,深得院長丹尼爾喜愛。新來的學生戈德蒙迷戀世俗生活,他們雖成了朋友,但戈德蒙無視納齊斯的理性的說教,偷偷去村子裡和姑娘幽會,之後又逃出修道院,四處流浪,歷經歡愉與艱辛;漫遊使他逐步成熟,可後來因愛上總督的情婦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長的納齊斯把他從獄中救出,讓他專事雕塑藝術。戈德蒙再次外出遊行,途中染上重病,納齊斯在他臨終前表示對他的友愛,使他懷著幸福死去。

疾痛的故事

凱博文丨著 方筱麗丨譯

鼻塞、腹痛、關節疼痛,這些對身體異常和不適反應的切身感受,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生命體驗。而疾痛的主要問題,在於它給日常生活造成了大量的困難。然而,在大多數醫生眼中,疾病才是問題所在。現代醫療系統,將我們鮮活的疾痛經驗,解釋為一種生物結構或是生理功能的變異,僅僅與身體有關。

對此,哈佛精神病醫師與人類學家克萊曼博士,從其20年來的臨床治療和數百個真實病例出發,令人信服地指出,疾痛不僅屬於身體,而且連接著自我與社會。對疾痛故事的詮釋,不但對於病患、家屬和醫護人員有著極大的使用價值,而且,對於認識醫患關係和人性化的醫療體系改革,意義深重。

如果你對這些作品感興趣,不妨買來讀一讀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