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趙執信因長生殿而斷送了功名嗎

趙執信因長生殿而斷送了功名嗎

趙汗青

在山東博山, 出城東門, 有一條南北狹長的山谷, 名叫秋穀, 它東依荊山, 西靠峨嶺, 雙峰聳翠, 范水中流。 站在谷口的後樂橋上一望, 真有如在圖畫中的感覺, 這靈山秀水曾養育了清初的著名詩人趙執信。

趙執信(1662~1744)字伸符, 號秋穀, 晚號飴山老人、知如老人。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人。 他是清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詩論家、書法家。 十四歲中秀才, 十七歲中舉人, 十八歲中進士, 後任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 二十八歲因國喪期間觀看洪升所作《長生殿》戲劇, 被劾革職。

此後五十年間, 終身不仕, 漫遊南北, 徜徉林壑。 趙執信為王士禎甥婿, 然論詩與其異趣, 強調"文意為主, 言語為役"。 所作詩文深沉峭拔, 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寫下了許多反映社會現實的優秀詩篇, 遺著有《飴山集》《談龍錄》、《聲調譜》等, 晚年退居別墅因園。

趙執信, 應讀為趙執信(shen)。 "執信"二字, 語出《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 以等邦國。 王執鎮圭。 公執桓圭, 侯執信圭, 伯執躬圭, 子執穀璧, 男執蒲璧"。 "信"音shen。 通"伸", 同"身"。 周以玉作六瑞, 表示爵位等次。 信圭為六瑞之一, 刻人形, 作伸狀;躬圭, 刻人形, 作屈身狀。 蓋因爵位不同, 而所刻不同形象以辨別之。

其家鄉後於雍正十二年改為博山縣, 系今天淄博市博山區。 趙執信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 曾祖趙振業,

明天啟乙丑進士, 官至監察禦史, 入清以後, 作過山西、江南兩布政司參議。 叔祖趙進美, 明崇禎庚進士, 入清以後, 官至福建按察使。 趙執信的祖父趙雙美, 只是一個拔貢;父親趙作肱, 僅是一個增生。 他的岳父是同裡內秘書院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孫廷銓的長子孫寶仍, 其官職為光祿寺主事。 他的岳母是刑部尚書王士禎的從妹。

趙執信三歲進入家塾, 如魚得水, 終日誦讀不倦, 其父趙作肱怕他過度勞累, 傷了身體, 與塾師商量, 每日規定幾次歇息時間, 並找了兩名本家孩童伴讀, 歇息時和他一起玩要。

在家塾裡, 趙執信學問大進, 不到兩年便記熟了“四書”和《詩經》、《春秋》等儒家經典。 還背誦了大量諸子百家的文章。 學習寫詩作文,

也是一點就通, 教他的儒師讚不絕口, 常對作肱說:“從未見過這樣聰穎的孩子!”這期間, 常有社會名流, 文人學士前來造訪, 都願一睹神童的文采, 或求字畫, 或傳抄執信作的詩文。 然而趙雙美、趙作肱父子, 深知王安石《傷仲永》的感慨, 怕誤了趙執信的學業, 很少讓他見客。

趙執信八歲這年秋天, 原內秘書院大學士孫廷銓辭官還鄉, 在顏神鎮家中舉辦鄉誼酒會, 致書趙作肱, 請他攜執信一同赴會。

這天, 顏神鎮大街孫府門前車水馬龍, 熱鬧非凡, 來赴會的有身居要職的達官貴人;有腰纏萬貫的豪紳巨賈;有久負盛名的騷人文士, 大家齊集一堂, 飛懷傳盞, 高談闊論。

趙執信的在場更使宴會增添無限情趣。 先是有幾位賓客出一些風、花、雪、月的題目讓他作詩,

執信無不應聲而就, 且時有奇句出現, 不時引起陣陣喝彩聲。 最後孫廷銓老人指著窗臺上的一盆白海棠為題, 讓他作海棠賦。 只見小執信略一沉思, 旋即朗聲誦道:“碾冰為土, 鑿玉為盆, 秉梅花之精魂, 含梨蕊之清芬……”一語出口, 驚動四座。 接下來執信又頌揚了白海棠的高潔, 並藉以抒發了自己的志向。 廷銓老人不住頷首捋須贊曰:“遠大器也!遠大器也!”說完親自作主, 把自己長子孫寶仍的女兒許配給執信。 趙作肱連忙率執信拜謝, 眾賓客無不拍手相賀, 盡歡而散。

自參加鄉誼會後, 趙執信名聲遠揚, 他讀書也更加用功了。 到十三歲時, 家裡人採納儒師的建議, 讓他參加童子試。 執信不負眾望, 一舉考取秀才,

全家置酒慶賀。

趙執信十七歲時, 正是大比之年。 趙執信第一次來到名城濟南參加鄉試。 只見家家泉水, 戶戶垂楊, 風光秀麗名不虛傳。 他遊覽趵突泉, 泛舟大明湖, 尋幽千佛山, 聽濤黃河岸。 陶醉在靈山秀水間, 時時吟誦詩句寄興抒懷。 好客的濟南, 以她特有的柔情接待了一位才華橫溢的青年知識份子。

考試完畢, 貼出了大榜, 省衙門前人聲鼎沸。 話題很快便集中在第二名舉人趙執信的名字上。 有的羡慕他年輕中舉, 有的則懷疑他行賄作弊, 特別是一班落榜的當地執絝子弟更是吵鬧得厲害, 他們不相信這個鄉巴佬能考出這樣好的名次。

為了壓服口聲, 主考官破格將趙執信的考卷抄出貼在大榜旁邊。 這一招真有效, 人群一下子被趙執信的文章所折服,紛紛傳抄誦讀,一時間,濟南城裡的紙張價格竟漲了一倍!

第二年春天,十八歲的趙執信赴京都應考,經過會試殿試,中了進士,並被選入翰林院,年輕的趙執信科場得意,名滿京華。當時同入翰林院的名士,毛奇齡比他大三十九歲.陳維崧比他大三十七歲,朱彝尊比他大三十三歲,這些老前輩都非常賞識這位青年知識份子的才華,與他結為忘年交。

一連幾年,趙執信仕途順利,他二十三歲便擔任了山西鄉試正考宮,二十五歲又晉升為右春坊右贊善,這期間他的文名大振,當時的一些著名作家詩人,如洪升、查詞璉都與他結為摯友。

康熙二十四年(1685 )至二十八年(1689 ),趙執信在這期間創作的詩集定名為《閑齋集》,搜集詩歌有四十六首。其中地五言古詩《贈李生》通過對李生地臨別贈言,表達了作者對官場生活地厭倦和對未來政治風波地預感。五言律詩《蟬》,她描繪了蟬地生活地清苦,孤寂和環境地險惡,作者寫 "蟬 " 實際上是在寫自己。 名士朱彝尊、陳維崧、毛奇齡非常賞識趙執信的才華,"尤相引重,訂為忘年交"(《清史稿·趙執信傳》)。一代詩宗王漁洋也心折其才和他相互酬答。"朝貴皆願納交,而先生性傲岸,恥有所依附,落落如也。故才益著,望益高,忌者亦益多"(黃叔琳《趙執信墓表》),"士以詩文贄者,合則投分訂交,不合則略視數行,揮手謝去,是以大得狂名于長安"(陳恭尹《觀海集序》)。戲劇家洪升更把他比作文采風流、光彩耀人的元代名士趙孟頫而引為摯友。當時文壇最負盛名的王士禎曾寫詩贊道:"松花謖謖吹玉缸,揮毫三峽流春江。未論文雅世無輩,風貌阮何誰一雙。"據《鄉園憶舊錄》載,其父趙作肱曾應試青州,點名人,學使呼至案前,稱賀說:"不必作文,汝以子貴,受封編修矣。"

然而趙執信的政績文名,也招來了一些顯貴們的嫉妒,正當他躊躇滿志欲一展雄才的時候,卻遭受到統治集團的無情打擊.

康熙二十八年八月的一天,趙執信收到好友洪升的請柬,約他在華盛樓觀演《長生殿》,這是洪升寫的新劇本,由京師演技最高的“內聚班”演出。應邀赴會的同僚好友五十多人,大家一邊飲酒,一邊觀劇。窗外風清月朗;臺上琴聲悠揚。扮演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演員細膩生動的表演,把人們帶入一種柔美纏綿的藝術境界。直到月上中天,戲方收場,官員們都紛紛向拱升祝賀劇本的成功。

第二天一早,趙執信還沒起床,洪升便趕到他的寓所。二人來不及寒暄,洪升面帶驚色曰:“出事了!”

趙執信邊起邊問:“何事?”

“觀劇一事被給事中黃六鴻告發了!聽說名單上第一個就是你。”

“告到哪裡?”

“西曹。”

趙執信記想上次論詩,當面指出黃六鴻詩中浮華的毛病,得罪了齷齪小人,便說:“姓黃的昨晚沒在場,不知底細,咱們儘量不要連累別人。”

“嗯,”洪升說,“今天西曹可能要審理,我回去準備一下。”

洪升剛走,西曹便派人來傳趙執信,趙執信隨來人來到西曹。

“趙大人,昨晚的戲演得好吧?”西曹長官面帶冷笑。

“很好。”趙執信平靜地回答。

“佟皇后喪期末滿,張樂歡娛不太合適吧?”西曹長官單刀直入逼向執信。

趙執信不語,心中氣道:“假正經!前天你不也偷請戲班演過戲嗎!?”

西曹長官又問一同看戲的還有誰,執信矢口否認,西曹暗中向執信索賄,也被斷然拒絕!趙執信軟硬不吃惹怒了西曹,加之執信平時恃才傲物得罪了一班權貴,他們乘機添油加醋,要西曹嚴懲趙執信。

且說長生殿案發後,趙執信還認為不過是走走過場而巳,哪裡料到這班權奸竟玩弄起借刀殺人的伎倆,他致書吏部,聲稱突患眼疾雙目失明,請求辭官回鄉。

當時朝中派系鬥爭複雜,各派互相傾軋。黃六鴻受派系頭目的唆使,密告西曹曰:“吾觀趙某眼疾有詐,有一法可探知虛實。”於是他如此這般說出一條毒計。

第二天,西曹提審趙執信,只見堂上放一口大鍋,裡面盛滿了燒開的豆油.等趙執信用竹竿打道蹣中山而來,便有兩名差役走上前去,架著執信從滾油中淌過。只聽執信慘叫一聲昏迷過去。

為了掩蓋其濫用刑具的罪責,西曹匆匆宣佈革去趙執信的官職,派人把他送回寓所。

且說趙執信回到寓所,換下靴子卻安然無恙!原來黃六鴻的毒計被一位在西曹任職的官員偷聽到了,這人便是趙執信任山西主考時中舉的田存儉。他入仕後對趙執信的感情一直很深,當晚聽恩師有此大難,便連夜趕到執信寓所送信,並幫助恩師想出了一個應對的法子;在長筒靴子上刷幾層大漆,外面又貼上一層布,瞞過了西曹。

為了防止黃六鴻等再下毒手,趙執信便帶領家人急速離京,一面派人用快馬趕回山東家中,假說自己已死,讓家裡置棺出殯,一面換了便裝繞道還鄉。果然,黃六鴻一夥仍懷疑趙執信眼病是假,派親信到山東青州府顏神鎮趙執信的老家打探。來人走到趙家一看,家裡正披麻帶孝給趙執信出殯,使回京覆命去了。

從此剛剛二十八歲的趙執信使結束了十年的仕宦生涯。

當時京都曾有人寫下這樣的詩句,對他的才華和遭遇表示惋惜:“秋谷(趙執信的字)才華迥絕儔,少年科第盡風流,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

趙執信被罷官後,同年初冬離開北京返家時寫下《出都》詩:"事往渾如夢,憂來豈有端,罷官憐酒失,去國覺天寒,北闕煙中遠,西山馬首寬,十年一揮手,今日別長安 。"

從削職還鄉到六十三歲是趙執信的漫遊時期,期間,除斷續家居外,大部分時間浪跡江湖。他東至黃海,西到嵩山,南到廣州,北至天津。遊歷的地區除山東外,有河北、河南、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特別是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他前後到過五次,最後一次竟在蘇州住了四年。多次的漫遊,使他逐漸深入社會,接近人民。他由官場的黑暗逐漸認識到社會的黑暗;由個人的不幸逐漸認識到人民的苦難。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現實主義詩篇。如:反映蟲災的《紀蝗》;反映水災的《大堤歎》、《碧波行》;反映旱災的《紀旱》、《久旱》;反映雹災的《刈麥二十韻》。反映農民暴動的《氓入城行》則是他現實主義詩篇的頂峰。在詩歌理論上,他對王士禎的"神韻說"持不同見解,這些不同見解,主要收集在他的詩話《談龍錄》裡。

雍正三年(1725年),六十三歲的趙執信結束了他的漫遊生活。返回故里。次年,退居因園。雍正十一年(1733)冬,趙執信病目致盲,不能複見文字,目盲以後,詩歌創作仍然不斷,他在乾隆九年的(1744)年秋的《題幼子慶賦稿》中說到:"餘盲目病廢十二載於茲矣"。在這十二年間,他的詩歌、文章全是口述其子,然後再由其子執筆記錄,直到是年十一月以八十三歲高齡卒於故里。

趙執信有六男四女十個孩子,小女兒趙慈長於吟詩作詞。《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將趙執信、趙慈父女與東漢蔡邕、蔡文姬父女相提並論,評價甚高。

趙執信的著作已經刊行的有《飴山詩集》十九卷,《飴山文集》十二卷,《詩餘》一卷,《談龍錄》一卷,《聲調譜》一卷,《禮俗權衡》兩卷等。

晚年退居別墅因園。家藏書極多,"飴山堂"藏書樓中,圖籍插架,古文集最豐。卒後,其藏書歸於李文藻。著有《因園集》、《飴山堂集》、《聲調譜》、《談龍錄》、《禮俗權衡》等。

現錄趙執信詩十一首與大家共賞:

【螢火】

和雨還穿戶,經風忽過牆。雖緣草成質,不借月為光。

解識幽人意,請今聊處囊。君看落空闊,何異大星芒。

【昭陽湖行書所見】

屋角參差漏晚暉,黃頭閑緝綠蓑衣。

倦來枕石無人喚,鵝鴨如雲解自歸。

【望匡爐不可見】

香爐煙散半湖雲,舟入荷陂水又分。

卻羨沙頭雙白鷺,潛隨明月過匡君。

【金陵雜感六首(選一)】

深宮燕子弄歌喉,粉墨尚書作部頭。

瞥眼君臣成院本,輸他叔寶最風流。

【歸舟】

望齊門外望青州,一室歡聲入棹謳。

十幅風帆半城月,最難圖畫是歸舟。

【曉風鳶學江東體】

節候遷移物象分,春深城野見紛紜。

偶緣塗飾能成質,才有因依便如雲。

線影暗憑童稚引,風聲高逼帝天聞。

傷鴻病鶴知多少,息羽垂頭合讓君。

【寄洪昉思】

垂堂高坐本難安,身外鴻毛擲一官。

獨抱焦桐俯流水,哀音還為董庭蘭。

【即目】

煙外風翻數點鴉,板牆欹處夕陽斜。

空庭客去閉門晚,零落一堆紅豆花。

【秋暮吟望】

小閣高棲老一枝,閑吟了不為秋悲。

寒山常帶斜陽色,新月偏明落葉時。

煙水極天鴻有影,霜風卷地菊無姿。

二更短燭三升酒,北斗低橫未擬窺。

【山行雜詩四首(選一)】

嶺路盤盤行欲迷,晚來霜霰忽淒淒。

林間風過猶兼葉,澗底寒輕已作泥。

馬足蹙時疑地盡,溪雲多處覺天低。

倦游莫訝驚心數,歲暮空山鳥亂啼。

【村舍】

亂峰重疊水橫斜,村舍依稀在若耶。

垂老漸能分菽麥,全家合得住煙霞。

催風筍作低頭竹,傾日葵開衛足花。

雨玩山姿晴對月,莫辭閑澹送生涯。

人群一下子被趙執信的文章所折服,紛紛傳抄誦讀,一時間,濟南城裡的紙張價格竟漲了一倍!

第二年春天,十八歲的趙執信赴京都應考,經過會試殿試,中了進士,並被選入翰林院,年輕的趙執信科場得意,名滿京華。當時同入翰林院的名士,毛奇齡比他大三十九歲.陳維崧比他大三十七歲,朱彝尊比他大三十三歲,這些老前輩都非常賞識這位青年知識份子的才華,與他結為忘年交。

一連幾年,趙執信仕途順利,他二十三歲便擔任了山西鄉試正考宮,二十五歲又晉升為右春坊右贊善,這期間他的文名大振,當時的一些著名作家詩人,如洪升、查詞璉都與他結為摯友。

康熙二十四年(1685 )至二十八年(1689 ),趙執信在這期間創作的詩集定名為《閑齋集》,搜集詩歌有四十六首。其中地五言古詩《贈李生》通過對李生地臨別贈言,表達了作者對官場生活地厭倦和對未來政治風波地預感。五言律詩《蟬》,她描繪了蟬地生活地清苦,孤寂和環境地險惡,作者寫 "蟬 " 實際上是在寫自己。 名士朱彝尊、陳維崧、毛奇齡非常賞識趙執信的才華,"尤相引重,訂為忘年交"(《清史稿·趙執信傳》)。一代詩宗王漁洋也心折其才和他相互酬答。"朝貴皆願納交,而先生性傲岸,恥有所依附,落落如也。故才益著,望益高,忌者亦益多"(黃叔琳《趙執信墓表》),"士以詩文贄者,合則投分訂交,不合則略視數行,揮手謝去,是以大得狂名于長安"(陳恭尹《觀海集序》)。戲劇家洪升更把他比作文采風流、光彩耀人的元代名士趙孟頫而引為摯友。當時文壇最負盛名的王士禎曾寫詩贊道:"松花謖謖吹玉缸,揮毫三峽流春江。未論文雅世無輩,風貌阮何誰一雙。"據《鄉園憶舊錄》載,其父趙作肱曾應試青州,點名人,學使呼至案前,稱賀說:"不必作文,汝以子貴,受封編修矣。"

然而趙執信的政績文名,也招來了一些顯貴們的嫉妒,正當他躊躇滿志欲一展雄才的時候,卻遭受到統治集團的無情打擊.

康熙二十八年八月的一天,趙執信收到好友洪升的請柬,約他在華盛樓觀演《長生殿》,這是洪升寫的新劇本,由京師演技最高的“內聚班”演出。應邀赴會的同僚好友五十多人,大家一邊飲酒,一邊觀劇。窗外風清月朗;臺上琴聲悠揚。扮演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演員細膩生動的表演,把人們帶入一種柔美纏綿的藝術境界。直到月上中天,戲方收場,官員們都紛紛向拱升祝賀劇本的成功。

第二天一早,趙執信還沒起床,洪升便趕到他的寓所。二人來不及寒暄,洪升面帶驚色曰:“出事了!”

趙執信邊起邊問:“何事?”

“觀劇一事被給事中黃六鴻告發了!聽說名單上第一個就是你。”

“告到哪裡?”

“西曹。”

趙執信記想上次論詩,當面指出黃六鴻詩中浮華的毛病,得罪了齷齪小人,便說:“姓黃的昨晚沒在場,不知底細,咱們儘量不要連累別人。”

“嗯,”洪升說,“今天西曹可能要審理,我回去準備一下。”

洪升剛走,西曹便派人來傳趙執信,趙執信隨來人來到西曹。

“趙大人,昨晚的戲演得好吧?”西曹長官面帶冷笑。

“很好。”趙執信平靜地回答。

“佟皇后喪期末滿,張樂歡娛不太合適吧?”西曹長官單刀直入逼向執信。

趙執信不語,心中氣道:“假正經!前天你不也偷請戲班演過戲嗎!?”

西曹長官又問一同看戲的還有誰,執信矢口否認,西曹暗中向執信索賄,也被斷然拒絕!趙執信軟硬不吃惹怒了西曹,加之執信平時恃才傲物得罪了一班權貴,他們乘機添油加醋,要西曹嚴懲趙執信。

且說長生殿案發後,趙執信還認為不過是走走過場而巳,哪裡料到這班權奸竟玩弄起借刀殺人的伎倆,他致書吏部,聲稱突患眼疾雙目失明,請求辭官回鄉。

當時朝中派系鬥爭複雜,各派互相傾軋。黃六鴻受派系頭目的唆使,密告西曹曰:“吾觀趙某眼疾有詐,有一法可探知虛實。”於是他如此這般說出一條毒計。

第二天,西曹提審趙執信,只見堂上放一口大鍋,裡面盛滿了燒開的豆油.等趙執信用竹竿打道蹣中山而來,便有兩名差役走上前去,架著執信從滾油中淌過。只聽執信慘叫一聲昏迷過去。

為了掩蓋其濫用刑具的罪責,西曹匆匆宣佈革去趙執信的官職,派人把他送回寓所。

且說趙執信回到寓所,換下靴子卻安然無恙!原來黃六鴻的毒計被一位在西曹任職的官員偷聽到了,這人便是趙執信任山西主考時中舉的田存儉。他入仕後對趙執信的感情一直很深,當晚聽恩師有此大難,便連夜趕到執信寓所送信,並幫助恩師想出了一個應對的法子;在長筒靴子上刷幾層大漆,外面又貼上一層布,瞞過了西曹。

為了防止黃六鴻等再下毒手,趙執信便帶領家人急速離京,一面派人用快馬趕回山東家中,假說自己已死,讓家裡置棺出殯,一面換了便裝繞道還鄉。果然,黃六鴻一夥仍懷疑趙執信眼病是假,派親信到山東青州府顏神鎮趙執信的老家打探。來人走到趙家一看,家裡正披麻帶孝給趙執信出殯,使回京覆命去了。

從此剛剛二十八歲的趙執信使結束了十年的仕宦生涯。

當時京都曾有人寫下這樣的詩句,對他的才華和遭遇表示惋惜:“秋谷(趙執信的字)才華迥絕儔,少年科第盡風流,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

趙執信被罷官後,同年初冬離開北京返家時寫下《出都》詩:"事往渾如夢,憂來豈有端,罷官憐酒失,去國覺天寒,北闕煙中遠,西山馬首寬,十年一揮手,今日別長安 。"

從削職還鄉到六十三歲是趙執信的漫遊時期,期間,除斷續家居外,大部分時間浪跡江湖。他東至黃海,西到嵩山,南到廣州,北至天津。遊歷的地區除山東外,有河北、河南、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特別是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他前後到過五次,最後一次竟在蘇州住了四年。多次的漫遊,使他逐漸深入社會,接近人民。他由官場的黑暗逐漸認識到社會的黑暗;由個人的不幸逐漸認識到人民的苦難。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現實主義詩篇。如:反映蟲災的《紀蝗》;反映水災的《大堤歎》、《碧波行》;反映旱災的《紀旱》、《久旱》;反映雹災的《刈麥二十韻》。反映農民暴動的《氓入城行》則是他現實主義詩篇的頂峰。在詩歌理論上,他對王士禎的"神韻說"持不同見解,這些不同見解,主要收集在他的詩話《談龍錄》裡。

雍正三年(1725年),六十三歲的趙執信結束了他的漫遊生活。返回故里。次年,退居因園。雍正十一年(1733)冬,趙執信病目致盲,不能複見文字,目盲以後,詩歌創作仍然不斷,他在乾隆九年的(1744)年秋的《題幼子慶賦稿》中說到:"餘盲目病廢十二載於茲矣"。在這十二年間,他的詩歌、文章全是口述其子,然後再由其子執筆記錄,直到是年十一月以八十三歲高齡卒於故里。

趙執信有六男四女十個孩子,小女兒趙慈長於吟詩作詞。《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將趙執信、趙慈父女與東漢蔡邕、蔡文姬父女相提並論,評價甚高。

趙執信的著作已經刊行的有《飴山詩集》十九卷,《飴山文集》十二卷,《詩餘》一卷,《談龍錄》一卷,《聲調譜》一卷,《禮俗權衡》兩卷等。

晚年退居別墅因園。家藏書極多,"飴山堂"藏書樓中,圖籍插架,古文集最豐。卒後,其藏書歸於李文藻。著有《因園集》、《飴山堂集》、《聲調譜》、《談龍錄》、《禮俗權衡》等。

現錄趙執信詩十一首與大家共賞:

【螢火】

和雨還穿戶,經風忽過牆。雖緣草成質,不借月為光。

解識幽人意,請今聊處囊。君看落空闊,何異大星芒。

【昭陽湖行書所見】

屋角參差漏晚暉,黃頭閑緝綠蓑衣。

倦來枕石無人喚,鵝鴨如雲解自歸。

【望匡爐不可見】

香爐煙散半湖雲,舟入荷陂水又分。

卻羨沙頭雙白鷺,潛隨明月過匡君。

【金陵雜感六首(選一)】

深宮燕子弄歌喉,粉墨尚書作部頭。

瞥眼君臣成院本,輸他叔寶最風流。

【歸舟】

望齊門外望青州,一室歡聲入棹謳。

十幅風帆半城月,最難圖畫是歸舟。

【曉風鳶學江東體】

節候遷移物象分,春深城野見紛紜。

偶緣塗飾能成質,才有因依便如雲。

線影暗憑童稚引,風聲高逼帝天聞。

傷鴻病鶴知多少,息羽垂頭合讓君。

【寄洪昉思】

垂堂高坐本難安,身外鴻毛擲一官。

獨抱焦桐俯流水,哀音還為董庭蘭。

【即目】

煙外風翻數點鴉,板牆欹處夕陽斜。

空庭客去閉門晚,零落一堆紅豆花。

【秋暮吟望】

小閣高棲老一枝,閑吟了不為秋悲。

寒山常帶斜陽色,新月偏明落葉時。

煙水極天鴻有影,霜風卷地菊無姿。

二更短燭三升酒,北斗低橫未擬窺。

【山行雜詩四首(選一)】

嶺路盤盤行欲迷,晚來霜霰忽淒淒。

林間風過猶兼葉,澗底寒輕已作泥。

馬足蹙時疑地盡,溪雲多處覺天低。

倦游莫訝驚心數,歲暮空山鳥亂啼。

【村舍】

亂峰重疊水橫斜,村舍依稀在若耶。

垂老漸能分菽麥,全家合得住煙霞。

催風筍作低頭竹,傾日葵開衛足花。

雨玩山姿晴對月,莫辭閑澹送生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