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鄭百重的山水萬象

《溪山行旅圖》 鄭百重

1995年他旅居美國後, 在紐約等前衛藝術產生的地方, 新潮藝術非常多, 因為有了距離, 他開始重新審視中國自己的繪畫藝術, 他發現有很多東西還沒學過, 還沒認真去研究過, 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挖掘與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尤其是中國山水畫。

他告訴記者, 六朝

鄭百重 作

大家看百重

馮 遠

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中國文聯副主席

中國美協副主席

鄭百重先生, 以及像他這樣一批注重色彩引入繪畫, 甚至於注重以色當墨的這一批藝術實踐家, 使得今天的中國畫走出了別樣的面貌。 鄭百重的青綠山水讓中國當代山水畫走進了一片璀璨明媚的春光, 這是中國繪畫非常重要的一次變革。 我認為這是中華山水畫在現當代多元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條路, 也從鄭百重藝術實踐經驗上, 我相信今後還有一批青年人會順著這條路繼續探索下去。

范 迪 安

中國美術館館長

中國美協副主席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鄭百重的青綠山水有著鮮明的藝術特點。 首先, 他十分注重畫面的整體營構, 追求的是磅礴的氣勢和壯美的意境, 在這方面, 可見他對山水畫傳統中的唐宋風貌情有獨鍾, 有一種宏攬自然山川的壯闊情懷, 著重表現的是“大山大水”所呈現出來的博大氣象, 在作品中突出地體現出以“勢”取勝的特徵, 這與他豪爽的性情、開闊的胸懷有關, 更透溢出他用濃墨重彩為祖國山河立傳的志向, 體現了一位當代畫家既向傳統經典學習, 更重在體現時代精神的學術追求。

其次, 將水墨寫意的語彙與青綠重彩相結合也是他藝術的一個鮮明特徵。 他在中國畫上有全面的修養,這使得他在研究的過程中努力打通水墨寫意與工細重彩之間的界限,用寫意的感受駕馭重彩的技巧,用青綠的語言表現寫意的精神,從而使畫面達到如同“水墨淋漓”般的“墨彩淋漓”。在這方面,他投入了長期的探索,由此避免了重彩可能滯澀呆板的弊端,而是充滿了文人畫的靈動意境。可以說,他在這方面發展了中國青綠山水的傳統,形成了新的時代氣象。

《百年樹人千年樹木》 鄭百重 作

鄭 欣 淼

故宮研究院院長

鄭百重以山水畫特別是青綠山水為世所矚目。青綠山水從唐宋的二李(李思訓、李昭道)、二趙(趙伯駒、趙伯驌)一路下來,曾蔚為大觀。元代審美趣味丕變,山水趨向寫意,青綠山水雖亦開新面,終究發展不快。數百年來,在千峰競秀的山水畫壇上青綠山水不絕如縷,但難免衰微的局面。鄭百重鍾情於青綠山水,當屬難能可貴,但這肯定是一條需要特別付出的艱難之路,需要在繼承傳統上努力創新的藝術勇氣。

楊 之 光

(1930年-2016年)

原廣州美術學院教授

嶺南美術專修學院院長

百重的山水畫兼有花卉畫靈動的長處,花卉近看取色,察其神微,山水遠觀取勢,取其氣魄。百重的山水畫能近看,如“風吹草低見牛羊”中葦草,一草一木以至羊群,以畫肖像之法處之;而畫遠山彼岸,用一筆劃。在他的技法中,雖以傳統筆墨為主,但不難發現他處理遠近透視,色彩的冷暖對比,及又融入了諸多西法。

自古以來中國畫家畫瀑布者眾多,但百重畫瀑布,我感到他是在為瀑布傳神寫照,一氣呵成的筆墨技巧,表現出一種氣勢迫人的真實感。如不是作者對景作嚴格的觀察揣摹,就畫不出水流的疏密聚散,巨細相間的變化,有如聞音樂之節奏聲。

看來百重的成功,對生活的深入觀察仍是第一位的,這是中國畫論之精髓。

《神龍騰宵漢》 鄭百重 作

薛 永 年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曾指出,水墨畫語言的核心在筆墨,重彩畫語言的要義在筆彩。而鄭百重恰恰把握了水墨畫語言與重彩畫語言的核心與要義。之所以如此,在於他在理論和實踐上抓住了兩大關鍵。一是“以書入畫”,潛心書法篆刻,為筆墨和筆彩中的用筆打下了良好基礎。二是“以史入畫”,精研古近畫史,不僅精研畫法源流與畫風嬗變,而且從畫理畫法層面斟酌取捨化為我有 ,尤其能在創作中 ,通過點與線 、線與面、墨與色、幹與濕、方與圓、虛與實等因素的多樣對立統一,在意象生成和圖式運用中表現乾旋坤轉的造化之理,使設計性與隨機性、視覺性與文化性統一起來,從而形成了“集大成而開生面”的面目。

邵 大 箴

中國美協書記處書記兼《美術》月刊主編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讀鄭百重的山水畫,清晰地感覺到他對古代中國畫遺產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他既十分尊崇元明清以前唐宋院體畫重視造型和色彩的傳統,又仰慕之後文人畫在筆墨寫意方面所達到的高度。他認為,這兩種不同表達方式的內在精神一致,都值得認真承繼和發揚。不論他的山水畫題材取自何處,他都通過自己認真的觀察和體驗,訴諸於畫面濃郁的情,構建富有詩意的畫境。因為堅持以自然為師,表達真情實感,又善於營造畫面,他的作品首先以畫面的整體氣勢、匠心獨運的構圖、亮麗而和諧的色彩引人注目,而後又以精妙的細節和富有情趣的筆墨耐人尋味。就作品構圖來說,畫面充實感是他作品的特點,以“實”求雄渾的力感,又以實中有虛形成的神韻賦予畫面似音樂般的節奏。

《清涼世界》 鄭百重 作

劉 曦 林

中國美術館研究員

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著名美術史論家

百重的山水畫,在我的感覺裡是由寫意的內在趨動而發,經由寫實的造型和浪漫的處理而實現,最後傳達出來的是意境。這其中有許多將悖論化為辯證統一關係的節點。正如中國的道家崇尚“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然而那音樂總要通過有聲,那繪畫總要通過有形來實現,總要找到一個“窺意象而運行”的仲介。百重工謹的有著唐、宋傳統的山水畫,很容易因其工謹而削弱主觀的精神表現,其濃麗的色又極易停留於眩目的表層,而他能從這悖論中走出而實現藝術格調的昇華,除了造型、色彩、筆墨自身的控制即恰到好處的把握之外,中國文化的全面修養是他也是整體中國畫的救命符。

尚 輝

《美術》執行主編

在從水墨轉換為色墨中,百重以書法化的用筆解決“色”與“墨”的矛盾。或水破色,或色撞墨,或水色互滲,或墨色互融,都以書法化的用筆作為“色”與“紙”的仲介,從而將“色”有機地融入水墨中。因此,色彩為他的山水帶來明朗的基調,雖明快卻不豔麗,雖豐富卻不駁雜,雖厚重卻不呆板。色彩像他的水墨一樣,順手擒來,隨處生髮,點石成金。色彩是他的藝術特徵的一個重要方面,他不是張大千式的潑彩,也不是劉海粟式的積彩,而是將渲染與書法化用筆融為一體的融滲,在用色處見筆趣,在揮寫中見色彩。

從傳統文化畫的意趣看,鄭百重的作品增加了許多平面視覺的審美性,他的入世心態,他的明朗性格乃至作品本身的繪畫性,已離傳統文人畫甚遠。但從歐美異質化的視角,或者從後現代藝術語境來觀測,他的山水畫依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品格,在某種意義上,正是他作品的文化性提升了他整個藝術創作的品質,也使他的筆墨與造型﹑水墨與色彩看似難以統一的矛盾迎刃而解。

《五星出東方》 鄭百重 作

《星漢燦爛》 鄭百重 作

就內涵而言,百重顯然繼承了傳統山水畫反映人與自然親切關係,生命溝通,物我相交,和諧之美,即“天人合一”的審美特性。但由於他沉潛於大自然之中,憑著學養、悟性和眼力,他有著自己獨到的審美發現。對現實的關注又使他自然融入時代、人生、歷史的觀念,故而豐富了作品的內涵。這兩種心態既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理積澱,在當代改革大潮中又有其現實依據,因而能敲開欣賞者的心扉。陽剛美與陰柔美兼備,靜態美與動態美結合,生活美與藝術美重迭,這些都構成了鄭百重山水內蘊較深較廣的容量。

在形式語言上,他“陶鑄前人,自出新機。”在他的作品中,往往用潑墨潑彩構成雲煙變幻的總體氣勢,複又隨機應變,施以枯舉焦墨勾勒皴點,或作密林枝柯交錯,或作人物悠遊其間,或作激流飛瀑,或作突厄山嶺。由於經營位置的精心,筆墨技法的純熟,濃淡幹濕、疏密虛實的得當,畫面上多具有蒼潤、空蒙的意味。

《柏林博物館》鄭百重 作

《巴塞羅拿的藍天》 鄭百重 作

鄭百重 作

他在中國畫上有全面的修養,這使得他在研究的過程中努力打通水墨寫意與工細重彩之間的界限,用寫意的感受駕馭重彩的技巧,用青綠的語言表現寫意的精神,從而使畫面達到如同“水墨淋漓”般的“墨彩淋漓”。在這方面,他投入了長期的探索,由此避免了重彩可能滯澀呆板的弊端,而是充滿了文人畫的靈動意境。可以說,他在這方面發展了中國青綠山水的傳統,形成了新的時代氣象。

《百年樹人千年樹木》 鄭百重 作

鄭 欣 淼

故宮研究院院長

鄭百重以山水畫特別是青綠山水為世所矚目。青綠山水從唐宋的二李(李思訓、李昭道)、二趙(趙伯駒、趙伯驌)一路下來,曾蔚為大觀。元代審美趣味丕變,山水趨向寫意,青綠山水雖亦開新面,終究發展不快。數百年來,在千峰競秀的山水畫壇上青綠山水不絕如縷,但難免衰微的局面。鄭百重鍾情於青綠山水,當屬難能可貴,但這肯定是一條需要特別付出的艱難之路,需要在繼承傳統上努力創新的藝術勇氣。

楊 之 光

(1930年-2016年)

原廣州美術學院教授

嶺南美術專修學院院長

百重的山水畫兼有花卉畫靈動的長處,花卉近看取色,察其神微,山水遠觀取勢,取其氣魄。百重的山水畫能近看,如“風吹草低見牛羊”中葦草,一草一木以至羊群,以畫肖像之法處之;而畫遠山彼岸,用一筆劃。在他的技法中,雖以傳統筆墨為主,但不難發現他處理遠近透視,色彩的冷暖對比,及又融入了諸多西法。

自古以來中國畫家畫瀑布者眾多,但百重畫瀑布,我感到他是在為瀑布傳神寫照,一氣呵成的筆墨技巧,表現出一種氣勢迫人的真實感。如不是作者對景作嚴格的觀察揣摹,就畫不出水流的疏密聚散,巨細相間的變化,有如聞音樂之節奏聲。

看來百重的成功,對生活的深入觀察仍是第一位的,這是中國畫論之精髓。

《神龍騰宵漢》 鄭百重 作

薛 永 年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曾指出,水墨畫語言的核心在筆墨,重彩畫語言的要義在筆彩。而鄭百重恰恰把握了水墨畫語言與重彩畫語言的核心與要義。之所以如此,在於他在理論和實踐上抓住了兩大關鍵。一是“以書入畫”,潛心書法篆刻,為筆墨和筆彩中的用筆打下了良好基礎。二是“以史入畫”,精研古近畫史,不僅精研畫法源流與畫風嬗變,而且從畫理畫法層面斟酌取捨化為我有 ,尤其能在創作中 ,通過點與線 、線與面、墨與色、幹與濕、方與圓、虛與實等因素的多樣對立統一,在意象生成和圖式運用中表現乾旋坤轉的造化之理,使設計性與隨機性、視覺性與文化性統一起來,從而形成了“集大成而開生面”的面目。

邵 大 箴

中國美協書記處書記兼《美術》月刊主編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讀鄭百重的山水畫,清晰地感覺到他對古代中國畫遺產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他既十分尊崇元明清以前唐宋院體畫重視造型和色彩的傳統,又仰慕之後文人畫在筆墨寫意方面所達到的高度。他認為,這兩種不同表達方式的內在精神一致,都值得認真承繼和發揚。不論他的山水畫題材取自何處,他都通過自己認真的觀察和體驗,訴諸於畫面濃郁的情,構建富有詩意的畫境。因為堅持以自然為師,表達真情實感,又善於營造畫面,他的作品首先以畫面的整體氣勢、匠心獨運的構圖、亮麗而和諧的色彩引人注目,而後又以精妙的細節和富有情趣的筆墨耐人尋味。就作品構圖來說,畫面充實感是他作品的特點,以“實”求雄渾的力感,又以實中有虛形成的神韻賦予畫面似音樂般的節奏。

《清涼世界》 鄭百重 作

劉 曦 林

中國美術館研究員

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著名美術史論家

百重的山水畫,在我的感覺裡是由寫意的內在趨動而發,經由寫實的造型和浪漫的處理而實現,最後傳達出來的是意境。這其中有許多將悖論化為辯證統一關係的節點。正如中國的道家崇尚“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然而那音樂總要通過有聲,那繪畫總要通過有形來實現,總要找到一個“窺意象而運行”的仲介。百重工謹的有著唐、宋傳統的山水畫,很容易因其工謹而削弱主觀的精神表現,其濃麗的色又極易停留於眩目的表層,而他能從這悖論中走出而實現藝術格調的昇華,除了造型、色彩、筆墨自身的控制即恰到好處的把握之外,中國文化的全面修養是他也是整體中國畫的救命符。

尚 輝

《美術》執行主編

在從水墨轉換為色墨中,百重以書法化的用筆解決“色”與“墨”的矛盾。或水破色,或色撞墨,或水色互滲,或墨色互融,都以書法化的用筆作為“色”與“紙”的仲介,從而將“色”有機地融入水墨中。因此,色彩為他的山水帶來明朗的基調,雖明快卻不豔麗,雖豐富卻不駁雜,雖厚重卻不呆板。色彩像他的水墨一樣,順手擒來,隨處生髮,點石成金。色彩是他的藝術特徵的一個重要方面,他不是張大千式的潑彩,也不是劉海粟式的積彩,而是將渲染與書法化用筆融為一體的融滲,在用色處見筆趣,在揮寫中見色彩。

從傳統文化畫的意趣看,鄭百重的作品增加了許多平面視覺的審美性,他的入世心態,他的明朗性格乃至作品本身的繪畫性,已離傳統文人畫甚遠。但從歐美異質化的視角,或者從後現代藝術語境來觀測,他的山水畫依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品格,在某種意義上,正是他作品的文化性提升了他整個藝術創作的品質,也使他的筆墨與造型﹑水墨與色彩看似難以統一的矛盾迎刃而解。

《五星出東方》 鄭百重 作

《星漢燦爛》 鄭百重 作

就內涵而言,百重顯然繼承了傳統山水畫反映人與自然親切關係,生命溝通,物我相交,和諧之美,即“天人合一”的審美特性。但由於他沉潛於大自然之中,憑著學養、悟性和眼力,他有著自己獨到的審美發現。對現實的關注又使他自然融入時代、人生、歷史的觀念,故而豐富了作品的內涵。這兩種心態既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理積澱,在當代改革大潮中又有其現實依據,因而能敲開欣賞者的心扉。陽剛美與陰柔美兼備,靜態美與動態美結合,生活美與藝術美重迭,這些都構成了鄭百重山水內蘊較深較廣的容量。

在形式語言上,他“陶鑄前人,自出新機。”在他的作品中,往往用潑墨潑彩構成雲煙變幻的總體氣勢,複又隨機應變,施以枯舉焦墨勾勒皴點,或作密林枝柯交錯,或作人物悠遊其間,或作激流飛瀑,或作突厄山嶺。由於經營位置的精心,筆墨技法的純熟,濃淡幹濕、疏密虛實的得當,畫面上多具有蒼潤、空蒙的意味。

《柏林博物館》鄭百重 作

《巴塞羅拿的藍天》 鄭百重 作

鄭百重 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