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2018年中國焦化行業經濟運行情況與展望

一、焦化行業發展環境的新變化

焦化行業經濟運行狀況的變化, 市場的峰迴路轉, 起始於2016年的二季度, 分析原因有五點主要因素。

一是我國宏觀經濟穩中向好。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資料顯示, 2016年我國GDP增長6.7%, 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8803.2億元, 同比增長8.5%;2017年我國GDP增長6.9%, 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為75187.1億元, 同比增長21.0%, 增速比2016年加快12.5個百分點。 據海關統計, 2017年我國外貿出口總值為15.33萬億元, 同比增長10.8%;同時, 全球經濟復蘇趨於明顯, 據有關機構統計, 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及其它發展中國家的經濟75%呈現正增長,

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環境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是煤鋼去產能初顯市場規範效應。

2016年國務院下發檔, 將鋼鐵、煤炭作為工業行業去產能的重點行業, 對煤鋼行業的市場規範和調整作用成效明顯。 李克強總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5年鋼鐵去產能1.7億噸, 煤炭去產能8億噸。 去產能不僅僅是簡單的減量問題, 是國家推進煤鋼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規範發展、綠色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 通過對煤鋼企業貫徹落實環保、能耗、品質、安全、技術等法規和產業政策等情況的督察, 對違規項目、落後產能、劣質產品的清理, 有效地改善了市場環境, 同時也整治了市場供需的虛假混亂現象。

尤其是鋼鐵行業徹底取締“地條鋼”的舉措(取締產能1.4億噸、企業600多家),

對鋼鐵市場供需矛盾的調節, 市場的規範化、公平、公開、公正性起到了關鍵作用。 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資料顯示, 2016年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6倍(實際也是2.2倍), 石油加工、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7倍。 2017年, 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實現利潤為1773.36億元, 同比增利1524.84億元, 增幅6.14倍;煤炭行業實現利潤2959億元, 同比增長2.9倍。

三是煤焦鋼市場供需狀況趨於平衡。

煤焦鋼企業經過近幾年的分化調整, 某些違規企業正在被強制退出, 不少競爭力較弱和僵屍企業也在逐步退出, 行業的實際生產能力肯定是有了一定的下降, 加之近幾年企業庫存和社會庫存的壓減, 同時又保持了的鋼材一定量出口(2016年出口鋼材1.08億噸,

同比下降3.8%;2017年出口7857萬噸, 同比減少30.48%)以及環保、交通運輸的強化監管影響, 煤焦鋼市場的供需狀況達到了新的平衡, 甚至某些地區和時段的供需出現偏緊態勢, 從而促成了煤焦鋼市場價格的大幅反彈。 這再次證明, 市場供需狀況和產品價值是決定價格的基本規律。 煤炭和鋼鐵行業發展形勢的變化, 對焦化行業產生了重要影響。

據中國煉焦行業協會統計, 截止到2015年底, 我國焦化行業焦炭產能為6.87億噸, 焦化生產企業600家左右, 當年產量4.48億噸, 同比下降6.5%;出口焦炭986萬噸, 也是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 2016年, 全國焦炭產量為4.49億噸, 同比增長0.6%。 國內焦炭出口1021萬噸, 同比增長3.6%。 2016年, 國內煉焦精煤生產量43367.7萬噸, 同比下降10.44%;消耗量53391萬噸,

同比增長1.17%;

2017年全國焦炭產量為4.31億噸, 同比下降3.3%, 其中鋼鐵聯合企業焦化廠為11265.5萬噸, 同比下降1.93%, 其它焦化企業為31877.1萬噸, 同比下降3.73%。 國內焦炭出口809.54萬噸(世界焦炭的出口量2100多萬噸/年, 中國約占47%), 同比下降20.71%, 出口平均價格266.89美元/噸, 同比上漲88.81%。 2017年國內煉焦精煤產量為44557萬噸, 同比增長0.28%;煉焦煤消耗量為51451萬噸, 同比下降3.63%。

2017年進口我國焦炭前三位國家的格局發生了變化, 分別是印度、日本和馬拉西亞, 2016年的第三位南非被馬拉西亞替代。 第一位印度的進口量從2016年的270萬噸下降到到161萬噸, 下降了67.7%;第二位日本的進口量從2016年的222萬噸下降到116萬噸, 下降了91.38%, 馬來西亞從2016年的第9位躍升到2017年的第三位, 進口量從2016年的35萬噸增加到2017年的65萬噸, 增長了85.7%。

2017年太原海關出口的焦炭及半焦為534.33萬噸, 占全國出口總量的66%, 排位第一。

2016年, 全國進口煉焦煤5930.7萬噸, 同比增長23.72%;平均價格為78.25美元/噸, 同比下降1.6%。 雖然平均價格低於2015年水準, 但從10月份開始, 進口煉焦煤價格呈大幅上漲趨勢, 12月份比9月份價格上漲了70.17美元/噸。 2017年進口煉焦煤為6990.07萬噸, 同比增長17.86%, 平均價格為133.73美元/噸, 同比上漲70.90%。 其中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的煉焦精煤價格平均分別為183.1美元/噸和132.6美元/噸, 蒙古煉焦煤(原煤)價格為74.64美元/噸。 2017年, 我國進口煉焦煤排名前三位的國家是澳大利亞、蒙古和俄羅斯, 分別占總進口量的44.32%、37.58%和6.61%。

2017年, 生鐵產量為7.11億噸, 同比增長1.8%;粗鋼產量為8.32億噸, 同比增長5.7%, 但是焦炭產量卻呈現下跌態勢(下降3.3%)。 其原因與焦化企業嚴格限產及轉爐鋼廢鋼消費量的增加有重要關係。 2017年大多數焦化企業也實現了盈利。為處於極端艱難中的焦化企業,推進深化改革、轉型升級、優化結構、綠色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調整機遇。

四是市場競爭力仍是企業的立身之本。

俗話說,只有不好的企業沒有不好的行業。即便是在2015年鋼鐵、焦化行業經營最困難的時期,各企業通過技術、管理措施和商業模式創新,仍有40%多的企業有盈利。例如,寶鋼化工、鞍鋼化工、本鋼焦化、馬鋼焦化、太鋼焦化、京唐焦化、旭陽焦化、山東榮信焦化、山東金能科技、山東鐵雄科技等企業,年降本增效均達到上千萬或者上億元。總之,市場的變化是絕對的,市場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困難的形勢下能實現盈利,才是真正的有實力、有競爭力的企業,也才能稱得上是好企業。大變革會有大機遇,大挑戰才能有大作為,這也是被實踐一再證明的歷史經驗。

五是我國經濟發展處於政治和社會總體穩定的環境之中,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十八大以來的幾年中,黨中央和國家內政外交充分體現了大國的定力和擔當。內政上、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防風險、惠民生,特別是精准扶貧、教育、醫療、就業、環境及反腐等國民聚焦的問題都得到了明顯改善,全社會秩序總體穩定,外交方面:有效把控大國關係,積極推進“一帶一路”經濟合作,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了世界多數國家的認同。因此,總體上創造了較為穩定的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

二、焦化行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

主要問題:

一是焦化行業的經濟運行仍然處在新舊體制的轉換過程中,統一開放和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還有待完善。

二是焦化企業節能減排貫標達標任務緊迫而艱巨。

三是企業資金緊張、相互拖欠的經營風險、企業持續盈利的能力、風險控制能力還不夠穩定堅實。

四是企業科學決策、創新管理,建立高效經營運行機制、合理分配機制和人才培養機制還有待改進。

主要矛盾是: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與合理安排地方利益、企業利益、職工利益的矛盾;產業總體佈局調整、產品結構調整與國家法規政策調整和行業間利益合理分配的矛盾。

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在不同地區不同企業的情況會有所差異。但是核心的問題還是企業適應形勢變化、市場變化,有效控制經營風險的能力和競爭力問題。

三、2018年焦化行業發展趨勢

我國仍然是發展中的大國,國家制定的“兩個百年奮鬥目標”,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潛力和空間。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十三五”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有望保持中高速增長。毋容置疑,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仍需鋼鐵材料作為重要支撐。另外,從全球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合作分析,我國實施“一帶一路”和“走出去”發展戰略,實施鋼鐵產能合作,對焦炭的需求也會創造一定的生存和發展機遇。

同時,應清醒地認識到,鋼鐵去過剩產能任務依然艱巨,鋼鐵消費的減緩已經是大勢所趨,鋼鐵市場的穩定和效益的穩定還不能過於樂觀。作為與鋼鐵發展高度相關聯的焦化企業,同樣面臨著流動資金緊張、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市場不平等競爭及企業效益與履行社會責任如何兼顧的挑戰。2016年以來,雖然焦化企業盈利狀況得到一定改善,但是縱觀焦化行業整體發展形勢,焦炭產能過剩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焦炭價格長期利好的條件並不穩固。

總體判斷:2018年我國焦化市場的供需狀況,還是處於供過於求的局面,仍將在波動調整中運行,焦化企業的調整分化還將繼續演變。市場的波動變化除了用戶市場的穩定性影響外,環保合規達標的監管影響將是重要因素。另外,鋼鐵企業轉爐廢鋼消費量的增加,對焦炭需求的減量將逐步顯現(2017年重點統計企業轉爐廢鋼消耗量增加1500萬噸,同比增長49.94%;2016年世界電爐鋼比重平均25.7%,中國6.4%、美國6.7%、日本22%。按照有關業內人士的調查,明年以後每年將有100-120座電爐要建設,新增產能達2000-4000萬噸,應引起焦化生產企業的必要關注。

四、多措並舉,儘快實現能耗和環保達標

2012年以來,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環境治理的法規政策和相關標準,其中重點的是“環境保護法”及四個配套辦法,即《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按日連續處罰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28號)、《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查封、扣押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29號)、《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限制生產、停產整治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30號)和《企業事業單位環境資訊公開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31號)。這4個配套辦法和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一併於2015年1月1日起實施。

重要標準就是16171-2012“煉焦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准”。這些法規政策和標準,條件越來越細化、要求越來越嚴格、監管越來越強化。2017年10月1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確定,焦化行業將根據不同天氣狀況實施限產措施,延長結焦時間36小時或48小時。從發展趨勢看,限產錯峰生產有可能成為常態。

2017年9月13日國家環保部發佈了《排汙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範》(煉焦化學工業)HJ854—2017。2017年9月13日起實施。本標準規定了煉焦化學工業排汙單位排汙許可證申請與核發的基本情況填報要求、許可排放限值確定、實際排放量核算、合規判定的方法以及自行檢測、環境管理台賬與排汙許可證執行報告等環境管理要求,提出了煉焦化學工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要求。核發機關核發排汙許可證時,對位於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禁止建設區域內的、屬於國家或地方已明確規定予以淘汰或取締的煉焦化學工業排汙單位或者生產裝置,應不予核發煉焦化學工業排汙許可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本法規定:“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除依照本法規定繳納環境保護稅外,應當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焦化企業自己要算算帳,超標排放一年需繳多少稅款。焦化企業必須深刻認識到,環保治理、限產錯峰生產將成為常態,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的必然趨勢,,也是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環保達標已經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必備通行證,沒有迴旋的餘地,儘快做到節能減排達標是唯一選擇。

面對國家更加嚴格的環保政策、法規標準和嚴格督察形勢,各焦化企業首先要增強緊迫感。要生存就要千方百計想辦法,要將節能減排納入企業發展總體規劃,統籌考慮。認真研究制定具體的重點工作任務和目標規劃及相應的有效措施,力爭儘早達標。尤其是處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焦化企業更要加快行動。已建成投用環保設施,特別是近兩年投入運行的脫硫脫硝設施的企業,要抓好運行管理工作,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進一步完善提升技術流程和裝備水準,切實達到先進適用、高效經濟的運行效果。做好節能減排工作,既是當前的迫切任務,也是長遠的發展需要。因此,要培養建設一支節能減排工作高水準的專業技術團隊和高素質的員工隊伍,人才將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競爭力起著決定性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為企業改革發展發展指明了方向。

2017年大多數焦化企業也實現了盈利。為處於極端艱難中的焦化企業,推進深化改革、轉型升級、優化結構、綠色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調整機遇。

四是市場競爭力仍是企業的立身之本。

俗話說,只有不好的企業沒有不好的行業。即便是在2015年鋼鐵、焦化行業經營最困難的時期,各企業通過技術、管理措施和商業模式創新,仍有40%多的企業有盈利。例如,寶鋼化工、鞍鋼化工、本鋼焦化、馬鋼焦化、太鋼焦化、京唐焦化、旭陽焦化、山東榮信焦化、山東金能科技、山東鐵雄科技等企業,年降本增效均達到上千萬或者上億元。總之,市場的變化是絕對的,市場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困難的形勢下能實現盈利,才是真正的有實力、有競爭力的企業,也才能稱得上是好企業。大變革會有大機遇,大挑戰才能有大作為,這也是被實踐一再證明的歷史經驗。

五是我國經濟發展處於政治和社會總體穩定的環境之中,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十八大以來的幾年中,黨中央和國家內政外交充分體現了大國的定力和擔當。內政上、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防風險、惠民生,特別是精准扶貧、教育、醫療、就業、環境及反腐等國民聚焦的問題都得到了明顯改善,全社會秩序總體穩定,外交方面:有效把控大國關係,積極推進“一帶一路”經濟合作,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了世界多數國家的認同。因此,總體上創造了較為穩定的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

二、焦化行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

主要問題:

一是焦化行業的經濟運行仍然處在新舊體制的轉換過程中,統一開放和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還有待完善。

二是焦化企業節能減排貫標達標任務緊迫而艱巨。

三是企業資金緊張、相互拖欠的經營風險、企業持續盈利的能力、風險控制能力還不夠穩定堅實。

四是企業科學決策、創新管理,建立高效經營運行機制、合理分配機制和人才培養機制還有待改進。

主要矛盾是: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與合理安排地方利益、企業利益、職工利益的矛盾;產業總體佈局調整、產品結構調整與國家法規政策調整和行業間利益合理分配的矛盾。

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在不同地區不同企業的情況會有所差異。但是核心的問題還是企業適應形勢變化、市場變化,有效控制經營風險的能力和競爭力問題。

三、2018年焦化行業發展趨勢

我國仍然是發展中的大國,國家制定的“兩個百年奮鬥目標”,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潛力和空間。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十三五”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有望保持中高速增長。毋容置疑,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仍需鋼鐵材料作為重要支撐。另外,從全球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合作分析,我國實施“一帶一路”和“走出去”發展戰略,實施鋼鐵產能合作,對焦炭的需求也會創造一定的生存和發展機遇。

同時,應清醒地認識到,鋼鐵去過剩產能任務依然艱巨,鋼鐵消費的減緩已經是大勢所趨,鋼鐵市場的穩定和效益的穩定還不能過於樂觀。作為與鋼鐵發展高度相關聯的焦化企業,同樣面臨著流動資金緊張、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市場不平等競爭及企業效益與履行社會責任如何兼顧的挑戰。2016年以來,雖然焦化企業盈利狀況得到一定改善,但是縱觀焦化行業整體發展形勢,焦炭產能過剩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焦炭價格長期利好的條件並不穩固。

總體判斷:2018年我國焦化市場的供需狀況,還是處於供過於求的局面,仍將在波動調整中運行,焦化企業的調整分化還將繼續演變。市場的波動變化除了用戶市場的穩定性影響外,環保合規達標的監管影響將是重要因素。另外,鋼鐵企業轉爐廢鋼消費量的增加,對焦炭需求的減量將逐步顯現(2017年重點統計企業轉爐廢鋼消耗量增加1500萬噸,同比增長49.94%;2016年世界電爐鋼比重平均25.7%,中國6.4%、美國6.7%、日本22%。按照有關業內人士的調查,明年以後每年將有100-120座電爐要建設,新增產能達2000-4000萬噸,應引起焦化生產企業的必要關注。

四、多措並舉,儘快實現能耗和環保達標

2012年以來,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環境治理的法規政策和相關標準,其中重點的是“環境保護法”及四個配套辦法,即《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按日連續處罰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28號)、《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查封、扣押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29號)、《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限制生產、停產整治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30號)和《企業事業單位環境資訊公開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31號)。這4個配套辦法和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一併於2015年1月1日起實施。

重要標準就是16171-2012“煉焦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准”。這些法規政策和標準,條件越來越細化、要求越來越嚴格、監管越來越強化。2017年10月1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確定,焦化行業將根據不同天氣狀況實施限產措施,延長結焦時間36小時或48小時。從發展趨勢看,限產錯峰生產有可能成為常態。

2017年9月13日國家環保部發佈了《排汙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範》(煉焦化學工業)HJ854—2017。2017年9月13日起實施。本標準規定了煉焦化學工業排汙單位排汙許可證申請與核發的基本情況填報要求、許可排放限值確定、實際排放量核算、合規判定的方法以及自行檢測、環境管理台賬與排汙許可證執行報告等環境管理要求,提出了煉焦化學工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要求。核發機關核發排汙許可證時,對位於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禁止建設區域內的、屬於國家或地方已明確規定予以淘汰或取締的煉焦化學工業排汙單位或者生產裝置,應不予核發煉焦化學工業排汙許可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本法規定:“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除依照本法規定繳納環境保護稅外,應當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焦化企業自己要算算帳,超標排放一年需繳多少稅款。焦化企業必須深刻認識到,環保治理、限產錯峰生產將成為常態,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的必然趨勢,,也是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環保達標已經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必備通行證,沒有迴旋的餘地,儘快做到節能減排達標是唯一選擇。

面對國家更加嚴格的環保政策、法規標準和嚴格督察形勢,各焦化企業首先要增強緊迫感。要生存就要千方百計想辦法,要將節能減排納入企業發展總體規劃,統籌考慮。認真研究制定具體的重點工作任務和目標規劃及相應的有效措施,力爭儘早達標。尤其是處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焦化企業更要加快行動。已建成投用環保設施,特別是近兩年投入運行的脫硫脫硝設施的企業,要抓好運行管理工作,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進一步完善提升技術流程和裝備水準,切實達到先進適用、高效經濟的運行效果。做好節能減排工作,既是當前的迫切任務,也是長遠的發展需要。因此,要培養建設一支節能減排工作高水準的專業技術團隊和高素質的員工隊伍,人才將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競爭力起著決定性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為企業改革發展發展指明了方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