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盆景藝術,慰籍人的心靈

【盆景人感悟】

文|福建廈門@周英志

心是個口袋, 什麼都不裝時叫心靈, 裝一點時叫心眼, 多裝時叫心計, 裝更多時叫心機, 裝得太多就叫心事了。 我們常常執著于近在咫尺的功利, 執著於絢麗多姿的生活, 執著於沒有結果的愛情, 很容易陷入不堪重負的狀態。 其實, 放下一點, 就會得到更多。 會放下的人, 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才會活得更灑脫!

▼盆景佳作欣賞

文學藝術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結合的邊緣藝術。

是人類社會意識形態之一。 它濃縮各類藝術於一身, 是形象地反應社會生活, 表現社會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的載體。 盆景藝術也是一門邊緣藝術, 它吸收和運用園藝、繪畫、雕塑、詩詞、制陶等藝術手法, 通過對自然情景再現的藝術表現, 是人們對自然、對社會的審美思想和藝術感情體現的載體。 因此, 盆景藝術覆含著豐富而濃厚的文學藝術。

“每當想起他,我就會看看這些盆景”

丈夫去世留下80餘盆盆景,

老伴續養十九載傳承綠色夢想

文|十堰晚報記者 曾 雨

圖|十堰晚報記者 劉成臣

林善翠老人把對丈夫的思念之情都寄託在滿園的盆景上,她每天按時照料它們。

在湖北省十堰市豔湖社區東風41小學對面,一個車庫平臺上綠意盎然,100多盆盆景擺放有序,恰似一個空中花園。今年83歲的林善翠是這些盆景的主人之一,從1985年起,包括林善翠和她丈夫在內的6人共同養護這些盆景,距今已有33年。1999年林善翠的丈夫過世後,她繼續養盆景。19年來,照料這些盆景成為她對丈夫的一種懷念方式。

平臺綠意盎然,走進一看似空中花園

林善翠十分愛惜這些丈夫生前留下來的盆景。

2018年4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豔湖社區東風41小學。從雲南路往旁邊的居民樓看去,一個平臺上露出一盆盆的盆景,綠意盎然。記者沿著一個鐵架樓梯攀爬到平臺,隔著一道鐵門,只見平臺上擺滿各式盆景,仿佛置身於一個空中花園。

經過打聽,記者聯繫到這些盆景的主人之一林善翠老人。據瞭解,林善翠今年83歲,祖籍浙江寧波,1969年舉家從長春來到十堰,支援二汽建設。

林善翠將記者帶入園內,只見盆景錯落有致,擺放著對節白蠟、中華文母等不同品種的盆景,達80多盆。它們形態古雅,賞心悅目。為方便澆水,平臺上接有水管。平時,林善翠就用水瓢給盆景澆水。此外,還有小凳子,可以在院內坐下休息,十分愜意。

園內一個桌面上寫有毛筆字,字體秀麗,和一旁的盆景相得益彰。“這是一位老師傅閒時練字留下的。他是盆景主人之一,因上了年紀,住得遠,很少來。”林善翠告訴記者,和別的盆景主人不同,她的愛好就只有盆景,而且住得近,幾乎天天都過來打理。

林善翠告訴記者,這些盆景是她和丈夫蔣錫山及4位工友一起栽培的,從1985年開始,距今已有33個年頭。當年,幾人因盆景愛好聚到一起,共同開發了這塊車庫頂上的閒置平臺。

為了豐富盆景品種,蔣錫山和4位工友四處尋找好樹苗,然後一起研究。在不斷栽培、修剪盆景的過程中,他們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不過,蔣錫山過世後,有的工友搬了家,有的工友要照顧孫子,大家便很少再聚。

記者看到,除了這個露天平臺,在一旁林善翠家中的陽臺上,也養有不少盆景。“園子內已經放滿了,便拿了一些盆景擺在家裡。”林善翠介紹,總共算下來,她養的盆景多達80餘盆。

帶著對丈夫的思念

她續養盆景十九載

轉眼十九載過去,林善翠愛上了盆景藝術,也找到了心靈慰藉。

林善翠等幾位老人曾是十堰市盆景協會的會員,這些盆景還參加過市總工會或協會組織的盆景比賽,並獲得過名次。

事實上,林善翠養盆景是從1999年開始的。那年丈夫過世,她便接手丈夫所養的80餘盆盆景,當時,她還是個“門外漢”。“在這之前,一直都是丈夫打理,我很少插手,根本不會養盆景。”林善翠告訴記者,丈夫臨走前,囑咐她把這些盆景處理了,或送人或出售都行,但她捨不得,便自己接手養了下來。

林善翠說,她和丈夫相濡以沫,走南闖北,從老家浙江寧波到上海,又從上海到長春,最終在十堰落腳。“到十堰支援二汽建設時,已有四個孩子,最大的9歲,最小的不到一歲,只能丟在娘家讓我母親帶。”林善翠說,剛來十堰時條件艱苦,住蘆席棚,他們二人同甘共苦,感情深厚。

“這些是丈夫生前最喜歡的東西,留下還有個念想。”林善翠說,丈夫去世後,孩子都已經長大,不需要她操心照顧,她正好有時間,便將所有精力都花在養盆景上。日子一長,她漸漸愛上了盆景,尤其是被盆景的造型所吸引。

林善翠介紹,她每天都要給盆景澆水,還要根據情況不定時給盆景除草、修枝、施肥。“最難的是剪造型,根部也要修理。”林善翠告訴記者,一些盆景的根部蒼勁有力、古意盎然,這些都靠人工修剪。挑選盆景肥料也有講究,洗魚的水、豆餅都不錯。

林善翠十分寶貝這些盆景,平時養護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便向他人請教。冬天氣溫太低,一些盆景被凍死,讓她心疼不已。

丈夫過世後,林善翠過起獨居的生活,幾個兒子邀她同住,都被她拒絕了。“當我想念丈夫的時候,便來到園子裡,看看他生前留下的盆景,心裡便得到慰藉。”林善翠說,她不忍割捨的這些盆景,是她對丈夫的一種情感寄託。

年過八旬身體健朗

養盆景的同時還鍛煉了身體

在林善翠老人的照料下,一盆盆的盆景生機盎然。

在豔湖社區,稍年長的居民都知道林善翠等老人養盆景。“社區幾位老人養的,幾十年了,養得很不錯。”一位居民說,尤其是這位林婆婆養得好。面對旁人的誇獎,林善翠十分謙虛,“都是丈夫底子打得好”。

相比同齡人,林善翠的身體顯得健朗許多。通往平臺,需要攀爬一個3米多高、較陡的鐵梯,她不需要人幫忙獨自上下,不帶喘氣。“到現在這個年紀,我走路的步伐也很快。”林善翠說,她每日上下三層樓,也很輕鬆。

“每天上平臺,都要攀爬陡梯,這其實就是一種身體鍛煉。”林善翠笑著說,照看這些盆景,成了一種日常的鍛煉方式。

每天淩晨5時,林善翠準時起床,第一件事是做近兩個小時的早操。“早晚都會到豔湖公園散步,強健筋骨。”林善翠說,到了下午,太陽不大的時候,她都待在小園子裡。前幾年,她還能在園子裡看書,但現在視力減退,看書就很吃力了。林善翠的家裡十分整潔,每週她都要打掃兩次衛生。在一間小臥室的牆面上,掛著丈夫的遺像。“步入晚年,就將以前和丈夫的合照都處理了。”林善翠說,這是為數不多的照片,每當想念丈夫時便看一看這張照片。林善翠告訴記者,她養盆景19年,現在記憶出現衰退,甚至都叫不出這些盆景的名字來。但不管怎樣,只要看到這些盆景充滿生機地活著,便欣慰不已。

本文選自十堰晚報-秦楚網,版權歸原創原創作者所有

▼盆友@徐孟正 自薦杜鵑花盆景如下:

精彩重播:

李飆的“些子景” 簡約、飄逸,富有畫意之美

淺談附石盆景製作要領

盆中山水師法自然富有詩情畫意

山水組合盆景映照“山水盆景名城”美如畫

“每當想起他,我就會看看這些盆景”

丈夫去世留下80餘盆盆景,

老伴續養十九載傳承綠色夢想

文|十堰晚報記者 曾 雨

圖|十堰晚報記者 劉成臣

林善翠老人把對丈夫的思念之情都寄託在滿園的盆景上,她每天按時照料它們。

在湖北省十堰市豔湖社區東風41小學對面,一個車庫平臺上綠意盎然,100多盆盆景擺放有序,恰似一個空中花園。今年83歲的林善翠是這些盆景的主人之一,從1985年起,包括林善翠和她丈夫在內的6人共同養護這些盆景,距今已有33年。1999年林善翠的丈夫過世後,她繼續養盆景。19年來,照料這些盆景成為她對丈夫的一種懷念方式。

平臺綠意盎然,走進一看似空中花園

林善翠十分愛惜這些丈夫生前留下來的盆景。

2018年4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豔湖社區東風41小學。從雲南路往旁邊的居民樓看去,一個平臺上露出一盆盆的盆景,綠意盎然。記者沿著一個鐵架樓梯攀爬到平臺,隔著一道鐵門,只見平臺上擺滿各式盆景,仿佛置身於一個空中花園。

經過打聽,記者聯繫到這些盆景的主人之一林善翠老人。據瞭解,林善翠今年83歲,祖籍浙江寧波,1969年舉家從長春來到十堰,支援二汽建設。

林善翠將記者帶入園內,只見盆景錯落有致,擺放著對節白蠟、中華文母等不同品種的盆景,達80多盆。它們形態古雅,賞心悅目。為方便澆水,平臺上接有水管。平時,林善翠就用水瓢給盆景澆水。此外,還有小凳子,可以在院內坐下休息,十分愜意。

園內一個桌面上寫有毛筆字,字體秀麗,和一旁的盆景相得益彰。“這是一位老師傅閒時練字留下的。他是盆景主人之一,因上了年紀,住得遠,很少來。”林善翠告訴記者,和別的盆景主人不同,她的愛好就只有盆景,而且住得近,幾乎天天都過來打理。

林善翠告訴記者,這些盆景是她和丈夫蔣錫山及4位工友一起栽培的,從1985年開始,距今已有33個年頭。當年,幾人因盆景愛好聚到一起,共同開發了這塊車庫頂上的閒置平臺。

為了豐富盆景品種,蔣錫山和4位工友四處尋找好樹苗,然後一起研究。在不斷栽培、修剪盆景的過程中,他們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不過,蔣錫山過世後,有的工友搬了家,有的工友要照顧孫子,大家便很少再聚。

記者看到,除了這個露天平臺,在一旁林善翠家中的陽臺上,也養有不少盆景。“園子內已經放滿了,便拿了一些盆景擺在家裡。”林善翠介紹,總共算下來,她養的盆景多達80餘盆。

帶著對丈夫的思念

她續養盆景十九載

轉眼十九載過去,林善翠愛上了盆景藝術,也找到了心靈慰藉。

林善翠等幾位老人曾是十堰市盆景協會的會員,這些盆景還參加過市總工會或協會組織的盆景比賽,並獲得過名次。

事實上,林善翠養盆景是從1999年開始的。那年丈夫過世,她便接手丈夫所養的80餘盆盆景,當時,她還是個“門外漢”。“在這之前,一直都是丈夫打理,我很少插手,根本不會養盆景。”林善翠告訴記者,丈夫臨走前,囑咐她把這些盆景處理了,或送人或出售都行,但她捨不得,便自己接手養了下來。

林善翠說,她和丈夫相濡以沫,走南闖北,從老家浙江寧波到上海,又從上海到長春,最終在十堰落腳。“到十堰支援二汽建設時,已有四個孩子,最大的9歲,最小的不到一歲,只能丟在娘家讓我母親帶。”林善翠說,剛來十堰時條件艱苦,住蘆席棚,他們二人同甘共苦,感情深厚。

“這些是丈夫生前最喜歡的東西,留下還有個念想。”林善翠說,丈夫去世後,孩子都已經長大,不需要她操心照顧,她正好有時間,便將所有精力都花在養盆景上。日子一長,她漸漸愛上了盆景,尤其是被盆景的造型所吸引。

林善翠介紹,她每天都要給盆景澆水,還要根據情況不定時給盆景除草、修枝、施肥。“最難的是剪造型,根部也要修理。”林善翠告訴記者,一些盆景的根部蒼勁有力、古意盎然,這些都靠人工修剪。挑選盆景肥料也有講究,洗魚的水、豆餅都不錯。

林善翠十分寶貝這些盆景,平時養護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便向他人請教。冬天氣溫太低,一些盆景被凍死,讓她心疼不已。

丈夫過世後,林善翠過起獨居的生活,幾個兒子邀她同住,都被她拒絕了。“當我想念丈夫的時候,便來到園子裡,看看他生前留下的盆景,心裡便得到慰藉。”林善翠說,她不忍割捨的這些盆景,是她對丈夫的一種情感寄託。

年過八旬身體健朗

養盆景的同時還鍛煉了身體

在林善翠老人的照料下,一盆盆的盆景生機盎然。

在豔湖社區,稍年長的居民都知道林善翠等老人養盆景。“社區幾位老人養的,幾十年了,養得很不錯。”一位居民說,尤其是這位林婆婆養得好。面對旁人的誇獎,林善翠十分謙虛,“都是丈夫底子打得好”。

相比同齡人,林善翠的身體顯得健朗許多。通往平臺,需要攀爬一個3米多高、較陡的鐵梯,她不需要人幫忙獨自上下,不帶喘氣。“到現在這個年紀,我走路的步伐也很快。”林善翠說,她每日上下三層樓,也很輕鬆。

“每天上平臺,都要攀爬陡梯,這其實就是一種身體鍛煉。”林善翠笑著說,照看這些盆景,成了一種日常的鍛煉方式。

每天淩晨5時,林善翠準時起床,第一件事是做近兩個小時的早操。“早晚都會到豔湖公園散步,強健筋骨。”林善翠說,到了下午,太陽不大的時候,她都待在小園子裡。前幾年,她還能在園子裡看書,但現在視力減退,看書就很吃力了。林善翠的家裡十分整潔,每週她都要打掃兩次衛生。在一間小臥室的牆面上,掛著丈夫的遺像。“步入晚年,就將以前和丈夫的合照都處理了。”林善翠說,這是為數不多的照片,每當想念丈夫時便看一看這張照片。林善翠告訴記者,她養盆景19年,現在記憶出現衰退,甚至都叫不出這些盆景的名字來。但不管怎樣,只要看到這些盆景充滿生機地活著,便欣慰不已。

本文選自十堰晚報-秦楚網,版權歸原創原創作者所有

▼盆友@徐孟正 自薦杜鵑花盆景如下:

精彩重播:

李飆的“些子景” 簡約、飄逸,富有畫意之美

淺談附石盆景製作要領

盆中山水師法自然富有詩情畫意

山水組合盆景映照“山水盆景名城”美如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