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放棄和中國“作對”?日本這個態度的轉變很關鍵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開始對日本為期三天的訪問, 中日經濟領域最高級別的交流機制——兩國經濟高層對話也將在時隔8年後重啟。 外媒稱, 多種跡象顯示, 中日兩國關係正在轉暖。

共同社4月15日報導,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4月15日下午抵達日本, 並表示希望此訪成為中日關係回到正常軌道的重要一步, 對雙邊關係改善表示期待。 同時王毅率領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和財政部部長劉昆等, 參加於4月16日舉行的高層經濟對話。 這是時隔近8年, 中日高層經濟對話重新被開啟。 據悉, 雙方將就中日圍繞“一帶一路”經濟圈構想實現在第三國的合作進行磋商。

兩國期待改善關係

日方將王毅此訪看做是為中日兩國領導人互訪做準備的好機會。 法新社也指出, 王毅此次訪日也被視作是為下個月召開的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峰會鋪路。 這將是自從2015年以來的首次三方峰會。

在此之前, 日方就對中日高層對話以及改善中日關係表現出了急切的心情。 如今, 隨著中日兩國高層的互動所釋放出來的信號, 是否可以印證中日關係“回暖”的猜測?而這種“回暖”的基礎和原因又是什麼?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曉磊在接受參考消息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從2017年5月份開始, 日方就對中國在態度上有了明顯轉變。

此後幾個月中, 隨著中日雙方多番積極互動, 兩國關係確實正處於改善和回暖的通道中。

張曉磊說, 此次日本對華態度向好發展的基礎和原因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解讀。 首先, 在外部方面, 特朗普上任後提出的單邊貿易和雙邊貿易政策, 限制了日本的貿易發展, 日本也是這些政策的直接受害者。 同時, 中方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代表的多邊貿易政策, 卻在亞非拉地區取得了可觀的成果, 引發日本反思。 上述這兩點, 促使了日本開始尋求對華合作機會。

其次, 除了經濟方面的需求, 日本在內部政治方面, 也希望中日關係的改善能成為安倍政府的“外交遺產”。 張曉磊談到最後一個原因, 也是最深層的原因時說:隨著中日實力對比的改變,

日本意識到一味地針對中國, 做出不理智的行為是錯誤的。 此番, 日方擺出緩和姿態, 就是為以後中日間的互動合作留有餘地。 否則, 最後吃虧的很可能是自己。

中日關係要防止“倒春寒”

在高調地與中國“拉近”距離的同時, 安倍又準備去美國“討安慰”, 究竟日本會打怎樣的算盤?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4月13日報導,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于下周飛往美國佛羅里達州與特朗普總統會晤。 兩人之間的關係曾被認為是與一位缺乏經驗和耐心的總統進行對話的範例。 當前, 安倍從前景看好的明星變得“失寵”了。 因此, 外媒普遍認為安倍這次出訪標誌著他與特朗普關係的轉捩點。

張曉磊解釋說, 日本一方面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填補美國在領導全球秩序上留有的空間,

但是如今以日本的實力, 卻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 張曉磊說, 日本希望借助此次會晤勸說美國暫緩如今推行的貿易政策, 同時維持當今的世界秩序。 安倍也希望自己可以在東北亞局勢中獲得發言權, 以及在更大的範圍裡發揮影響力。

張曉磊最後強調說, 日本確實對華態度好轉, 但也必須看到日本拉攏美澳印三國針對中國, 提出所謂“印太戰略”。 此舉直接表明了安倍政府對華政策的兩面性沒有改變。

而對於在中日關係中可能出現的“倒春寒”, 中國方面亦曾亮明態度。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3月曾指出,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 應該遵守和堅持《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等中日四個政治檔的精神和共識。

如果說兩國關係現在出現了“小陽春”, 要防止“倒春寒”, 要讓中日關係向著持續穩定的方向發展。 我們對日方有期待。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