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研究新成果:紅山先民使用的玉料來自當地

今年1月10日, 遼寧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入選2016年度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遼寧日報用6個版面對此進行了專題報導。 時隔3個月, 記者再次來到遼寧省考古研究所, 瞭解其研究進展。 據考古所研究專家介紹, 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的多學科研究工作一直在持續進行, 且收穫頗豐。 目前, 考古工作者不僅明確了該墓地的使用時間為距今5305年至5045年, 而且還弄清了紅山文化代表性器物玉環的加工工序, 探明了半拉山紅山文化玉料的來源, 這些研究成果為沉寂已久的紅山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素材和動力。

墓地遺址航拍全景。

明確墓地屬於紅山文化晚期的後期, 持續使用近300年, 先人食用小米等穀物

4月8日,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雖然正值週六, 但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考古工作人員還在忙著對發掘資料進行精細的梳理和研究。

事實上, 在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田野發掘工作結束之前,

考古工作人員就已經開始了對出土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我們在對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進行發掘時, 就感覺到該遺址價值非同一般, 所以發掘工作還沒完全結束我們便對其進行資料的整理, 為的是盡可能早地為學界研究提供第一手素材。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吳炎亮告訴記者, 雖然大家都很疲憊, 但看到他們的勞動成果——關於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的上萬字發掘情況報告, 心中充滿了欣慰。 令人欣喜的是, 該發現還被今年《考古》雜誌第2期收錄。

《考古》雜誌是考古學界最為重要的期刊之一, 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的發掘作為新發現被收錄, 無疑是對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發掘價值的一種認可。

更重要的是, 此次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發掘的簡報, 首次公開了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的一個重要研究成果——墓地的具體年代。

在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發掘之初, 考古工作人員只能根據墓地出土的一些典型器物, 諸如頸部飾險紋帶的陶質筒形器、器座、“塔”形器以及刻畫“之”字紋陶質筒形罐等, 在比對牛河梁等紅山文化時期遺址的陶器分期後, 工作人員初步判斷該墓地應屬於紅山文化晚期。

2015年7月,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請了體質人類學研究專家, 對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出土的古代人類骨骼進行樣本提取, 並將10餘例一次葬但擾動情況少、保存比較好的骨骼標本, 送往美國邁阿密的BETA實驗室,

進行碳十四測年。

通過碳十四測年, 考古工作者最終確定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埋葬人類年代距今5305年至5045年, 也就是說該墓地持續使用了近300年。

聽到消息後, 我國著名考古學家、遼寧省文物保護專家組組長郭大順說:“這證明該墓地確實屬於紅山文化晚期, 而且是晚期的後期墓葬, 這與以往對紅山文化的研究和分析相吻合, 為紅山文化研究提供了又一重要實證。 ”

除了對墓地的使用年代有了定論, 專家還對半拉山出土的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進行測定。 根據測定結果, 可知半拉山紅山文化先民的食物結構以那些適於高溫和太陽輻射較強地區生長的植物, 如小米、高粱等為主體, 或以食用適於高溫和太陽輻射較強地區生長的植物為食的動物為主體。

同時, 結合紅山文化各遺址的動物考古學及工具學的分類研究, 發現紅山文化時期漁獵經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吃捕獲的獵物是當時先民動物性蛋白的重要來源。

徹底弄清紅山文化玉環類玉器的加工工序, 玉料來自當地

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項目考古發掘隊領隊熊增瓏告訴記者, 在2016年11月,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託古玉研究聯合工作室對出土的140多件玉器進行檢測研究。 專家採用了最為先進的檢測和分析技術, 弄清了紅山文化玉器材質、製作工藝和加工順序。

古玉研究聯合工作室研究員張友來對記者講述了古人製作玉器的過程:他們先是將毛坯玉料進行初步的打磨, 使其呈現圓柱體的特徵,然後通過管鑽的方式,從圓柱體玉料的頂端豎向鑽出內孔,在內孔尚未鑽透之前,可以用工具橫向切出一個圓環,這個圓環就是紅山文化單孔玉璧的雛形,然後再對圓環進行打磨,形成了紅山文化常見的單孔玉璧。

“這種玉環類器物的製作工序和方式與今天的玉鐲等環形玉器的製作方式極為相近,由此可以說,早在5000多年前,紅山先人製作玉器的方式就已經很發達。” 張友來說,而且當時他們已懂得並熟練運用桯鑽鑽孔和管鑽雙面對鑽技術,從M12出土的玉豬龍鑽孔的臺階形錯台可知,玉豬龍的鑽孔有別於玉環類器物,通常用的是雙面管鑽。另外,從加工面存在的顯微痕還可以看出,當時的玉器製作已使用玉砂的加工方法。

“5000多年前的紅山先人不僅熟練地掌握了玉器製造工藝,而且還對玉、寶石和石器有較高的辨別能力,並能區別使用。”張友來說,除了對玉器加工工序和工藝的研究,他們還對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出土的140多件玉器的材質進行了檢測。

經檢測,研究人員發現這140多件玉器的材質基本以蛇紋石、透閃石、方解石、天河石等為主,它們在今天仍被認為是寶石的主要材質。

“天河石被製作成耳飾,透閃石、蛇紋石製作成手鐲等佩飾,這證明紅山文化時期人們對玉、寶石和石器有了較好的辨別與使用方法,體現了熟練的制玉工藝技術和對美的追求。”張友來說。玉器材質的明晰,還有助於對其產地進行判斷。據介紹,半拉山出土的玉器一半以上都是蛇紋石和透閃石材質。蛇紋石外表呈灰白、石紅色網紋,似蛇皮而得名,M12出土的獸首形柄端飾的主要成分就是蛇紋石。而透閃石從外表看,顏色比較淡且具有玻璃光澤,M12出土的玉豬龍的主要成分是透閃石。

“蛇紋石在岫岩玉器中比較多見,而透閃石在很多地方產的玉石中都存在,比如新疆的和田玉的主要成分就是透閃石,但是不同產地的透閃石玉石細膩、均勻程度各有不同。古代交通並不發達,玉料雖有外來的可能,但半拉山出土的玉器原料大多數還是來自當地。”張友來強調說。

墓地遺址進行回填。

已有軍權存在,但神權依舊佔據主導地位

截至目前,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研究的最重要一點收穫是讓學界重新認識了紅山古國。

前不久,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在《華夏文明》期刊上發聲,修正以往學界對紅山古國的認知。

此前,學界普遍認為紅山古國是一個神權古國,而且是“有祀無戎”。直至發掘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時,在一座石棺墓中出土了一件帶有獸首柄端飾的石鉞,學界的認識才發生了變化。

在李伯謙看來,鉞是軍權的象徵,而軍權的進一步發展就是王權。紅山文化帶有獸首柄端飾石鉞的發現是紅山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因為這一發現使得學界認識到,紅山文化除了神權,還存在軍權——王權的成分。

吳炎亮對李伯謙的觀點頗為認同。他告訴記者,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紅山文化雖已有軍權存在,但神權依舊佔據主導地位。

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出土石鉞後,曾有人認為紅山文化晚期軍權漸漸佔據了上風。

事實上,僅憑一件石鉞還不足以證明當時社會以軍權——王權為主。從M12所處的位置便可見一斑:M12位於墓地南端,並不在墓地中心部位,不是墓地中地位最高、最顯赫人物所應埋葬的位置。

“我們可以說軍權——王權已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 吳炎亮說,M12的主人經鑒定為男性,年齡在30歲以上,正值壯年,且人骨無頭,可見戰爭在當時已有發生。M12的主人雖不是整個聚落地位最為顯赫的人物,但他在軍權上佔有一定的地位,是比較重要的人物,我們推測他至少是一個小部落的頭領。

綜上所述,學界以前所作出的紅山文化是神權古國的論斷仍然可以成立,不過紅山文化古國並非只有神權,它和淩家灘古國、良渚王國一樣,也含有軍權——王權的成分,只是比較微弱,不占重要地位而已。

“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的價值得到業界的肯定。上述內容只是現階段的研究成果,未來我們將繼續對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進行深入研究。”吳炎亮說。

據瞭解,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進行深入研究的同時,也不忘對該墓地遺址的保護。為了保護好該墓地遺址,在田野發掘工作結束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協助地方政府,即刻對遺址進行了保護性回填,為將來的保護、展示甚至開放打下基礎。

連結

修復63件殘損玉器

出土的玉環和方形玉璧已經斷裂,工作人員對其進行修復。圖為文物修復前後的對比。

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總共出土了140多件玉器,但由於深埋地下、墓葬封石脫落等因素,致使部分玉器斷裂。另外,因年代久遠,部分玉器甚至出現了粉化的現象。

為此,在古玉研究聯合工作室對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出土的玉器進行觀察和檢測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展開了對這批玉器的修復工作。

據省考古所文物保護部主任肖俊濤介紹,文物保護部5名修復人員用了3個月的時間,對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出土的63件殘損玉器進行了精心修復。修復後的玉器,不僅得到了有效保護,還有助於研究人員準確把握其器形等資訊。

多知道點

對大淩河紅山文化遺址展開全面普查

上世紀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淩源、喀左、建平三市縣交界處的牛河梁,發現了距今約5000多年的大型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塚群址,這一重大發現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2002年至2003年,考古人員對牛河梁遺址進行了全面發掘,其中第十六地點發現了迄今規模最大的墓葬——中心大墓,這為綜合研究紅山文化積石塚與墓葬結構、葬俗演變、玉器組合提供了新資料,為探索紅山文化與周邊文化的關係以及遼西地區文明起源的道路和特點,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因此,2003年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然而,自2003年至今的十幾年間,紅山文化考古始終處於沉寂狀態。直至近年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的發掘才再次獲得了一些新資料。

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的發現非同小可,其發現的多個“第一”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再添實證。

不過,遼寧考古人並不滿足於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的發掘和研究成果,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吳炎亮表示,他們願意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承擔更多的責任。因此,在對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進行深入發掘和研究的同時,他們將眼界放得更寬,擴大到整個大淩河中上游地區。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我省的大淩河中上游曾是紅山先人的主要活動區域之一,此外還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一些地區。

“半拉山只是紅山文化諸多遺址點中的一個,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半拉山遺址點,還需要找到更多的‘半拉山’;我們不僅要找到埋人的塚、搞祭祀的壇和建築,還要爭取找到人的生活居住址,唯有如此,才能清楚地瞭解5000年前的社會發展和文明程度。”吳炎亮的話鏗鏘有力,顯示了遼寧考古人堅持不懈探尋紅山文化的決心。

2014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制了詳細的工作計畫,對大淩河中上游地區進行全面的普查,然後再進行勘探、發掘。

經過反復修改,最終修訂的《大淩河中上游地區紅山文化遺跡考古調查五年計劃(2016-2020)》終於獲得了國家文物局的批復。

3月16日,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了大淩河上游喀左地區的調查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大淩河兩岸3公里頻寬內的調查工作,共調查到紅山文化遺址和墓地20餘處,主要分佈在大淩河左岸(西岸),其中新發現的遺址和墓地就有10多處。

新媒體編輯:劉爽

責任編輯:符成龍

使其呈現圓柱體的特徵,然後通過管鑽的方式,從圓柱體玉料的頂端豎向鑽出內孔,在內孔尚未鑽透之前,可以用工具橫向切出一個圓環,這個圓環就是紅山文化單孔玉璧的雛形,然後再對圓環進行打磨,形成了紅山文化常見的單孔玉璧。

“這種玉環類器物的製作工序和方式與今天的玉鐲等環形玉器的製作方式極為相近,由此可以說,早在5000多年前,紅山先人製作玉器的方式就已經很發達。” 張友來說,而且當時他們已懂得並熟練運用桯鑽鑽孔和管鑽雙面對鑽技術,從M12出土的玉豬龍鑽孔的臺階形錯台可知,玉豬龍的鑽孔有別於玉環類器物,通常用的是雙面管鑽。另外,從加工面存在的顯微痕還可以看出,當時的玉器製作已使用玉砂的加工方法。

“5000多年前的紅山先人不僅熟練地掌握了玉器製造工藝,而且還對玉、寶石和石器有較高的辨別能力,並能區別使用。”張友來說,除了對玉器加工工序和工藝的研究,他們還對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出土的140多件玉器的材質進行了檢測。

經檢測,研究人員發現這140多件玉器的材質基本以蛇紋石、透閃石、方解石、天河石等為主,它們在今天仍被認為是寶石的主要材質。

“天河石被製作成耳飾,透閃石、蛇紋石製作成手鐲等佩飾,這證明紅山文化時期人們對玉、寶石和石器有了較好的辨別與使用方法,體現了熟練的制玉工藝技術和對美的追求。”張友來說。玉器材質的明晰,還有助於對其產地進行判斷。據介紹,半拉山出土的玉器一半以上都是蛇紋石和透閃石材質。蛇紋石外表呈灰白、石紅色網紋,似蛇皮而得名,M12出土的獸首形柄端飾的主要成分就是蛇紋石。而透閃石從外表看,顏色比較淡且具有玻璃光澤,M12出土的玉豬龍的主要成分是透閃石。

“蛇紋石在岫岩玉器中比較多見,而透閃石在很多地方產的玉石中都存在,比如新疆的和田玉的主要成分就是透閃石,但是不同產地的透閃石玉石細膩、均勻程度各有不同。古代交通並不發達,玉料雖有外來的可能,但半拉山出土的玉器原料大多數還是來自當地。”張友來強調說。

墓地遺址進行回填。

已有軍權存在,但神權依舊佔據主導地位

截至目前,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研究的最重要一點收穫是讓學界重新認識了紅山古國。

前不久,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在《華夏文明》期刊上發聲,修正以往學界對紅山古國的認知。

此前,學界普遍認為紅山古國是一個神權古國,而且是“有祀無戎”。直至發掘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時,在一座石棺墓中出土了一件帶有獸首柄端飾的石鉞,學界的認識才發生了變化。

在李伯謙看來,鉞是軍權的象徵,而軍權的進一步發展就是王權。紅山文化帶有獸首柄端飾石鉞的發現是紅山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因為這一發現使得學界認識到,紅山文化除了神權,還存在軍權——王權的成分。

吳炎亮對李伯謙的觀點頗為認同。他告訴記者,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紅山文化雖已有軍權存在,但神權依舊佔據主導地位。

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出土石鉞後,曾有人認為紅山文化晚期軍權漸漸佔據了上風。

事實上,僅憑一件石鉞還不足以證明當時社會以軍權——王權為主。從M12所處的位置便可見一斑:M12位於墓地南端,並不在墓地中心部位,不是墓地中地位最高、最顯赫人物所應埋葬的位置。

“我們可以說軍權——王權已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 吳炎亮說,M12的主人經鑒定為男性,年齡在30歲以上,正值壯年,且人骨無頭,可見戰爭在當時已有發生。M12的主人雖不是整個聚落地位最為顯赫的人物,但他在軍權上佔有一定的地位,是比較重要的人物,我們推測他至少是一個小部落的頭領。

綜上所述,學界以前所作出的紅山文化是神權古國的論斷仍然可以成立,不過紅山文化古國並非只有神權,它和淩家灘古國、良渚王國一樣,也含有軍權——王權的成分,只是比較微弱,不占重要地位而已。

“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的價值得到業界的肯定。上述內容只是現階段的研究成果,未來我們將繼續對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進行深入研究。”吳炎亮說。

據瞭解,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進行深入研究的同時,也不忘對該墓地遺址的保護。為了保護好該墓地遺址,在田野發掘工作結束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協助地方政府,即刻對遺址進行了保護性回填,為將來的保護、展示甚至開放打下基礎。

連結

修復63件殘損玉器

出土的玉環和方形玉璧已經斷裂,工作人員對其進行修復。圖為文物修復前後的對比。

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總共出土了140多件玉器,但由於深埋地下、墓葬封石脫落等因素,致使部分玉器斷裂。另外,因年代久遠,部分玉器甚至出現了粉化的現象。

為此,在古玉研究聯合工作室對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出土的玉器進行觀察和檢測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展開了對這批玉器的修復工作。

據省考古所文物保護部主任肖俊濤介紹,文物保護部5名修復人員用了3個月的時間,對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出土的63件殘損玉器進行了精心修復。修復後的玉器,不僅得到了有效保護,還有助於研究人員準確把握其器形等資訊。

多知道點

對大淩河紅山文化遺址展開全面普查

上世紀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淩源、喀左、建平三市縣交界處的牛河梁,發現了距今約5000多年的大型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塚群址,這一重大發現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2002年至2003年,考古人員對牛河梁遺址進行了全面發掘,其中第十六地點發現了迄今規模最大的墓葬——中心大墓,這為綜合研究紅山文化積石塚與墓葬結構、葬俗演變、玉器組合提供了新資料,為探索紅山文化與周邊文化的關係以及遼西地區文明起源的道路和特點,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因此,2003年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然而,自2003年至今的十幾年間,紅山文化考古始終處於沉寂狀態。直至近年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的發掘才再次獲得了一些新資料。

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的發現非同小可,其發現的多個“第一”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再添實證。

不過,遼寧考古人並不滿足於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的發掘和研究成果,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吳炎亮表示,他們願意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承擔更多的責任。因此,在對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進行深入發掘和研究的同時,他們將眼界放得更寬,擴大到整個大淩河中上游地區。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我省的大淩河中上游曾是紅山先人的主要活動區域之一,此外還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一些地區。

“半拉山只是紅山文化諸多遺址點中的一個,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半拉山遺址點,還需要找到更多的‘半拉山’;我們不僅要找到埋人的塚、搞祭祀的壇和建築,還要爭取找到人的生活居住址,唯有如此,才能清楚地瞭解5000年前的社會發展和文明程度。”吳炎亮的話鏗鏘有力,顯示了遼寧考古人堅持不懈探尋紅山文化的決心。

2014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制了詳細的工作計畫,對大淩河中上游地區進行全面的普查,然後再進行勘探、發掘。

經過反復修改,最終修訂的《大淩河中上游地區紅山文化遺跡考古調查五年計劃(2016-2020)》終於獲得了國家文物局的批復。

3月16日,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了大淩河上游喀左地區的調查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大淩河兩岸3公里頻寬內的調查工作,共調查到紅山文化遺址和墓地20餘處,主要分佈在大淩河左岸(西岸),其中新發現的遺址和墓地就有10多處。

新媒體編輯:劉爽

責任編輯:符成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