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化首騙餘秋雨的大愛至善

餘秋雨

《北京晚報》刊發學者李輝的文章《文懷沙的真實年齡及其他》, 質疑文懷沙的年齡、履歷、身份, 攪起本就激流暗湧的文化圈一池春水。

曾和餘秋雨打過名譽侵權官司的《北京文學》雜誌編輯蕭夏林接連發表題為《文化首騙餘秋雨的大愛至善———假捐款真詐騙》和《余秋雨20萬假捐款“真相調查”》的博文, 質疑餘秋雨宣稱一次捐款高達20萬元並未兌現。 “假捐門”事件由余秋雨向阿來等作家衍變, 逐漸超越了個人恩怨和學術門戶之見, 從而引發了坊間對文化名人誠信的考問。

阿來

不幸而言中, 這一問題或許正是文化圈的軟肋。 也許, 這一事件帶來最大的好處, 是揭示了公益慈善事業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阿來在回應時對公益捐款使用上存在的諸多現實性困難, 真誠地進行了反思。

如何看待歷史及歷史中人?文懷沙事件沒有讓這個疑問得到解答, 但卻讓文化老人們對一度有氾濫趨勢的“大師”帽子開始退避三舍, 文化名人形象的信譽坍塌也讓人心生失落。 今年可謂是對“大師”之名的質疑年。 儘管如此, 離世的幾位文化大師還是實至名歸。

丁聰, 著名漫畫家。 享年93歲。 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發表漫畫。 自1979年《讀書》創刊至今, 他的漫畫專欄始終沒有中斷。 近30年來, 他共出版了四十多種集子。

季羨林, 北京大學教授、副校長, 中科院院士。 享年98歲。 他精通12國語言, 對印度古代語言研究有開拓性貢獻;是國內為數很少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為吐火羅語的研究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方法;歷經10年譯畢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

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

任繼愈, 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 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 享年93歲。 他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成就被毛澤東譽為“鳳毛麟角”。 他提出的“儒教是教說”,

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中國傳統文化性質的看法。 他還領導了中國最大規模的傳統文化資料整理工作。

楊憲益, 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詩人。 享年94歲。 他與夫人戴乃迭一起致力於中國翻譯事業, 翻譯作品遍及中國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等各個門類, 共計近千萬字, 被譽為“翻譯了整個中國的人”。

王世襄,被譽為“京城第一玩家”,著名文物專家、收藏家。享年95歲。著述明式傢俱,帶動了全世界的中國古典傢俱收藏熱;一輩子都是個“玩家”,卻玩出了學問,成為文博界大家都佩服的通才;學貫中西,英語和中文說得一樣好,成為溝通中西方文化的一座橋樑。

這幾位大師,在當代,在他們各自的領域內,建樹幾可登峰造極,支持他們的學術成就的是他們共有的高尚的學術品格。

丁聰自稱小丁,作為漫畫家,他的幽默性情背後是豁達胸襟。季羨林不重浮華,堅守平靜,堅辭“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和“國寶”的稱號,並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任繼愈處世低調,不圖虛名,“他生前曾交代過幾件事,不出全集,不過生日、過世後不進行很隆重的告別儀式”。楊憲益一生多有磨難,卻永遠保有中國式的機智和英國式的幽默,他對自己的結論是“沒有被多災的生活磨難搞成精神崩潰,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是光明的”。

王世襄對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態度,滿足于從中獲得過知識和欣賞的樂趣。

相比大師,他們身後的學術屆,不惟月明星稀,也許只剩一聲歎息。成就未見幾分,滿眼皆是抄襲!

3月2日《中國青年報》報導,6位元教授聯名投訴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興土涉嫌“抄襲剽竊等學術道德問題”。3月3日上午9時,劉興土來到東北師範大學,向6位聯名舉報人之一、75歲的李建東教授鞠躬致歉。

武漢理工大校長周祖德論文被曝抄襲。周祖德今年5月剛被中國科學院公佈為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第二屆全國智慧製造學術會議在汕頭大學舉行。大會之前,組委會收到3篇以周祖德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學術委員會初評時,大家對他作為第一作者的一篇論文評價頗高,初定為一等獎。為核准論文的絕對獨創性,學術委員會將選出的論文在網路上搜索。結果發現,“僅在百度上一搜,就發現幾乎一模一樣的一篇論文標題”。

近幾年來,學術腐敗層出不窮,以至於有記者歎道:如果不是冠以“院士抄襲”、“校長抄襲”的帽子,學術腐敗的新聞都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了。院士一般被認為是兼有學術成就和高尚人格的德高望重的大師級人物,而抄襲事件的爆發,徹底擊破了人們對學術界清高自守的期望。

浮躁的社會大潮之下,應屬象牙之塔的學術界頹然崩潰,斯文掃地。

王世襄,被譽為“京城第一玩家”,著名文物專家、收藏家。享年95歲。著述明式傢俱,帶動了全世界的中國古典傢俱收藏熱;一輩子都是個“玩家”,卻玩出了學問,成為文博界大家都佩服的通才;學貫中西,英語和中文說得一樣好,成為溝通中西方文化的一座橋樑。

這幾位大師,在當代,在他們各自的領域內,建樹幾可登峰造極,支持他們的學術成就的是他們共有的高尚的學術品格。

丁聰自稱小丁,作為漫畫家,他的幽默性情背後是豁達胸襟。季羨林不重浮華,堅守平靜,堅辭“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和“國寶”的稱號,並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任繼愈處世低調,不圖虛名,“他生前曾交代過幾件事,不出全集,不過生日、過世後不進行很隆重的告別儀式”。楊憲益一生多有磨難,卻永遠保有中國式的機智和英國式的幽默,他對自己的結論是“沒有被多災的生活磨難搞成精神崩潰,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是光明的”。

王世襄對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態度,滿足于從中獲得過知識和欣賞的樂趣。

相比大師,他們身後的學術屆,不惟月明星稀,也許只剩一聲歎息。成就未見幾分,滿眼皆是抄襲!

3月2日《中國青年報》報導,6位元教授聯名投訴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興土涉嫌“抄襲剽竊等學術道德問題”。3月3日上午9時,劉興土來到東北師範大學,向6位聯名舉報人之一、75歲的李建東教授鞠躬致歉。

武漢理工大校長周祖德論文被曝抄襲。周祖德今年5月剛被中國科學院公佈為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第二屆全國智慧製造學術會議在汕頭大學舉行。大會之前,組委會收到3篇以周祖德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學術委員會初評時,大家對他作為第一作者的一篇論文評價頗高,初定為一等獎。為核准論文的絕對獨創性,學術委員會將選出的論文在網路上搜索。結果發現,“僅在百度上一搜,就發現幾乎一模一樣的一篇論文標題”。

近幾年來,學術腐敗層出不窮,以至於有記者歎道:如果不是冠以“院士抄襲”、“校長抄襲”的帽子,學術腐敗的新聞都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了。院士一般被認為是兼有學術成就和高尚人格的德高望重的大師級人物,而抄襲事件的爆發,徹底擊破了人們對學術界清高自守的期望。

浮躁的社會大潮之下,應屬象牙之塔的學術界頹然崩潰,斯文掃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