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人民日報刊文:全面禁止數位貨幣難以實現

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楊 濤

編者按:從技術角度來看, 全面禁止數位貨幣難以實現, 各國更多著眼於交易中的底線監管與投資者保護,

如反洗錢、市場操縱等。

近期, 全球加密數字貨幣價格頗不穩定, 比特幣從去年底兩萬美元左右的巔峰一路跌破7000美元, 又在一天內飆升逾11%。 市場巨幅波動, 各國對於數位貨幣的態度也有諸多差異。 有的宣佈將發行世界上第一個主權法定數字貨幣, 表現出“力挺”姿態, 更多國家謹慎觀察, 著眼於研究和引導。

之所以如此, 一是因為面對數字貨幣“大雜燴”, 各國的關注點可能根本就不相同。 如委內瑞拉的“石油幣”, 本質更像是數位債務, 而非貨幣。 二是摻和了貨幣以外的因素, 如國內政治、國際競爭等。 三是數位貨幣在各國的“粉絲”規模與影響力不同, 包括可能的負面影響, 如灰色交易、洗錢等。 四是各國的法律完備、監管嚴厲程度有異。

五是各國的認知角度不同, 有的關注其貨幣屬性, 有的則更傾向于作為類資產、大宗商品等。

因此, 探討數字貨幣的內涵, 我們必須厘清一些模糊的概念。 比如, 是央行主導的法定數位貨幣, 還是民間非法定數位貨幣;是加密數位貨幣, 還是貨幣電子化;是否屬於“掛羊頭賣狗肉”的“劣幣”。

新技術確實使得貨幣的概念邊界變得更加模糊。 從理論上來說, 新貨幣經濟學指出了貨幣消失的可能性, 即法定紙幣不再是惟一的交易媒介, 並最終被產生貨幣收益、由私人部門發行的金融資產所取代。 從現實來看, 儘管法定貨幣的地位仍不可動搖, 但歷史上也出現過各種局部場景的私人貨幣, 如20世紀20年代貨幣失控的德國曾有過“瓦拉”系統。

現在, 帶有“去中心化”特徵的數位貨幣, 更使得私人貨幣的挑戰日益突出。

事實上, 無論是傳統“私人貨幣”, 還是類似於比特幣的新型“私人貨幣”, 都對各國貨幣當局的“貨幣權力”帶來影響。 但是從技術角度來看, 全面禁止數位貨幣難以實現, 各國更多著眼於交易中的底線監管與投資者保護, 如反洗錢、市場操縱等。

就廣義角度來看, 貨幣電子化對現有體系的衝擊最為深遠, 因其直接影響貨幣供給的統計範疇、貨幣傳導機制、支付清算的效率等。 由於數位化時代的到來, 可納入“准貨幣”的資產類型不斷增加, 使得著眼於貨幣數量的政策操作與宏觀指標間的相關性、聯動性逐漸弱化。 就狹義角度來看,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

其自身的“貨幣屬性”並不突出, 更多被作為特殊的資產或商品, 因此其實質影響往往不在貨幣層面, 而在金融市場與金融穩定方面。

現有的貨幣、金融體系並非是自然演進的, 而是法律限制或政府管制的必然結果。 雖然加密數字貨幣存在眾多缺陷, 但也是具有價值的實驗, 尤其是在超主權貨幣探索方面。 與貴金屬貨幣、信用貨幣的價值依託有所不同, 其面向的是資料時代的“交易基準共識”的發掘。 當然, 如果受到太多價格波動、投機炒作、通縮限制等影響, 加密數位貨幣在支付功能方面無法真正落地, 則只能距離“貨幣實驗”越來越遠, 或者成為某種特殊的基礎“數字資產”, 或者在歷史長河中曇花一現。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