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金牌編劇王宛平:情感困惑不因時代而變

2003年, 北京非典。 王宛平和很多生活在北京的人一樣, 對那一年有著特殊的記憶。 她記得最嚴重時期在5、6月份, 各種謠言滿天飛, 經常會傳來某個社區某棟樓被封——因為查出某人患了非典。 學校都提前放假, 街上空無一人, 連公車都是空的。 當時, 她編劇的電視劇《天在上》剛建組開拍, 因北京戒嚴, 劇組只好倉皇逃到珠海拍攝。 一天, 她去探班, 見到女主角江珊, 兩人擠在一個標準間裡, “大家都惴惴不安, 不知非典何時能結束”。

9年後, 也就是2012年, 王宛平接手一部劇, 講述主人公大學畢業10年間的經歷。 非典的特殊印記,

再加上該劇計畫在2013年播出, 王宛平就將故事的起點設在2003年。 劇本完成後, 取名《好久不見》。 擱置多年, 這部劇終於播出, 巧合的是主演仍有江珊。 因為聚焦了“80後”生存現狀、房地產、互聯網創業、中年出軌等社會現實話題, 《好久不見》引發熱議。

“我想盡可能真實地表現當代人必須面對的種種情感困惑。

改革開放40年間, 人的理想、情感、欲望等種種變化, 這應該是有跡可循的。 ”王宛平告訴《環球人物》記者。 從處女作《曼谷雨季》開始, 到後來爆紅的《幸福像花兒一樣》《金婚》, 包括上一部作品《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王宛平一直都在觀察、書寫這個時代人的情感、命運。

愛情與婚姻的門當戶對

《好久不見》有兩條主線:一條線是兩個“80後”的愛情, 家境一般的花朵朵(楊子姍飾)與房地產商之子賀言(鄭愷飾), 兩人誤打誤撞相識, 從水火不容到共同創業, 再到許諾終身;另一條線是賀言父母賀文華(張國立飾)和葉琳娜(江珊飾)的婚姻, 這對門不當戶不對的夫婦, 人到中年, 時代發生巨變, 夫妻情感遭遇衝擊。

王宛平的最新作品《好久不見》, 聚焦現代都市情感。

“我寫年輕一代的婚戀觀, 表達他們對精神上門當戶對的認可。 愛情上的‘門當戶對’, 不是經濟水準和社會地位的門當戶對, 而是個人興趣愛好以及人生價值觀的勢均力敵。 ”王宛平說。

在劇中, 花朵朵在大學畢業時曾交過一個男友,

兩人家庭環境相似, 都在讀書時做小買賣掙錢, 但最終因為價值觀、性格等原因分道揚鑣。 而賀言表面一副紈絝子弟的模樣, 其實內心純真, 對情感執著, 且有擔當, 兩人最終走到一起。

關於愛情和婚姻, 王宛平早已輕車熟路, 相對難的是劇中涉及的房地產領域。 所幸她對這一領域並不完全陌生。 2000年夏天, 她應邀為潘石屹和張欣夫婦出一本書, 書寫他們的創業史。

“印象最深的是潘石屹在訪談時流露出的那種自信、自負, 不回避貧寒出身, 以及艱苦創業時的波折, 包括他們夫婦創業時的矛盾等等。 ”王宛平回憶說, 這段經歷讓她對房地產領域有了整體瞭解, 後來寫《好久不見》時不至於沒有頭緒。

劇中, 她將賀文華設定成房地產大佬, 他是一個不安分、充滿欲望的男人, 出身貧寒, 拼盡全力出人頭地, 成功後禁不住誘惑出軌。

“在這個商業社會裡, 人性無時無刻不處於被審視被考察的邊緣。 每個人面臨的困擾、誘惑、欲望、情感、傷痛, 都是我想表現的。 ”王宛平說。

她計畫寫“欲望三部曲”, 《好久不見》算是第二部, 第一部是2013年播出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欲望’是一柄雙刃劍, 人生來具有, 也是推動社會向前的動力。 但欲望必須有控制, 人不能無節制、無底線。 人如何平衡欲望與良知, 至少是當下中國社會的一個重要文學母題。 ”

有時代跨度的生活流編劇

這次創作《好久不見》, 王宛平有一種回到起點、重新出發的感覺——都市情感劇是她編劇生涯的起點。

上世紀90年代末,王宛平在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任教。2001年,她的學生史航接到一部劇《曼谷雨季》,故事大概是講兩個中國青年男女到泰國後所經歷的事。史航覺得自己更擅長古裝劇,就把這部劇推薦給王宛平。王宛平抱著試試看的心理開始創作,就此走上編劇之路。

就在這一時期,國內開始流行都市情感劇,王宛平也被裹挾在潮流之中,創作了《天在上》《我的淚珠兒》等,大都是警匪加言情,“特別商業和市場化,有點為稻粱謀的意思。其實並不是我特別想寫的”。

轉折是從《幸福像花兒一樣》開始的。2002年,八一製片廠找到王宛平,讓她創作一部關於文工團年輕女兵故事的電視劇。一聽是部隊題材,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的她立馬應下。這就有了後來的《幸福像花兒一樣》,劇中的杜鵑單純、率真,熱愛舞蹈,傾心于戰鬥英雄林彬,但因為各種原因最終嫁給了紈絝子弟白楊。2005年,這部劇剛一開播便引起熱烈討論。“之後我的創作也有一定選擇權了。可以不用那麼顧忌市場風向,可以寫普通人的真實情感以及悲歡離合。”

《幸福像花兒一樣》劇照。這部劇講述了部隊裡的純真愛情,王宛平因此劇而走紅。

《幸福像花兒一樣》帶來的另一個變化是,國內有名的導演紛紛向王宛平發來稿約。2007年,導演鄭曉龍找到王宛平,請她創作一部跨度50年的婚姻劇《金婚》。當時為尋找素材,王宛平跟隨劇組去了十幾個社區,與二三十對步入金婚的老人開座談會。她還常常從同事的經歷中汲取靈感。劇中女主角文麗,生了3個女兒後終於生了個兒子,欣喜若狂的佟志激動得雙手顫抖,差點兒把兒子摔在地上,這其實是鄭曉龍出生時的真實情景。

在傳統婚戀觀發生急劇變化的時代背景下,《金婚》講述了一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婚姻故事,一下子就抓住了許多觀眾的心,引發不同年齡段的人對婚姻問題的深層思考。《金婚》之後,王宛平的編劇之路走向成熟,用她自己的話說“成了有一定時代跨度的生活流編劇”。

從《幸福像花兒一樣》的純真愛情,到《金婚》相扶到老的婚姻,再到《好久不見》裡欲望都市中的情感掙扎,這些年王宛平一直都在寫婚戀,“主人公所處環境、時代變了,情感形態有所變化,但核心不變——人們對愛情的嚮往,愛情中的波折,酸甜苦辣,亙古不變”。

用寫作釋放心中那團火

熟悉王宛平的人都知道,她是個內向的人,“不太願意用語言表達,就那幾句話,其實內心有一團火。”導演高希希說,他和王宛平合作多次,《幸福像花兒一樣》《甜蜜蜜》等都出自二人之手。對王宛平來說,釋放內心那團火的方式就是寫作。

受父親影響,王宛平從小愛看文學書。父親是名軍人,也是文學發燒友,戰爭年代行軍打仗,背包裡居然還背著浪漫小說《簡·愛》。王宛平十幾歲就參了軍,從部隊復員回來,她先去工廠當車床工。1977年恢復高考,她考上吉林大學中文系,後來又讀了中央戲劇學院的碩士。畢業時,她選擇留校,因為當老師不用坐班,還有時間寫作。

1995年,王宛平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在刊物上登出,但沒有引起太多關注。之後,她去《三月風》雜誌做編輯,專門編寫小人物的瑣碎生活,出版了《婚內婚外》。那一時期,王宛平採訪了很多人,聽了很多故事,也看了很多婚戀書,沒想到這些都為她後來當編劇積累了素材。

儘管後來寫了很多美好而溫暖的情感,但王宛平自己的婚姻並不完滿。上世紀90年代離婚後,她一直單身至今。“我骨子裡仍是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包括愛情與婚姻。我寫的女主人公,都是一生追求愛情,不甘平淡婚姻的理想主義者。”

從杜鵑到文麗,再到花朵朵,王宛平筆下的女性形象都讓人印象深刻,“她們身上大都有我的影子,個性鮮明,心直口快。性格上和我最接近的是杜鵑,倔強,純真,有點不食人間煙火”。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之後,王宛平的創作一度進入茫然狀態。“從2012年到2017年,5年間國內影視劇進入到大IP和流量小鮮肉走紅的時代。我寫了一些文學性較強的劇本,但都擱淺了。”

《好久不見》的創作過程也經歷了一波三折,她一直在文學性和商業性之間權衡,最終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路徑——增強戲劇性。王宛平記起一個小插曲:2016年,她去《好久不見》劇組探班,遇到張國立,他說:這不像你寫的啊,《金婚》(也是張國立主演)寫得多生活啊!當時她就問:國立老師,您覺得《金婚》那樣的寫法,現在還行嗎?張國立想了想,一臉無奈。

《金婚》劇照。該劇講述文麗和佟志跨度50年的婚姻生活,被認為是中國家庭倫理劇的經典之作。

“所幸現在老戲骨和現實性題材的作品又開始回歸。”王宛平說, “編劇意味著我文學夢的延續。創作者一定要有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和價值觀,在時代的潮流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作者:《環球人物》記者 陳娟

上世紀90年代末,王宛平在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任教。2001年,她的學生史航接到一部劇《曼谷雨季》,故事大概是講兩個中國青年男女到泰國後所經歷的事。史航覺得自己更擅長古裝劇,就把這部劇推薦給王宛平。王宛平抱著試試看的心理開始創作,就此走上編劇之路。

就在這一時期,國內開始流行都市情感劇,王宛平也被裹挾在潮流之中,創作了《天在上》《我的淚珠兒》等,大都是警匪加言情,“特別商業和市場化,有點為稻粱謀的意思。其實並不是我特別想寫的”。

轉折是從《幸福像花兒一樣》開始的。2002年,八一製片廠找到王宛平,讓她創作一部關於文工團年輕女兵故事的電視劇。一聽是部隊題材,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的她立馬應下。這就有了後來的《幸福像花兒一樣》,劇中的杜鵑單純、率真,熱愛舞蹈,傾心于戰鬥英雄林彬,但因為各種原因最終嫁給了紈絝子弟白楊。2005年,這部劇剛一開播便引起熱烈討論。“之後我的創作也有一定選擇權了。可以不用那麼顧忌市場風向,可以寫普通人的真實情感以及悲歡離合。”

《幸福像花兒一樣》劇照。這部劇講述了部隊裡的純真愛情,王宛平因此劇而走紅。

《幸福像花兒一樣》帶來的另一個變化是,國內有名的導演紛紛向王宛平發來稿約。2007年,導演鄭曉龍找到王宛平,請她創作一部跨度50年的婚姻劇《金婚》。當時為尋找素材,王宛平跟隨劇組去了十幾個社區,與二三十對步入金婚的老人開座談會。她還常常從同事的經歷中汲取靈感。劇中女主角文麗,生了3個女兒後終於生了個兒子,欣喜若狂的佟志激動得雙手顫抖,差點兒把兒子摔在地上,這其實是鄭曉龍出生時的真實情景。

在傳統婚戀觀發生急劇變化的時代背景下,《金婚》講述了一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婚姻故事,一下子就抓住了許多觀眾的心,引發不同年齡段的人對婚姻問題的深層思考。《金婚》之後,王宛平的編劇之路走向成熟,用她自己的話說“成了有一定時代跨度的生活流編劇”。

從《幸福像花兒一樣》的純真愛情,到《金婚》相扶到老的婚姻,再到《好久不見》裡欲望都市中的情感掙扎,這些年王宛平一直都在寫婚戀,“主人公所處環境、時代變了,情感形態有所變化,但核心不變——人們對愛情的嚮往,愛情中的波折,酸甜苦辣,亙古不變”。

用寫作釋放心中那團火

熟悉王宛平的人都知道,她是個內向的人,“不太願意用語言表達,就那幾句話,其實內心有一團火。”導演高希希說,他和王宛平合作多次,《幸福像花兒一樣》《甜蜜蜜》等都出自二人之手。對王宛平來說,釋放內心那團火的方式就是寫作。

受父親影響,王宛平從小愛看文學書。父親是名軍人,也是文學發燒友,戰爭年代行軍打仗,背包裡居然還背著浪漫小說《簡·愛》。王宛平十幾歲就參了軍,從部隊復員回來,她先去工廠當車床工。1977年恢復高考,她考上吉林大學中文系,後來又讀了中央戲劇學院的碩士。畢業時,她選擇留校,因為當老師不用坐班,還有時間寫作。

1995年,王宛平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在刊物上登出,但沒有引起太多關注。之後,她去《三月風》雜誌做編輯,專門編寫小人物的瑣碎生活,出版了《婚內婚外》。那一時期,王宛平採訪了很多人,聽了很多故事,也看了很多婚戀書,沒想到這些都為她後來當編劇積累了素材。

儘管後來寫了很多美好而溫暖的情感,但王宛平自己的婚姻並不完滿。上世紀90年代離婚後,她一直單身至今。“我骨子裡仍是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包括愛情與婚姻。我寫的女主人公,都是一生追求愛情,不甘平淡婚姻的理想主義者。”

從杜鵑到文麗,再到花朵朵,王宛平筆下的女性形象都讓人印象深刻,“她們身上大都有我的影子,個性鮮明,心直口快。性格上和我最接近的是杜鵑,倔強,純真,有點不食人間煙火”。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之後,王宛平的創作一度進入茫然狀態。“從2012年到2017年,5年間國內影視劇進入到大IP和流量小鮮肉走紅的時代。我寫了一些文學性較強的劇本,但都擱淺了。”

《好久不見》的創作過程也經歷了一波三折,她一直在文學性和商業性之間權衡,最終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路徑——增強戲劇性。王宛平記起一個小插曲:2016年,她去《好久不見》劇組探班,遇到張國立,他說:這不像你寫的啊,《金婚》(也是張國立主演)寫得多生活啊!當時她就問:國立老師,您覺得《金婚》那樣的寫法,現在還行嗎?張國立想了想,一臉無奈。

《金婚》劇照。該劇講述文麗和佟志跨度50年的婚姻生活,被認為是中國家庭倫理劇的經典之作。

“所幸現在老戲骨和現實性題材的作品又開始回歸。”王宛平說, “編劇意味著我文學夢的延續。創作者一定要有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和價值觀,在時代的潮流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作者:《環球人物》記者 陳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