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自我接納:走向自信終極之路

01

自卑的人接納自己是有條件的

自信的人接納自己是無條件的

自我接納就是無條件地愛自己,喜歡自己,認可自己的價值與存在。

可能你會有疑問:我現在有這麼多不足,這麼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我怎麼接納自己呢?而且我還擔心,如果我接納了一個這樣的自己,就是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就是甘願這樣平庸下去,會讓我更墮落,我是不是就再也實現不了我想要的成功了?沒錯,這是許多人面對自我接納時的困惑和遲疑,讓我們回到成長的長河中尋找一下這種熟悉的聲音可能來自哪裡。

當我們成績有一點進步時,我們渴望獲得父母或成長中的重要他人的鼓勵或誇獎,但是獲得的資訊可能更多的是:不能太肯定他了,否則,他豈不是會得意,再也不努力學習了?年幼時,父母在我們需要肯定時的遲疑,被我們作為一個規則內化成自我的一部分,慢慢地代替父母來管理我們的生活。

但是,想像一下,當你取得哪怕一點點進步時,父母的肯定和讚賞是讓你更努力更投入,取得更大的進步呢?還是讓你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呢?父母的批評和指責是更讓你沮喪還是更給你力量?答案不言而喻。

年幼時,父母不肯定我們是認為我們還沒達到他們的要求。 長大後,我們不能自我肯定和接納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要求,而理想通常會高於現實,於是我們就可能陷入無休止的沮喪中,自卑感隨處可以獲得,自信卻無處可尋。 沒有自信,做事情就像手腳被捆綁的囚徒,又怎麼可能全情投入生活,去為自己的夢想打拼呢?

為什麼接納自我才是走向真正自信的終極出路?抑或不管你身處的情境如何,你仍然可以自信起來的心理機制是什麼?

讓我們首先回憶一下你身邊那些散發著自信魅力的同學或朋友,她可能沒有出眾的容貌,卻可以自信地接受來自異性投來的目光;他可能沒有出色的口才,卻可以站在公眾場合自信地發言;他可能來自偏遠的貧困農村,卻可以自豪地談論自己的家鄉和童年的趣事……於是,我們困惑,他們並不擁有令人羡慕的家庭背景和出眾的才能,但為什麼生活得那麼輕鬆和自信呢?答案很簡單,從絕對意義上說,自卑的人接納自己是有條件的,而自信的人接納自己則是無條件的。

真正的自信與一個人擁有的東西沒有直接關係。

一位月收入一千元的人完全有可能比月收入一萬元的人生活得更自信,關鍵是各自對自我接納的程度不同。 所以,生活中有一部分人,總能在既有的條件下享受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總是告訴自己,倘若我擁有了什麼,就一定會更自信,那麼,你真的需要停下來回顧一下成長的足跡,在過去的歲月裡你是否有過曾經的渴望,而當你真正擁有時,你的整個生活是否真的發生了如期的變化。 我們總是寄希望於外界的變化來改變自己的內心,那只會讓我們失望,不妨放下這種執著,從現在開始嘗試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從內心開始改變,因為只有這樣才是活出真“我”的終極出路。 無論何時,我們都要記住:每個人都有資格失敗,許多情況下,失敗讓我們真正獲得成長。

02

接納自我——重建與自己的關係

嬰兒從一出生開始就處在與周圍重要他人的交互作用中,並從成人的眼中來解釋世界,獲得熟悉的應對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如果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對孩子給予更多的是賞識、信任和尊重,孩子從父母的眼中就會感受到自己是完全地被接納的、被愛的、安全的,他的行為通常表現為勇於嘗試、喜歡挑戰、精神獨立、對人對事主動寬容、形成自由開放的個性,個人潛能通常能得到較好的發揮。 如果父母對孩子更多的是批評、懷疑、限制,孩子從父母的眼中感受到自己是不被接納的、不被愛的、被排斥的,他就容易形成自卑、多疑的心理,因為缺少安全感,所以在行為上表現為偏好確定性、害怕失敗、容易依賴他人、喜歡抱怨和敏感等,個性保守限制,萬事求安全,不敢挑戰,個人潛能很難有機會得到開發。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幼年時父母與我們的關係,是成人後我們與自己關係的雛形。而我們要接納自我,關鍵是重建與自己的關係。幼年時,我們弱小,認知能力有限,也沒有力量;但如今,我們已長大成人,有能力去重建與自己的關係。

1、做自己的父母——改寫自我中父母的程式

這種情況的具體方法是自問:“當我還是一個孩子時,我希望父母與我建立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那麼我現在就嘗試與自己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比如,當你考試不理想、和小朋友打架時,父母可能會不問原因地批評你:“你看鄰居家的孩子考得多好,平時又懂事又聽話,你怎麼就不能學著點?”這時,你的感覺可能更多的是沮喪、委屈和不被理解,因為你已經努力了,只是沒有考到前幾名而已。同樣,和小朋友打架也是有原因的。雖然你不喜歡父母的以上這些方式,但你還是無意識地習得了這種對待自己的方式,慢慢地,當成績沒有達到理想標準時,你可能會批評自己:“同班的小王為什麼能考得那麼好?我還是不夠努力。”當上課回答問題沒有預想的那樣精彩時,你會苛責自己:“真是差勁!為什麼準備好的內容站起來卻說不好呢?真是笨死了,別人為什麼可以那麼自信地侃侃而談呢?以後還是少丟臉吧!”在我們做得不完美時,自我苛責的聲音會把我們擊倒,陷在惡劣的情緒裡無法自拔,越想越覺得自己不行,越來越沒有辦法接受自己。不能接受自己是所有心理問題的共性。

上面講述的是原來的自己與自己的關係,那麼重建與自己的關係,就是自己重新接替自我中父母的角色,與自己建立一種接納的關係。在上面所提及的情境下,假如父母這樣回應我們:“孩子,不要難過,只要你努力了,不管考得怎麼樣,你都永遠是我們最愛的孩子。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次考得不好的原因出在哪裡,怎樣改進,下次爭取不犯同樣的錯誤就可以了。”毫無疑問,如果讓我們選擇,我們希望父母對我們是這樣一種接納的關係,即不管我們做了什麼,父母永遠都不會放棄我們,那麼我們也就很難放棄自己。現在,我們可以嘗試著與自己建立這種新型的接納關係。

當參加比賽落榜時,當考試不理想時,我們可以停止苛責自己,而是告訴自己:“我不需要與別人比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行了。只要我努力過,比以前有進步,我就應該為自己喝彩。總結經驗,才能真正地對得起這次失敗。”當我們對自己說完這些話後,相信我們對自己的感覺也會更好,我們接下來更可能去做一些有助於改善情緒和提升自己的事情。只要堅持下去,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就打破了以前的那種模式,就可能進入一種新型的良性迴圈過程:接受自己的獨一無二,愛自己,鼓勵自己,欣賞自己,相信自己……。

2、做自己的朋友——建立自我支援的聲音

這種情況的具體方法是,當你自我責難時,想一想,如果你的好朋友遇到了類似的事情,他來找你傾訴,你會怎樣對他說,那麼你就對自己怎樣說,這也是一種重要的自我接納法。平常,當我們遭遇挫折時,往往自我責難或自我苛責,即對自己說一些責難或指責的話語,情緒猶如破洞的船一樣加速下沉。自我責難的話語通常是自動化的反應,隨著挫折的來臨自然跟隨,無須努力就可以把自己打倒。因此,我們一般很難意識到,這些自我責難的話其實就是受到挫折後一系列情緒困擾的動力。這樣,事情發展到最後,維持你惡劣情緒的可能不再是挫折事件或結果本身,而是我們對自己的懷疑,離接納自己的路越來越遠。做自己的朋友,就是減少打倒自己的話語,增加支持自己的話語。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有這樣的體驗:當好朋友因為一次面試失敗或競選失敗而向我們傾訴時,我們通常會想盡辦法來安慰他,理解他糟糕的情緒,告訴他一次失敗並不能說明他的能力不行,引導他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面,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思考解決的辦法等。我們很寬容,也很善解人意。在我們的傾聽、安慰和勸導下,我們的朋友心情平靜下來,甚至可能知道接下來該怎樣去面對這件事情了。然而,當類似的事情降臨到我們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可能講給自己的多是責難的話,猶如指向敵人的利劍,刀刀見血,把自己批得體無完膚,一無是處。遭遇挫折後的心理怎麼經得起如此殘酷的自我攻擊?長期下去,情緒低落、壓力重重甚至失眠等自然會接踵而至。因此,學會接納自己,一定要學會和自己做朋友。想一想,我們對待自己如同敵人,需要多麼強大的自我才可能經得住長期的攻擊,我們又怎麼可能讓長期經受這些攻擊和壓力的自我去全身心地投人生活、幫助我們實現夢想呢?

3、做自己的自己——“我喜歡”和而不同

做自己的自己其實就是尊重自己,真正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一定懂得尊重別人,即尊重差異。而尊重差異則是真正的平等精神,平等絕不意味著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而恰恰是尊重每個個體的獨特性,因此,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根本就不矛盾。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在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之間不知如何抉擇,要麼選擇只“尊重”別人的觀點,否定自己;要麼選擇只“尊重”自己的觀點,否定他人。事實上,這兩種選擇均沒有真正體現尊重,其背後隱含著一個錯誤的前提,即不管任何事情,總是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當觀點不一致時,要麼你錯,要麼我錯。實際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大是大非的絕對之事少之又少,最多的情況是對同一件事或同一問題的看法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這一道理簡單明白。然而,在指導自己日常心理和行為時,很多困擾則是因為潛意識中拒絕接受這一事實,而一廂情願地、固執地要求這個世界按自己的方式運轉,結果常常是事與願違。因為如果你有要求別人的權利,別人亦有這個權利。因此,只有當一個人真正懂得尊重自己時,他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他才能真正地懂得尊重他人。

接納自己,找到自我,重建自信,不一定要在重大的事情上尋找,確認自己的方式主要是由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建立起來的。

03

給自己一個機會——原來我也可以

通常情況下,我們習慣性地把行為限制在一個範圍之內,不爭取或者不敢給自己一個機會嘗試做一些沒有做過的事情,我們也就沒有機會瞭解自己的能力,沒有辦法發現自身的力量。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我們可以選擇一些難度較大的事情,經過努力挑戰成功,也可以選擇一些很小但先前卻很少做過的事情。給自己一個機會,只要認真去做了,通常就會發出“原來我也可以”的感慨,這對建立自信、重新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人具有重要意義。

當我們為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而苦惱時,當我們指責或埋怨別人時,請停下正在進行的動作,把“你”改成“我”,那通常是自己內心潛藏的真實的聲音。由於層層的自我保護,我們自己都無法認識自己了。比如,當你指責戀人“你根本就不愛我”時,當你指責別人“你為什麼老拿我尋開心”時,把內容改成“我根本就不愛自己”,“我老拿自己尋開心”,捫心自問,是不是這個更接近真實?這個事實的發現,雖然讓我們痛苦,但是,只有發現自己的影響力,我們才可能去改變或調整它,使我們不再只扮演一個受害者的角色,而是做一個自我的拯救者。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人不斷地陷入愛情又不斷地失戀,苦不堪言,無法自拔。最大的問題不在於他有多倒楣,可能的情況是,這些人甚至一輩子也走不出這個怪圈,而走不出的原因就在於自己對心理方面一無所知。我們經常說,要面對現實,可是,你根本就看不見現實,又如何面對?我們發熱了,咳嗽了,我們知道這是感冒。我們拉肚子了,知道這是食品的問題。然而,我們的心理出了問題,卻不知問題何在。小時候,可能是大人教會你怎樣對待自己,長大後,卻是你教會別人怎樣對待你。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你希望別人接納和尊重你,你首先要學會接納和尊重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是舞臺上的主角,同時也影響著舞臺上的其他人,改變和成長的力量永遠在自己身上。

發現自己的歷程是我們一生的課題,這條成長的路有許多痛苦,因為在打開層層的自我防禦的過程中,必須面對一個內心非常脆弱的自己。然而,這條路也很神奇,所以,我們願意忍受並面對自己的痛苦,因為它通常會給我們帶來“噢,原來這樣啊”的頓悟,在這種神奇的體驗中會不斷獲得自我的成長。

525心理網_您身邊的心理諮詢專家!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幼年時父母與我們的關係,是成人後我們與自己關係的雛形。而我們要接納自我,關鍵是重建與自己的關係。幼年時,我們弱小,認知能力有限,也沒有力量;但如今,我們已長大成人,有能力去重建與自己的關係。

1、做自己的父母——改寫自我中父母的程式

這種情況的具體方法是自問:“當我還是一個孩子時,我希望父母與我建立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那麼我現在就嘗試與自己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比如,當你考試不理想、和小朋友打架時,父母可能會不問原因地批評你:“你看鄰居家的孩子考得多好,平時又懂事又聽話,你怎麼就不能學著點?”這時,你的感覺可能更多的是沮喪、委屈和不被理解,因為你已經努力了,只是沒有考到前幾名而已。同樣,和小朋友打架也是有原因的。雖然你不喜歡父母的以上這些方式,但你還是無意識地習得了這種對待自己的方式,慢慢地,當成績沒有達到理想標準時,你可能會批評自己:“同班的小王為什麼能考得那麼好?我還是不夠努力。”當上課回答問題沒有預想的那樣精彩時,你會苛責自己:“真是差勁!為什麼準備好的內容站起來卻說不好呢?真是笨死了,別人為什麼可以那麼自信地侃侃而談呢?以後還是少丟臉吧!”在我們做得不完美時,自我苛責的聲音會把我們擊倒,陷在惡劣的情緒裡無法自拔,越想越覺得自己不行,越來越沒有辦法接受自己。不能接受自己是所有心理問題的共性。

上面講述的是原來的自己與自己的關係,那麼重建與自己的關係,就是自己重新接替自我中父母的角色,與自己建立一種接納的關係。在上面所提及的情境下,假如父母這樣回應我們:“孩子,不要難過,只要你努力了,不管考得怎麼樣,你都永遠是我們最愛的孩子。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次考得不好的原因出在哪裡,怎樣改進,下次爭取不犯同樣的錯誤就可以了。”毫無疑問,如果讓我們選擇,我們希望父母對我們是這樣一種接納的關係,即不管我們做了什麼,父母永遠都不會放棄我們,那麼我們也就很難放棄自己。現在,我們可以嘗試著與自己建立這種新型的接納關係。

當參加比賽落榜時,當考試不理想時,我們可以停止苛責自己,而是告訴自己:“我不需要與別人比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行了。只要我努力過,比以前有進步,我就應該為自己喝彩。總結經驗,才能真正地對得起這次失敗。”當我們對自己說完這些話後,相信我們對自己的感覺也會更好,我們接下來更可能去做一些有助於改善情緒和提升自己的事情。只要堅持下去,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就打破了以前的那種模式,就可能進入一種新型的良性迴圈過程:接受自己的獨一無二,愛自己,鼓勵自己,欣賞自己,相信自己……。

2、做自己的朋友——建立自我支援的聲音

這種情況的具體方法是,當你自我責難時,想一想,如果你的好朋友遇到了類似的事情,他來找你傾訴,你會怎樣對他說,那麼你就對自己怎樣說,這也是一種重要的自我接納法。平常,當我們遭遇挫折時,往往自我責難或自我苛責,即對自己說一些責難或指責的話語,情緒猶如破洞的船一樣加速下沉。自我責難的話語通常是自動化的反應,隨著挫折的來臨自然跟隨,無須努力就可以把自己打倒。因此,我們一般很難意識到,這些自我責難的話其實就是受到挫折後一系列情緒困擾的動力。這樣,事情發展到最後,維持你惡劣情緒的可能不再是挫折事件或結果本身,而是我們對自己的懷疑,離接納自己的路越來越遠。做自己的朋友,就是減少打倒自己的話語,增加支持自己的話語。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有這樣的體驗:當好朋友因為一次面試失敗或競選失敗而向我們傾訴時,我們通常會想盡辦法來安慰他,理解他糟糕的情緒,告訴他一次失敗並不能說明他的能力不行,引導他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面,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思考解決的辦法等。我們很寬容,也很善解人意。在我們的傾聽、安慰和勸導下,我們的朋友心情平靜下來,甚至可能知道接下來該怎樣去面對這件事情了。然而,當類似的事情降臨到我們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可能講給自己的多是責難的話,猶如指向敵人的利劍,刀刀見血,把自己批得體無完膚,一無是處。遭遇挫折後的心理怎麼經得起如此殘酷的自我攻擊?長期下去,情緒低落、壓力重重甚至失眠等自然會接踵而至。因此,學會接納自己,一定要學會和自己做朋友。想一想,我們對待自己如同敵人,需要多麼強大的自我才可能經得住長期的攻擊,我們又怎麼可能讓長期經受這些攻擊和壓力的自我去全身心地投人生活、幫助我們實現夢想呢?

3、做自己的自己——“我喜歡”和而不同

做自己的自己其實就是尊重自己,真正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一定懂得尊重別人,即尊重差異。而尊重差異則是真正的平等精神,平等絕不意味著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而恰恰是尊重每個個體的獨特性,因此,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根本就不矛盾。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在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之間不知如何抉擇,要麼選擇只“尊重”別人的觀點,否定自己;要麼選擇只“尊重”自己的觀點,否定他人。事實上,這兩種選擇均沒有真正體現尊重,其背後隱含著一個錯誤的前提,即不管任何事情,總是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當觀點不一致時,要麼你錯,要麼我錯。實際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大是大非的絕對之事少之又少,最多的情況是對同一件事或同一問題的看法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這一道理簡單明白。然而,在指導自己日常心理和行為時,很多困擾則是因為潛意識中拒絕接受這一事實,而一廂情願地、固執地要求這個世界按自己的方式運轉,結果常常是事與願違。因為如果你有要求別人的權利,別人亦有這個權利。因此,只有當一個人真正懂得尊重自己時,他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他才能真正地懂得尊重他人。

接納自己,找到自我,重建自信,不一定要在重大的事情上尋找,確認自己的方式主要是由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建立起來的。

03

給自己一個機會——原來我也可以

通常情況下,我們習慣性地把行為限制在一個範圍之內,不爭取或者不敢給自己一個機會嘗試做一些沒有做過的事情,我們也就沒有機會瞭解自己的能力,沒有辦法發現自身的力量。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我們可以選擇一些難度較大的事情,經過努力挑戰成功,也可以選擇一些很小但先前卻很少做過的事情。給自己一個機會,只要認真去做了,通常就會發出“原來我也可以”的感慨,這對建立自信、重新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人具有重要意義。

當我們為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而苦惱時,當我們指責或埋怨別人時,請停下正在進行的動作,把“你”改成“我”,那通常是自己內心潛藏的真實的聲音。由於層層的自我保護,我們自己都無法認識自己了。比如,當你指責戀人“你根本就不愛我”時,當你指責別人“你為什麼老拿我尋開心”時,把內容改成“我根本就不愛自己”,“我老拿自己尋開心”,捫心自問,是不是這個更接近真實?這個事實的發現,雖然讓我們痛苦,但是,只有發現自己的影響力,我們才可能去改變或調整它,使我們不再只扮演一個受害者的角色,而是做一個自我的拯救者。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人不斷地陷入愛情又不斷地失戀,苦不堪言,無法自拔。最大的問題不在於他有多倒楣,可能的情況是,這些人甚至一輩子也走不出這個怪圈,而走不出的原因就在於自己對心理方面一無所知。我們經常說,要面對現實,可是,你根本就看不見現實,又如何面對?我們發熱了,咳嗽了,我們知道這是感冒。我們拉肚子了,知道這是食品的問題。然而,我們的心理出了問題,卻不知問題何在。小時候,可能是大人教會你怎樣對待自己,長大後,卻是你教會別人怎樣對待你。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你希望別人接納和尊重你,你首先要學會接納和尊重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是舞臺上的主角,同時也影響著舞臺上的其他人,改變和成長的力量永遠在自己身上。

發現自己的歷程是我們一生的課題,這條成長的路有許多痛苦,因為在打開層層的自我防禦的過程中,必須面對一個內心非常脆弱的自己。然而,這條路也很神奇,所以,我們願意忍受並面對自己的痛苦,因為它通常會給我們帶來“噢,原來這樣啊”的頓悟,在這種神奇的體驗中會不斷獲得自我的成長。

525心理網_您身邊的心理諮詢專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