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技術底蘊+市場優勢:專業氣象服務從共識邁向共贏

“到2025年, 氣象服務市場規模將達約3000億元。 ”

2014 年的《中國氣象服務產業發展報告》, 描繪了未來商業氣象服務的廣闊前景。 當下及未來一段時間, 如何提高產品供給水準, 是氣象服務主體全力攻堅的核心。

各級氣象部門有雄厚的業務基礎, 社會企業有靈活的機制、與市場對接的經驗及針對性服務產品研發能力。 二者結合, 能否找到答案?這既是2018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方面作用”思路的延展, 也是象輯知源(武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象輯科技)創新團隊對未來的構想。

象輯科技簡介:

象輯科技是成立於 2014年的商業氣象服務公司, 業務核心是以 Gavial 氣象大資料雲平臺為基礎, 通過融合預報技術、資料分析技術和行業資料, 為天氣相關行業提供專業氣象服務整體解決方案。

聚智

2018 年 1 月 12 日, 北京。

這天, 象輯科技正式向社會發佈 Gavial 氣象大資料雲平臺(以下簡稱 Gavial 雲平臺), 一個理念也由此傳播:在氣象部門大力推進氣象資訊化發展進程中, 象輯科技將通過此平臺, 為眾多氣象業務和服務主體提供服務, 更有效地連接需求和供給兩端。

進入新時代, 社會發展越來越“智慧”, 各行各業逐漸從粗放式向精細化方向發展。 在追求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過程中, 大資料的價值不斷體現。 作為基礎資料之一, 氣象服務需求會越來越大。

然而, 只有針對體量巨大、類型多樣的資料快速線上分析, 才能稱之為大資料。 如果底層基礎處理服務缺乏, 各種來源採集的資料價值便大打折扣。 由此, 氣象資訊化的基礎支撐作用將越來越明顯。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在中國氣象局分步驟出臺氣象資訊化年度行動方案, 提出在“積極推進氣象部門與外部合作, 吸引多元市場主體廣泛參與氣象資訊化建設”的發展進程中, 象輯科技得到各個層面大力支持, 基於大資料和雲計算技術, 針對氣象行業的資料種類和應用方式, 結合氣象業務生產應用特點, 打造了 Gavial 雲平臺。 該平臺能集中存儲各類氣象資料, 並在統一的環境中實現資料的分析計算, 可在雲端部署各類業務流程,

實現豐富的業務場景, 從底層解決了傳統模式下資料孤島、應用煙囪林立的局面。 這個平臺是象輯科技的核心技術之一, 也是未來商業氣象服務延伸到行業應用端的根基。

“我們正在享受整個社會發展帶來的技術紅利, 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這些新興技術已經邁過了萌芽、泡沫、低谷期, 正在向各行業延伸落地應用。

Gavial 雲平臺相當於為氣象工作提供了一個更便捷、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週期更短的工具, 或者說它是一套全新的作業系統, 即支援開發和創造, 也自帶常規應用。 ”象輯科技聯合創始人林忠介紹。

Gavial 雲平臺包括資料存儲、計算挖掘、服務輸出三個層級, 有豐富的資料和應用外掛程式支援專業氣象領域的開發。

在平臺上再注入本地氣象的資料、行業資料、科技成果、人才智慧, 融合的產品能促進合作物件深度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Gavial 雲平臺還具有眾創特點, 開發人員或資料分析人員能夠在平臺上研發常用的資料處理和分析工具, 其他有需求的用戶, 可以直接調用這些工具, 實現眾創共用。

在兩年多的研發歷程中, Gavial 雲平臺資料檢索能力達 PB 級以上, 數十億條資料記錄的處理可在秒級內回應, 在面對海量資料的各種需求時可以輕鬆應對。 象輯科技的 Gavial 雲平臺集群每日運行 20000 多個任務, 處理 10TB 以上的資料量。 平臺內置 100 餘個氣象業務和服務常用的資料處理和分析元件, 可迅速完成資料獲取、格式轉化、存儲、要素提取、檔切割合併、圖層渲染、點查詢等。

借助 Gavial 雲平臺, 可針對海量氣象與行業資料開展大資料採擷, 掌握各相關行業資料受氣象影響發生變化的規律, 利用深度學習挖掘跨界資料的價值。

聚力

當企業的研發能力可以滿足需求時, 其機制與部門業務科技融合, 在國家的大政策背景下能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2016 年,國務院印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2017 年,象輯科技開始與各級氣象部門探索局企聯合氣象服務研發。在國家政策和局企合作的新機制下,氣象科研成果可以得到充分轉化,長期積澱的科技基礎與產品研發相結合,共同促進了服務系統的升級和應用。

在探索取得一定成果和經驗後,象輯科技進一步與各級氣象部門開展戰略合作,覆蓋能源、交通、農業、零售、金融等專業氣象服務領域。象輯科技輸出 Gavial 雲平臺底層技術,與氣象部門聯合研發各類應用,共同豐富服務內容,進一步滿足使用者需求。

同時,圍繞《國家海洋氣象發展規劃 2016—2025》《道路交通安全“ 十三五”規劃》、冬奧會服務保障等工作部署,象輯科技依託Gavial雲平臺,與合作物件在能源電力氣象服務、公路交通氣象服務、通用航空服務等領域進行佈局。Gavial 雲平臺管理著全國最大的海上風電場集群,通過智慧調度平臺系統,可為電站管理者提供資產、人員、船舶、車輛、運維、調度等多個風電場業務環節的服務,其中包含精細化的氣象和海洋條件預報;在智慧交通板塊,平臺內置降雪、凝冰、能見度等預報預警演算法,為膠州灣跨海大橋提供公路交通氣象預報預警服務,有力支援了大橋通行管理;與大型通航服務公司聯合建立通用航空氣象服務系統,為救援應急等通用航空提供氣象服務保障。

聚心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垂直。林忠也切實感受到:面對市場的服務需求,單憑氣象科技企業一方的實力很難形成持續有效供給,目前我國的現狀也不可能照搬國外氣象機構與企業完全分工的模式。氣象部門當地語系化優勢明顯,公司亦有自身優勢,在國家推進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能開展更多更有深度的合作,服務覆蓋度和服務供給水準一定能有更大的提升。

林忠介紹,目前公司所探索的就是一種協助互惠機制,與氣象部門合作不應僅限於為其提供資訊化支撐,而應通過技術支援氣象科研和科技創新,讓用戶都能享受技術紅利,在現有存量市場的基礎上,做大整個服務市場的蛋糕,實現共贏。

目前,象輯科技正在與一些地方氣象部門開展協助互惠探索。象輯科技為氣象部門輸出整套 Gavial 雲平臺和一套完整的氣象服務整體解決方案,給各級氣象部門提供充足的“彈藥”。同時,氣象部門根據市場需求利用平臺生產加工科研業務產品,公司將這些產品按照市場需求轉化為服務產品,為企業客戶提供服務,並聯合建立產業研發基金,為研發團隊提供支撐,形成“產研閉環”。雙方還按照彼此需求,開展人員交流和定向研發合作。

圖為海上風電智慧調度平臺

實際上,企業與部門合作在氣象系統內外都不罕見。如上海市氣象局聯合氣象、航運、船舶、保險等領域企業,合資註冊混合所有制企業,自主研發遠洋氣象導航決策支援系統;中國聯通制定混改方案,引入包括騰訊、百度、京東、阿裡巴巴在內的多位戰略投資者。

林忠認為,企業與部門合作可以考慮兩種方式,一種是與國有專業氣象服務主體建立混合所有制企業,在專業氣象服務領域形成全新的服務實體、優勢互補,共同打造服務品牌。另一種是,氣象服務主體可成立創新中心,建立氣象事業單位與專業氣象服務企業間的合作平臺,建立氣象服務主體與氣象服務企業間的業務技術“紐帶”,企業協助氣象部門間接參與專業氣象服務市場競爭。

“不管採用什麼方式,我們均承諾與合作部門在現有效益基礎上保持增長,最終目的就是挖掘企業在氣象服務需求、先進技術應用、傳遞高價值氣象資訊等方面的潛力,共同構建專業技術創新與產業轉化服務體系,擴大專業氣象服務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與氣象部門共同提升氣象服務的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水準。”林忠說。

圖片均由象輯知源(武漢)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在國家的大政策背景下能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2016 年,國務院印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2017 年,象輯科技開始與各級氣象部門探索局企聯合氣象服務研發。在國家政策和局企合作的新機制下,氣象科研成果可以得到充分轉化,長期積澱的科技基礎與產品研發相結合,共同促進了服務系統的升級和應用。

在探索取得一定成果和經驗後,象輯科技進一步與各級氣象部門開展戰略合作,覆蓋能源、交通、農業、零售、金融等專業氣象服務領域。象輯科技輸出 Gavial 雲平臺底層技術,與氣象部門聯合研發各類應用,共同豐富服務內容,進一步滿足使用者需求。

同時,圍繞《國家海洋氣象發展規劃 2016—2025》《道路交通安全“ 十三五”規劃》、冬奧會服務保障等工作部署,象輯科技依託Gavial雲平臺,與合作物件在能源電力氣象服務、公路交通氣象服務、通用航空服務等領域進行佈局。Gavial 雲平臺管理著全國最大的海上風電場集群,通過智慧調度平臺系統,可為電站管理者提供資產、人員、船舶、車輛、運維、調度等多個風電場業務環節的服務,其中包含精細化的氣象和海洋條件預報;在智慧交通板塊,平臺內置降雪、凝冰、能見度等預報預警演算法,為膠州灣跨海大橋提供公路交通氣象預報預警服務,有力支援了大橋通行管理;與大型通航服務公司聯合建立通用航空氣象服務系統,為救援應急等通用航空提供氣象服務保障。

聚心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垂直。林忠也切實感受到:面對市場的服務需求,單憑氣象科技企業一方的實力很難形成持續有效供給,目前我國的現狀也不可能照搬國外氣象機構與企業完全分工的模式。氣象部門當地語系化優勢明顯,公司亦有自身優勢,在國家推進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能開展更多更有深度的合作,服務覆蓋度和服務供給水準一定能有更大的提升。

林忠介紹,目前公司所探索的就是一種協助互惠機制,與氣象部門合作不應僅限於為其提供資訊化支撐,而應通過技術支援氣象科研和科技創新,讓用戶都能享受技術紅利,在現有存量市場的基礎上,做大整個服務市場的蛋糕,實現共贏。

目前,象輯科技正在與一些地方氣象部門開展協助互惠探索。象輯科技為氣象部門輸出整套 Gavial 雲平臺和一套完整的氣象服務整體解決方案,給各級氣象部門提供充足的“彈藥”。同時,氣象部門根據市場需求利用平臺生產加工科研業務產品,公司將這些產品按照市場需求轉化為服務產品,為企業客戶提供服務,並聯合建立產業研發基金,為研發團隊提供支撐,形成“產研閉環”。雙方還按照彼此需求,開展人員交流和定向研發合作。

圖為海上風電智慧調度平臺

實際上,企業與部門合作在氣象系統內外都不罕見。如上海市氣象局聯合氣象、航運、船舶、保險等領域企業,合資註冊混合所有制企業,自主研發遠洋氣象導航決策支援系統;中國聯通制定混改方案,引入包括騰訊、百度、京東、阿裡巴巴在內的多位戰略投資者。

林忠認為,企業與部門合作可以考慮兩種方式,一種是與國有專業氣象服務主體建立混合所有制企業,在專業氣象服務領域形成全新的服務實體、優勢互補,共同打造服務品牌。另一種是,氣象服務主體可成立創新中心,建立氣象事業單位與專業氣象服務企業間的合作平臺,建立氣象服務主體與氣象服務企業間的業務技術“紐帶”,企業協助氣象部門間接參與專業氣象服務市場競爭。

“不管採用什麼方式,我們均承諾與合作部門在現有效益基礎上保持增長,最終目的就是挖掘企業在氣象服務需求、先進技術應用、傳遞高價值氣象資訊等方面的潛力,共同構建專業技術創新與產業轉化服務體系,擴大專業氣象服務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與氣象部門共同提升氣象服務的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水準。”林忠說。

圖片均由象輯知源(武漢)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