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4月18國際古跡遺址日,“免票遊覽二帝陵”

“免票遊覽二帝陵”

每年的4月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 為使古遺址、古帝陵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激發人們對古遺址、古帝陵保護的責任感,

顓頊帝嚳陵文物景區特舉辦“國際古跡遺址日免票遊覽二帝陵”活動。

顓頊帝嚳陵俗稱高王廟、二帝陵, 漢代建陵, 唐代立廟, 宋代興祀, 元、明、清歷代修葺。 清末被黃沙湮沒, 1986年清沙再現。 陵區存有元明清三代陵塚標誌碑和百餘通禦祭碑碣, 以及山門、拜殿、陵塚等建築遺跡。 顓頊陵居東, 帝嚳陵居西, 是目前全國唯一雙陵並峙的古帝陵。 顓頊帝嚳陵被譽為華夏尋根祭祖聖地、中華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的發源地, 是華夏子孫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文化遺產重點開放景區、國家AAA級景區。

顓頊帝嚳陵景點簡介

●顓頊陵坐北面南, 南北長66米, 東西寬52米, 陵周底部有元代砌築的護陵牆。 陵前牆鑲有元天曆二年(西元1329年)“顓頊帝陵”和清嘉慶二十四年(西元1819年)“顓頊陵”兩通標誌碑

●帝嚳陵坐北面南, 南北長66米, 東西寬50米, 位於顓頊陵西側,

陵周圍殘存有明代砌築的護陵牆。 陵前牆鑲有明嘉靖七年(西元1528年)標誌碑。

●拜殿 1997年在唐代基址上複建的仿明清風格建築, 面闊五間, 進深三間, 奉祀顓頊、帝嚳二帝, 顓頊執鉞, 帝嚳執矩。 殿內壁畫採用傳統掐絲琺瑯工藝製作而成, 描述了顓頊、帝嚳二帝歷史功績。

●禦祭碑廊顓頊帝嚳陵發現禦祭碑碣百餘通。 1999年修建碑廊, 選出明、清禦祭碑68通鑲嵌於牆。 這些碑碣是明、清兩代皇帝遣官祭祀顓頊、帝嚳的記錄, 也為研究古代官職、地域風俗、政區沿革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老山門 1986年清沙時發現,為清代宣統年間修葺。山門是祭祀顓頊、帝嚳二帝時進入陵區的第一道門,呈拱券洞式,四阿頂,刷紅土,大小共三個門洞。經考證,老山門還有兩米多深埋在地下,露出地面建築用磚分別有元、明、清三個朝代。

●宋井意隆亭相傳陵在山上,廟在腰間,山前必有龍眼鑲嵌。1986年清沙發現古井,出土二龍戲珠碑首、欞星門條石及瓷片、瓦當等。經考證,古井建于宋代,距今已逾千年。古井新泉,水質上佳。2004年意隆公司捐建井亭,保護古井。

●萬通碑林 萬通碑林頌始祖。顓頊帝嚳陵自1986年清沙面世以來,團體與個人恭祭始祖,刻碑紀事,形成碑林。碑林主要包括姓氏宗親碑、家族祭祖碑、捐資捐物碑、題字題詞碑,以及歷年祭祖節祭文碑和紀事碑等。

●中華二帝鐘 中華二帝鐘鑄於2009年(己醜年)祭祖節,總重6噸,鐘體銘文。每逢重大祭祀,渾厚悠揚的鐘聲烘托氛圍。鳴鐘22響,象徵傳統曆法記時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紀念顓頊創制最早的天文曆法《顓頊曆》,表示天地和合,人類應敬天法地,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中華二帝鼓 中華二帝鼓制於2009年(己醜年)祭祖節,用整張牛皮蒙制,鼓面印製天干地支。每逢重大祭祀,雄渾激昂的鼓聲震撼四方。擊鼓34通,代表全國3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人民追根溯源,認祖歸宗,祭祀人文始祖顓頊、帝嚳,弘揚傳統文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共同心聲。

●中原聖土碑 2010年12月5日,世界客家播遷路——中原聖土採集彙集儀式在顓頊帝嚳陵舉行。採集自內黃顓頊帝嚳陵、淮陽太昊陵、方城古繒國遺址、舞陽賈湖遺址、固始客家人遷徙出始地、新鄭具茨山軒轅廟、商丘睢陽燧皇陵、偃師漢魏故城、衛輝比干廟的中原聖土,在此匯入中原寶鼎。聖土用黃河水融合,製作“聖土望君歸”紀念物,在世界進行文化交流。

●老母殿 2014年在原有基址上為奉祀嫘祖複建。嫘祖為黃帝正妃、顓頊祖母、帝嚳曾祖母,發明養蠶,史稱嫘祖始蠶。殿內同時供奉有顓頊兩妃鄒屠氏、勝奔氏,帝嚳四妃有邰氏薑嫄(生周祖後稷)、有娀氏簡狄(生商祖契)、陳豐氏慶都(生帝堯)、娵訾氏常儀(生帝摯)。

●鳥柏珍稀古老樹種,樹幹表面佈滿小穴眼,相傳橫切面年輪為鳥形。顓頊帝嚳陵鳥柏與黃陵掛甲柏為同一樹種,帝陵帝系,遙相呼應。

●馨槐連理顓頊帝嚳陵地處沙崗,適生刺槐,暮春初夏,花香遠溢。今有雙槐連理,正北與顓頊陵對應,西與帝嚳陵前“五帝同根”之構樹呼應,“德至草木,朱草生,木連理。”(漢•班固)異根草木,枝幹連生,吉祥之兆,感念始祖二帝水木盛德。

●五帝同根構樹為帝陵野生樹種,成方連片,生機盎然。這棵枸樹呈扇形外延,枝繁葉茂,綠樹成蔭,正北與帝嚳陵對應,東與顓頊陵前的馨槐連理呼應,五株同根,並列有序,象徵上古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華夏始祖,一脈相承。

●認養林帝陵認養一棵樹,祖德蔭庇萬代福,翠柏長青,承載景仰,寄託希冀,傳承美德。

●樹碑立傳沙掩帝陵,黃沙珍藏了歷朝歷代官民恭祭始祖的史跡。百餘通祭祀碑文的清晰面世,真切記錄下世世代代對始祖功德的景仰。這塊探出半身的石碑與半傾的槐樹組合,猶如筆架與筆,書寫下後世子孫延綿不斷的根脈情懷。

國際古跡遺址日是什麼?

1982年4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突尼斯舉辦科學研討會,同期在哈馬馬特召開的執行局會議上,有代表首次提出建立國際古跡遺址日,並在每年的這一天舉辦全球性的慶祝活動。這一建議經執行委員會討論後通過,並於次年11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2屆大會上得到批准。大會在一項決議中號召各成員國宣導並推行“4・18國際古跡遺址日”。

國際古跡遺址日在中國

我國於1993年加入ICOMOS,成立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即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協會是由從事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的專家學者和管理工作者自願組成的全國性、群眾性、非營利性的學術團體。

中國自1993年加入這一組織後,對4·18這一紀念日的宣傳及舉辦相關活動也是極為重視,不遺餘力。2018年,為推動遺產保護的代際傳承,激勵更多年輕人參與到遺產事業當中,實現保護理念、精神、經驗的代際共用,國際古跡遺址日的主題被確定為“遺產事業,繼往開來”,將圍繞遺產理念、精神、經驗的共用和傳承,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

●老山門 1986年清沙時發現,為清代宣統年間修葺。山門是祭祀顓頊、帝嚳二帝時進入陵區的第一道門,呈拱券洞式,四阿頂,刷紅土,大小共三個門洞。經考證,老山門還有兩米多深埋在地下,露出地面建築用磚分別有元、明、清三個朝代。

●宋井意隆亭相傳陵在山上,廟在腰間,山前必有龍眼鑲嵌。1986年清沙發現古井,出土二龍戲珠碑首、欞星門條石及瓷片、瓦當等。經考證,古井建于宋代,距今已逾千年。古井新泉,水質上佳。2004年意隆公司捐建井亭,保護古井。

●萬通碑林 萬通碑林頌始祖。顓頊帝嚳陵自1986年清沙面世以來,團體與個人恭祭始祖,刻碑紀事,形成碑林。碑林主要包括姓氏宗親碑、家族祭祖碑、捐資捐物碑、題字題詞碑,以及歷年祭祖節祭文碑和紀事碑等。

●中華二帝鐘 中華二帝鐘鑄於2009年(己醜年)祭祖節,總重6噸,鐘體銘文。每逢重大祭祀,渾厚悠揚的鐘聲烘托氛圍。鳴鐘22響,象徵傳統曆法記時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紀念顓頊創制最早的天文曆法《顓頊曆》,表示天地和合,人類應敬天法地,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中華二帝鼓 中華二帝鼓制於2009年(己醜年)祭祖節,用整張牛皮蒙制,鼓面印製天干地支。每逢重大祭祀,雄渾激昂的鼓聲震撼四方。擊鼓34通,代表全國3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人民追根溯源,認祖歸宗,祭祀人文始祖顓頊、帝嚳,弘揚傳統文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共同心聲。

●中原聖土碑 2010年12月5日,世界客家播遷路——中原聖土採集彙集儀式在顓頊帝嚳陵舉行。採集自內黃顓頊帝嚳陵、淮陽太昊陵、方城古繒國遺址、舞陽賈湖遺址、固始客家人遷徙出始地、新鄭具茨山軒轅廟、商丘睢陽燧皇陵、偃師漢魏故城、衛輝比干廟的中原聖土,在此匯入中原寶鼎。聖土用黃河水融合,製作“聖土望君歸”紀念物,在世界進行文化交流。

●老母殿 2014年在原有基址上為奉祀嫘祖複建。嫘祖為黃帝正妃、顓頊祖母、帝嚳曾祖母,發明養蠶,史稱嫘祖始蠶。殿內同時供奉有顓頊兩妃鄒屠氏、勝奔氏,帝嚳四妃有邰氏薑嫄(生周祖後稷)、有娀氏簡狄(生商祖契)、陳豐氏慶都(生帝堯)、娵訾氏常儀(生帝摯)。

●鳥柏珍稀古老樹種,樹幹表面佈滿小穴眼,相傳橫切面年輪為鳥形。顓頊帝嚳陵鳥柏與黃陵掛甲柏為同一樹種,帝陵帝系,遙相呼應。

●馨槐連理顓頊帝嚳陵地處沙崗,適生刺槐,暮春初夏,花香遠溢。今有雙槐連理,正北與顓頊陵對應,西與帝嚳陵前“五帝同根”之構樹呼應,“德至草木,朱草生,木連理。”(漢•班固)異根草木,枝幹連生,吉祥之兆,感念始祖二帝水木盛德。

●五帝同根構樹為帝陵野生樹種,成方連片,生機盎然。這棵枸樹呈扇形外延,枝繁葉茂,綠樹成蔭,正北與帝嚳陵對應,東與顓頊陵前的馨槐連理呼應,五株同根,並列有序,象徵上古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華夏始祖,一脈相承。

●認養林帝陵認養一棵樹,祖德蔭庇萬代福,翠柏長青,承載景仰,寄託希冀,傳承美德。

●樹碑立傳沙掩帝陵,黃沙珍藏了歷朝歷代官民恭祭始祖的史跡。百餘通祭祀碑文的清晰面世,真切記錄下世世代代對始祖功德的景仰。這塊探出半身的石碑與半傾的槐樹組合,猶如筆架與筆,書寫下後世子孫延綿不斷的根脈情懷。

國際古跡遺址日是什麼?

1982年4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突尼斯舉辦科學研討會,同期在哈馬馬特召開的執行局會議上,有代表首次提出建立國際古跡遺址日,並在每年的這一天舉辦全球性的慶祝活動。這一建議經執行委員會討論後通過,並於次年11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2屆大會上得到批准。大會在一項決議中號召各成員國宣導並推行“4・18國際古跡遺址日”。

國際古跡遺址日在中國

我國於1993年加入ICOMOS,成立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即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協會是由從事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的專家學者和管理工作者自願組成的全國性、群眾性、非營利性的學術團體。

中國自1993年加入這一組織後,對4·18這一紀念日的宣傳及舉辦相關活動也是極為重視,不遺餘力。2018年,為推動遺產保護的代際傳承,激勵更多年輕人參與到遺產事業當中,實現保護理念、精神、經驗的代際共用,國際古跡遺址日的主題被確定為“遺產事業,繼往開來”,將圍繞遺產理念、精神、經驗的共用和傳承,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