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仙山:群仙們的洞天福地

仙人住在哪裡?山裡。 最有力的證明就是, 有“仙山”一詞, 但卻從沒聽說仙海、仙河的。 再看看“仙”這個字, 人+山。 東漢末年劉熙的名物學著作《釋名》說:“老而不死曰仙。 仙, 遷也, 遷入山也。 故制其字, 人旁作山也。 ”可見修仙, 一定得進山才行。 而仙山, 也成了仙世界的代名詞。 仙山裡, 藏著的是另一個宇宙。

東晉成帝鹹和八年(西元333年), 年過花甲的葛洪(注:道教學者、煉丹家、醫藥家)終於下定決心, 將自己少年時學成的種種煉丹經驗付諸實踐, 開啟真正意義上的修仙之旅。 而第一步, 是找到一座山。

為什麼是山?因為古人認為, 山是溝通上天與人間的橋樑。 山的高聳入雲, 在古人眼裡便是通天的證明。 商周時, 甚至有“天在山中”的說法。 西漢劉安的《淮南子》中, 有擎天之柱不周山。 連天都是靠山來支撐的, 想要接近上天, 就必須進山才行。 而在《山海經》中, 具有靈異的神不住在天上,

而是住在昆侖山中。 山和天, 在某種意義上劃上了等號。

沒有人比葛洪更瞭解仙和山之間的緊密關係了。 16歲時, 葛洪背井離鄉, 登上了在今天安徽廬江的馬跡山。 不是為了遊歷山水, 而是為了拜師。 馬跡山中, 隱居著一位神仙般的人物——鄭隱。 年過八旬的鄭隱曾經是葛洪的叔伯祖父葛玄的學生, 葛玄人稱葛仙翁, 頗有神通, 而鄭隱學成之後, 不僅能日行百里健步如飛, 而且可以返老還童。 葛洪準備向鄭隱學習的, 正是他的仙術。

馬跡山見證了葛洪修仙道的開啟。 作為鄭隱最成功的弟子, 葛洪在數年之間, 遍覽了鄭隱收藏的各種道家經典, 習得了煉製金丹的絕學。 而山中白雲繚繞、溪水潺潺的清幽景象, 也給葛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嗯, 所謂仙境, 理應如此。

後來, 鄭隱帶著弟子們離開馬跡山, 前往霍山, 葛洪沒有同行。 但他知道, 師父又去了括蒼山, 並從此仙遊, 難覓蹤跡。

葛洪的修仙理論中, 格外看重名山。 他說, 煉製金丹, 應當“入名山, 絕人事”。 名山是由天地靈氣凝結而成的, 而“氣”在兩漢開始流行的天人感應理論中,

是天、地、人之間發生通感的基礎。 山中之氣可以幫助人更好的和天相感應。 而且, 山中富含著可供煉丹的礦物和植物, 還有修仙所需的真經。 “諸名山五嶽, 皆有此書, 但藏之於石室幽隱之地”, 只有能得道的人, 才能看到山中的真經, 這經文不是人力撰寫的, 而是自然生成的, 是天人感應的結果。

自此, 為何要入山修仙, 有了結論:山中有通天的靈氣、煉丹的原料、修煉的經文, 三管齊下, 何愁不能升仙?

葛洪選定的山, 是遠在交趾地區的勾漏山(位於今廣西北流縣)。 那裡最符合他的理論:交趾地區盛產丹砂, 而勾漏山也屬於他心目中靈氣彙集的名山之一。 為了能夠順利抵達勾漏山, 葛洪甚至主動向晉成帝請求,

前往當地擔任地方官。 在葛洪的計畫中, 勾漏山將會是他人生旅程的最後一站。 煉丹, 服食, 升仙。

然而, 當葛洪一路南下經過廣州時, 和剌史鄧嶽的會面令他停下了腳步。 據說, 是鄧嶽的苦苦挽留打動了葛洪, 令他決定捨棄勾漏山, 留在廣州當地的名山羅浮山修煉。 山雖然換了一座, 但葛洪還是如願過上了期待中的修仙生活。

“當遠行尋師, 克期便發。 ”一直和葛洪有書信往來的鄧嶽, 讀到葛洪這句話後, 慌忙驅車前往羅浮山。 但還是遲了一步。 葛洪並沒有離開, 只是端坐在山間, 呼吸全無。 這時, 葛洪整整81歲了。 鄧岳發現, 葛洪的面色和生前一樣, 身體也沒有僵硬的跡象, 殮入棺材後, 只覺棺材輕得如同只有衣服沒有屍體一般。 聯想起葛洪留給自己的那句遺言,鄧岳相信,葛洪一定已經升仙,追隨仙師鄭隱,往名山中遊歷去了。

葛洪心目中的名山,是煉丹升仙的絕妙場所,也是地仙雲遊的奇幻世界,但主管名山的,是山神。修仙者想要看到名山中的真經,得依靠山神開山。而一旦修成,山神就從主導者變成仙的奴僕了。

以陶弘景為代表的後學者又進一步闡發了葛洪的理論:既然真仙可以使役山神,那麼,名山的真正管理者,就應當是仙。這就衍生出了道教的群仙世界:“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四個字,乍一看和山一點關係也沒有,其實不然。不妨看看道教經典《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妙經注解》裡怎麼說:“洞者通也,上通於天,下通於地,中有神仙,幽相化來。”山中多洞,這些山洞便被認為是神仙與天地溝通的地方。

而福地呢?顧名思義,就是得福之地。福地並不拘泥於名山本身,山中的溪水、丹井、法壇之類,只要有修道者在此飛升,都可以是福地。這麼說來,“洞天福地”豈不就是人間仙境的行政區劃嗎?

按照道教的說法,洞天福地大都在人間名山之中,它們是仙人生活、修行的場所,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由不同等級的仙人所管治。洞天福地系統是唐到五代期間,由道教名家司馬承禎和杜光庭提出並最終定型的。

其實,仙境的行政區劃始于東漢末年。五斗米道的教主張魯在漢中地區實行了“二十四治”,將其所統治的地區劃分為二十四個教區,每個教區都有神靈治理。後來,二十四治又擴展為二十八治,對應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由人來劃分並在現實世界實行的二十四治,就是張魯建立的人間仙境體系。

在成熟的“洞天福地”系統中,羅浮山洞位列第七大洞天,而葛洪原先選定的勾漏山,是三十六小洞天當中排行第二十二位的“句漏山洞”。正因為“洞天福地”是修道者“創造”出來的仙山世界,在排名時,難免會體現出修道者的主觀意願了。羅浮山之所以名列前茅,顯然和葛洪在修道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分不開。這也是“有仙則名”的明證。

嵩山在三十六小洞天中名列第六,由仙人鄧雲山管治。五代筆記小說《仙傳拾遺》中說,嵩山的山北有一個巨大的洞穴,深淺莫測。晉代人嵩山叟,和朋友在洞穴邊遊玩時,不小心掉了下去。幸運的是,嵩山叟並沒有摔死。他發現,這洞穴深處又有通道,延綿不絕,似乎沒有盡頭。嵩山叟決定沿著洞穴繼續往裡走,期待能找到另一端的出口。

正當嵩山叟瀕臨絕望時,他突然發現,雖然周圍還是石壁,不見日月,但前方的路越來越寬敞,也越來越明亮了,路邊竟然還出現了一間草屋。嵩山叟從視窗望去,只見屋子裡有兩個人,正在下棋,而棋盤邊上,擺著幾杯白水。他連忙走進草屋討水喝。

喝完水,嵩山叟覺得一下子增長了十倍的氣力,回家的念頭也堅定起來。他拒絕了下棋人的挽留,執意要走出洞穴。下棋人告訴他:“從這裡再往西走,有一口大井,井裡有很多怪物,但不用怕,他們不會傷害你。你想回家,就跳進井裡,自然就會找到路出去的。要是餓了,就吃井裡的東西。”

嵩山叟按照指示,跳入井中。井裡那些張牙舞爪的蛟龍,見到嵩山叟靠近,都主動避開了道路。而井壁上看似污濁的青泥,吃在嘴裡無比香美,足夠讓嵩山叟一路走到井的另一頭。當嵩山叟終於重見天日後,他發現自己踏上的土地竟是遠隔萬里的四川青城山。

見多識廣的《博物志》作者張華聽了嵩山叟的經歷,推測下棋人是仙人——“仙館丈夫”,白水是玉漿,青泥則是龍穴石髓。從第六小洞天誤入仙境,從第五大洞天重回人間。這條回家之路,讓嵩山叟無意中窺見了仙山世界裡的空間秘密。

後來,嵩山叟想再次前往山洞探險,卻迷了路,“不知所之”。按照唐代類書《藝文類聚》中《仙經》的說法,進入嵩山神仙世界的石洞位置,從山北轉移到了東南山崖下,怪不得嵩山叟撲了個空。這在仙山世界裡是可以講得通的:仙境入口並非固定地點,只有有緣人才能進入。

在人間的地圖上,山都是各自獨立的,即使位置接近,想要從一座山到另一座山,也需要花費些時間。但在仙人的世界裡,仙山是相互通達的。秘密就在“洞”中。洞天的“洞”溝通的不只是天與人,也是各個洞天福地。走入洞中,就如同進入了四通八達的洞天福地交通網,想去哪裡都可以。“仙館丈夫”指點嵩山叟跳入的井洞,無疑是嵩山和青城山之間的“高鐵軌道”。

聯想起葛洪留給自己的那句遺言,鄧岳相信,葛洪一定已經升仙,追隨仙師鄭隱,往名山中遊歷去了。

葛洪心目中的名山,是煉丹升仙的絕妙場所,也是地仙雲遊的奇幻世界,但主管名山的,是山神。修仙者想要看到名山中的真經,得依靠山神開山。而一旦修成,山神就從主導者變成仙的奴僕了。

以陶弘景為代表的後學者又進一步闡發了葛洪的理論:既然真仙可以使役山神,那麼,名山的真正管理者,就應當是仙。這就衍生出了道教的群仙世界:“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四個字,乍一看和山一點關係也沒有,其實不然。不妨看看道教經典《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妙經注解》裡怎麼說:“洞者通也,上通於天,下通於地,中有神仙,幽相化來。”山中多洞,這些山洞便被認為是神仙與天地溝通的地方。

而福地呢?顧名思義,就是得福之地。福地並不拘泥於名山本身,山中的溪水、丹井、法壇之類,只要有修道者在此飛升,都可以是福地。這麼說來,“洞天福地”豈不就是人間仙境的行政區劃嗎?

按照道教的說法,洞天福地大都在人間名山之中,它們是仙人生活、修行的場所,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由不同等級的仙人所管治。洞天福地系統是唐到五代期間,由道教名家司馬承禎和杜光庭提出並最終定型的。

其實,仙境的行政區劃始于東漢末年。五斗米道的教主張魯在漢中地區實行了“二十四治”,將其所統治的地區劃分為二十四個教區,每個教區都有神靈治理。後來,二十四治又擴展為二十八治,對應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由人來劃分並在現實世界實行的二十四治,就是張魯建立的人間仙境體系。

在成熟的“洞天福地”系統中,羅浮山洞位列第七大洞天,而葛洪原先選定的勾漏山,是三十六小洞天當中排行第二十二位的“句漏山洞”。正因為“洞天福地”是修道者“創造”出來的仙山世界,在排名時,難免會體現出修道者的主觀意願了。羅浮山之所以名列前茅,顯然和葛洪在修道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分不開。這也是“有仙則名”的明證。

嵩山在三十六小洞天中名列第六,由仙人鄧雲山管治。五代筆記小說《仙傳拾遺》中說,嵩山的山北有一個巨大的洞穴,深淺莫測。晉代人嵩山叟,和朋友在洞穴邊遊玩時,不小心掉了下去。幸運的是,嵩山叟並沒有摔死。他發現,這洞穴深處又有通道,延綿不絕,似乎沒有盡頭。嵩山叟決定沿著洞穴繼續往裡走,期待能找到另一端的出口。

正當嵩山叟瀕臨絕望時,他突然發現,雖然周圍還是石壁,不見日月,但前方的路越來越寬敞,也越來越明亮了,路邊竟然還出現了一間草屋。嵩山叟從視窗望去,只見屋子裡有兩個人,正在下棋,而棋盤邊上,擺著幾杯白水。他連忙走進草屋討水喝。

喝完水,嵩山叟覺得一下子增長了十倍的氣力,回家的念頭也堅定起來。他拒絕了下棋人的挽留,執意要走出洞穴。下棋人告訴他:“從這裡再往西走,有一口大井,井裡有很多怪物,但不用怕,他們不會傷害你。你想回家,就跳進井裡,自然就會找到路出去的。要是餓了,就吃井裡的東西。”

嵩山叟按照指示,跳入井中。井裡那些張牙舞爪的蛟龍,見到嵩山叟靠近,都主動避開了道路。而井壁上看似污濁的青泥,吃在嘴裡無比香美,足夠讓嵩山叟一路走到井的另一頭。當嵩山叟終於重見天日後,他發現自己踏上的土地竟是遠隔萬里的四川青城山。

見多識廣的《博物志》作者張華聽了嵩山叟的經歷,推測下棋人是仙人——“仙館丈夫”,白水是玉漿,青泥則是龍穴石髓。從第六小洞天誤入仙境,從第五大洞天重回人間。這條回家之路,讓嵩山叟無意中窺見了仙山世界裡的空間秘密。

後來,嵩山叟想再次前往山洞探險,卻迷了路,“不知所之”。按照唐代類書《藝文類聚》中《仙經》的說法,進入嵩山神仙世界的石洞位置,從山北轉移到了東南山崖下,怪不得嵩山叟撲了個空。這在仙山世界裡是可以講得通的:仙境入口並非固定地點,只有有緣人才能進入。

在人間的地圖上,山都是各自獨立的,即使位置接近,想要從一座山到另一座山,也需要花費些時間。但在仙人的世界裡,仙山是相互通達的。秘密就在“洞”中。洞天的“洞”溝通的不只是天與人,也是各個洞天福地。走入洞中,就如同進入了四通八達的洞天福地交通網,想去哪裡都可以。“仙館丈夫”指點嵩山叟跳入的井洞,無疑是嵩山和青城山之間的“高鐵軌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