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流津歲月丨走進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追溯那些炮火紛飛的年代記憶

序廳

序廳由兩幅巨型浮雕組成, 它們構成了整個展廳的“主題預演”。 一副上面燒錄著前言文字, 對大沽口炮臺的歷史做了簡要的說明。

另一幅刻畫的是中國人民的抗戰場景, 氣勢雄偉, 人物形象逼真。

京畿海門

穿過序廳便是“京畿海門”主題展館, 這一展館主要講述大沽口炮臺成為海防重地的歷史背景。 該展館的最大亮點是一幅宋代黃河改道海河入海示意圖, 通過借助現代電子技術使蔚藍色的河流和渤海灣真的“流動”起來, 讓人更加直觀的感受到大沽口所處的重要地理位置。

展館內的帆船模型也是一大亮點, 帆船製造精良, 造型十分逼真。 此外, 清軍使用的武器、大沽口南岸炮臺出土的鐵鍬殘缺部分和被毀的鐵炮殘塊實物以及展館牆面上的各種展示畫板, 都能讓人深切的體會到在那段硝煙彌漫的歷史中, 大沽口炮臺作為“京畿海門”所佔據的重要戰略位置。

沽口禦侮

“沽口禦侮”展館是整個展廳的核心部分, 講述的是1858年至1860年間的三次大沽口之戰。 該主題展館的第一部分展示區位於京畿海門展館的左側, 主要展示的是第一次大沽口之戰的情形。

展示區的展櫃內陳列著白銀元寶、吸食鴉片的工具以及清朝官員上報朝廷的關於天津鴉片進口情況的奏摺等展品。 最裡面則是以大沽繳煙為主題的類比場景。

從第一部分展示區再往裡走便是“沽口禦侮”展館的第二部分展示區。該展示區內設有電子資訊屏,迴圈播放著有關三次大沽口之戰的影像資料和解說詞。

在大螢幕的對面放置著三門大炮。黑色的為北塘鐵炮,其餘兩門鏽跡斑駁的是清單層體前裝滑膛鐵炮,中間的一門於2001年在大沽口炮臺遺址出土,另一門於2001年在大沽口“海”字炮臺遺址附近出土。

牆上的展板上展示著許多有關那個年代的文字、圖像資料。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一份是咸豐皇帝向大沽地區調兵遣將的諭旨(影本)。

第三部分展示區藏品以出土文物為主。下圖所示為大沽口炮臺遺址附近出土的清球形實心鐵炮彈和開花炮彈。如今歷經時間的滄桑,這些曾經在戰場上呼嘯的炮彈已然鏽跡斑斑,剝落的鐵銹和裸露出的漆黑的顏色仿佛在向參觀者無聲的訴說著那段硝煙彌漫的歷史。

下圖所示大炮為十九世紀英制單層鐵炮,2000年大沽口“海”字炮臺遺址附近出土,灰口鐵製造,炮身上有字母“ROGERS”和皇冠標誌以及代表英國政府訂購的“↑”標誌。

清單層體前裝滑膛鐵炮,2008年大沽口“鎮”字炮臺附近出土。

沿著通道繼續往前走,便來到了“沽口禦侮”展館的最後一個展示區。展示區內立有一座青銅人物雕像,刻畫的是在1860年保衛石頭縫炮臺的戰鬥中犧牲的將領——樂善。石頭縫炮臺之戰是第三次大沽口之戰的主戰役。英法聯軍取道北塘後,從背向對大沽口炮臺發動進攻,炮臺守軍與聯軍展開激戰,不久石頭縫炮臺首先陷落,直隸提督樂善壯烈犧牲。

注視這座雕像,耳邊仿佛依然能回蕩起那句“炮臺存,樂善生;炮臺亡,樂善死”的壯志決心的呐喊。那視死如歸的拳拳愛國之情,雖隔著百年的歷史歲月依然令人無限動容。

展廳中陳列的英法聯軍的後裝線膛火炮

第三次大沽口保衛戰清軍使用的武器

清軍使用的手槍

八國聯軍使用過的武器

炮臺沙盤

國門淪陷

繼續向裡走便來到了最後一個展館“國門淪陷”。展館內展示有被毀的鐵炮殘塊實物以及相關歷史照片的複製品等。

尾聲

穿過國門淪陷展館便來到了展廳的結尾部分。一側的玻璃展櫃中立有一座以“戰爭與和平”為主題的大沽鐵鐘。這座鐵鐘是為紀念抗擊英法聯軍壯烈殉國的將軍樂善而鑄,曾懸掛於石頭縫炮臺,1900年被英國士兵作為戰利品掠走,存放于朴茨茅斯。2005年英國政府將其無償歸還,這座流失海外100多年的鐵鐘得以重歸故里。

從博物館出來沿著石頭鋪就小路向後走便會看到這座大沽口炮臺遺址紀念碑。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我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洗雪國恥、舉國同慶。天津軍民為表達撫今追昔、緬懷英靈、銘記歷史之情,特刻石明志。

在紀念碑的一側立著幾座複製的鐵炮和大沽口炮臺遺址出土的鐵炮以及1997年空軍雷達旅贈送國產殲6型戰鬥機。

紀念碑的另一側是一條長長的坡道,沿著坡道走上去便能到炮臺上。炮臺正中立著一座大炮,四周立著幾座不同朝向的小炮,炮口對準四周海面,彩色的旗幟插滿整座炮臺,可謂蔚為壯觀。

編|盧天瑜

資料來源|天津市旅遊資訊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最裡面則是以大沽繳煙為主題的類比場景。

從第一部分展示區再往裡走便是“沽口禦侮”展館的第二部分展示區。該展示區內設有電子資訊屏,迴圈播放著有關三次大沽口之戰的影像資料和解說詞。

在大螢幕的對面放置著三門大炮。黑色的為北塘鐵炮,其餘兩門鏽跡斑駁的是清單層體前裝滑膛鐵炮,中間的一門於2001年在大沽口炮臺遺址出土,另一門於2001年在大沽口“海”字炮臺遺址附近出土。

牆上的展板上展示著許多有關那個年代的文字、圖像資料。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一份是咸豐皇帝向大沽地區調兵遣將的諭旨(影本)。

第三部分展示區藏品以出土文物為主。下圖所示為大沽口炮臺遺址附近出土的清球形實心鐵炮彈和開花炮彈。如今歷經時間的滄桑,這些曾經在戰場上呼嘯的炮彈已然鏽跡斑斑,剝落的鐵銹和裸露出的漆黑的顏色仿佛在向參觀者無聲的訴說著那段硝煙彌漫的歷史。

下圖所示大炮為十九世紀英制單層鐵炮,2000年大沽口“海”字炮臺遺址附近出土,灰口鐵製造,炮身上有字母“ROGERS”和皇冠標誌以及代表英國政府訂購的“↑”標誌。

清單層體前裝滑膛鐵炮,2008年大沽口“鎮”字炮臺附近出土。

沿著通道繼續往前走,便來到了“沽口禦侮”展館的最後一個展示區。展示區內立有一座青銅人物雕像,刻畫的是在1860年保衛石頭縫炮臺的戰鬥中犧牲的將領——樂善。石頭縫炮臺之戰是第三次大沽口之戰的主戰役。英法聯軍取道北塘後,從背向對大沽口炮臺發動進攻,炮臺守軍與聯軍展開激戰,不久石頭縫炮臺首先陷落,直隸提督樂善壯烈犧牲。

注視這座雕像,耳邊仿佛依然能回蕩起那句“炮臺存,樂善生;炮臺亡,樂善死”的壯志決心的呐喊。那視死如歸的拳拳愛國之情,雖隔著百年的歷史歲月依然令人無限動容。

展廳中陳列的英法聯軍的後裝線膛火炮

第三次大沽口保衛戰清軍使用的武器

清軍使用的手槍

八國聯軍使用過的武器

炮臺沙盤

國門淪陷

繼續向裡走便來到了最後一個展館“國門淪陷”。展館內展示有被毀的鐵炮殘塊實物以及相關歷史照片的複製品等。

尾聲

穿過國門淪陷展館便來到了展廳的結尾部分。一側的玻璃展櫃中立有一座以“戰爭與和平”為主題的大沽鐵鐘。這座鐵鐘是為紀念抗擊英法聯軍壯烈殉國的將軍樂善而鑄,曾懸掛於石頭縫炮臺,1900年被英國士兵作為戰利品掠走,存放于朴茨茅斯。2005年英國政府將其無償歸還,這座流失海外100多年的鐵鐘得以重歸故里。

從博物館出來沿著石頭鋪就小路向後走便會看到這座大沽口炮臺遺址紀念碑。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我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洗雪國恥、舉國同慶。天津軍民為表達撫今追昔、緬懷英靈、銘記歷史之情,特刻石明志。

在紀念碑的一側立著幾座複製的鐵炮和大沽口炮臺遺址出土的鐵炮以及1997年空軍雷達旅贈送國產殲6型戰鬥機。

紀念碑的另一側是一條長長的坡道,沿著坡道走上去便能到炮臺上。炮臺正中立著一座大炮,四周立著幾座不同朝向的小炮,炮口對準四周海面,彩色的旗幟插滿整座炮臺,可謂蔚為壯觀。

編|盧天瑜

資料來源|天津市旅遊資訊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