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韓庚,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庚phone”嗎?

評斷偶像與粉絲之間糾葛, 到底應當使用什麼規則邏輯, 國內至今無定論。

偶像與其他演員歌手同樣, 擁有私隱與職業未來上的全權自由, 還是與粉絲有隱藏契約, 應讓渡出部分來, 維持他們的情感幻想?偶像轉型之後, 對過往、對粉絲的評價, 是個人性情, 還是職業道德範疇?這些, 是最近圍繞在韓庚身邊的敏感話題。

super junior

作為國內第一個從成熟偶像體系內走出的人, 韓庚也第一個從職業偶像中出走。 經歷過遠赴異國的練習生、爆紅組合團員和當紅小鮮肉之後, 他開始了新身份:過氣偶像。 他親自上節目尋開心, 說小鮮肉應當向他學習過氣經驗。

而最近, 在一期談論偶像的《圓桌派》裡, 韓庚關於偶像的言論又驚倒了眾人。 面對偶像現象持不理解態度的竇文濤、許子東, 是當事人也是過來人的他, 並沒有用親身經驗添注多少深度理解, 也沒有表達出正面情感, 反倒成了旁觀者有限認知中的典型例證:偶像重外觀、被粉絲綁架成小寵物、原本屬意的職業就是演員而非偶像。

也許是訪談氛圍, 韓庚全程謙虛得近乎謙卑。 讓人不明白他的表達是沉浸在那種氛圍中不自覺的討好, 還是長久積壓的怨言, 或者更甚的是人生轉向時的投機。

還有他雖然從偶像出走, 但卻轉身做起了偶像的老闆。 最近因為《偶像練習生》屢屢被提起的樂華娛樂, 他就是大股東之一。

行動上需要掙粉絲的錢,心理上又不想被粉絲束縛,連路人都忍不住吐槽一把:“你不能賣‘庚PHONE’時叫人家小甜甜,轉眼想自由就叫‘牛夫人’呀。”

無論要出走的偶像認不認,偶像都是個特殊行業。這種特殊並不是指訓練的艱苦、歌舞技藝的出挑,而是售賣情感幻象。

經紀公司是製造商,負責瞭解市場、塑造商品與投放。被挑中的藝人與其合作,舍出部分權利,再出演部分假面,通過才藝與形象包裝成少年人心目中的理想:勁歌熱舞撩動感官,偶像劇渲染沉浸氛圍,人設夯實印象。買通稿、買獎項、買咖位。他們瞄準搶奪的,是青少年對於成長樣板的渴望、對情感歸屬的期待,是稚嫩的喙啄破蛋殼投向世界的第一縷熱切渴望的目光。

天才難得、技藝便宜,不修煉到頂尖,難靠手藝存活。但未見過世面的眼睛容易驚豔,未經分辯的情感急切尋找寄託,所以偶像行業利益豐厚,經紀公司與偶像二一添作五,有時合作愉快,有時為分贓爭吵。

因為代際隔膜,中年知識份子們不懂年輕人對偶像的情意結,將這種狂熱歸咎於簡單的肉體狂想。實則不然。粉絲中占大多數的青春期少男少女,正處於尋找人生同一性的階段。

根據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理論,這個年齡段的半大孩子,正在為自己尋找同伴歸屬與未來人生範本。中年知識份子們,當年以作家、樣板戲中的英雄為目標人物,與同好者建立情感同盟。而娛樂時代的孩子們,以最容易接觸、最吸引眼球的青春偶像作為樣板,以粉絲群體作為情感歸屬,途徑與目的地上不同,本質並無二致。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色。你可以痛惜這時代喧囂華麗之下的輕飄膚淺,但卻不能責怪身在其中還待成熟的年輕人們,他們不是製造時代的人。而為他們把住風向的成年人們,在做什麼呢?坐在累累經驗、知識與財富的寶塔上,俯身嘲笑他們的盲目,還是利用他們的盲目牟利?你或許假意,但他們曾經真心。

看到粉絲拿偶像當寵物的新聞,我也曾驚覺不可思議,看多就樂了。不是人心不古,而是一報還一報。利用人性得利,就要當心人性反噬。食得鹹魚抵得渴,成年人了,就別當眾叫委屈。

偶像轉型並不是罕見事。SMAP1988年建立,三十幾年間,從十幾歲的少年到中年大叔,一直是日本第一組合。在綜藝上賣萌搞笑,發專輯橫掃金曲榜,也從偶像劇演到正劇。個個都從必須仰賴經紀公司的俊秀少年長成根深葉茂的資深大叔,無論他們與經紀公司如何爭鬧,彼此之間又有多少齟齬,但對粉絲謙恭有禮。決定結婚時,在演唱會上含淚親告粉絲。解散時正裝出席,鞠躬致歉。這是對相互陪伴、相互成就的時光的感激與尊重。好的偶像,包裝撕下,底下也是個有真情的人。

年少時狂熱的愛,再盲目也不丟人。今日轉身作別,成長轉向也不可恥。揮手自茲去,也可記得汪倫贈我情。

日韓偶像產業發達,從進入到離開都有定則與樣本。偶像轉型,要演戲就演,要做生意就去,蒼井優、滿島光、深津繪裡……真有才華的人不會被偶像往事遮掩靈魂之光。

國內偶像產業鏈初初建立,對偶像的約束還未見雛形,商業模式還停在獲利,未曾重視售後,一切要靠偶像的自覺。遇見劉德華、張國榮般有才有情,是幸事,一不留神,就撞上偶像與粉絲爭執的傷感戲份。

要求一個人保持一以貫之的價值觀,尤其是從20幾歲到30出頭的人生劇烈變幻期,是一種苛責。人的觀念、規則和目標,會一直隨著境遇與生命階段變遷。但曾以他人感情為餌獲利,如今卻忽視、否定,未免太過涼薄。

韓庚的作別姿態,讓他從偶像與自我中的鋼索上摔下。前輩、老闆與自我之間的那條鋼索,他能走好嗎?

行動上需要掙粉絲的錢,心理上又不想被粉絲束縛,連路人都忍不住吐槽一把:“你不能賣‘庚PHONE’時叫人家小甜甜,轉眼想自由就叫‘牛夫人’呀。”

無論要出走的偶像認不認,偶像都是個特殊行業。這種特殊並不是指訓練的艱苦、歌舞技藝的出挑,而是售賣情感幻象。

經紀公司是製造商,負責瞭解市場、塑造商品與投放。被挑中的藝人與其合作,舍出部分權利,再出演部分假面,通過才藝與形象包裝成少年人心目中的理想:勁歌熱舞撩動感官,偶像劇渲染沉浸氛圍,人設夯實印象。買通稿、買獎項、買咖位。他們瞄準搶奪的,是青少年對於成長樣板的渴望、對情感歸屬的期待,是稚嫩的喙啄破蛋殼投向世界的第一縷熱切渴望的目光。

天才難得、技藝便宜,不修煉到頂尖,難靠手藝存活。但未見過世面的眼睛容易驚豔,未經分辯的情感急切尋找寄託,所以偶像行業利益豐厚,經紀公司與偶像二一添作五,有時合作愉快,有時為分贓爭吵。

因為代際隔膜,中年知識份子們不懂年輕人對偶像的情意結,將這種狂熱歸咎於簡單的肉體狂想。實則不然。粉絲中占大多數的青春期少男少女,正處於尋找人生同一性的階段。

根據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理論,這個年齡段的半大孩子,正在為自己尋找同伴歸屬與未來人生範本。中年知識份子們,當年以作家、樣板戲中的英雄為目標人物,與同好者建立情感同盟。而娛樂時代的孩子們,以最容易接觸、最吸引眼球的青春偶像作為樣板,以粉絲群體作為情感歸屬,途徑與目的地上不同,本質並無二致。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色。你可以痛惜這時代喧囂華麗之下的輕飄膚淺,但卻不能責怪身在其中還待成熟的年輕人們,他們不是製造時代的人。而為他們把住風向的成年人們,在做什麼呢?坐在累累經驗、知識與財富的寶塔上,俯身嘲笑他們的盲目,還是利用他們的盲目牟利?你或許假意,但他們曾經真心。

看到粉絲拿偶像當寵物的新聞,我也曾驚覺不可思議,看多就樂了。不是人心不古,而是一報還一報。利用人性得利,就要當心人性反噬。食得鹹魚抵得渴,成年人了,就別當眾叫委屈。

偶像轉型並不是罕見事。SMAP1988年建立,三十幾年間,從十幾歲的少年到中年大叔,一直是日本第一組合。在綜藝上賣萌搞笑,發專輯橫掃金曲榜,也從偶像劇演到正劇。個個都從必須仰賴經紀公司的俊秀少年長成根深葉茂的資深大叔,無論他們與經紀公司如何爭鬧,彼此之間又有多少齟齬,但對粉絲謙恭有禮。決定結婚時,在演唱會上含淚親告粉絲。解散時正裝出席,鞠躬致歉。這是對相互陪伴、相互成就的時光的感激與尊重。好的偶像,包裝撕下,底下也是個有真情的人。

年少時狂熱的愛,再盲目也不丟人。今日轉身作別,成長轉向也不可恥。揮手自茲去,也可記得汪倫贈我情。

日韓偶像產業發達,從進入到離開都有定則與樣本。偶像轉型,要演戲就演,要做生意就去,蒼井優、滿島光、深津繪裡……真有才華的人不會被偶像往事遮掩靈魂之光。

國內偶像產業鏈初初建立,對偶像的約束還未見雛形,商業模式還停在獲利,未曾重視售後,一切要靠偶像的自覺。遇見劉德華、張國榮般有才有情,是幸事,一不留神,就撞上偶像與粉絲爭執的傷感戲份。

要求一個人保持一以貫之的價值觀,尤其是從20幾歲到30出頭的人生劇烈變幻期,是一種苛責。人的觀念、規則和目標,會一直隨著境遇與生命階段變遷。但曾以他人感情為餌獲利,如今卻忽視、否定,未免太過涼薄。

韓庚的作別姿態,讓他從偶像與自我中的鋼索上摔下。前輩、老闆與自我之間的那條鋼索,他能走好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