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揭秘茶陵高隴,隱藏在數位中的文化密碼~

茶陵高隴祖安村, 是國民黨軍政要人譚延闓(字祖庵, 亦稱祖安)的祖籍地。 祖安村村部有一道高約2.5米的文化牆, 牆上繪製著古韻濃厚的山水人物圖案,

配以詩文解說, 初看有如連環畫, 細看才知道, 這是一組解讀高隴歷史人文的密碼, 其構成只有十個數。

一馬當先開先河

說到高隴, 難免要說到古城, 說到古城, 難免要說到馬宏芳。 讀《高隴鎮志》知道, 高隴進入歷史記載是從馬巨集芳開始的。

後樑時期馬殷據湖南後, 為保境安民, 於907年囑其孫馬宏芳在今高隴鎮馬渡村的缽山上建“鼓營城”, 該城功能軍政合一, 實際也就是當時的縣城。 那時候的高隴還是蠻荒狀態, 人口稀少, 馬宏芳築城以後才帶來了經濟發展人丁興旺。

“一馬當先開先河”見於《茶陵州志》的一首打油詩, 不過, 這裡說的“一馬當先”並非馬宏芳, 而是他的五世孫馬師文。 馬師文5歲喪父, 25歲入仕,

34歲入翰林院。 青壯年時期忠勇耿直、敢說敢做、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 在宋遼征戰過程中威震朝野。 晚年好結交文士, 怡情山水, 87歲無疾而終。 作為高隴最初的進士, 其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馬殷

二李摘魁憑詩作

高隴鎮龍集村的李祁、李東陽系相隔五代的李氏族人。

《龍集李氏族譜》記載:李祁在元至順癸酉殿試中獲第一, 因是“南人”, 屈居第二, 鄉人稱其“狀元”;元亡後, 隱居永柔佛巴魯中, 雖朝廷多次徵召, 但他“堅臥不起”, 專心學問達30年之久, 著書作詩吟詠不輟, 所撰詩詞1000餘首。

明弘治年間, 李祁的五世孫李東陽為大學士, 將李祁遺文《雲陽先生集》收入《四庫全書》, 致其蜚聲文壇, 博得了“元明之際湖湘第一詩人”的美譽。 4歲就能吟詩作對並書寫尺幅大字而被稱為“神童”的李東陽更是聲名顯赫。 他不僅是明代三朝閣老, 久居朝廷, 位高權重, 以他為首的“茶陵詩派”更是影響了數百年中國詩壇, 在中國文學史上占了非常厚重的一頁。 這祖孫二人算是名副其實的詩魁。

李東陽

三譚立萬書同桌

“晚清的茶陵三譚”, 即譚鐘麟父子。

譚鐘麟父子不但詩文著作等身, 書法更是一絕。 譚鐘麟以寒門子弟入仕, 一生剛正不阿, 為官清廉, 在30多年的官宦生涯中頗有建樹, 官聲很好, 成為晚清朝廷頗為倚重的大臣。 與其官聲相比, 書法造詣也毫不遜色。

普遍認為他的書法師承顏柳, 兼有米南宮清逸超邁、天趣空靈的意境。

虎父無犬子。 他的三子譚延闓、五子譚澤闓也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 譚延闓是清廷最後一次科考的會元得主, 文武雙全, 曾三次督湘, 兩任國民政府主席, 書法造詣頗為精到, 冠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 譚澤闓則遠離官場, “書法自成一家, 風格近翁同龢, 雄渾腴美, 尤工‘擘窼書’。 ”“喜集藏, 搜集清代書家真跡甚豐……善作詩, 平素以詩書會友, 不與權貴交。 ”

“一門二進士, 兩代三書家。 ”譚鐘麟父子皆為飽學之士, 為人為官各有選擇, 也各有特色, 文法書道卻很近似, 尤其是行楷書法造詣至臻成熟, 自成一體, 影響廣大而深遠。

譚延闓

四戰四捷非傳說

高隴是茶陵的東大門,茶陵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六縣之一。井岡山鬥爭時期,茶陵比較有影響的戰事共有五次,其中四次在高隴,包括高隴戰鬥、石橋下戰鬥、九渡沖戰鬥、沙子嶺戰鬥。這四次都是以紅軍全勝而結束。其中1928年5月的高隴戰鬥是最早也是最艱苦的一次,歷時三天,範圍涉及集鎮區以及石床、光泉、荔市、芙江、洲陂等地,涵蓋了大半個高隴。最初由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團一營營長員一民、指導員毛澤覃帶隊指揮,隨後朱德、陳毅也參加了戰鬥指揮,結束後,朱德總司令在高隴橋頭的白果樹下召開會議,慶祝勝利,部署迅速攻打永新,如願取得第二次佔領永新縣城的勝利。

高隴境內的四次戰鬥,作為井岡山反圍剿鬥爭的一部分,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五仙牽手念佛陀

俗話說:“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茶鄉秀水青山,雖難言名山,但自古以來流傳著許多神仙故事,幾乎每座山都一個傳說,許多靈性秀美的大山小山也都被僧或道占住著,因此被稱為仙。高隴是茶鄉腹地,這些仙山自然不在少數了。粗略數一數,有名氣的就不下五座,他們是北面的鄧阜仙,東面的喇嘛仙、書堂仙,南面的蟠藤仙、王姥仙。東南面的這四仙牽手形成一個弧形半圓,與北面的鄧阜仙相向而立,將高隴圍在中間。

關於蟠藤仙的靈性,譚氏族人至今流傳著“人神爭地”的故事。說是蟠藤仙有新老兩處,相隔兩個山頭,但在老蟠藤仙燒香,新蟠藤仙可以清晰聞到。有一年,族內一孝子父親過世擇地安葬,選中了新蟠藤仙。結果出了怪事,先天安葬好了,第二天又棺木露天,反復幾次後的一天夜裡,孝子夢見神靈對他說話,說這地是他的,要孝子遷葬,並且富貴任他選。孝子很氣憤地說:“我富也不要,貴也不要,要我遷葬除非眼睛瞎了。”翌日起床洗漱,眼珠子掉進了臉盤,真瞎了。此後族內後嗣子孫中每代都會有人是瞎子,至今依然。

六和湘源美味多

《禮記·禮運》雲:“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意思是五味六和十二食是可以依據季節迴圈調劑相互成為主食的。鄭玄注“六和”:“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皆有滑﹑甘,是謂六和。”因此,“六和”其實是指調製美味。

高隴的“祖安家菜”為“湘菜之源”,這已經有了普遍的認同,譚延闓是名副其實的美食家,“不愛美色愛美味”。“夏水鮮鰣一尺鱗,裡蒸荷葉碧痕新;世間最是天然美,莫向官廚問八珍。”譚延闓有許多飲宴詩作,這首《食鰣》看似味尚天然,其實他對美味的調製很講究,從選材到切削到烹飪都有非常嚴格的程式要求。血鴨、熬肉、甜酒口味魚、酸辣小吃……目前高隴一帶數十種特色菜,做工都是非常考究的,味道總體上以鮮嫩、酥香、酸辣煨主,全在調製。所謂“六和湘源”,名副其實。

為傳承研究和宣傳祖安家菜,茶陵縣已經組織過三屆“祖安家菜 湘菜之源”美食節活動,祖安故里的高隴鎮更是把這一品牌列為重中之重加以打造,正在興建一個綜合性的湘菜體驗館。

七賢留跡各做各

高隴其實是一個偏僻的彈丸之地,但因地理位置、山水環境俱佳,自古以來,涉足其中亦或流連忘返的貴胄賢達不在少數。遠古的神農,後唐的馬宏芳,宋代的岳飛、孫栻,明代的徐霞客、蔡槐庭、近代的錢鐘書,此外域七人,雖時代不同,職位不一,真假難辨,但都見諸史書,均在高隴留下足跡,其故事流傳甚廣,頗有影響。

八極環峰好景色

“深夜讀書鄧阜宮,四山具暗類鴻蒙;等閒湧出扶桑日,先射雲陽第一峰。”鄧阜朝陽是茶陵八景之一,這首詩寫出了鄧阜山的高峻。所謂八極,泛指遠處,鄧阜山一峰突兀,登臨其境很是空曠,給人清逸舒坦的感覺。明代詩人羅懋在《鄧阜晴嵐》中寫道:“奇峰萬仞矗青旻,晴護嵐光列畫屏;素練抹腰山潑黛,白虹含日樹浮青。仙人丹室春苔合,丞相書堂曉霧扄;一覽眾峰環八極,雲衣縹緲鶴儀形。”晴日登頂,眾峰時隱時現于白雲間,有如犀牛入海,亦如巨鯨掠波,的確美不勝收。

九路沖堡燃烽火

《高隴鎮志》載:九路沖堡位於九渡村界化隴處,素有“湘贛咽喉”、“兵家必爭”之稱謂。清咸豐丙辰六年(1856),太平軍駐江西吉洲(吉安),屢攻茶陵,為防止太平軍從東面入茶,清統軍趙煥聯于九路沖駐軍防堵,並商署府知州雷濤南招募民工,于九路沖築堡防守。

其實,之前的後樑時期,馬王所築之城並非孤城,他在界化隴以及距界化隴約十裡之遙的界頭嶺都修築了城牆設施,與馬王城互為犄角,構成嚴密的防禦體系,那時候叫做吳楚城牆,也叫“吳楚雄關”。

十裡畫廊唱讚歌

高隴地形:南北高山為屏,東西開闊通達。大致處於一個帶狀峽谷中,全長約十裡,兩邊山巒綿延,遠看青黛有致,近看春燦爛,夏蔥蘢,秋紅冬白,四季如畫。

“十裡畫廊美景多,今非昔比莫蹉跎;諸君有幸來高隴,為我一起唱讚歌。”高隴就如同一顆明珠,熠熠閃光,成為人們旅遊觀光的心儀之地。

株洲日報丨作者/彭運南

編輯丨微言

投稿郵箱:610255300@qq.com

新聞熱線:28681062

譚延闓

四戰四捷非傳說

高隴是茶陵的東大門,茶陵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六縣之一。井岡山鬥爭時期,茶陵比較有影響的戰事共有五次,其中四次在高隴,包括高隴戰鬥、石橋下戰鬥、九渡沖戰鬥、沙子嶺戰鬥。這四次都是以紅軍全勝而結束。其中1928年5月的高隴戰鬥是最早也是最艱苦的一次,歷時三天,範圍涉及集鎮區以及石床、光泉、荔市、芙江、洲陂等地,涵蓋了大半個高隴。最初由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團一營營長員一民、指導員毛澤覃帶隊指揮,隨後朱德、陳毅也參加了戰鬥指揮,結束後,朱德總司令在高隴橋頭的白果樹下召開會議,慶祝勝利,部署迅速攻打永新,如願取得第二次佔領永新縣城的勝利。

高隴境內的四次戰鬥,作為井岡山反圍剿鬥爭的一部分,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五仙牽手念佛陀

俗話說:“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茶鄉秀水青山,雖難言名山,但自古以來流傳著許多神仙故事,幾乎每座山都一個傳說,許多靈性秀美的大山小山也都被僧或道占住著,因此被稱為仙。高隴是茶鄉腹地,這些仙山自然不在少數了。粗略數一數,有名氣的就不下五座,他們是北面的鄧阜仙,東面的喇嘛仙、書堂仙,南面的蟠藤仙、王姥仙。東南面的這四仙牽手形成一個弧形半圓,與北面的鄧阜仙相向而立,將高隴圍在中間。

關於蟠藤仙的靈性,譚氏族人至今流傳著“人神爭地”的故事。說是蟠藤仙有新老兩處,相隔兩個山頭,但在老蟠藤仙燒香,新蟠藤仙可以清晰聞到。有一年,族內一孝子父親過世擇地安葬,選中了新蟠藤仙。結果出了怪事,先天安葬好了,第二天又棺木露天,反復幾次後的一天夜裡,孝子夢見神靈對他說話,說這地是他的,要孝子遷葬,並且富貴任他選。孝子很氣憤地說:“我富也不要,貴也不要,要我遷葬除非眼睛瞎了。”翌日起床洗漱,眼珠子掉進了臉盤,真瞎了。此後族內後嗣子孫中每代都會有人是瞎子,至今依然。

六和湘源美味多

《禮記·禮運》雲:“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意思是五味六和十二食是可以依據季節迴圈調劑相互成為主食的。鄭玄注“六和”:“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皆有滑﹑甘,是謂六和。”因此,“六和”其實是指調製美味。

高隴的“祖安家菜”為“湘菜之源”,這已經有了普遍的認同,譚延闓是名副其實的美食家,“不愛美色愛美味”。“夏水鮮鰣一尺鱗,裡蒸荷葉碧痕新;世間最是天然美,莫向官廚問八珍。”譚延闓有許多飲宴詩作,這首《食鰣》看似味尚天然,其實他對美味的調製很講究,從選材到切削到烹飪都有非常嚴格的程式要求。血鴨、熬肉、甜酒口味魚、酸辣小吃……目前高隴一帶數十種特色菜,做工都是非常考究的,味道總體上以鮮嫩、酥香、酸辣煨主,全在調製。所謂“六和湘源”,名副其實。

為傳承研究和宣傳祖安家菜,茶陵縣已經組織過三屆“祖安家菜 湘菜之源”美食節活動,祖安故里的高隴鎮更是把這一品牌列為重中之重加以打造,正在興建一個綜合性的湘菜體驗館。

七賢留跡各做各

高隴其實是一個偏僻的彈丸之地,但因地理位置、山水環境俱佳,自古以來,涉足其中亦或流連忘返的貴胄賢達不在少數。遠古的神農,後唐的馬宏芳,宋代的岳飛、孫栻,明代的徐霞客、蔡槐庭、近代的錢鐘書,此外域七人,雖時代不同,職位不一,真假難辨,但都見諸史書,均在高隴留下足跡,其故事流傳甚廣,頗有影響。

八極環峰好景色

“深夜讀書鄧阜宮,四山具暗類鴻蒙;等閒湧出扶桑日,先射雲陽第一峰。”鄧阜朝陽是茶陵八景之一,這首詩寫出了鄧阜山的高峻。所謂八極,泛指遠處,鄧阜山一峰突兀,登臨其境很是空曠,給人清逸舒坦的感覺。明代詩人羅懋在《鄧阜晴嵐》中寫道:“奇峰萬仞矗青旻,晴護嵐光列畫屏;素練抹腰山潑黛,白虹含日樹浮青。仙人丹室春苔合,丞相書堂曉霧扄;一覽眾峰環八極,雲衣縹緲鶴儀形。”晴日登頂,眾峰時隱時現于白雲間,有如犀牛入海,亦如巨鯨掠波,的確美不勝收。

九路沖堡燃烽火

《高隴鎮志》載:九路沖堡位於九渡村界化隴處,素有“湘贛咽喉”、“兵家必爭”之稱謂。清咸豐丙辰六年(1856),太平軍駐江西吉洲(吉安),屢攻茶陵,為防止太平軍從東面入茶,清統軍趙煥聯于九路沖駐軍防堵,並商署府知州雷濤南招募民工,于九路沖築堡防守。

其實,之前的後樑時期,馬王所築之城並非孤城,他在界化隴以及距界化隴約十裡之遙的界頭嶺都修築了城牆設施,與馬王城互為犄角,構成嚴密的防禦體系,那時候叫做吳楚城牆,也叫“吳楚雄關”。

十裡畫廊唱讚歌

高隴地形:南北高山為屏,東西開闊通達。大致處於一個帶狀峽谷中,全長約十裡,兩邊山巒綿延,遠看青黛有致,近看春燦爛,夏蔥蘢,秋紅冬白,四季如畫。

“十裡畫廊美景多,今非昔比莫蹉跎;諸君有幸來高隴,為我一起唱讚歌。”高隴就如同一顆明珠,熠熠閃光,成為人們旅遊觀光的心儀之地。

株洲日報丨作者/彭運南

編輯丨微言

投稿郵箱:610255300@qq.com

新聞熱線:2868106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