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小小蠔殼,化身為牆丨尋訪嶺南特色蠔殼屋,溯源千年蠔鄉史

廣州面海而生, 沿海居民在與海洋打交道過程中, 從沿海地下蠔礦帶挖出蠔殼, 嵌在房屋的外牆上, 建成蠔殼牆與蠔殼屋, 既防風又防潮, 還冬暖夏涼, 十分適合嶺南的濕熱氣候。

蠔殼牆、蠔殼屋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 明代清代, 在廣州沿海一帶, 蠔殼屋廣泛分佈, 祠堂、民居都可見蠔殼, 成為嶺南水鄉特色建築風貌。 不過, 隨著歲月沖刷、城市化迅猛發展, 蠔殼屋一點點被毀掉, 日漸式微。 如今, 在廣州番禺大嶺村、市橋、沙灣, 海珠小洲村一帶仍保存著少量蠔殼牆、蠔殼屋。

這些蠔殼屋保存現狀如何?

所用蠔殼又從哪裡來?

近日, 記者實地走訪,

並採訪相關地質專家、嶺南古建築保護專家,

揭秘蠔殼屋中所蘊含的秘密。

蠔殼屋分佈地圖

舊時古海澎湃 今日番禺海珠多蠔屋

■“蠔殼為牆”已有千年歷史

蠔的美味早已聞名於世, 然而“蠔殼牆”卻鮮為人知。 在現代人眼中, 蠔殼為牆十分稀奇。

但據考證, 在嶺南地區, 蠔殼築牆的做法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 唐代劉恂《嶺表錄異》記載:“盧亭者, 盧循背據廣州……餘黨, 奔入海島野居, 惟食蠔蠣, 壘殼為牆壁。 ”如此算來, 嶺南人以蠔為材的歷史有上千年了。

到了明清時期, 蠔殼牆更盛, 被大量使用。 明代安徽文人葉權在《遊嶺南記》中寫道:

“廣人以蜆殼砌牆, 高者丈二三, 目巧不用繩, 其頭外向, 鱗鱗可愛, 但不隔火。

”清初, 清屈大鈞在《廣東新語》中記載:“以其曾在此作短暫居住。 解放戰爭前夕, 中共地下遊擊隊請求縣正堂衙營出動, 加派維護治安的官府巡邏艇, 一經發現偷挖, 馬上緝捕, 並多處樹起石刻“禁挖蠔殼告示碑”(其中一塊, 現仍存放在沙灣仁讓公局舊址前院內), 禁挖蠔殼。 但是, 表面上偷挖被禁止了, 但蠔殼最後還是被乾淨地偷挖掉了。

文: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肖桂來

圖: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邱偉榮

廣州參考·廣州日報編輯 程依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