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港幣貶值不是危險信號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4 月12 日, 港幣匯率觸及7.85 關口, 中國香港金融管理局果斷買入8.16億港幣。 香港金管局買入本幣進行干預, 這是十三年來的首例。

“雖然目前港幣匯率疲弱, 但港幣的穩定性基礎並未動搖, 短期無畏, 長期無懼。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對經濟觀察網表示。

香港採用的是聯繫匯率制度, 即港幣以美元為錨確定價格。 香港金融管理局自2005年開始將聯繫匯率的區間確定在7.75~7.85這一區間, 當港幣升值幅度漲破7.75下方時, 香港當局會賣出港幣, 買入美元;而當港幣貶值幅度跌破7.85上方時, 香港當局會買入港幣, 賣出美元。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 港幣曾受到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資者大手買賣而造成匯價大幅波動, 其後香港金融管理局決定投放資金穩定匯價, 才使得7.8港幣兌1美元的匯率得以維持。

程實表示, 港幣貶值從短期來看, 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進行縮表的必要環節;從長期來看,

區域聯動是港幣穩定的堅實底氣。

與全球各主要經濟體不同, 受制於聯繫匯率制度, 香港貨幣當局並不具備貨幣政策獨立性。 因此, 在貨幣供給端, 無論擴張或是收縮資產負債表, 香港貨幣當局都只能採用被動方式進行。

而在2008年-2017 年的十年間, 三大因素迫使港府進行了大規模擴表:第一, 本輪金融危機期間, 全球貨幣政策長期處於超寬鬆狀態, 大量過剩流動性進入香港市場並深度沉澱。 第二, 2017 年香港股市和樓市行情高漲, 港股漲幅更是冠絕全球, 進一步吸引了外部資金的流入。 第三, 2017 年以來中國經濟超預期反彈, 疊加人民幣匯率超預期穩定, 強化了全球投資者對港股的青睞。

程實認為, 香港市場的貨幣供給嚴重過剩, 是造成2017 年以來港幣利率持續低迷的主要原因。 2018 年年初以來, 隨著全球經濟開啟真實普遍復蘇, 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加速轉向, 香港貨幣當局也由被動擴表轉入被動縮表。

“近期港幣匯率和利率的‘雙低迷’現象, 並非貨幣危機的信號。 恰恰相反, 這既是香港貨幣當局被動縮表的必要環節, 更是香港利率環境正常化、香港經濟融入全球普遍復蘇的必然前奏。 ”程實表示, 通過啟動利率環境正常化, 香港貨幣當局將漸次消解貨幣過剩與貨幣幻覺, 抑制市場冒險行為, 從而為香港市場的長期繁榮夯實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 隨著本輪港幣的轉弱, 已實施33 年之久的香港聯繫匯率制度引發市場憂思。

程實則認為, 聯繫匯率制度的當前壓力並非源於香港經濟與內地經濟的融合過快, 而恰恰源于融合不足、聯動滯後, 未來兩者的加速融合將支撐聯繫匯率制度保持穩健並不斷優化。

近年來, 隨著全球經濟步入真實普遍復蘇, 貨幣幻覺破碎, 全球投資重心轉向實體經濟。 受此影響, 香港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政策亦持續收緊。 由此, 房市的港幣融資需求“舊力已衰”, 而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需求“新力未強”, 新舊轉換間的貨幣需求疲弱加劇了上文所述的貨幣供給過剩問題, 從而進一步拉低了港幣利率和匯率。

程實表示, 這一階段性問題並非不可治癒, 加強區域聯動正是一劑良藥, 將從兩個方面實現港幣需求結構的多元化:其一,

從經濟結構來看, 通過對接“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香港多元經濟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新科技發展有望實現較快增長, 從而形成強勁而持續的港幣融資需求;其二, 從金融市場來看, 中國新經濟發展在全球具有比較優勢, 與之聯動, 內地獨角獸企業有望陸續進入港股上市, 不斷創造出能夠分享中國經濟結構性投資機遇的港幣資產, 有力提振港幣需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