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周汝昌先生—夢傾大觀園,紅樓第一人

周汝昌先生, 是中國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詩人、書法家, 是繼胡適等諸先生之後新中國紅學研究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被譽為當代“紅學泰斗”。 其紅學代表作《紅樓夢新證》是紅學史上一部具有開創和劃時代意義的重要著作, 奠定了現當代紅學研究的堅實基礎。 臨終前一天, 病榻上的周汝昌向兒子口述了七言絕句:“九五光陰九五春, 榮光煥彩玉靈魂。 尋真考證紅樓夢, 只為中華一雪芹。 ”字裡行間流露著周老先生對紅學的一片丹心。

今天, 讓我們共同走進先生究其一生所探索和構建的“紅樓”世界。

紅樓夢裡人, 千秋一寸心

1918年4月14日, 周汝昌先生出生在津南名鎮咸水沽, 從小受到周氏家族的藝術薰陶, 奠定了他後來畢生從事學術文化研究的基礎。

17歲, 周汝昌先生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南開中學高中部, 並開始進行學術活動。 1936年, 他在校刊《南開高中》上發表散文《無題》,

創下redology(紅學)一詞, 從此開始了他與《紅樓夢》的畢生牽絆。

他當時立志, 要把《紅樓夢》翻譯成英文, 讓全世界都可以看到這一令人驚歎的文學名著。 但真正令周先生堅定探索紅學的, 是他與胡適先生的結緣。

1947年, 周汝昌先生在《民國日報·圖書副刊》發表《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

沒想到的是, 這篇文章得到了胡適的賞識, 並在文章發表不久後第一次收到胡適寫給自己的書信。 從那時起, 二人開始了頻繁的書信往來, 切磋討論《紅樓夢》, 彼此交換意見, 成為現代紅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後來, 為了深入研究《紅樓夢》, 他向胡適求借其所珍藏的《甲戌本石頭記》, 看過這本書後他驚奇地發現:“原來我所見過的所謂的《紅樓夢》是被大大篡改過的。 ”從此, 他決意要校訂出新版, 還原《紅樓夢》的真實面目。

在這樣的決心驅動下, 代表作《紅樓夢新證》出版面世。

這是一部在紅學發展歷程上深入系統的具有開創意義的里程碑式著作, 也在真正意義上奠定了周汝昌先生在紅學史上的地位。

此後, 周汝昌先生陸續出版《曹雪芹小傳》《曹雪芹新傳》《紅樓家世》《江甯織造與曹家》等著作, 為讀者構建了一座巍峨的紅樓大廈, 將這部巨著作者的生平連點成線,使得曹雪芹的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漸漸清晰起來。

除了“曹學”,周汝昌先生還特別指出“版本學”“脂學”“探佚學”在《紅樓夢》研究中的價值,並系統化、專門化地將一部文學作品作為畢生事業去研究。正如他的《自述》詩中所言:“年少風華比並難,何期伏櫪笑衰殘。平生志業歸文史,一味情腸怨恕寬。借玉通靈深有愧,為芹辛苦豈無歡。良桐與我同焦處,珍重朱弦忍亦彈。”

直到2012年去世,周汝昌先生一直心系《紅樓夢》,65年的心血付出,構建出一座巍峨的紅學華廈。

《紅樓夢》與恭王府

在紅學之路上,周汝昌先生一直在探尋《紅樓夢》風光旖旎的大觀園的原型所在。1953年,他在《紅樓夢新證》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恭王府即《紅樓夢》中大觀園遺址的觀點,他認為,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從景物佈局來看,恭王府後花園都與書中對大觀園的描寫極為契合。也正是基於此,恭王府的歷史文化價值引起了世人的重視,並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並對公眾開放。

經過多年考證,周汝昌先生于1992年出版《芳園築向帝城西:恭王府與紅樓夢》,在這本書中,他詳盡地闡述了自己的考證經過。通過遍查文史資料和進行實地考察,他認為:“雍、乾之事,世人緘口不敢言,但尋訪‘紅樓遺址’的文化活動並未停止,直到道、鹹年間,安徽的詩人進京,還不忘到內城去覓求‘埋香塜’的故址。他的記載,說那有‘故王宮府一二處’,左有激湍(響閘),右有清流(禦河),後有佛寺——全北京只有今之恭王府所在地完完全全地符合那種地理地貌特點,一絲不差。”

為了更好地保存這項考證成果,他與恭王府合作,錄製了探尋恭王府遺址與《紅樓夢》關係的講座資料,即專題片《芳園築向帝城西》,這些視頻資料現在已經成為恭王府和紅學界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文化大家周汝昌

周汝昌先生的紅學研究並不是其一生學術成就的全部,他的一生囊括了詩詞、書法、琴簫、戲曲、禪宗、園林、古董、梅花大鼓、民間工藝等多個領域,是真正的文化大家。

2010年4月,周汝昌先生致信倡議在恭王府重啟海棠雅集詩社。“一個府邸,修繕得再完好,也無非是個物質空間,要盡可能地復原其原貌,必須要將其內在的精神活動加以復原,還原其內在的生命力”。

2011年初春,辛卯海棠雅集成功舉辦,周先生向雅集發來賀詩和賀信,稱這是一個吉祥的開端。2012年初春,周先生囑託家人早早遞來海棠雅集詩稿二首,《壬辰海棠雅集》的序跋也成為周先生最後的遺作。

海棠雅集

周汝昌先生的書法也頗具特色,即使在名家如林的書法業內也備受推崇;在詩詞賞析方面更是別有會心,他為《唐詩鑒賞辭典》《唐宋詞鑒賞辭典》撰寫的辭條最受讀者歡迎;至於京劇方面,他還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愛好,而是以一位大學者的角度,從文化的高度審視,認為“中國京劇,最大的特色之一,是造境,它用眾多的美的綜合,表現出一種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的境──詩境”。他的這些研究,構成了通往文學藝術道路上一道道靚麗的文化風景線,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

2013年,在周汝昌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其子女將他的手稿、書法、著作、碑帖、與胡適等故人的通信、藏書、收藏及文房用品等萬餘件遺物捐贈給他心中的大觀園原址恭王府,完成了他最後的遺願。

2013年5月22日,周汝昌紀念館籌建暨子女捐贈儀式

在恭王府舉行

周汝昌先生,以紅學名世,又不囿於一學之專,畢生勤奮,在不少領域展示學識才華。他的精神,他對紅學研究的堅持,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都值得後世銘記和敬仰!

將這部巨著作者的生平連點成線,使得曹雪芹的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漸漸清晰起來。

除了“曹學”,周汝昌先生還特別指出“版本學”“脂學”“探佚學”在《紅樓夢》研究中的價值,並系統化、專門化地將一部文學作品作為畢生事業去研究。正如他的《自述》詩中所言:“年少風華比並難,何期伏櫪笑衰殘。平生志業歸文史,一味情腸怨恕寬。借玉通靈深有愧,為芹辛苦豈無歡。良桐與我同焦處,珍重朱弦忍亦彈。”

直到2012年去世,周汝昌先生一直心系《紅樓夢》,65年的心血付出,構建出一座巍峨的紅學華廈。

《紅樓夢》與恭王府

在紅學之路上,周汝昌先生一直在探尋《紅樓夢》風光旖旎的大觀園的原型所在。1953年,他在《紅樓夢新證》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恭王府即《紅樓夢》中大觀園遺址的觀點,他認為,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從景物佈局來看,恭王府後花園都與書中對大觀園的描寫極為契合。也正是基於此,恭王府的歷史文化價值引起了世人的重視,並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並對公眾開放。

經過多年考證,周汝昌先生于1992年出版《芳園築向帝城西:恭王府與紅樓夢》,在這本書中,他詳盡地闡述了自己的考證經過。通過遍查文史資料和進行實地考察,他認為:“雍、乾之事,世人緘口不敢言,但尋訪‘紅樓遺址’的文化活動並未停止,直到道、鹹年間,安徽的詩人進京,還不忘到內城去覓求‘埋香塜’的故址。他的記載,說那有‘故王宮府一二處’,左有激湍(響閘),右有清流(禦河),後有佛寺——全北京只有今之恭王府所在地完完全全地符合那種地理地貌特點,一絲不差。”

為了更好地保存這項考證成果,他與恭王府合作,錄製了探尋恭王府遺址與《紅樓夢》關係的講座資料,即專題片《芳園築向帝城西》,這些視頻資料現在已經成為恭王府和紅學界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文化大家周汝昌

周汝昌先生的紅學研究並不是其一生學術成就的全部,他的一生囊括了詩詞、書法、琴簫、戲曲、禪宗、園林、古董、梅花大鼓、民間工藝等多個領域,是真正的文化大家。

2010年4月,周汝昌先生致信倡議在恭王府重啟海棠雅集詩社。“一個府邸,修繕得再完好,也無非是個物質空間,要盡可能地復原其原貌,必須要將其內在的精神活動加以復原,還原其內在的生命力”。

2011年初春,辛卯海棠雅集成功舉辦,周先生向雅集發來賀詩和賀信,稱這是一個吉祥的開端。2012年初春,周先生囑託家人早早遞來海棠雅集詩稿二首,《壬辰海棠雅集》的序跋也成為周先生最後的遺作。

海棠雅集

周汝昌先生的書法也頗具特色,即使在名家如林的書法業內也備受推崇;在詩詞賞析方面更是別有會心,他為《唐詩鑒賞辭典》《唐宋詞鑒賞辭典》撰寫的辭條最受讀者歡迎;至於京劇方面,他還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愛好,而是以一位大學者的角度,從文化的高度審視,認為“中國京劇,最大的特色之一,是造境,它用眾多的美的綜合,表現出一種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的境──詩境”。他的這些研究,構成了通往文學藝術道路上一道道靚麗的文化風景線,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

2013年,在周汝昌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其子女將他的手稿、書法、著作、碑帖、與胡適等故人的通信、藏書、收藏及文房用品等萬餘件遺物捐贈給他心中的大觀園原址恭王府,完成了他最後的遺願。

2013年5月22日,周汝昌紀念館籌建暨子女捐贈儀式

在恭王府舉行

周汝昌先生,以紅學名世,又不囿於一學之專,畢生勤奮,在不少領域展示學識才華。他的精神,他對紅學研究的堅持,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都值得後世銘記和敬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