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世界遺產地理》雜誌推出《質樸東莞》專刊 點贊東莞人文之美

《世界遺產地理》雜誌推出《質樸東莞》專刊 圖為專刊截圖

東莞時間網訊4月15日, 《世界遺產地理》2018年第四期(總第41期)推出專刊《質樸東莞》,

長達130頁的篇幅, 深入探尋東莞歷史人文故事, 生動報導東莞的非遺技藝、名人名史、古建築、地方物產等特色元素。 專刊認為, 東莞不僅是國際製造名城, 還是一座底蘊深厚的嶺南古邑, 這裡的民俗民風、古村老街、風土物產等處處顯露出東莞人乃至這座城市的樸實特質。 該專刊由市委宣傳部、市城市形象推廣辦公室聯合鳳凰出版集團策劃編撰, 作為《世界遺產地理》雜誌的專刊號面向海內外發行。

生動展現東莞歷史底蘊和人文風情

據瞭解, 《質樸東莞》專刊的採編歷時大半年, 去年7、8月《世界遺產地理》雜誌安排骨幹力量組成採訪組來莞, 在市委宣傳部、市城市形象推廣辦公室的組織下, 先後走訪了清溪、石龍、石排、中堂、橋頭、東坑、莞城、茶山、道滘、高埗、寮步、厚街、虎門、大嶺山等十多個鎮街,

採訪了數十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民俗文化工作者、文史專家等。 整個專刊圖文並茂, 深入淺出, 娓娓道來, 可讀性很強, 對東莞歷史人文的介紹既全面又鮮活。

一個嶺南古村的生活情趣 專刊截圖

該刊共分為趣藝、史韻、瓊樓、物華四個篇章, 分別以民間技藝、歷史典故、嶺南建築、地方特產為主題, 從講人、說事、讀物三個方面, 關注東莞民俗風情, 挖掘其背後故事, 以通俗、有趣的方式, 展現東莞質樸的人文之美。

指尖上的藝術 專刊截圖

其中, “趣藝”篇章以民俗技藝折射民風, 重點關注東莞“指尖上的藝術”, 詳細介紹了清溪麒麟彩紮、石龍新昌鼓、石排醒獅、中堂龍舟製作、橋頭莫家拳、東坑木魚歌、石龍木屐、莞城千角燈、竹編燈籠、莞草編織、茶山公仔等民俗、技藝及其傳承人的故事。

可園與張敬修 專刊截圖

“史韻”篇章以現有遺存追溯東莞最有代表性的歷史, 重點講述了在東莞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和人物, 如迎恩門城樓、卻金亭碑、張敬修與鄧爾雅、可園綠綺台琴、高埗大橋、太平手袋廠等。

“瓊樓”篇章以古建築反映東莞民風, 通過古村落、民居、祠堂、巷道、牌樓等嶺南特色建築折射東莞獨具特色的農業聚落文化景觀。 包括茶山南社古村, 寮步橫坑村鐘氏祠堂、清溪鐵場村韓氏祠堂、橋頭鄧屋村鄧氏祠堂、寮步鳧山村尹氏祠堂、中堂潢湧村黎氏大宗祠、厚街方氏祠堂、清溪鐵場村客家圍屋、莞城騎樓、可園等。

“物華”篇章則以特產為媒介闡述東莞人文個性, 通過介紹沉香珍品莞香歷經受傷方可結香和東莞大力保護珍稀魚種黃唇魚的故事, 展示東莞及東莞人堅韌不拔的個性特質和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文特質。

該專刊認為,“東莞風承中原,融廣府、客家、疍家文化,孕育了燦爛的傳統文明”,“東莞人靈巧、專注、沉靜、質樸、沉著”,“東莞建築也能看見東莞人質樸的智慧,樸能鎮浮,靜能禦躁”,“無論是東莞人、東莞民間技藝、東莞歌聲、東莞建築都深深打上了‘質樸’烙印。”

為海歸來 專刊截圖

海內外發行助推東莞城市影響力

《世界遺產地理》雜誌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和鳳凰出版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面向海內外發行,每月一期,主要關注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新動向,全面介紹中國乃至世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講述非遺傳承人故事,展現非遺傳承境況,解讀非遺保護政策與資訊。

此次市委宣傳部聯合鳳凰傳媒集團策劃推出《質樸東莞》專刊,旨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精神,借助《世界遺產地理》雜誌的平臺和影響力,向海內外展示具有深厚歷史人文底蘊的“美麗東莞”形象,助推“美麗東莞”建設。

展示東莞及東莞人堅韌不拔的個性特質和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文特質。

該專刊認為,“東莞風承中原,融廣府、客家、疍家文化,孕育了燦爛的傳統文明”,“東莞人靈巧、專注、沉靜、質樸、沉著”,“東莞建築也能看見東莞人質樸的智慧,樸能鎮浮,靜能禦躁”,“無論是東莞人、東莞民間技藝、東莞歌聲、東莞建築都深深打上了‘質樸’烙印。”

為海歸來 專刊截圖

海內外發行助推東莞城市影響力

《世界遺產地理》雜誌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和鳳凰出版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面向海內外發行,每月一期,主要關注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新動向,全面介紹中國乃至世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講述非遺傳承人故事,展現非遺傳承境況,解讀非遺保護政策與資訊。

此次市委宣傳部聯合鳳凰傳媒集團策劃推出《質樸東莞》專刊,旨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精神,借助《世界遺產地理》雜誌的平臺和影響力,向海內外展示具有深厚歷史人文底蘊的“美麗東莞”形象,助推“美麗東莞”建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