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北京謀減量高質發展:“動批”將變創新示範區

當年“韓國城”“動批”內第一個整體撤市的天皓成市場華麗轉身, 成為“寶藍金融創新中心”。 圖為“寶藍金融創新中心”內, 嶄新的現代化辦公區。

韓海丹 攝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北京謀減量高質發展:“動批”將變創新示範區

中新網北京4月15日電 (記者 曾鼐)隨著“動批”“天意”等關停, 批發業正式告別京城。 後批發時代北京路在何方?北京正式進入減量發展新時代。 官方4月宣佈“動批”未來將建成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示範區。

曾經規劃為天和白馬二期的大樓, 如今已轉型為北礦金融大廈。 圖為北礦金融大廈。 韓海丹 攝

日前, 記者跟隨“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採訪團走進北京核心區西城區。

回溯“動批”疏解:聚焦首都功能

“動批”的形成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初。 彼時, 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 天南海北的人們聚集在北京動物園附近, 自發形成一個小市場:衣服、襪子、皮鞋……應有盡有。 漸漸地, 服裝批發業如燎原之勢, 愈發紅火, 地攤式的“馬路經濟”不斷壯大, 一座座大樓拔地而起。

“動批”的名號, 就此傳開, 很快成為中國北方批發業的一個標杆。 2005年左右, “動批”進入“黃金時代”:聚集有東鼎、聚龍、眾合、天皓成、金開利德、世紀天樂等12家大型服裝市場,

1.3萬個攤位, 日均客流量達6至7萬人次;節假日可超過10萬人次。

不同于王府井、三裡屯商圈偏重高端定位, “動批”主打廉價和批發。 雖然“動批”的興盛, 讓不少人嘗到“第一桶金”的甜頭, 但隨著城市轉型發展, “動批”帶來愈來愈多的煩惱。

“動批”未來將建成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示範區。

圖為北京建築大學與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韓海丹 攝

在“動批”最紅火的日子, 李雲偉每天擔憂不已:“35萬平方米要承載10萬人次, 火災、踩踏的危險讓人‘細思恐極’啊!”他是西城區商委原副主任, 2016年調任北展地區建設指揮部。

“動批”所在的西城區, 被視作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載區。 “動批”的發家, 得益于優越的地理位置——緊靠西二環、毗鄰西直門。 但隨著城市發展, 擁擠的人流和車流, “動批”周邊形成密集的堵點。 三輪餐車、黑物流、黑車24小時穿梭其間, 一包包貨物堆在路邊, “髒亂差”成為“動批”環境的代名詞。

“在這樣的核心區, ‘動批’的城市運營管理成本很高。 ”北京市西城區常務副區長孫碩介紹,

“動批”80%以上的業務主要是服務外埠地區, 並不面向本地民眾, 市場內的群租房、違法建設, 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資料顯示, “動批”年均給西城帶來經濟效益約6000萬元, 但政府支付的管理費用年均超1億元。 人口增多、資源有限, “大城市病”的問題凸顯。

資料圖。“動批”閉市前的甩賣場景。 賈天勇 攝

2013年12月,北展地區建設指揮部成立。2014年,北京出臺全國首個以治理“大城市病”為目標的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要求在核心區,即東城區、西城區,嚴格禁止製造業、建築業、批發業等。2015年1月,“動批”疏解時間表正式公佈。

守著寸土寸金的城中心興盛了30年的“動批”,命運就此發生了變化。

“騰籠換鳥”:規劃創新示範區

“難,真難。”回憶起“動批”疏解,孫碩如此感慨。由於“動批”樓宇產權複雜,在疏解初期,面臨著眾多阻力。

“疏解中每個市場的實際情況差別較大,保障商戶的基本合法利益不被侵犯,是疏解工作的出發點。”孫碩說。

漸漸地,商戶們從不理解到理解,從不支持到支持,最終形成共識。2015年1月,天皓成正式摘牌閉市,成為“動批”地區第一個整體撤市的市場。兩年後,2017年11月30日,“動批”最後一處營業場所東鼎市場關停。至此,“動批”成為歷史。

疏解後的“動批”大變樣。當年“韓國城”“動批”內第一個整體撤市的天皓成市場華麗轉身,成為“寶藍金融創新中心”,曾經逼仄難行的零散攤位,被靜謐、嶄新的現代化辦公區取代,一批高科技、文創企業等進駐,已經誕生了年收入接近3億元人民幣並在新三板上市的科技金融企業。

“原來這棟樓打算做商場。”首都產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大勇指著14層高的大樓對記者說,這裡曾規劃為天和白馬二期,如今已轉型為北礦金融大廈。李大勇說,這個地段區位優越,如果只做普通市場,與區域形象不符,便規劃改為高端寫字樓。

疏解非首都功能,意在“騰籠換鳥”。“動批”的未來有了新的定位——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示範區。

日前,北京建築大學與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將“強強聯合”,依託北京建築大學“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北京建築大學科技園等創新創業平臺及人才資源,深入合作。

“要合理用好‘動批’疏解的30多萬平米寶貴空間。”孫碩說,“動批”區域北接中關村、南臨金融街,位於中關村科技園的重要組團之間,具備科技創新的產業基礎;將培植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前沿展示和以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創新金融服務沃土。

360企業成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4月初,360企業安全集團宣佈將整體落戶曾經的萬容市場,總建築面積約4萬餘平方米。360企業安全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說,將依託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和網路安全四大核心技術,輻射帶動一批創新、創業型企業。

其他樓宇也正在進行設計。四達大廈,未來將作為以金融科技為主體的智慧樓宇;世紀天樂,擬轉型為北京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引入科技、金融、人工智慧(AI)、智庫等符合區域功能定位的產業;聚龍市場,擬轉型為聚龍體育文化中心,提供公共文化活動空間。

“要下更大氣力做好‘動批’區域環境提升工作,展現“動批”區域的新氣象。”孫碩說。

首都新時代:減量中謀高品質發展

批發業疏解的浪潮,從一個側面宣告北京邁入“減量發展”的新時代。

從集聚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當人口資源環境制約頂到“天花板”,北京正在調整思路做“減法”。

去年9月公佈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提出,發展要嚴守“雙控、三線”。“雙控”一是控人口規模,到2020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20年以後長期穩定在這一水準;二是控土地規模,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減少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5年減少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要守住三條紅線: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

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北京市委書記蔡奇曾明確表態,規劃期內城鄉建設用地要減少;將確保核心區建築規模負增長,中心城區規劃建築規模動態零增長。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張工指出,北京作為邁向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一個率先主動通過減量發展來實現城市有機更新、轉型發展的超大型城市,要更加自覺、主動推動高品質發展。

他說,減量中發展,必須改變要素依賴,以創新帶動新動能。在北京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小米、百度、聯想、滴滴等科技創新企業,以及占全國數量過半的67家“獨角獸”企業,將成為北京蓬勃發展的新動能代表。

高科技引領首都發展,北京正在構築高精尖產業結構。疏解的空間成為科創產業“孵化器”,僅在西城區,每年當地政府便投入超1億元人民幣財政資金,支援龍頭企業發展,中關村西城園已培育有研稀土、洛可哥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

“一定會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深化,發展品質不斷提升。”北京市西城區委書記盧映川說。

本文轉自 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動批”閉市前的甩賣場景。 賈天勇 攝

2013年12月,北展地區建設指揮部成立。2014年,北京出臺全國首個以治理“大城市病”為目標的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要求在核心區,即東城區、西城區,嚴格禁止製造業、建築業、批發業等。2015年1月,“動批”疏解時間表正式公佈。

守著寸土寸金的城中心興盛了30年的“動批”,命運就此發生了變化。

“騰籠換鳥”:規劃創新示範區

“難,真難。”回憶起“動批”疏解,孫碩如此感慨。由於“動批”樓宇產權複雜,在疏解初期,面臨著眾多阻力。

“疏解中每個市場的實際情況差別較大,保障商戶的基本合法利益不被侵犯,是疏解工作的出發點。”孫碩說。

漸漸地,商戶們從不理解到理解,從不支持到支持,最終形成共識。2015年1月,天皓成正式摘牌閉市,成為“動批”地區第一個整體撤市的市場。兩年後,2017年11月30日,“動批”最後一處營業場所東鼎市場關停。至此,“動批”成為歷史。

疏解後的“動批”大變樣。當年“韓國城”“動批”內第一個整體撤市的天皓成市場華麗轉身,成為“寶藍金融創新中心”,曾經逼仄難行的零散攤位,被靜謐、嶄新的現代化辦公區取代,一批高科技、文創企業等進駐,已經誕生了年收入接近3億元人民幣並在新三板上市的科技金融企業。

“原來這棟樓打算做商場。”首都產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大勇指著14層高的大樓對記者說,這裡曾規劃為天和白馬二期,如今已轉型為北礦金融大廈。李大勇說,這個地段區位優越,如果只做普通市場,與區域形象不符,便規劃改為高端寫字樓。

疏解非首都功能,意在“騰籠換鳥”。“動批”的未來有了新的定位——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示範區。

日前,北京建築大學與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將“強強聯合”,依託北京建築大學“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北京建築大學科技園等創新創業平臺及人才資源,深入合作。

“要合理用好‘動批’疏解的30多萬平米寶貴空間。”孫碩說,“動批”區域北接中關村、南臨金融街,位於中關村科技園的重要組團之間,具備科技創新的產業基礎;將培植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前沿展示和以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創新金融服務沃土。

360企業成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4月初,360企業安全集團宣佈將整體落戶曾經的萬容市場,總建築面積約4萬餘平方米。360企業安全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說,將依託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和網路安全四大核心技術,輻射帶動一批創新、創業型企業。

其他樓宇也正在進行設計。四達大廈,未來將作為以金融科技為主體的智慧樓宇;世紀天樂,擬轉型為北京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引入科技、金融、人工智慧(AI)、智庫等符合區域功能定位的產業;聚龍市場,擬轉型為聚龍體育文化中心,提供公共文化活動空間。

“要下更大氣力做好‘動批’區域環境提升工作,展現“動批”區域的新氣象。”孫碩說。

首都新時代:減量中謀高品質發展

批發業疏解的浪潮,從一個側面宣告北京邁入“減量發展”的新時代。

從集聚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當人口資源環境制約頂到“天花板”,北京正在調整思路做“減法”。

去年9月公佈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提出,發展要嚴守“雙控、三線”。“雙控”一是控人口規模,到2020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20年以後長期穩定在這一水準;二是控土地規模,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減少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5年減少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要守住三條紅線: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

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北京市委書記蔡奇曾明確表態,規劃期內城鄉建設用地要減少;將確保核心區建築規模負增長,中心城區規劃建築規模動態零增長。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張工指出,北京作為邁向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一個率先主動通過減量發展來實現城市有機更新、轉型發展的超大型城市,要更加自覺、主動推動高品質發展。

他說,減量中發展,必須改變要素依賴,以創新帶動新動能。在北京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小米、百度、聯想、滴滴等科技創新企業,以及占全國數量過半的67家“獨角獸”企業,將成為北京蓬勃發展的新動能代表。

高科技引領首都發展,北京正在構築高精尖產業結構。疏解的空間成為科創產業“孵化器”,僅在西城區,每年當地政府便投入超1億元人民幣財政資金,支援龍頭企業發展,中關村西城園已培育有研稀土、洛可哥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

“一定會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深化,發展品質不斷提升。”北京市西城區委書記盧映川說。

本文轉自 中國新聞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