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為什麼說《歌手》代表了電視文化的勝利?

作者:淺度

1號按:4月13日, 歌王之戰將《歌手2018》推向了本季的巔峰時刻。 除了婕茜作為第一位外國歌手拿下《歌手》的歌王榮譽外, 我們也應該記住, 在這台頂級視聽盛宴上所呈現的足夠經典、值得流傳的作品, 比如華晨宇與鄧紫棋天作之合的《光年之外》。 而本文, 在《歌手2018》落幕之際, 1號希望跳脫出節目本身, 談一談更高緯度下對《歌手》這一經典節目的理解。

毋須諱言, 電視的影響力正在被新興媒體分流。 即便如此, 我們似乎也應該不至於陷入惶恐地、矯枉過正地, 低估電視的當下價值與未來價值。

比如《歌手》。

在1號看來,

《歌手》的價值, 已然超出了一檔電視綜藝本身。 它甚至代表的是中國當下電視文化的巔峰, 代表著電視作為依舊保持主流話語權的超級媒體, 引領、形塑、改變當下中國文化的整體結構。

第一重勝利:超越現場文化

在本雅明的著作《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中,

有一個著名觀點:

他認為, 伴隨著大眾媒體而興起的複製文化, 抹煞了現場文化獨有的靈暈。 雖然, 大眾文化讓大眾獲得了藝術享受, 但是現場文化的藝術性被削減。 換言之, 在他的認為中, 藝術的現場性是高於螢幕性的。

這一理論, 即使到當下, 也是普遍適用的。 許多的藝術作品, 不管是繪畫、雕塑、建築、戲劇等, 我們親臨現場所感受的觀感甚至會產生迷醉一般的藝術眩暈, 然而, 當電視文化將其帶入到大眾視野, 雖然讓更多人看到了盧浮宮的畫作、看到了百老匯的大秀、看到了安東尼奧Ÿ高迪的建築, 但是其審美體驗的確隔了一層。

包括音樂。 在螢幕前的審美體驗, 也的確不如現場甚至不如CD。

然而《歌手》的出現,

幾乎可以說, 標誌著電視文化下的音樂審美超越了現場體驗的一種勝利——它把一個音樂作品的完整性升級的更加複雜、多元而高超。 它不但需要音樂本身的精巧, 需要有現場音樂也必要的華美舞臺、音響條件、精緻服飾、氣氛烘托, 還需要電視文化下獨有的對歌手微表情、微眼神、微動作的考驗與雕琢, 前期拍攝導演對各個景別、各個機位的嚴密設計, 後期剪輯特效對節目節奏、節目氛圍、節目聲音的二次創作, 因而, 它幾乎重新定義了一個音樂作品的完整性。 可以負責任地說, 《歌手》所帶來的音樂體驗, 已經超越了絕大多數的現場表演。

當然, 並不是說, 所有的音樂節目都超越了現場體驗。 但作為中國電視文化中目前在審美性上最為巔峰的一個節目,

《歌手》宣誓了電視文化能夠超越現場文化的一種可能, 只要做得夠極致、夠精良, 電視文化下所呈現的音樂性, 是能夠憑藉著在細節上、在節奏上、在加工上的優勢, 超越現場文化的藝術價值, 成為兼顧高級審美與大眾傳播的藝術作品。

第二重勝利:重塑行業法則

《歌手》代表電視文化的第二重勝利, 是它正在改變工業型音樂文化的評價標準與成名模式。

在卡帶時代、音樂時代之下的音樂藝人, 是相對容易被公司進行操縱與包裝的, 公司可以有意識地對藝人進行藏匿與曝光, 呈現給歌迷一個他們想要歌迷買單的藝人形象。 被藏匿的, 不僅只有他們的真實個性, 甚至還有他們的真實歌藝。

然而, 《歌手》則完全戳穿了這一切的偽飾, 還原一個歌手最真實、最本我、最去公司化、去運營化的一面, 歌手必須真實地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與天賦才藝, 贏得在電視文化下的新一代粉絲的青睞。

在《歌手》中, 有兩大內容體系:

其一, 是音樂表演。

在電視文化下, 觀眾感受與評估一位歌手的魅力,不僅僅是音姿,不僅僅是唱功,放大在《歌手》的特寫鏡頭之下的,是他們細節的表情、眼神、動作,音樂的感染力、肢體的感染力、神奇的感染力,共同塑造了這位歌手的某種魅力。因此,《歌手》對歌手提出了比過往的流行文化、音樂文化更高階的要求——具備上鏡性的歌手才是能在這個時代下成名的歌手。

比如,在第12期的突圍賽中,李泉的表演就淋漓盡致地詮釋了這種“上鏡性”的重要性。他在本場競演中帶來了《Sunny II》,該表演不但獲得了觀眾的高票聲援,亦獲得了同台競演歌手的一致好評。這個作品,好在哪兒呢?因為旋律本身的戲劇感,讓它足夠“上鏡”;因為李泉用他的眼神、表情、動作、服飾以及聲音,共同創造了一個幾分雅痞幾分古怪的人物形象,讓它足夠“上鏡”。所以,在電視文化下,一個爆款音樂的打造或者一個爆款歌手的打造,是與以往的流行文化、音樂文化所截然不同的。它要有更“上鏡性”的音樂,更“上鏡性”的性格,更“上鏡性”的表演。自然,標準多了,難度大了,對歌手的要求自然也高了。

其二,是真人秀紀錄。

即使包裝得再嚴絲合縫,歌手的真相都會在《歌手》的紀錄下無所遁形。在電視文化下的音樂時代,觀眾喜愛一個歌手的理由可能更加的感性,他們會因為喜歡這個人的個性,進而對他們的作品、他們的表達,有了更多的關注和更深的喜愛。比如,《歌手2017》中的李健,就是以真人秀紀錄中的段子手的形象,讓觀眾對他個性的喜愛值轉化為對他音樂的關注度;比如,《歌手2018》中的騰格爾,就因跟導演爭論應該先喝茶還是先帶話筒,有沒有衣服穿,還有沒有可以唱的音樂庫存等等一系列的有趣的對話,讓觀眾看到他草原硬漢背後的呆萌大叔,而另一方面,他又是極有民族情懷與鄉土情懷的。

6年來,《歌手》一年一度地造星,既有新星的捧紅,又有老星的翻紅,幾乎是中國樂壇造星的第一工廠。而當《歌手》有力地改變了一個行業的運轉法則,這便在某種程度上正名了電視媒體的重要角色,代表了電視文化的又一重勝利。

第三重勝利:展現大國文化

不知道別人對《歌手2018》的直觀觀感,1號從《歌手》中,看到的是一個雍容華貴、相容並包的大國文化的氣象。《歌手》,是一個盛世的產物。

而《歌手2018》的大國氣度,是從向內、向外兩個面向共同呈現的。

對內,它呈現的是一種多元文化的包容。

你會發現,到了本季《歌手》,有越來越多小眾音樂文化的呈現,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合。這實則是《歌手2018》欄目組有意而為之的一個結果,它在精選登臺歌手時,有意地選擇了有多元文化表達訴求、理想、才能的藝人。

比如汪峰,他在本季的競演中,有意地選擇去表達一些更小眾的音樂,讓聽眾的音樂審美能夠更多元多變;比如騰格爾,他幾乎每一首歌曲,都試圖在用音樂傳達內蒙古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都試圖在用音樂連接民族交融、互相理解;比如霍尊,他的演繹幾乎都帶有濃烈的中國元素,《紅顏劫》《茉莉花》《卷珠簾》,作為一個青年歌手書寫國風音樂的新審美。所以,在《歌手2018》的舞臺上,音樂不僅僅是一種競技的藝術,亦是一種去發聲觀點、表達理解的一種呈現態度的形式。

而這便是一種包容性的大國氣象,當人可以更自由的、更多元的,舒展彼此和而不同的生命力,百花齊放、百家齊鳴,是為盛世。

對外,它呈現的是一種開放文化的姿態。

從《歌手2017》來自哈薩克的迪瑪希,到《歌手2018》來自英國的婕茜、來自菲律賓的KZ,《歌手》呈現越來越大的國際文化開放度。

在節目中,一方面是基於音樂的文化交流。

你看到了婕茜演繹電影《花木蘭》的主題曲《reflection》,你看到了KZ帶來的菲律賓經典歌曲《給孩子》,前者,是國外藝人以他者的身份理解與詮釋中國文化,後者,是國外藝人以自我的身份向中國觀眾傳達菲律賓的本土文化。

而當在4月13日的歌王之戰中,婕茜拿下了本季歌王之後,她熱淚盈眶地表示:她很榮幸自己是第一個在《歌手》舞臺上拿到冠軍的海外歌手,卻希望自己非最後一個,《歌手》能夠繼續保持文化開放的態度,繼續國際的征程。

另一方面則是基於外交的文化上升。

在英國首相特蕾莎·梅首次來華出訪過程中,英國官方隆重宣佈:我們非常榮幸可以邀請到Jessie J 成為我們年度活動English is GREAT的英方推廣大使! 英國大使吳百納表示:“我很高興地宣佈Jessie J成為English is GREAT的英方推廣大使。我也由衷祝願Jessie能在湖南衛視的節目《歌手》中取得成功!”

在第十二期突圍賽中,菲律賓駐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羅馬納親臨《歌手》現場,為KZ助威,並且在真人秀紀錄中,也強調了KZ在增進中國與菲律賓的文化交流當中的重要意義。

中國文化走出去,已經成為了國家發展的趨勢與必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國電視劇、中國電影仍面臨過度本土、普遍不足的情況下,《歌手》作為具有世界級水準、國際級視野的中國綜藝,已然成為目前少數真正成功的中國文化出征的、展現中國大國風貌的軟實力內容。

1 號 結 語

在1號的評價體系中,《歌手》的地位是極高的。它的評價、參照體系,早已超過了同類節目的序列之爭,而是作為電視文化的旗手代表,正名著電視媒體仍然是最有社會影響力的主流文化。

超越現場文化,它創造了高於現場體驗的音樂審美,與此同時,這種大氣的、磅礴的、信息量巨大的內容形式,也是以便利性取勝的移動端很難達到的美學追求;

重塑行業標準,它顛覆了上一個時代歌手打造、歌手運營的套路流程,而以一套要兼顧音樂實力、人格魅力、電視上鏡性的全新標準,對歌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音樂產業逐漸依賴電視化的當下,這是音樂人必須轉型適應的新玩法,它將改變能成名的歌手的類型,也將推出真正值得崇拜的偶像。

展現大國文化,它呈現了在上升期、復興期的中國正在升騰的社會狀態,歌舞昇平的表像下,是多元文化、百家爭鳴的包容;雍容華貴的形象裡,是向全球傳遞的大國印象。

這,不可不謂電視文化的一場勝利。而由此我們也瞭解,其實,電視文化,仍然大有可為,只是,如何為之。

觀眾感受與評估一位歌手的魅力,不僅僅是音姿,不僅僅是唱功,放大在《歌手》的特寫鏡頭之下的,是他們細節的表情、眼神、動作,音樂的感染力、肢體的感染力、神奇的感染力,共同塑造了這位歌手的某種魅力。因此,《歌手》對歌手提出了比過往的流行文化、音樂文化更高階的要求——具備上鏡性的歌手才是能在這個時代下成名的歌手。

比如,在第12期的突圍賽中,李泉的表演就淋漓盡致地詮釋了這種“上鏡性”的重要性。他在本場競演中帶來了《Sunny II》,該表演不但獲得了觀眾的高票聲援,亦獲得了同台競演歌手的一致好評。這個作品,好在哪兒呢?因為旋律本身的戲劇感,讓它足夠“上鏡”;因為李泉用他的眼神、表情、動作、服飾以及聲音,共同創造了一個幾分雅痞幾分古怪的人物形象,讓它足夠“上鏡”。所以,在電視文化下,一個爆款音樂的打造或者一個爆款歌手的打造,是與以往的流行文化、音樂文化所截然不同的。它要有更“上鏡性”的音樂,更“上鏡性”的性格,更“上鏡性”的表演。自然,標準多了,難度大了,對歌手的要求自然也高了。

其二,是真人秀紀錄。

即使包裝得再嚴絲合縫,歌手的真相都會在《歌手》的紀錄下無所遁形。在電視文化下的音樂時代,觀眾喜愛一個歌手的理由可能更加的感性,他們會因為喜歡這個人的個性,進而對他們的作品、他們的表達,有了更多的關注和更深的喜愛。比如,《歌手2017》中的李健,就是以真人秀紀錄中的段子手的形象,讓觀眾對他個性的喜愛值轉化為對他音樂的關注度;比如,《歌手2018》中的騰格爾,就因跟導演爭論應該先喝茶還是先帶話筒,有沒有衣服穿,還有沒有可以唱的音樂庫存等等一系列的有趣的對話,讓觀眾看到他草原硬漢背後的呆萌大叔,而另一方面,他又是極有民族情懷與鄉土情懷的。

6年來,《歌手》一年一度地造星,既有新星的捧紅,又有老星的翻紅,幾乎是中國樂壇造星的第一工廠。而當《歌手》有力地改變了一個行業的運轉法則,這便在某種程度上正名了電視媒體的重要角色,代表了電視文化的又一重勝利。

第三重勝利:展現大國文化

不知道別人對《歌手2018》的直觀觀感,1號從《歌手》中,看到的是一個雍容華貴、相容並包的大國文化的氣象。《歌手》,是一個盛世的產物。

而《歌手2018》的大國氣度,是從向內、向外兩個面向共同呈現的。

對內,它呈現的是一種多元文化的包容。

你會發現,到了本季《歌手》,有越來越多小眾音樂文化的呈現,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合。這實則是《歌手2018》欄目組有意而為之的一個結果,它在精選登臺歌手時,有意地選擇了有多元文化表達訴求、理想、才能的藝人。

比如汪峰,他在本季的競演中,有意地選擇去表達一些更小眾的音樂,讓聽眾的音樂審美能夠更多元多變;比如騰格爾,他幾乎每一首歌曲,都試圖在用音樂傳達內蒙古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都試圖在用音樂連接民族交融、互相理解;比如霍尊,他的演繹幾乎都帶有濃烈的中國元素,《紅顏劫》《茉莉花》《卷珠簾》,作為一個青年歌手書寫國風音樂的新審美。所以,在《歌手2018》的舞臺上,音樂不僅僅是一種競技的藝術,亦是一種去發聲觀點、表達理解的一種呈現態度的形式。

而這便是一種包容性的大國氣象,當人可以更自由的、更多元的,舒展彼此和而不同的生命力,百花齊放、百家齊鳴,是為盛世。

對外,它呈現的是一種開放文化的姿態。

從《歌手2017》來自哈薩克的迪瑪希,到《歌手2018》來自英國的婕茜、來自菲律賓的KZ,《歌手》呈現越來越大的國際文化開放度。

在節目中,一方面是基於音樂的文化交流。

你看到了婕茜演繹電影《花木蘭》的主題曲《reflection》,你看到了KZ帶來的菲律賓經典歌曲《給孩子》,前者,是國外藝人以他者的身份理解與詮釋中國文化,後者,是國外藝人以自我的身份向中國觀眾傳達菲律賓的本土文化。

而當在4月13日的歌王之戰中,婕茜拿下了本季歌王之後,她熱淚盈眶地表示:她很榮幸自己是第一個在《歌手》舞臺上拿到冠軍的海外歌手,卻希望自己非最後一個,《歌手》能夠繼續保持文化開放的態度,繼續國際的征程。

另一方面則是基於外交的文化上升。

在英國首相特蕾莎·梅首次來華出訪過程中,英國官方隆重宣佈:我們非常榮幸可以邀請到Jessie J 成為我們年度活動English is GREAT的英方推廣大使! 英國大使吳百納表示:“我很高興地宣佈Jessie J成為English is GREAT的英方推廣大使。我也由衷祝願Jessie能在湖南衛視的節目《歌手》中取得成功!”

在第十二期突圍賽中,菲律賓駐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羅馬納親臨《歌手》現場,為KZ助威,並且在真人秀紀錄中,也強調了KZ在增進中國與菲律賓的文化交流當中的重要意義。

中國文化走出去,已經成為了國家發展的趨勢與必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國電視劇、中國電影仍面臨過度本土、普遍不足的情況下,《歌手》作為具有世界級水準、國際級視野的中國綜藝,已然成為目前少數真正成功的中國文化出征的、展現中國大國風貌的軟實力內容。

1 號 結 語

在1號的評價體系中,《歌手》的地位是極高的。它的評價、參照體系,早已超過了同類節目的序列之爭,而是作為電視文化的旗手代表,正名著電視媒體仍然是最有社會影響力的主流文化。

超越現場文化,它創造了高於現場體驗的音樂審美,與此同時,這種大氣的、磅礴的、信息量巨大的內容形式,也是以便利性取勝的移動端很難達到的美學追求;

重塑行業標準,它顛覆了上一個時代歌手打造、歌手運營的套路流程,而以一套要兼顧音樂實力、人格魅力、電視上鏡性的全新標準,對歌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音樂產業逐漸依賴電視化的當下,這是音樂人必須轉型適應的新玩法,它將改變能成名的歌手的類型,也將推出真正值得崇拜的偶像。

展現大國文化,它呈現了在上升期、復興期的中國正在升騰的社會狀態,歌舞昇平的表像下,是多元文化、百家爭鳴的包容;雍容華貴的形象裡,是向全球傳遞的大國印象。

這,不可不謂電視文化的一場勝利。而由此我們也瞭解,其實,電視文化,仍然大有可為,只是,如何為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