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讀書| 音樂裡的趣味歐洲史

《貝多芬的頭骨:音樂史上的天才與瘋子》

(美)蒂姆·瑞博 著 蔡暉 譯

中信出版集團

◎林頤(書評人)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逝世。 據說, 法醫學家於次日切開了他的頭骨,

後來這批頭骨流落四處, 許多學院都聲稱擁有“貝多芬”, 後來20世紀的DNA技術排除了大部分的可能。 這件軼事見於美國作家、音樂史家蒂姆·瑞博的著作《貝多芬的頭骨》。

瑞博說, 該書還可起名為《莫札特的頭骨》。 據說可憐的莫札特在死後被挖墳, 盜墓賊偷走了他的頭顱, 賣給了一個研究基金會。 瑞博接著說, 該書還可以叫《海頓的腦袋》, 據說海頓去世不久, 兩位朋友和崇拜者切下了他的頭顱, 偷偷地藏了起來。

以此類推, 下列命名似乎也都合適:《尼祿的腸子》, 據說這位愛唱歌的羅馬皇帝認為灌腸可以增加肺活量和音量;《沙德蘭·德·庫西的心臟》, 據說這位中世紀吟唱詩人愛上了一名貴婦, 然後被爵爺挖了心臟烹製成菜送給了他那不知情的妻子;《羅伯特·舒曼的耳朵》,

據說舒曼晚年嚴重幻聽, 耳邊時常響著他稱之為天使般的音樂, 還有死人的氣息。 此外, 書名如果不取決於身體器官, 還可以叫《被葡萄噎死的特爾潘德:從古至今音樂家們的古怪死法》《抑鬱症:如何創造音樂天才》等等。

總而言之, 不管哪種都符合本書意旨, 也挺符合作者的“惡趣味”。 就可靠性而言, “據說”太多, 作者所言不可盡信, 他也無意讓人信服, 津津樂道引人注意的, 大多是些八卦, 聽聽笑笑就算了。 我比較好奇引起這些八卦的原因。 比如,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丟腦袋”呢?瑞博談到了歐洲的顱相學和頭顱崇拜, 可惜未能展開, 我找了找“場外援助”。 有本可愛的小書,

叫《人類砍頭小史》。 該書集合了被砍下的著名“腦袋”的各種傳聞, 作者驚歎:“人類的頭顱是件了不起的作品。 ”人頭在歷史上甚至一度被當作貨幣。 一種非常寶貴, 也象徵著權力的東西。 在人類的文化傳統裡, 活人一直向死人乞求授權, 頭顱作為人體抵抗腐爛的部件, 仿佛能夠抵抗死亡, 保存生的力量。

《貝多芬的頭骨》副標題名為“音樂史上的天才與瘋子”。 音樂家們為什麼那麼容易陷入瘋癲呢?這個文化史的議題在20世紀就得到廣泛的關注。 蜜雪兒·福柯在代表作《瘋癲與文明》裡強調了疾病, 尤其是“瘋癲”的文化建構。 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瘋癲文化, 對異常有不同的看法。 福柯把“焦慮”定義為“某種體驗的風格”, 它在創傷、創傷所引起的心理機制、在病態事件的歷程中所影響的重複形式之上,

留下了印記。 如此看來, 作家、音樂家、藝術家這類容易“焦慮”的人群, 難免就會多些天才與瘋子吧。

全書前半部分講述古希臘至20世紀的音樂家軼事, 涉及人數眾多, 碎片化, 好在文字詼諧精要, 不妨當作專欄隨筆。 後半部分談論音樂的神話起源與文化衍變, 提供了相對系統初淺的闡釋, 對歐洲音樂史能有大致的輪廓背景認識。 有關酒神狂歡、瘟疫與贖罪、政治與權謀、民謠的暗黑屬性等分析, 體現了瑞博作為文化史學家的專業素養。

成都晚報原創,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