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永濟市委書記的熱情謳歌

山西, 是黃河流經跨度最長的省份。 在965公里的漫長流程裡, 不僅鬼斧神工地形成了老牛灣、磧口、壺口、龍門、蒲津、風陵、茅津等多處美麗的自然風光, 而且還積澱出了優秀燦爛的黃河文化。 而黃河文化中“文化蘊藏最豐富, 文化表現最高端”的地域, 便是歷史上稱作蒲阪、蒲州、河中的地方, 即今天位於我省最南端、黃河大折彎處的永濟市。 在黃河文化旅遊板塊中, 永濟的黃河文化八大旅遊名片熠熠生輝。

“根祖文化”名片。 父系氏族部落聯盟時期, 中華先民就在永濟開始“擇水而棲”的群居生活。 《帝王世紀》記載, “稷神”炎帝柱、堯帝、舜帝均建都于“蒲阪”。 中華先民在永濟的幼年啟蒙和早期奮鬥, 開創了中華民族最初的社會形態、國家機制和農耕生活。 包括日出與日落、白晝與黑夜、月朔與月望、四季與節氣, 都是以這裡的計時進行分野和劃定。 中國最早的《禹貢九州圖》,

其九條貢賦路線即以永濟為中心形成彙聚焦點。 《史記》中說, 這裡是“天下之中”, 即最早稱為“中國”的地方。

“德義文化”名片。 在這塊黃河腹地上, 中華先民創造了燦爛的“黃河文明”。 堯帝訪賢、舜耕曆山, 都發生在永濟首陽山一帶, 首陽山上的“堯舜禪讓台”佐證了永濟是“禪讓”文化的源頭。

孔子贊舜帝曰“俊哲文明”, 司馬遷說“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傳統文化經典《二十四孝》中, 舜帝“孝感慟天”故事位列其首, 證明永濟是“德義文化”的肇始之地。

“渡口文化”名片。 黃河上第一座渡口“蒲津”, 春秋時期就在永濟修建而成。

久負盛名的“天下黃河第一橋”, 即為蒲津浮橋。 《中國軍事辭海》記載的18場改變歷史走向的著名戰役, 都發生在這裡。 唐開元時, 蒲州升為“中都”, 唐玄宗敕令改建蒲津浮橋。 1989年, 蒲津浮橋遺物“黃河鐵牛”地錨發掘出土, 整個鐵器群, 氣勢恢宏, 被論證為“世界橋樑史上的奇跡”。

“詩歌文化”名片。 堯帝建都蒲阪時, 誕生了詠贊農耕生活的《彈歌》《擊壤歌》。 舜帝受禪, 以《南風歌》宣示治國思想, 以《卿雲歌》祈福國運昌盛。 周武滅商, 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吟唱《采薇歌》。 春秋時《詩經》中的《魏風》, 誕生于永濟黃河岸畔。 《全唐詩》中, 永濟籍著名詩人多達30餘位。 外地籍著名詩人韓愈、白居易等, 都在永濟寫下了不朽詩篇。 尤其是司空圖和王之渙, 以《二十四詩品》和《登鸛雀樓》爍古震今。

“書畫文化”名片。舜帝時代,永濟就誕生了一位女畫家——敤首。唐時,永濟籍文人王維,其作品被後世評價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宋時,永濟籍畫家王拙、馬賁、鄭希古、馬遠、閻次平、王居正、喬仲常等,都是丹青國手。清時,與傅山齊名的吳雯,有“家有吳字不算貧”的讚譽。永濟境內出土的北魏《張黑女墓誌》《大隋河東棲岩寺舍利道場碑》《大唐棲岩寺舍利塔銘》,以及故宮博物院、世界各大美術館收藏的永濟籍書畫名家的傳世之作,證明了永濟是中國書畫文化的高地。

“愛情文化”名片。中國四大神話愛情經典中的《牛郎與織女》故事,誕生地在永濟。永濟普救寺,是《西廂記》故事發生地。一座梵刹,一曲愛情,元代戲劇家王實甫用藝術之筆,使《西廂記》“天下奪魁”,普救寺蜚聲中外。如今每年七夕節,普救寺都會舉辦“愛情文化節”,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集聚這裡,共同見證“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誓言。

“廉吏文化”名片。史籍記載,歷代通過科舉“進士”出身的永濟籍人士就達300餘人。至今,永濟依舊流傳著“站在鼓樓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對門三閣老,一巷九尚書。大大小小州縣官,三鬥六升菜籽多”的民間歌謠。單就明代來說,尚書以上的永濟籍官員就達20多位。武舉出身被皇帝譽為“三朝太宰”的楊博、接替張居正位居內閣首輔的張四維、正直剛毅兩度擔任內閣首輔的韓爌等,皆為國之柱石。

“戲曲文化”名片。明永樂年間,翰林侍講方孝孺的門生被大批放逐。其中一部,就流放到蒲州成為了“樂戶”。蒲州梆子,即誕生於這一時期。蒲州梆子又名“亂彈”,因歷史悠久被戲劇界尊為“梆子戲鼻祖”。1949年後,蒲州梆子更名“蒲劇”,成為中華戲劇一大劇種,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963年,著名歷史學家吳晗盛讚道:嘉靖蒲梆久擅場,腔高板急譜宮商。根深更喜新枝茂,贏得聲名返故鄉。

厚重的黃河文化,在永濟歷史上書寫了輝煌的篇章。作為山西省唯一的縣級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永濟市目前已形成了以黃河文化為依託,鸛雀樓、普救寺、黃河大鐵牛等景區為主的西線人文景觀旅遊區;以五老峰、神潭大峽谷、王官峪、雪花山等景區為主的東線山水休閒旅遊區。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全省黃河旅遊板塊和運城黃河經濟帶總體佈局,圍繞打好歷史文化牌和建設“集生態文明、現代農業、文化旅遊、新能源產業于一體的黃河經濟帶”的目標,以建設“華夏經典文化深度體驗目的地”為總體定位,全力打造集文化體驗、休閒遊樂、康養度假為一體的黃河旅遊精品線路。圍繞旅遊+農業、旅遊+工業、旅遊+體育、旅遊+文化,加快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步伐,讓沒有來過永濟的人心馳神往,讓來到永濟的人流連忘返,讓離開永濟的人魂牽夢繞。

(作者為中共永濟市委書記)

來源於行走山西

“書畫文化”名片。舜帝時代,永濟就誕生了一位女畫家——敤首。唐時,永濟籍文人王維,其作品被後世評價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宋時,永濟籍畫家王拙、馬賁、鄭希古、馬遠、閻次平、王居正、喬仲常等,都是丹青國手。清時,與傅山齊名的吳雯,有“家有吳字不算貧”的讚譽。永濟境內出土的北魏《張黑女墓誌》《大隋河東棲岩寺舍利道場碑》《大唐棲岩寺舍利塔銘》,以及故宮博物院、世界各大美術館收藏的永濟籍書畫名家的傳世之作,證明了永濟是中國書畫文化的高地。

“愛情文化”名片。中國四大神話愛情經典中的《牛郎與織女》故事,誕生地在永濟。永濟普救寺,是《西廂記》故事發生地。一座梵刹,一曲愛情,元代戲劇家王實甫用藝術之筆,使《西廂記》“天下奪魁”,普救寺蜚聲中外。如今每年七夕節,普救寺都會舉辦“愛情文化節”,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集聚這裡,共同見證“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誓言。

“廉吏文化”名片。史籍記載,歷代通過科舉“進士”出身的永濟籍人士就達300餘人。至今,永濟依舊流傳著“站在鼓樓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對門三閣老,一巷九尚書。大大小小州縣官,三鬥六升菜籽多”的民間歌謠。單就明代來說,尚書以上的永濟籍官員就達20多位。武舉出身被皇帝譽為“三朝太宰”的楊博、接替張居正位居內閣首輔的張四維、正直剛毅兩度擔任內閣首輔的韓爌等,皆為國之柱石。

“戲曲文化”名片。明永樂年間,翰林侍講方孝孺的門生被大批放逐。其中一部,就流放到蒲州成為了“樂戶”。蒲州梆子,即誕生於這一時期。蒲州梆子又名“亂彈”,因歷史悠久被戲劇界尊為“梆子戲鼻祖”。1949年後,蒲州梆子更名“蒲劇”,成為中華戲劇一大劇種,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963年,著名歷史學家吳晗盛讚道:嘉靖蒲梆久擅場,腔高板急譜宮商。根深更喜新枝茂,贏得聲名返故鄉。

厚重的黃河文化,在永濟歷史上書寫了輝煌的篇章。作為山西省唯一的縣級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永濟市目前已形成了以黃河文化為依託,鸛雀樓、普救寺、黃河大鐵牛等景區為主的西線人文景觀旅遊區;以五老峰、神潭大峽谷、王官峪、雪花山等景區為主的東線山水休閒旅遊區。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全省黃河旅遊板塊和運城黃河經濟帶總體佈局,圍繞打好歷史文化牌和建設“集生態文明、現代農業、文化旅遊、新能源產業于一體的黃河經濟帶”的目標,以建設“華夏經典文化深度體驗目的地”為總體定位,全力打造集文化體驗、休閒遊樂、康養度假為一體的黃河旅遊精品線路。圍繞旅遊+農業、旅遊+工業、旅遊+體育、旅遊+文化,加快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步伐,讓沒有來過永濟的人心馳神往,讓來到永濟的人流連忘返,讓離開永濟的人魂牽夢繞。

(作者為中共永濟市委書記)

來源於行走山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